-
1 # 歐陽毅澤
-
2 # 雨綝綾
在唐的時候南方還是荒涼人煙稀少的,唐朝距離戰國已經有1000年,你看白居易琵琶行怎麼描述潯陽(今九江)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秦征服百越之後大規模遷徙人口過去,南方是南宋開始慢慢發展起來的,因為北方被金佔領,漢人大規模南遷
-
3 # 慵懶國王
1.時代背景,披荊斬棘
三千年前的中國,文明的核心區域在中原地區,主要在陝西、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這些地帶。楚國當時定都在湖北荊州,偏安一隅,距離文化發達地帶還是有比較大的距離的。
所以,楚國在中原諸國都不受待見,被稱為南蠻。這一點,讓楚國比較惱火,所以就會拼命地想要和中原文化接軌,於是一代代楚王開拓邊疆,但注意力幾乎都是在北邊和東邊,滅了一個又一個姬姓諸侯國。
(西周初期,楚國領袖不過是子爵,屬於低等爵位。而且轄地甚小,所處深山老林,就連給周天子的貢品都是搶的或借的。)
楚國最早開始兼併附近的小諸侯國和部落,然後進軍中原,滅蔡國,立馬進入了河南。即便是春秋末期的霸主越國、諸侯國裡的“常青樹”魯國,都難逃它的魔掌。另外,楚國後期把都城遷到了今天安徽的壽縣(當時叫壽春)。熟讀楚國的歷史,數百年的國家戰略都是東進北上,問鼎中原。南邊自然是無暇顧及了。
(明顯看到中心在北方)
2.山高水長,國力不足
三千年前的中國,交通不便,且楚國往南去,都是原始森林,山高阻險,難以逾越。即便往南有人群,大多都是生產力低下,還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即便征服了也沒有多大的用處。況且,那個時代,只有糧食、人口、城池才是最重要的。那時候的楚國,雲夢大澤還沒有消失,兩湖地區還沒有開發,可以說還是蠻荒的狀態。
即便秦始皇派六十萬精銳大軍攻伐南越地區,第一次還是慘敗,最後還是修了靈渠,把士兵、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嶺南,才打下這塊地方,那可是滅六國後,傾全國之力才做到的。即使時間倒退一百年,楚國也沒那麼大的雄心、魄力,更別說能力了。
3.價值不大,難以管控
嶺南地區即便打下來,也不好控制,而且成本巨大,稍一不慎,前面做的努力就打水漂了。比如楚王派兵進軍古顛國(雲南),結果將領做了國王,再也不回去了。所以,南方即便有大片空白之地,還不如北方高素質國家,打打它們,有固定的城池,大量的人口,何樂而不為呢?畢竟,前期的楚王都是梟雄,人自然要向高處走。
4.疲於戰事,禍起蕭牆
戰國時期的楚國,已經不是春秋時期那個楚莊王霸主時代。早在春秋末期,楚國就被吳國打殘了。後來,君主一屆不如一屆,早已沒有開拓進取之心,而且君王的權力很小,朝政被三大氏族把持,吳起變法都半途而廢。
可憐的楚懷王被秦國耍的團團轉,最後氣死在了秦國。最後一代,君主都變成了外姓人的遺腹子。雖然這裡說楚國方圓千里,精兵百萬,不過是明面上的吹捧,在戰國時期,它已經沒有了爭霸的實力,主角是秦、齊並列二帝,魏、趙相繼稱霸,楚國只是充當救火消防員,比如毛遂自薦,楚王那個慫啊。所以說,戰國時期,楚國整政治上已經不會考慮南邊的不毛之地。
(安徽壽縣博物館,陳列楚國最後一座都城的遺珍)
再到了戰國後期,楚國的首都兩度被秦軍戰神白起攻破,楚王被迫向東遷移,壽春(今天安徽壽縣)成為了楚國最後一座都城。它的主要精力已經放在江淮之間。楚國實權派領袖項燕最後的決戰也是在江淮大地上。所以說,楚國最後的國運走勢還是向東走的,而不是往南擴的。
到了秦代,陳勝、吳廣、項梁、項羽、劉邦等楚地的人揭竿而起,逐鹿中原,舉著旗號“張楚”。可是,他們都是哪兒人呢?都是河南、江蘇一帶的,是楚國的東中部,可見楚國東進北上政策卓有成效,而同時期的故都湖北湖南一帶發聲難尋。所以,說明了楚國百年計劃的正確性。
(鉅鹿之戰,楚國再次威震天下)
-
4 # 沒事叨兩句
戰國時期打仗的訴求一是土地,二是人口。這裡的土地是適合耕種的有產出的土地,具體說就是中原地區,透過戰爭獲得直接就有賦稅收益的土地才是楚國想要的。這裡的人口密集地區也是中原地區,透過佔領人口密集區就可以補充兵員,以戰養戰增強國力, 所以楚國一直向中原地區擴張。
而楚國之所以不向它南方的大片空白帶擴張,就是因為嶺南地區山上基本上都是原始森林,原住民是虎豹熊貓野豬蟒蛇等猛獸,平原低地佈滿水道湖泊,原住民是鱷魚、鼉鱉,到處都是有毒的瘴氣,根本不適合大量人類生存,楚國如果向這些地方擴張,不只是沒有得到賦稅和兵員,而且需要大量人手開荒 ,只是開荒這些地區就能生生的拖垮楚國,即使拖不跨楚國,楚國短期內也沒有能力爭霸中原了。就是一千多年後的唐朝,嶺南地區一直都是發配罪囚的地方,死在嶺南的罪囚不計其數,可想而知戰國時期嶺南是多麼的荒僻。像這種無用的不能增強國力的土地楚國要來何用。
-
5 # 世界歷史唯物觀
關於楚國為什麼不向南擴張,因為南方並不是一開始就像現在那麼發達。大概是在宋代,經濟中心才南移,南方才被大規模開發。所以為什麼我們看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廣大,卻沒有像秦國一樣的實力。原因在於南方當時的土地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人口也不多,屬於所謂的蠻荒之地。
而且南方水陸交錯,大多都是深山密林,所以楚國對南擴張必定受到極大的限制。且當時的人口實力,遠達不到開發南方的能力。所以南方之地楚國沒有多大的胃口,還不如向北去奪取富饒的中原地區。
再者,楚國的國策一直是逐鹿中原,東有強齊,西有強秦,北有三晉。所以楚國不會輕易為了南方的蠻荒之地而動用軍力,而且確實楚華人口過少,需要駐守的地方又太多。所以這也限制了向南擴張。
而南方,也是在秦王掃六合時,被我們征服。當時秦始皇派駐三十萬大軍在百越之地,為南方的開發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南方也在宋朝時期,成為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一直到明清,南方都一直是中國的經濟中心。
-
6 # 故事終末
並不是空白,有很多山越人,楚國本身人口不足,能派出的力量控制不住。即使像漢朝如此強大,南越國趙佗還獨立出去,直到東吳孫權迫於曹魏壓力,強行開荒福建兩廣,呂岱步騭鐵腕治越,兵力直至今越南河內,東南沿海才真正穩定在華夏文化圈中。
-
7 # 開天行道
用經濟學的原理來解釋是最好的。在古代,統治權力的輻射,是邊際效益遞減的過程。它是有邊界的,到達這個邊界時,統治權力的邊際收益為零。那麼統治權力,將不會再繼續擴張。可以構建一個簡單的模型。假如每1000斤糧食,運1公里成本(統治成本和運輸成本)是1斤糧食。100公里外的糧食運到都城,可得900斤糧食。300公里外的糧食運到都城,可得700斤糧食。999公里外的糧食運到都城,可得1斤糧食。1000公里外的糧食運到都城,得0斤糧食。此時1000公里半徑以外的地方,是0收益統治區,沒必要再去佔領。一個國家擴張統治區時,設立州府,修築馳道,興修水利,設立驛站,派駐管理人員,這些都是成本。成本大於收益,這個國家將停止統治區域的擴張。徵兵、徭役也是同樣的道理。
-
8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以國土面積來評價一個古代國家的綜合國力,是一個常見的史學思維誤區。我們看戰國形勢圖,會發現楚國疆域是秦國疆域的數倍,於是便奇怪為什麼這麼“強大”的國家會被秦國打得無招架之力;而趙國與秦國疆域大小相當,同樣遠小於楚國,卻是秦國在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
其實同樣的誤解也存在於三國時代。從版圖上看,如果不算西域,昊蜀二國相加其實並不小於魏,但曹丕帳下的謀臣在夷陵之戰前卻說“天下三分,中國(即曹魏)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如果版圖等於綜合國力,那便不能理解為什麼曹魏能強到“十有其八”——這可是比吳蜀兩國相加還要強很多了。
古代(當代也一樣)的國力,國土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口。有人口則有民有兵,也容易孕育出更多人才。王夫之說得明白:“圖王業者,必得其地。得其地,非得其險要財賦之謂也,得其人也;得其人,非得其兵卒之謂也,得其賢也。”
也就是說,佔土地是為了占人,而占人是為了占人才。沒有人才,空有人就無用;沒有人,空有土地就沒用。中國文明發源地在黃河流域,也就是中原;人才最興者也在中原。比之於戰國,趙、齊、魏諸國雖小,但人才密度卻高於楚國;比之於三國,曹魏的人才密度便高於佔有江東、荊州的孫吳,更遠高於只佔益州的蜀漢。楚國不南擴,正如蜀漢不欲得南中、孫權空勞師徵夷州是也。
如果楚國真的向南擴張,在戰國時代,那真如同驅百姓至荒野,不但不利於國力的提高,反而會稀釋現有的國力,真可謂倒持太阿了。
-
9 # 歷史風暴
第一,自己國內的土地還開發不過來,往南方擴張幹嘛呢?
楚國當時不是缺少領土,從重慶東部地區開始算,往東一直到上海全是楚國的領土。這片土地的面積有100多萬平方公里,卻生活著不到500萬人口。也就是說楚華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不到5個人,其人口密度和今天的加拿大差不多。
而且,楚國所在的地區比加拿大可好太多了。這裡有800裡雲夢大澤,有肥沃的長江中下游平原。這裡氣候潮溼多雨,給糧食生長提供了充沛的降水,讓楚國糧食充足。叢林中和沼澤裡生活著無數的野生動物,給楚人提供了豐富的肉類。當時的楚國缺少的不是土地,而是發愁如何在肥沃的國土上開墾出更多的良田。
除此之外,楚國南征還面臨著交通不便的問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發兵50萬南征百越,整個戰爭讓秦軍損失慘重,原因是南方叢林密佈,沒有中原地區四通八達的道路,導致秦軍的後勤補給難以有效供應。如果楚軍南征同樣會遇到這個問題。所以,楚國肯定不會貿然南征的。
最後,北方各國與楚國經常爆發大戰,讓楚國騰不開手。戰國時期國家少了,戰爭規模大了,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人的大戰。這種局面,只要頭腦正常的君主,都不會分兵數十萬去征服還未開墾出的南方。楚國雖然很大,仍然難以同時開闢兩個戰場。尤其是到戰國中後期,秦國的崛起主要攻打的物件就是楚國。當初楚國遠征夜郎國,就是因為秦軍切斷了楚軍補給而功虧一簣。假如楚軍南征,秦國一定會猛攻楚國,趁國內空虛,將其滅掉,就像當初武王滅商紂一樣。
綜上所述,楚國是不會向南擴張的。
-
10 # 聽濤軒書法
九鼎的誘惑使楚國更願意向北而不是向南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首要目標就是想成為天下的盟主,能夠繼承周天子的衣缽,成為名正言順的天子!楚國也不例外 ,他們想的也是如何能問鼎中原 ,佔據天下中心的位置,憑藉九鼎的名義號令群雄。這時他們如果往南發展根本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名分,在那個爭相稱霸的環境下,楚國只有北上與群雄逐鹿中原才能被別人認可,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有繼續南下的打算。
當時的人口不足以佔有整個南方古代戰爭除了土地最重要的掠奪物件就是人口。據估計戰國末期楚華人口500萬左右,而楚國的面積有多大呢?先看一下地圖,楚國包括今天的整個湖北,湖南、江西和浙江的中北部,河南南部,江蘇和安徽的絕大部,以及重慶與貴州的部分地區。楚國不像齊國擁有大量的人口紅利 ,500萬人口占據這麼大一片土地 ,根本就佔不過來,所以他們只佔領了人口比較多的越國就停止了腳步,如果再往南去發展就更是地廣人稀了。在當時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新擴充套件的土地很難得到有效控制,所以楚國也是沒有能力再南擴了。
自然資源足,沒必要南擴戰國時期楚國的土地資源最豐富,不僅如此,其佔領的淮南地區和江漢平原又是大糧倉,這使他們從來就沒有缺衣少食的顧慮。南方有的他們有,南方沒有的他們也有,所以沒必要再向南擴了。
佔領南方後沒有太大利用價值戰國時期南方基本是不毛之地。大家都知道“五胡亂華”後漢人才開始大量的南遷的,那時才是南方的第一次大開發。就算是在三國時期,吳國經營東南多年,但土地開發也是有限的,更何況戰國時期的楚國呢?即使擴充套件到了南方,那裡的土地也是需要再開發的,與其如此還不如開發現有土地。
-
11 # 大秦鐵鷹劍士
楚國在楚威王時代滅掉了南方的越國,至此楚國成為南中國的一個巨無霸,但是楚國並沒有斷續向南開發,而是選擇北上中原與列國爭雄鬥狠。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楚國不向南邊發展而非要向北發展呢?
其一、北方富庶而南方莽荒!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中下游,這些區域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是列國相互爭奪的地方。南方儘管地大,但是還處於未開發狀態,山高林密,瘴氣橫生,去佔領這種土地對於楚國來說是沒有多大實際用處的。楚國內部一直都有北上爭霸與南下稱霸的兩種治國之策,整體而言北上是佔據主流的,但凡楚國國君有點能耐的都是北上爭霸,而不是南下掠土地。
其二、楚國無力南進了。一方面楚國與中原諸國打得火熱,主力都在北部作戰或者在西部防秦,要去平定百越地區,那是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百越地廣人稀,部落多如牛毛,要翻山越嶺的去佔領百越,楚國真沒有那個實力與勇氣。能接受這些部落的臣服就達到目的了。
其三、楚國內部平衡不了。楚國是一個分封制國家,由熊、昭、景、屈、黃、項六氏共治,因此南下滅百越各家都不願意。因為出兵打仗,各家族都要出錢,出兵,打下來的土地收益又不好,都不願意做這樣的賠本買賣。如果北上爭霸,那麼搶下的土地產值高,人口多、各家都願意幹這樣划算的事。所以楚國王族也只能北上爭地而不南下掠地。
-
12 # 柳氏異聞錄
別傻了,南部大開發做起來很難啊!
中國古代在經濟重點南移之前,從來都是北方發達,南方屬於欠發達地區。古代的經濟中心南移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是東晉,第二階段在隋唐,第三階段在兩宋。先秦那會兒經濟重點還是在北方,更精準地說在中原地區。雖然那會兒中原戰事很多,但是他們依舊是發達地區。
楚華人別說戰國,就是春秋那會兒也是努力北伐。為什麼要北伐?為什麼楚華人北伐那麼有動力,因為北面發達啊!古代第一生產力是人口,人口那會兒中原比南方多,沒有足夠生產力,城池開發也是很有限的。北面城市開發度在先秦這個時代來說,中原勝於南方的。楚人自己的祖先也在中原的,他們在春秋那會兒北伐都不忘強調祖先來自祝融之墟,而祝融之墟就在鄭國。所以,北伐是一種向上的追求,也是一種情懷。楚人自己經濟重點也是偏北,不是偏南。一是方便北伐,二是越是南方的地方綠化越好,森林覆蓋可能百分百,這開發起來難度得多大。畢竟,楚華人口也是很有限的。
戰國,楚國滅了越國,佔領重點區域吳越之地,沒有繼續向南進行。這個因素,其實跟他們早期中原爭霸的時候,盯著陳、蔡等國打,不怎麼重視吳越,直到吳國崛起,吳師入郢才是正式特別重視的因素是一樣的。因為春秋那會兒吳越都是欠發達的地方。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南大荒。講道理,就是崛起的吳國,夫差也是一心向北的人,滅徐打齊,他會同意越國復國,估計也不單純因為勾踐認罪態度好,很大程度因為他和伍子胥戰略意識不一樣的。一樣是滅國,夫差滅了徐國,可沒有讓徐國復國。為什麼一定要徐國之地,越國可以緩一緩。因為那會兒蘇北比蘇南富,山東是特別富。從夫差的戰略向北。不滅徐國,怎麼保證北伐道路通常啊。不打齊,又怎麼跟中原諸侯爭霸?滅越國對夫差來說實現不了抱負。
勾踐滅了吳國之後,他並了吳國之前攻佔的地方。之後,他果斷遷都了。猜猜勾踐把越國都城遷到了哪裡,還在今天的浙江境內不?當然不是啊,勾踐滅吳之後,把都城遷到琅琊!琅琊!琅琊!勾踐也是能北上,絕對不南下。畢竟,人往高處走,向北發展才能爭霸中原。
說白了,楚吳越三個諸侯都是人在南,心在北。大家的發展都是一心向北的政策,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未開發階段。戰國,楚國亡越後,為什麼沒有繼續向南推,為什麼不搞南部大開發。實在是因為人口有限,南大荒又真的很大。加上,他們在楚威王那會兒也是有心再當一回霸主。能力有限,不妨心意在。關鍵先秦的南方人大部跟他們的國君一樣是心向北的。誰樂意一直呆在欠發達地區,開荒呢?畢竟,北方富,城市建設也好。雖然楚人未必想去其他國,但就是在楚國,他們也不太可能會樂意呆南面未開發的地方。
-
13 # 島記
楚國的南方邊境止於南嶺,其實在楚國八百年的歷史程序中,其一直是向南面緩慢擴張的。最後止於南嶺的崇山和崎嶇地形。楚國的南方一直沒有什麼像樣的政權,大都是濮蠻氏族部落聯盟。進行征伐的意義不大,收穫甚微。楚國本部的核心在湖北荊門襄陽一帶。但是看屈原的詩詞,會發現裡面不斷提到瀟湘,最後甚至投汨羅江而死,這些河流全都在湖南境內,由此可知,楚國實際控制湖南大部的。
如上圖所示,到了秦代也只能透過南嶺的三個關隘進入廣東。既然楚國南向擴張受到秦嶺制約,又全是部落,意義不大,所以在楚人抵達南嶺後便停下了南擴的腳步。主要是北方和西方。楚國問鼎中原的故事便是北擴的最好例子。但是西進運動一直不為人知。蜀國大部分地區和巴國都被楚國兼併,並且由此據有了重慶和四川東部部分地區。到楚宣王和楚威王時期,楚國疆域西至巫山,東至東海,北至伏牛山,南到南嶺。
關於楚軍西進的歷史,《史記·秦本紀》有記載:
楚南有巴渝,過江南有黔中、巫郡。楚威王時代,楚威王攻佔了巴國國都江州,及其北面的陪都墊江。並將勢力深入雲南。
關於楚國向南方擴張,主要是向南方的濮人、越人、苗人進行進攻,並大規模開發佔據的土地。《後漢書·南蠻傳》記載:吳起相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所以足見楚國勢力已經深入湖南及南嶺一帶。
-
14 # 林屋公子
因為沒有意義、諸侯要爭奪的地方,主要還是中原而不是四夷。因為四夷相對來說,人口、資源更少,而且文化、環境和華夏本土差別也大。比如後來的秦始皇徵南越,除去之前不服水土戰死的不說,後來駐守的就還有五十萬。後來趕上秦末農民戰爭,這支部隊直接把南嶺一堵,守在裡面稱王了。但南越王趙佗也不能把南越華夏化,反而要遵從他們的禮俗。到後來漢武帝攻南越還有人反對,理由就是這樣的土地打下來也沒價值。
戰國時期楚國以南也有百越部落,而他們對楚國都比較臣服,所以楚國以上國的姿態收取貢品,比筋疲力盡打下他們來再推行華夏化改革容易得多。傳說楚將莊蹻向西南出發滅了滇越並建立滇國,這個記載不知道是否可信。但莊蹻走後確實也與楚國中斷聯絡,對於楚國來說價值不大。楚國也曾東進滅亡越國,但也只是在故吳地設定江東郡,太湖以南區域還是百越部落自治。
所以,秦國不會向西域擴張,楚國不會向百越擴張,燕國不會向匈奴擴張,齊國不會向海上擴張。諸葛亮七擒孟獲還是放回去,都是這個道理。
-
15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歷史就是歷史,既然楚國沒有向南擴張,原因無非兩個,一是不能,二是不想。
而楚國之南便是一片蠻荒之地,生活著後來被稱為百越人。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佈“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當時百越人比較原始,沒有建立國家,基本還是原始部落形式,一旦楚國開戰南方越人,必定如同陷入泥潭難以快速結束戰鬥。且南越多深林,瘴氣橫行,沒有可供漢族文明耕種的土地,也沒有軍事資源如鐵礦和戰馬,楚國哪怕收了這塊土地也得不到任何資源,只是白白耗費錢糧,賠本的事誰會幹呢?再者楚國與中原諸國如秦,魏,齊都有領土接壤,換句話說,楚國時刻面臨中原諸國,特別是秦和齊國的巨大軍事壓力,楚王巴不得南方邊界安定以避免兩線作戰,更不會輕易開啟戰端了。
不管如何,楚國也是中原國家,它的志向是兼併七國,一統天下,要不然楚莊王問九鼎的重量幹嘛,但是南越畢竟蠻夷,楚國也不想對他下手。
西周九鼎
-
16 # 使用者94738516596
清朝末年李鴻章和左宗棠就新疆和東南海防問題展開了爭論,左宗棠主張收復新疆,同時加強東南海防。但是李鴻章認為加強東南海防,新疆問題暫時擱置,理由就是新疆不給朝廷帶來任何的收入,相反每年清廷撥給新疆數百萬兩的財政支出。
很多人覺得是不是跑題了,其實當時的楚國南方問題和這個問題有點相似。很簡單一句話,因為當時南方就是不毛之地,楚國佔領了不會給楚國帶來任何利益,相反楚國需要花費大量的財力,人力去佔領。
楚國作為春秋戰國的大國,楚國滅的國家最多,楚國不是隻圖安逸,不思進取的國家,從一開始的一個小國發展到了面積最大的國家,帶甲百萬,地五千裡。能說楚國沒有眼光和遠見嗎?當時中原就是最富庶的地方,這個時候誰都只想染指中原,南韓為什麼一直弱小但是經濟發展確實一直是最好的呢?就是因為南韓在中原,經濟非常發達。
南方呢?當時對於中原人來說就是一個不毛之地,對於這些人來說也不適合人類居住,到處都是沼澤,瘴氣,森林等等。而且當時就以楚國的實力來說能佔領這些地方,但是這些地方畢竟還是有很多部落的,所以會嚴重拖累楚國的力量,這樣的話就真的得不償失了。就像美國進行的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一樣,看似大國打小國,但是一旦大國陷入進去,那麼就很難抽身了需要大量的金錢,軍事力量來對付。
南方真正開始發展起來還是在一千多年以後的五代十國之後,兩宋時期南方才開始超過北方,成為天下最富庶的地方。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的中原王朝的重心還是在北方。定都都是在北方就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了。
-
1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楚國在長達八百年的征戰史上,確實把主要精力放在北上問鼎中原。對於南邊的大片疆域,並沒有非常用心去征服。
楚國南邊的大片疆域,那時候稱為百越之地。這個百越之地,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為了獲得更廣闊的地盤,派屠睢和趙佗率領50萬大軍前往征討,又經歷了多次失敗,才得以征服。接著秦朝很快被農民軍推翻,那時屠睢已死,趙佗自立為王,稱為南越王。後來劉邦建立漢朝後,趙佗表示臣服漢朝,稱為漢朝的藩屬國。但是呂后專政的時候,趙佗又與漢朝交惡,於是又宣佈獨立。到了漢文帝的時候,漢文帝派人去和趙佗聯絡,兩國關係又搞好了,南越國又表示臣服。此後南越國往下發展到第四代時,終於被漢朝所滅,這個南方的百越之地,才因此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楚國區點陣圖)
那麼,當初楚國在長達八百年的歷史上,為什麼沒有想過把它一舉征服,讓它成為楚國版圖的一部分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南方百越之地價值不大,征討困難。南方百越之地,屬於蠻荒之地。沒有什麼出產,而且瘴癘橫行。這種情況,直到宋元時候,依然如此。宋朝的時候,要懲治一個大臣,就把他發配到這樣的地方去受苦。蘇東坡得罪了章惇,就被章惇發配到這樣的瘴癘之地。蒙古人想攻打南宋,南下把安南都打敗了,但是在穿過這片地域進入湖南(楚地)的時候,卻因為被瘴癘侵染,而不得不退兵。
所以,楚國雖然和百越之地交界,但是對於這樣的地域,其實興趣不大。
除了興趣不大外,這些地方還很難打下來。秦始皇當時派50萬大軍前往進攻的時候,有30萬大軍直接對陣廣西那一帶的百越之地。但是打了三年,都沒有打下來,主帥屠睢還戰死了,由副帥趙佗帶領繼續征戰。秦朝那麼強悍的軍隊,尚且打得如此艱難,何況楚國。
(楚武王劇照)
第二,周朝前期楚國一直想提高自己的地位。楚國原本是黃帝的後裔,後來在商朝敗落,周朝崛起的時候,楚國首領鬻熊率領部落投奔周文王,和他一起共同滅商。滅商後,楚國被周武王封為“子爵”。這是一個非常低的爵位。之所以封得這麼低,一是楚國當時的地盤確實比較小,二是楚國處於“蠻夷”的位置,不大被中原地區的國家瞧得上。這也就因此讓周楚結下了矛盾。此後,楚國的地盤漸漸擴大,漸漸不聽周朝的招呼。後來,周昭王的時候,率領大軍攻打楚國,沒想到全軍覆沒。因此楚國的勢力更加強大。
但是,就算勢力變大,楚國的爵位依然很低,這是楚人心中的一個梗。他們一直想提高自己的爵位,讓自己居於正統地位。熊通的時候,向周王室提出了升爵的要求,但是周王室並沒有答應,熊通一怒之下,乾脆自封為“王”,一下把爵位提到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地步。
顯然,要想提高地位,只能向北發展。因為向南發展,不管你佔有多大的地盤,政治待遇也沒有得到提高。
(楚莊王)
第三,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想取代周朝問鼎中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由於在戰爭中兼併了非常多的諸侯國,無論地盤和國力,都有了空前的提高。從熊通的兒子楚文王開始,歷經楚成王、楚穆王、楚莊王、楚共王、楚康王,楚國與中原國家,尤其是晉國發生了數次大戰,目的就是要爭霸中原,問鼎中原。尤其是在楚莊王的時候,他打到周王室邊界地方,還問了“九鼎”的大小、輕重,明顯有取代周朝的意思。
由此可見,楚國作為周朝的一個諸侯國,他和其他強國一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取代周朝,成為中原的霸主。既然是這樣的想法,因此,楚國顯然不會把兵力和精力,放在那對於他們來說沒什麼意義的南方了。
(參考資料:《史記》《楚居》)
回覆列表
好啦,廢話少說,先上圖!
你現在看到的這張圖是春秋戰國早期的諸侯國分佈圖,可以看到楚國還並不是很大哦!
這張圖是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時的地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楚國這時候已經變得很大了,他吞併了與他相鄰的蔡國等小國家,同時向南延伸了一大截!
可見楚國並不是不往南方佔領地界。
而你現在看到的這張地圖告訴你:此時的戰國,秦並巴蜀,楚吞吳越。
可以看到楚國的南部已經沒有任何小國了,如果你非要說有的話。那我告訴你,那不是周天子封的【手動滑稽】
那為什麼地盤這麼大的楚國為什麼不繼續向南擴張了那?
那是因為,地盤大 並不代表有人啊!可以說,整個戰國時期都是北方人多,南方人少。更何況被稱為“蠻夷”的楚國的更南部那
其次,從自然地理方面講,當時的南方邊邑並不適合人口居住,我們可以在看張圖: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楚國的更南部是兩廣和貴州這些地方。這些地方在以前都是幹嘛的啊?
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時期,這些地方都是流放犯人的啊!
所以,再向南擴張也就沒必要了。
我們再來看看北方,哇!不得了!
北方在當時是戰國這個世界文明的中心,統治了華夏800年的周天子居於其間。人口眾多,文化燦爛,經濟發達,交通靈活,更是我華夏文明的起源地。
就好比 一個去非洲大陸當酋長,一個去美國當總統。這種事擱你,你會選誰?
所以,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向南發展?NO!根本沒有必要好伐!
對了,有人可能要問,那它不還是擴張了一些嗎?
我來告訴你,向南擴張更多的時候是為了穩定後方,不腹背受敵。跟趙滅中山,秦伐義渠是一樣的道理,你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