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紂王做了什麼被稱為暴君的代表?這裡面有沒有後人尤其是周朝史官歪曲的成分?
11
回覆列表
  • 1 # 彩虹極限

    在春秋時期,紂的罪狀還只有“比干諫而死”而已。到了戰國,比干的死法開始生動起來,屈原說他是被投水淹死,呂不韋的門客則說他是被剖心而死。到了漢朝司馬遷的《史記》,紂已經是個比較壞的人了,比如《史記·殷本紀》記載紂王“重刑辟,有炮格(烙)之法”;“九侯女不薏淫,紂怒,殺之”;“脯鄂侯屍,“剖比干,觀其心”等事情。但這些事情在商周史料《今文尚書》之《商書》、《周書》諸篇中,都是沒有的,在商周的史料裡,找不到紂濫殺無辜、嗜血成性之類的記載。到了晉朝,在皇甫謐的筆下,紂又多了一條罪狀,在妲己的慫恿下解剖了懷孕的婦女,要看看胎兒形狀。而妲己也一步一步成為一個蛇蠍美人,禍國殃民,於是“女禍亡國論”也出來了。總之是紂王和妲己隨著年代的久遠越來越壞。

      史書上記載的紂是個良才美質的人,說他天資聰穎,思維敏捷,博聞廣見。而且武藝高超,身材高大、膂力過人,傳說他能倒拖九牛,託梁換柱,深得他父親的喜愛。

      那是什麼原因使紂一步一步被醜化的呢?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政治宣傳的需要。“勝者為王敗者寇”,當時的周王朝雖然滅了商,但並不是一個大國,他要鞏固他的政權,穩定和籠絡他的民心,自然需要一些政治手段。

      紂王當然不是沒一點缺點,而且紂王一把火已經把自己燒死了,把他的這些缺點再搬出來,怎麼添油加醋造勢一番都關係不大了。滅掉商紂王的西周帝王們,以及其後的御用文人們,根據政治的需要,把死去的紂王的事一再編排,終於使他成了一個壞得不能再壞的人。

      商朝被滅後,周武王面臨一個難題,就是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的問題。能否使局面穩定下來,當時的武王心裡還沒有底。為此,他召見姜太公等人商議,問該怎樣對待商朝的官員等,太公答道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僕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愛屋及烏”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由此可見,改朝換代後,帝王對前一個王朝的人馬都是心存防範之心和有所憂慮的,得想辦法來鞏固自己的政權。

      其次就是紂王身邊有個妲己,雖是戰利品和玩物,當畢竟是女人啊,可迎合“女人是禍水”的論調,可以順利地把罪惡之源引到女人身上。如夏桀的妹喜,周幽王的褒姒,唐明皇的楊貴妃一樣,成了禍水和替罪羊。《列女傳》就把劣跡都歸於妲己身上,謂之“女禍亡國論”。

      商紂王其實挺冤的,死了千年了也得不到安生,世代被人們掛在嘴邊咒罵,放在心裡厭惡。比如人們形容壞人時常說到的一個成語“助紂為虐”,說的就是紂王的事。

  • 2 # 業餘銷售的逗比日常

    各種是是非非,不是一張嘴能說清楚的,尤其是電視螢幕上塑造的形象,更是不能一味相信。你如果真的對這個問題好奇,可以多去看看歷史,正史野史都要看,兩者結合,說不定能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

  • 3 # 小方說歷史1990

    《論語》中說:“紂的壞,沒傳說的那麼厲害,但人們憎惡他,把天下的壞事都歸在他身上。就比如“比干之死”,在春秋時期的版本僅僅是“死諫”,在戰國時期被屈原說成“淹死”,到了漢朝劉向嘴裡就變成,紂王為了滿足妲己好奇,想看看聖人是不是真的有七竅玲瓏心的傳說了。關於“酒池肉林”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戰國的文獻裡,殊不知此時距離商朝末年,已經快過去將近一千年了。

    紂王最大的歷史功績是討伐東夷,把中國版圖擴充套件到了江淮一帶。然而正是因為這場戰爭,消耗了商朝的國力,由於俘虜太多,來不及安撫,再加上他沒有處理好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周武王趁虛進攻,俘虜臨陣倒戈,導致商朝滅亡。——當知道這些之後,會發現紂的失敗,和殘暴真的沒有太大關係。

    華人向來不吝惜謾罵與誇讚,崇拜時便完美神化,如孔明、關羽,以至於虛而失真;厭惡時便徹底醜化,如王莽、楊廣,以至於過猶不及。黑到極致時,反而增加了翻案的契機,如教授嘴裡的曹操;吹到極致時,反而增加了抹黑的槽點,如憤青口中的雷鋒。贏政夢殺侍女,把名字換成曹操,民間照樣流傳;解縉巧對楹聯,把名字換成紀昀,依舊津津樂道。正如:楊冪的腳越傳越臭,小四的個頭越傳越矮。白巖松的話越來越多,馬雲的雞湯每句都能戳中你的G點。

  • 4 # 偵探娛樂姐

    歷史的記錄,應該摻雜了很多記錄人自己的態度!而且,歷史也是被替換的當局發出來的!就比如說,你把前朝代滅了,你會說他好嗎?時間一久,由於當局的控制,又有多少真實的歷史會被儲存呢?況且,歷史很多事情也是經過口傳,人人相傳,會有多少誤差呢!其實,古人和我們心理也差不多,大家看史的同時,還是應該有自己的判斷的想法。不是說書上怎麼寫,你就怎麼信的!

  • 5 # 軒轅十四Rex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周以諸侯反叛共主而得天下,就一定要塑造出自己的正義形象,所以就一定要把帝辛說成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暴君。

  • 6 # 多彩的生活

    帝辛是中國商朝末代君主,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諡帝辛,“天下謂之紂”,周武王稱其為“紂王”, 人稱殷紂王。部份文學小說則有稱其為“壽王”情況,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為帝乙少子,以母為正後,辛為嗣。帝紂天資聰穎,聞見甚敏;稍長又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時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載,帝乙崩,帝辛繼位。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國之君。紂王除了天資聰穎、領悟力奇高之外,也是少見的大力士。都於沫,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

    帝乙死,應立長子啟,因啟母賤不能立,而立少子辛為帝。帝辛自幼聰敏過人。 《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帝辛繼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不殺奴隸,發展生產,更新觀念,不事鬼神。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曾深山練兵,鑄造兵器,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充套件到江淮一帶,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使先進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長江流域傳播,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殷朝征服東夷後,疆土擴大,農業發展,財糧增多,帝辛便修建倉庫,儲糧聚寶。《竹書紀年》雲:“厚賦銳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統一東南以後,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詩裡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帝辛在位後期,逐漸驕傲恣肆,專橫跋扈,特別是晚年,好酒淫樂,不理政事。曾耗巨資建鹿臺,造酒池,懸肉為林,修建豪華的宮殿園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殺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戰,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範,連年用兵,國力衰竭,對俘獲的大批俘虜又消化不了,造成負擔。

    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乘機聯合西方庸、蜀、羌、微、彭、濮等族11個小國會師孟津,帶兵數萬,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與紂王兵會戰於牧野(朝歌城南至衛輝市)。紂王倉皇組織奴隸兵應戰,大批俘虜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登上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焚於火而死”。商亡。帝辛死後,其子武庚將其葬於淇水之濱,今墓尚存。

    紂王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暴君,與夏桀並論。這一段歷史,後人加上幻想元素,寫成了《封神演義》,又稱為《封神榜》。不過,有觀點認為,很多對帝辛的方面評價,存在歷史遞增性。先秦文獻對他的指責並不多,甚至有些文獻稱讚紂王聰穎勇武、才華橫溢,是難得的英主。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各種各樣對他不利的指責越來越多。子貢也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此言有一定道理。

  • 7 # 土的金次方

    紂王是有抱負的,但能力超常的人就是太自負,明明國內狼煙四起,他也不警覺起來,還一如既往地開疆闢土,征服東夷,結果軍隊都開赴東部前線,國都空虛焉能不敗?至於寵愛妲己那是小事而已,談不上壞。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和個性,何況乎最高的王?沒必要求全責備

  • 8 # 北斗寒星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暴君的代名詞,一個是夏桀,另一個就是商紂。夏桀的事情可能少有人知,但是商紂的事蹟,肯定眾所周知。因為他的事蹟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詳細記載。而最有名的就是封神演義對他的描寫。封神演義把這個末代君主描寫的簡直妖魔化,近乎一個殺人狂。真實的紂王是這樣嗎?

    不能否認,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商紂是有責任的,他本身肯定是有缺陷的。但是我們要客觀看待他這個人。不管是史書還是小說,把他的缺陷擴大化了,讓人們相信這就是商紂,不管這是不是歷史的真相。

    商紂本名叫受辛,這個名字也很有意思,正好和那個獸心諧音,封神榜對他的描寫不就是人面獸心嗎!他是帝乙的小兒子,是商朝的三十一世君主,成湯的二十八代孫。本來他上面還有兩個哥哥,應該輪不到他當王。可是帝乙在繼位前,就已經生下這兩個兒子,受辛是帝乙當王之後生的,立世子的時候,大臣們都主張立長子微子啟,理由是他是老大而且很賢明。許是出於偏愛小兒子的心理,帝乙反對立長,要立受辛為世子,理由也很合理,那就是立嫡,就是立正宮王后生的兒子。別看這哥仨是一奶同胞,但是那兩個時運不佳,受辛運氣好,一落生,爹媽就都扶正了,他也就成了嫡子了。

    大臣們雖然心理不太願意,覺得這個老三不踏實,但是宗法制度在那擺著呢,也不好拒絕,只好聽命了。帝乙死後,受辛繼位,就是新王了。受辛這個人確實有本事,是個猛人能人。史書上說他有很多特點,聞見甚敏,很有智慧,反正不是酒囊飯袋那種。口才極好,自己犯了錯誤會掩飾,而且還能阻止別人提意見。力氣甚大,能手格猛獸。這些放在普通人身上,也許不算什麼,但是作為一國之君,擁有這些特點恐怕就不太美妙了。因為他太自負了。

    說了這麼多,也許有人會問了,你這還是老腔調呀。不,你錯了。我剛才說了那麼多,但我沒說他殘暴嗜殺。也沒說他好色,好色是帝王的通病,沒什麼可說的。後人說商紂寵幸妲己,對她言聽計從。這種說法應該是錯誤的,起碼是不客觀的。歷史上卻有妲己其人,當時商紂討伐有蘇部落,有蘇部落戰敗,為了求和,只好獻上美女妲己,以求息兵。妲己是一個討好商紂的禮物。這樣一個禮物,一個戰利品,商紂怎麼能看重他呢,而且從他的性格來說,他也不是專聽婦人之言的昏君。

    封神榜裡說他殘暴好殺,經常殘害忠良。這也不真實,上文說了,他能夠用他的口才去拒諫,所以沒必要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手段去對付給他提意見的大臣。他最有名的殘殺忠良,就是比干。比干是他的叔父,因為向他提意見,激怒了商紂,被其挖心而死。因為其手段殘忍,所以歷來被讀書人道學家視為惡行之一而大書特書。比干提了什麼意見,讓紂王不念親情,將其殺死?當時商紂征討東夷部落,戰爭進行的很艱苦,士兵普遍有些厭戰之心,比干就像商紂建議應該立刻班師,商紂認為這個建議是擾亂軍心。對於商紂來說,征討東夷非常重要,不能有任何擾亂軍心的留言,影響部隊的情緒。所以只好拿比干開刀,很有些殺雞給猴看的意思。至於是不是挖心就不得而知了。對於比干之死,商紂的作為也許真是不得已,當時的東夷部落時時侵擾商朝,討伐東夷也是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這應該是和國家生死攸關的事情,事後證明,這個決定沒有錯。商紂平定東夷,給當時的淮河流域開發做出了貢獻,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兩淮流域的文明發展,這是商紂應該肯定的業績。

    但是這場戰爭也是把雙刃劍,可以說商朝的滅亡,與這場戰爭有直接的關係。當時的西方的周部落趁著商紂東征,無暇西顧之機,已悄然崛起。經過周文王武王的兩代經營。在名臣姜尚等人的輔佐下,已經具備了滅商的條件。終於在商紂與東夷大戰之際,商朝首都兵力空虛,起兵東進,在牧野郊外,與商紂臨時拼湊的奴隸軍隊交戰,結果奴隸陣前倒戈,商紂大敗,逃回朝歌,自焚於鹿臺。商朝滅亡。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

    可以說武王伐紂是一場不太光彩的偷襲。但是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正所謂勝者王侯敗者寇。周朝建立後,就開始給自己正名,因為周當時是商朝內部的一個臣屬部落,武王伐紂實際上就是以下犯上,以臣伐君。為了給自己的改朝換代披上一層合法的外衣,對受辛所做的事情進行徹底的歪曲與誇大。還給他定了一個紂的惡評。紂,是殘暴到極點的意思,把所有壞事當放在他的身上,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周的統治者成功了。他把商朝完全抹殺了,以至於近千年後的太史公也是這麼認為的,在史記這部史書裡更是有所誇大。更使得那些千百年來的儒生們對其深信不疑,我不能不說,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太可怕了。

  • 9 # 黃帥

    商紂王應該不是一個仁慈的君主,但或許也沒有人們一直以為的那麼壞。

    武王伐紂的故事為人熟知,商紂王是暴君的結論從《史記》裡就已定論。但成王敗寇的觀念在現代社會越來越被人厭惡,唯成功論的觀念被年輕人所不滿。

    史料上記載:“帝辛(商紂王)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父皇帝乙歡心。帝辛繼位後,重視擴張領土 ,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把中國疆域勢力擴充套件到江淮一帶,國土則擴大到今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

    由此可見,商紂王的個人能力是很強的。他對商朝開疆拓土貢獻很大,可謂戰功赫赫。

    在今天,不少史料被重新解讀:比如,商紂王大軍在征伐東夷,牧野之戰的主力軍只是奴隸構成的烏合之眾,不能代表商紂王的軍事實力,周武王是偷襲朝歌的,紂王很有能力卻大意了......諸如此類的觀念開始流行,並在戲說、網路文學的作用下愈演愈烈。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商紂王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周朝抹黑,這是有可能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不等於說紂王本身就沒有問題。

    換言之,探究歷史人物的真實形象,還需要嚴謹的學術研討,但對更多沉浸在輿論場裡的普通人而言,對歷史人物的態度則體現了自己以及這個群體的觀念,思考這其中的奧妙,則是更有興味的事情。

  • 10 # 皇帝不稱朕

    這個問題可以改作“紂王之惡是如何形成的”?餘分三節作答。

    1

    說起來,桀與紂這兩位夏商兩代的末代君主,是歷史上最早的兩個“大壞蛋”。如何見其“大”?因為大傢伙統一口徑,一致罵他倆。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無不“譽堯非桀”,紛紛讚頌聖王堯,而非議桀。紂離的時代更近些,後來罵紂的人就更多,他的“風頭”便蓋過了桀。紂成了惡人的最典型代表。

    對此,早在春秋中期的孔子高徒子貢,就說過一句公道話:“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篇》) 他說,紂王並沒有那麼壞,只是他已居於輿論的下流,大家的口水和渣滓都朝他流過來,什麼壞事都是他乾的,這又什麼辦法呢?子貢本意不在替紂王鳴冤平反,而是提醒人們,注意立身處世的方式,千萬別像紂王一樣,“居下流”!

    對於為什麼人們“歸惡”於紂?荀子的思考又深了一步,他指出“古者桀、紂……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戮),後世言惡則必稽焉”。荀子說,桀紂之所以享有極惡的大名,最主要原因是他們都是亡國之君, 後人要開涮,抓反面典型,不抓他們抓誰?抓別人,也不敢啊!魯迅先生對此加以總結,指出凡亡國之君及國祚淺薄之帝王,往往在歷史上聲譽很差,比如秦始皇、隋煬帝等等,這是因為對他們提出評價的,都是新朝之人,而非當世之人,好比西周人評價商紂王、西漢人評價秦始皇、唐朝人評價隋煬帝,不僅毫無禁忌,而且政治正確,他們自不必客氣,往往差評較多。而國祚久長者,負面評價就會少很多。

    說白了,紂王居下流,根本原因不是他有多壞,而是他亡國了,自然成為“天下大戮”、口誅筆伐的物件。

    (商紂王的影視劇形象)

    紂,是惡的典型,尤其是“寓言十九”的戰國,諸子百家紛紛透過編寫寓言,講政治道理,更是無不把“天下之惡”歸諸紂。說到古代聖賢,便是堯舜禹,好事做盡,而為了抬高堯舜,必然要狠狠地踩桀和紂,他們便壞事做絕。也就是說,紂王早自春秋以降,便是作為古代聖君的對立面而存在的,他的壞,是必須的。不然,何以見堯舜之好呢?

    以上是紂王變得極壞、極惡的三個原因。下面再說說紂王是如何變得更惡的?

    2

    對此,古史大師顧頡剛先生曾著專文考辨。在《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一文中,顧先生透過梳理史料,指出:“紂惡在周人《尚書》中只有6點,戰國書中增加了27事,西漢書中增加了23事,東漢時增加了1事,東晉時增加了13事。”

    周人指責的“紂惡”是哪6件呢?是:1、酗酒( “沉酗於酒”);2、不用貴戚舊臣;3、登用小人;4、聽信婦言;5、信有命在天(面對統治危機,他不知警惕,反而說:“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我有天命,怕什麼!);6、不留心祭祀。

    瞧,僅此6件惡事,妲己在哪兒呢?肉池酒林呢?怎麼沒剖比干的心,砍老人的腿,剖孕婦的肚子呢?這些在周代都還沒有被“創作”出來。《論語》載紂之惡 ,也不過三事:微子逃亡,箕子為奴,比干諫死。

    戰國時,紂惡猛然增多,如《呂氏春秋》所記有:糟丘、酒池、雕柱而桔諸侯、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戮涉者脛而視其髓、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干而觀其心、殺梅伯而遣文王其醢。那著名的炮烙之刑,則首見於法家韓非的著作《韓非子》。

    顧先生說的好:“我們對於西周時紂的罪惡的傳說,只須看作一種興國對於亡國的循例之言。”本不必盡信。至於後來在戰國時、西漢時,乃至東晉時忽然冒出來的紂王新惡,就更不可信了,如同妲己是九尾狐化身,權當故事來看就行了。

    3

    到了當代,幾千年的暴君兼昏君紂王,始被重新認識。

    除了顧頡剛先生的考辨文章,郭沫若先生在《青銅時代·駁說儒》一文中指出:《詩經·商頃·玄鳥》中“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的那位武功烈烈的“武王”,便是帝辛(即紂王,紂為諡號)。由於《詩經》這首詩沒有點名,過去大家搞不清是誰,以故將其“懸記”在孔子頭上(孔子的祖先是商王王族),其實是搞錯了物件。

    郭沫若說,“在殷人心目中一定不會把殷紂王看得來和周人所看的那樣。他們就要稱他為‘武王’,要紀念他。”

    郭先生從新史學的角度來說紂王的功績:“殷紂王這個人對於我們民族發展上的功勞倒是不可淹沒的。殷代末年有一個很宏大的歷史事件,便是經營東南,這幾乎完全為周以來的史家所抹煞了”。他認為,“殷辛之功邁周武,殷辛之惡莫須有。殷辛之名當恢復,殷辛之冤當解除。”

    毛澤東主席也有類似的評價,他說:

    “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紂王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損失也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

    “當時微子是裡通外國。為什麼紂王滅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對他,還有箕子反對他,比干反對他。紂王去打東夷,把那個部族征服了。紂王是很有才幹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不要聽。”

    我想,行文至此,已經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了。

  • 11 # 葦說歷史

    在周朝早期,甚至整個西周時期,世人並沒有對商紂王評價那麼低,基本還在正常範圍內。對商紂王的醜化主要是東周以後的事情,春秋時期主要是周王室及其大夫們主導對紂王的醜化,當時諸侯力量崛起,周天子已經不能有效控制天下,有被諸侯取而代之的危險。

    因此積極醜化商紂王,為其祖上反商建周尋找道德藉口,稱祖上反商建周是討伐紂王的暴戾,而周天子並無暴戾失德之處,以免諸侯們依湯武革命之例反周。

    據正史所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他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中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兩個主要的敵手:西部的周方國及東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裡被稱作人方)。

    自此,武王姬發韜光養晦、勵精圖治,而紂王則變生肘腋、兩面受敵。擊敗周軍以後,紂王略作休整,便兵發東夷,無暇西顧,使周方國得以重整旗鼓。西周正是乘“紂克東夷”的機會東進滅商的。

    在其整個執政過程中,他創造了許多個第一:

    首先,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而非貴族中選拔幹部的君主。在帝辛的支援下,一批有才能的從中下層管理和善戰的將領被重用,為陳腐的政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其次,他是歷史上第一個著手廢除貴族世襲制、並取得成功的君主。

    第三,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徹底戰勝神權的君主。

    帝辛作為奴隸制度下的君王,確實存在很多暴戾之舉,但與歷史上的其他帝王相比,並不顯得更加暴戾。而商的滅亡,往小裡說是周文王、武王處心積慮,造反作亂的結果,往大里說是先進文化和生產力取代落後文化和生產力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個假期還給學生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