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曾說過:讀的書越多,就越發現自己無比孤獨。請問一下,讀書越多就會變得越孤獨嗎?
3
回覆列表
  • 1 # 輕風教育

    有些許認同,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書本告訴我們的與眼睛告訴我們的真心有些不同,這時人可能會懷疑,會掙扎。不過當真到了一定境界,書本會讓人得到一種內心的平靜,這就足夠了。

  • 2 # 莒國小嚴

    謝謝邀請~其實剛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覺得問得我一愣,就在考慮為什麼會有這種疑問呢?讀書和孤獨有什麼關係呢?也許真正的孤獨不是來源於讀書,這是來源於自己。讀書會讓你發現書中的美好,發現別人的精神世界,會讓你有更多的知識與別人交流,哪裡來的孤獨?

    下面是我的詳細回答(綜合自己和網路)

    恰恰相反。讀書越多我越不孤獨。

    有些書,你讀悶了,可能會寂寞。比如你讀《佩德羅巴拉莫》讀多了,覺得鬼影森森。你讀《彷徨》讀多了,覺得全世界人影都飄蕩。你讀張愛玲小說讀多了,覺得一片都是虛空。但那是你讀沉了,真代入了。把自己拔出來再讀讀呢,又熱鬧了。

    實際上,如果你孤獨的話……

    想感受身邊有人粗聲大氣的海上生活?讀讀《白鯨》。

    想感受宋朝市井家長裡短吆五喝六的熱鬧勁?讀讀《水滸傳》。

    想感受點19世紀巴黎上流社會的生活氛圍?讀讀《基督山伯爵》下卷。

    想感受大家庭宅院彼此碎念抱怨嬉笑耍鬧?讀讀《金瓶梅》。

    想拿文字解解饞?讀讀唐魯孫和彼得梅爾。

    想看看青山綠水?看看元明山水圖冊。

    想看看花鳥魚蟲?看看宋朝院畫畫冊。

    想感受點江淮小市民氣息?讀讀汪曾祺。

    想聽聽川湘水上風情?讀讀沈從文。

    想聽人說點刻薄笑話熱鬧熱鬧?讀讀《圍城》。

    A 無法獲取外界資訊

    B 無法對外界傾吐資訊。

    有了書,至少A是可以緩解的。至於B,說實在話,跟是否讀書毫無關係。而且,許多人對外界傾吐資訊,並不是他們喜歡和外界交流,更多其實是基於“我需要和外界做形式上的交流以免被外界遺棄啊”的強迫症。

    書的好處是:它們可以給你展示另一整個世界。那些世界是曾經生於這個世上的人嘔心瀝血為你凝縮而成的,就是為了讓你與他們共享。而你讀書獲取的感受,必然是你已有的內心世界與這個外部世界衝突所造成的,所以你獲得的感受,本身就是種融匯和表達。所以看好的書,是能夠感受到自己心情和觀念變化的——內心與外界的動盪衝激,也是一種交流,而交流永遠不孤獨。

    所以,讀書是最高效率的排遣孤獨之法——前提是,你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有足夠的信任。

  • 3 # 寫乎

    (1)先說一句官話

    讀書最大的好處是起到了修養身心,獲得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讀書的宗教功能

    在現在這個信仰缺失的時代,讀書,或許替代了宗教的某些功能,反思、靈魂救贖。

    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反而會顯得很孤獨,不要擔心,這是內心變得強大的表現。

    (3)不要把自己當成禽獸

    但是,我們畢竟是人,是社會人。人與人的關係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全部。所以要學會自我調節,把讀書帶來的孤獨感消弭掉,讓自己精神世界與人間煙火結合起來。

    (4)讀死書只能是死路

    當然,如果在讀書的同時,拿起筆來,把自己的感悟寫出來,把身邊發生的事情,當成草根歷史記錄下來,不僅能釋放自己的心理壓力,而且還有可能重塑他人的靈魂。

    如果做到這一點,恭喜你,你絕對不會像海子一樣,視生命為兒戲。

  • 4 # 藝術品牌

    對現實周遭邊上的人來說,這是必然的。讀書相當於認識更多的人,與更多的人交流思想,看法,見識。生活中每個人限於職業與生活的環境不同,不可能都能認識你想認識的人,更何況很多人都是古人外華人,想回到唐宋是不可能的。你想與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交流,學習,只有透過讀書。讀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多,讀的越多,就離身邊的有不同看法的人就越遠,所以你就越孤獨。孤獨就是與你對話的人沒有,交流的人也沒有,懂你的人更沒有。你只有透過創作,來排解內心的想法。讀書多而孤獨是指與現實的關係,與現實周遭的關係相比,是越來越孤獨。因為眾人皆醉你獨醒。要說,與書中的人物相比,就一點也不孤獨,反而越來越熱鬧,越開心。讀書是創作的動力,也是排解內心積鬱的最有效辦法。

  • 5 # 杏林簫客

    人,在空虛的時候需要依靠,在迷茫的時候需要指點,在沮喪的時候需要安慰,所以,人與人之間,少不了各種交流與交往。但有些時候,喧囂過後,賓客散盡,內心卻更加悵然。

    眾人簇擁之下,誰知高處不勝寒?現代社會,人際交往充滿了功利化色彩,很多人忙於應酬,忙於建立所謂的人脈,但遇到困難時,往往“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人,需要交流。需要的是深層的、真誠的交流,而不是浮淺的應付或應酬!

    有人問:讀書越多會越孤獨嗎?我說:是的!

    讀書其實就是一種交流!前人說:初讀好書如獲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讀書不但是一種交流,而且是一種精神上的戀愛!它讓人內心充實,精神愉悅,得到莫大的享受與滿足。這種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人際交往,因此,喜歡讀書的人,讀的書越多,越不喜歡應酬,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變孤僻了,而是因為他們內心充實,不需要太多的朋友;此外,也是因為他們的精神品味提高了,一般人也滿足不了交流的需要。

    有的人忍受孤獨,有的人享受孤獨。

    忍受孤獨的人,心中僅有一潭死水;享受孤獨的人,心潭中浸有一輪明月。

    讀書人的孤獨,是寧靜致遠,是獨善其身,是自得其樂,當然,也夾雜著少許孤芳自賞。

  • 6 # 男人如海61244116

    有時候,人必須得有孤獨感存在,不然怎麼對不孤獨有感覺?讀書之孤獨感實是一種稍高層次的感覺,挺好的。無此感人生實少了一種有品的味道,可惜呵!感覺孤獨了放下書走出書的世界,與友與社會對話呀!人有腳的,會走動的,固步自封,重點在一個“自”。恭喜還有孤獨感!打擊一句,你讀的書一定不太多,到一定量後孤獨感早就不復存在了,可試試。

  • 7 # 國學解碼

    讀書越多多會孤獨,又不會孤獨。關於讀書,一看讀什麼書?有些包裝漂亮,內裡無貨的書,不讀也好;二看怎樣讀書?善不善於讀書,會不會運用在生活中。讀書而不會用,被書框死了,也不如不讀的好。

    關於孤獨,都與內在體驗有關,不同人或有不同的答案,有的把寂寞當成了孤獨,實與孤獨沒有關係。讀書會孤獨,因為越讀,世界越寬廣,範圍越大,如與他人交,他人還處於小的範圍之內,不相交的部分就是孤獨的部分。而這部分,對自己的受用來講恰恰是極大的享受!豐富的孤獨是完全可以享受的,內在充滿著寧靜與祥和!

    所以,孤獨與否,看從哪個角度看,它們是可以共為一體的。你讀得越豐富,就越孤獨;越孤獨,穿越心靈的深,世界就越來越廣闊,越來越豐富。我讀梵高,讀尼采,讀宗白華、朱光潛,讀趙鑫珊、周國平,讀弗洛依德,讀吳作人、林散之,讀惠能、清涼,讀開慧楞嚴,富貴華嚴,讀人性這本大書,讀生活這本大作,超越生命的侷限,與萬物同享心靈的盛宴!

    這是多麼美的事,趕快讀書吧,不帶功利性的,饒有興趣地讀,開啟智慧之門,美的泉源不斷而來。這樣的孤獨,多美啊!在與無垠世界密合之中,孤獨地存在著,欣賞著,這是多麼美的事情!

    圓明2016、5、31

    國球解碼:高大深廣 破迷啟悟 解碼宇宙生命奧秘,幸福生活!

  • 8 # 啊袁77924111

    從我自身的經歷來說:確實,讀了很多有價值的書後和身邊的人們對話的機會確實不多了,因為覺得他們談的話題過於瑣碎和庸俗,只能降低自己的品味和鑑賞力不能提升自己的見解和認知度,但又不能表現出來遭到別人的攻訐,那麼只有不參與不隨流,時間久了就顯得孤獨了。而在書籍中我接觸到的都是引領我向上飛的大師們,所以我情願孤獨著。

  • 9 # 曉—宇智波帶土

    這裡的讀書是指的學習知識的意思吧。我認為當一個人的知識積累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其對待事物的看法和角度也會和常人的不同,當自己的思維與生活中的人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時,就會有一種被獨立出來的感覺。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有兩種人:一種人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也就是高水平的世界,他們以這樣的高層次的態度直接與社會事物交際,所以會有與社會格格不如的感覺。另一種人則是將自己分為兩個狀態,第一種則和上面的一樣,是高層次的思維境界。而不同的是,這種思維模式只會在他們內心活躍,他們在對事物用高層次的思維分析之後,並不會直接的表達給外部世界。他們會將自己的看法整理,轉化成常人所習慣的狀態,知道什麼情況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樣的人便可輕鬆的融入社會,與人打成一片。所以讀書的孤獨與否在於你的生活與交際方法。

  • 10 # 晴空萬里42676163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本來是長見識,增加學問的。沒錯,可讀書也要有條件,不然他還就不給你好臉色。讀書前,要胸中無俗事,心如止水,就是要空,像杯子一樣,然後才能盛水呀,可大家都很忙,小朋友忙功課,大學生要戀愛,中年人忙事業,老了的人要面子呀,再加上喜怒哀樂俱,柴米油鹽醬醋茶,哪能空下來讀書呢?空不下來,事情就多,念頭就多,這時候再給你找本書,大家就很容易看到什麼,聯想到什麼,這就叫浮想聯翩,你看啊,本先心就亂,再加上想入非非,心哪裡能閒的住,閒不住就煩躁。然後強壓怒火,繼續讀呀,越讀越亂,這時還不如出去走走,不妨等心情好了,回來痛痛快快地讀些時候,你說呢?

  • 11 # 手機使用者3267605787

    如果您讀書的品味能夠幫助您建立起來屬於您個人理想的世界,您就會在這個屬於你自己理想的世界自由自在的翱翔,由此您在這個世界裡便逐漸堆徹出專屬您的精神,在走向這條路徑的過程中,生活中的你便逐漸孤獨下來,但精神世界裡的你卻豐富起來,你越孤獨你的精神世界越豐富,你是因為感覺不到你的孤獨而變得孤獨起來,那是因為你的精神世界的豐富早已超越了生活中孤獨,所以你的孤獨只是看上去的孤獨,並且那是膚淺的認為,事實上你比其他人都精彩的人啊,你的精彩正是被生活中的那份孤獨佔走並且豐富的。

  • 12 # 朱曉風

    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我們需要不斷加強自身文化修養,還要充實自己的精神文明生活,來抵禦外界的不良誘惑。讀書,無異於是豐富人的思想的最有效的途徑,它也是一種最直接的修身養性的方式。就讀書而言,要讀好書,讀有益的、有助於進步的書。其實,那些著名書籍的原作者,均是一些有獨到見解和優秀思想的思考者,他們大多都很理性、睿智、客觀、冷靜、成熟,甚至會有些與眾不同的個性,然而,他們寫的書,確實是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至於,讀了書,會感到孤獨一說,我認為,不完全對。書讀多了,人的文化素養與個人修養,也逐漸提升了,人就會顯得更為成熟、穩重,變得更冷靜沉著,或許,也有利於培養人格,這時,心裡甚至會油然而生一種獨特的人生見解與思想價值觀。然而,因為讀書多了,見解及認識也深了,所以,你與周圍的人的認知、觀念、處世風格和做人態度也不同了,甚至沒有了共同語言,難以“志同道合”,你會與他們生疏、遠離,畢竟劉禹錫的《陋室銘》有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當然,這比喻或許不太恰當,不過,這卻是不爭的事實;又有句話叫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一類的人,或是有相同愛好及共同追求的人,才會走在一起;道家的祖師爺老子,不是也有名人生格言嗎?叫“道不同,不相為謀”。故而,也並非指“孤獨”,我看這應當是一種沉穩淡定的心性與超然灑脫、不慕浮華的品格。一個人,要做到不盲目從眾、隨波逐流,也很難,但是做到“獨善其身”、“克己復禮”的人也有。人生在世,知己難求。知心的好友,唯一兩人足矣,又何須讓較多的世俗人來認同你呢?或許,他們也會認為你孤僻、冷淡、不合群。所以說,讀書是有益身心的,它會漸漸影響你的為人處世與行為作風,使你的大腦更成熟、冷靜,使你心思更縝密、辦事更周到,更會讓你的精神富足、思想進步!

  • 13 # 時代深處

    那要看讀什麼書了。比如菜譜、雞湯、歷史累類的,讀多少都不會孤獨的。但是讀一些哲學類的書,尤其是深入思考的閱讀,很有可能會致使精神境界與大多數人不同,或許會出現所謂的孤獨現象。我有個學霸同學,畢業的時候精神分裂了,可能與這個有關。

  • 14 # 此不二81438476

    人生來本就孤獨,有的人接受孤獨,享受孤獨,孤獨就會變得飽滿充實。有的人拒絕孤獨,害怕孤獨,所以會空虛寂寞。讀書讓你內心蛻變,強大,飽滿。能直面孤獨,享受孤獨

  • 15 # 甜甜圈伐木累

    提問的人覺得孤獨,可能是因為讀書多!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我們覺得孤獨呢?甜甜圈今天來聊一聊

    雅典人蘇格拉底說,唯有孤獨的人才強大;法華人盧梭說,惡人才孤獨;德華人尼采說,孤獨,你配嗎?中國流行歌手張楚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雅典人蘇格拉底說,唯有孤獨的人才強大;法華人盧梭說,惡人才孤獨;德華人尼采說,孤獨,你配嗎?中國流行歌手張楚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每每說到“孤獨”這個詞,總會想起很多年前在雲南看到過的一個情景。

    那是從昆明到畹町的路上,記不得是哪一段了,總歸這一程要經過大理、思茅(現在的普洱)、楚雄等地區,沿途都是高山峻嶺,大客車要開三天三夜,一個人坐在鐵皮車上,咣噹咣噹地無所事事,窗外的風景看多了,便也厭了。最有趣的,莫過於看天上的雲,從這個角度看像一隻白象,幾個小時後,轉到另一個山頭,又看到這朵雲,便像一座菩薩了。偶爾會看到對面的山腰上有一戶人家。木板的房子,屋後兩三株火紅的攀枝花樹,屋前幾分菜地稻田。更偶爾的,會在客車經過的某個彎道上,突然冒出來一個蜷坐著的少年,茫茫然的,支著個脖子,不知道在等待什麼,此前此後,數十公里,竟無人煙。

    他從哪裡來,他要到哪裡去,他在想些什麼,他將要做些什麼?

    以後,往往在一些很突兀的時刻,我會油然想起這個蜷坐著的少年。一絲沒有由來的擔憂,跟一個沒有由來的人兒一樣,如一道淡淡的陰影時隱時現地尾隨在我的旅途和往後的日子中。

    在三十歲之前的某一段時間,我突然喜歡上了熱鬧的迪廳,越是熱鬧,越是喜歡。

    站在那群染著一頭黃髮的十八、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中間,儘管也只比他們大了七八年,我卻感到青春的枝葉正從我的身上嘩嘩地落下。這一刻,我會突然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獨。這種小小的孤獨,其實是很私人的,其實與別人無關,與生活無關,與哲學的孤獨和歷史的孤獨都無關的。它僅僅是一種偶爾會發作的病。

    在變幻的燈光,迷離的人影中,在搖滾樂的驚濤駭浪中,人如一葉孤舟,搖搖晃晃地飄向一個離現實如此遙遠的彼岸。你甚至不能給自己一秒鐘的寧靜,否則,你就會被現實拉回到你自己。正是在這樣的一刻。我才刻骨地感受到,人為什麼總是在音樂中顯得那麼脆弱和易感。

    在這個現代的都市中,我們的孤獨只因為我們彼此敵視,互懷戒心,只因為對自己的生存狀態是那麼的恍惚和恐慌。

    搖滾並不能拯救什麼,它只是讓你忘卻和逃避,在樂盡人散之後,搖滾所剩下的,便只是一堆茫茫無邊的孤援。如同那個安徒生童話中的小女孩,她劃完了最後一根火柴,風越來越大了,雪淹沒了整個城市,但上帝還沒有來。

    傳染到我的生活中,便是超乎尋常的激越以及短暫激越後的沮喪。“我的文章,偏要如骨刺一般,鯁在某些人喉間,讓他們難受。”在那個時期所寫下的文字,無一不浸染上了這份偏執和淡淡的哀傷。

    雅典人蘇格拉底說,唯有孤獨的人,才強大。

    法華人盧梭說,惡人才孤獨。

    德華人尼采說,孤獨,你配嗎?

    中國流行歌手張楚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到了生活日漸穩定之後,我才漸漸從這樣的騷動中逃離出來。這些年來,我一直被看成是一個“成功男人”,每天西裝革履,出沒於各種金碧輝煌的高檔場所,每天與趾高氣昂的大小企業家、老少政治家們高談闊論,切磋交流。每天把時間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麵包分發給大街上的每一個人,每天忙忙碌碌地會面、出書、講座、赴宴……

    我知道,我其實並不熱愛這樣的生活,甚而竟還有點厭倦。但我總是情不自禁地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我支付出所有的青春和熱情,都無非是為了博取一份世俗的肯定,而一旦得到了這一切之後,卻突然地發現,要擺脫它卻比攫取它更難。於是便偶爾地會非常懷念過去那種焦躁不安的“迪廳時光”了。

    然而我又隱約地知曉,青春的孤獨、成年的孤獨、中年乃至老年的孤獨,都是一些症狀不同的疾病。每一個年齡段的人們都有著各自的孤獨。你無法返身拾回你的過去了。你必須沉浮在現在的時光之河中,撈取另一份生活的感悟和失落。

    我想,現在這樣的時候,或許是中國自“五四”以來,道德界最孤獨的時代。許多年前知識階層以身相許的理想如同失蹤的星辰無跡可尋,在一個時時處處以金錢來衡量存在價值的大商業年代,當我們把雙手舉過頭頂,當南迴歸線的Sunny直射我們的雙眼,當暖味的都市氣息如亞熱帶的青藤般纏繞住我們,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所謂的“孤獨”,竟會顯得那麼的做作和矯情。就如同我此刻在電腦前漫無邊際地打下這些漢字一樣,其實我的內心卻不清楚到底要向誰傾訴一些什麼。

    我真的並不十分地知道:我們為什麼孤獨。

    此刻。我正坐在大運河畔的一幢29層高的寫字樓裡寫字。暮月下的晚風在都市的高空中飄搖而過,在並不嚴密的窗戶上擊打出一聲聲微微的呼嘯。窗外,夜燈如蛇,蜿蜒百里,沉睡中的都市如一頭孤獨的怪獸。

    身後是喧囂紅火的塵世,眼前,通往孤獨的小道上,正大雪瀰漫。

    的確,所有喧囂的事物,包括喧囂的人生,都是很孤獨的,無非,我們並不感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尼爾搭檔KG的凱爾特人隊,頂級內線加皮爾斯等一干大將,為何沒能奪得當年的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