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和小朋友玩得多的大朋友都會知道,小孩子,尤其是幼兒園的小朋友,聽到大人說到屎尿屁的時候總是特別開心,笑個不停。有的孩子自己也會拿屎尿屁跟大人開玩笑,這是為什麼呢?
15
回覆列表
  • 1 # 丹七育兒

    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們發現,一旦開始說"小雞雞"、"大波波"、"便便"、"屁屁"這些詞的時候,大人們就會反應劇烈。這本身的好玩程度,遠遠大於他們本身對"屎尿屁"的興趣。

    是啊,那麼威嚴的爸爸和溫柔的媽媽,還有叔叔阿姨,一聽到這些就變得"很不好意思",這真是"太有意思了!"

    專家們早就發現,孩子們"屎尿屁"的趣味,全世界都有,這是孩子開始認識自己身體的必然經過的一個階段,所以家長大可不必為此焦慮。

    從"孩子已經開始對事物產生好奇"的角度看,這更是一個好事情,家長們正可以藉此良機,和孩子一起展開學習,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各種事物。

    跟屎尿屁一脈相承的,是孩子熱衷於嘗試一些家長看起來比較噁心的事情。譬如,挖鼻屎、吃耳屎、扣爸爸的眼屎、用腳趾頭鑽爸爸的鼻孔、女孩兒站著尿尿、在浴缸裡放屁……對於這些方式,家長們不用一味的去阻止,那反而會激發起他們的興趣。

    如果不是特別危險的事情,讓他們去嘗試下,一般小孩子發現不那麼好玩、好吃,爸爸媽媽也不為此激動的話,小孩子往往自己就停止下來了。

  • 2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1、3-5歲階段的孩子對汙言穢語很敏感,因為他們發現這些詞彙很有力量,能引起大人的強烈反應。這些話大人看來是不文明的、不雅的,一般孩子說出來,大人都會表現得很反感,會阻止孩子,不讓他們說。孩子注意到這一點(自己的話能讓大人產生強烈的反應),反而說得越發興起。

    2、其實,小朋友們也知道這類的話不太好,正因為不好,才會如此刺激,類似於冒險和叛逆的心理。但如果把這種敏感看作髒話,並大加制止、嚴厲批評,可能會讓孩子以後不敢隨意說話,亦或更加引起注意以及更重的敏感和叛逆。何況,這應該只是階段性特點,大一些的孩子對此就沒有那麼濃厚的興趣了。

    3、因此,對於小朋友談論“屎尿屁”,家長要淡然處之,尊重孩子成長中的正常階段,或許大人需要的只是一點點無所謂的淡漠態度和含蓄而有效的引導。再說,仔細想來,所謂的“髒”與“臭”等,不過是某些道德標準反應在語言上的不美好。在孩子自然而肆意的思維中,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4、另外,那些越少被父母關注、經常在生活中受挫的孩子或是處於情感飢渴狀態的孩子,越愛說“屎尿屁”之類的話,一方面,是出於補償作用,想以此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他們更多地感受到了這些“汙言穢語”的詞語能對他人產生影響,比別的詞更有力量,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表達和宣洩負性情緒。

  • 3 # 我是來搞笑的嘛

    媽媽是否經常聽到孩子說:“媽媽快來看我今天拉的臭,形狀好不?”,“這一坨好象屎啊”.......你的孩子有木有經常對尿、屎、屁感興趣呢?

    當孩子說”屎尿屁“,那是TA在找樂子

    童丫丫從五歲以後,經常對屎、尿、屁感興趣,有時過份的每幾句話都離不開這些東東,有時吃著飯她就會說:"媽媽,你看這個黑黑的象不象小鳥屎"、"媽媽,剛才放的屁會不會把內褲崩爛而且帶著屎"、"這個怎麼這麼象尿類"、"我不吃這個,有一股屎味兒","蒼蠅為什麼喜歡圍著屎",有時竟然摳摳屁屁自己再聞聞,很陶醉.....瞬間凌亂了有木有?蒼天啊,我這是養個女兒嗎?

    想問當時我是什麼表情嗎?臉上十道灰加流汗!怒斥紅臉加把刀!抓狂咧嘴呲著牙.....好吧,我到底要看看你為嘛要這樣。

    對於這種瘋狂的話語,眾位爸媽們是什麼態度:閉嘴、不許再說、小心我打你、你這孩子跟誰學的.....

    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們發現,一旦開始說"小雞雞"、"大波波"、"便便"、"屁屁"這些詞的時候,大人們就會反應劇烈。這本身的好玩程度,遠遠大於他們本身對"屎尿屁"的興趣。是啊,那麼威嚴的爸爸和溫柔的媽媽,還有叔叔阿姨,一聽到這些就變得"很不好意思",這真是"太有意思了!"

    如何應對孩子最愛的”屎、尿、屁“

    專家們早就發現,孩子們"屎尿屁"的趣味,全世界都有,這是孩子開始認識自己身體的必然經過的一個階段,所以家長大可不必為此焦慮。從"孩子已經開始對事物產生好奇"的角度看,這更是一個好事情,家長們正可以藉此良機,和孩子一起展開學習,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各種事物。

    1好玩的事情,不妨做一做

    "不要再說屁了!""不!""以後再說就懲罰你!""就不"…………

    是的,孩子就是這樣的。如果他自己還沒有認識到哪些事情為什麼必須做,那麼,他往往會反著來!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呢?

    在安全、合理的範圍內,讓他自己去體驗——沒有任何一個小孩,會真的餓著肚子不吃飯。跟屎尿屁一脈相承的,是孩子熱衷於嘗試一些家長看起來比較噁心的事情。譬如,挖鼻屎、吃耳屎、扣爸爸的眼屎、用腳趾頭鑽爸爸的鼻孔、女孩兒站著尿尿、在浴缸裡放屁……對於這些方式,家長們不用一味的去阻止,那反而會激發起他們的興趣。如果不是特別危險的事情,讓他們去嘗試下,一般小孩子發現不那麼好玩、好吃,爸爸媽媽也不為此激動的話,小孩子往往自己就停止下來了。

    2屎尿屁,隨便看!

    對孩子生理教育,在中國曆來是一門難題。但這個問題又非常的重要,如果只是一味迴避,後面的危害會非常大。所以,所有的家長朋友們都認真、平靜、科學地對待,用一些好的繪本、圖書、故事來一起學習,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 

    跟前面講的那個事例一樣,小朋友對"屎尿屁"本身的興趣,並沒有對"大人的反應"的興趣更大。家長如果坦然地面對這些話題,帶著小朋友自己去選繪本的時候,發現他們並不是那麼喜歡看"便便書"。當然,如果家長先設立了規矩:這些書不許看!那麼,孩子反而會專門找來看!唉,孩子們就是這麼古怪,也因此而那麼有趣,不是嗎?對待"屎尿屁"愛好的應對,就是帶Ta一起看"便便書"。

    《大便書》

    《大便書》是一本藉由繪畫了解便便的健康叢書。以插畫家寄藤文平的風趣圖文,融合"寄生蟲博士"藤田紘一郎專業獨到的醫學見解,在愉悅驚喜的閱讀中認識便便的生成環境、反思對便便的定義及誤解,重新正視便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無論對人類身體或地球環境,都將有更多不同以往的體會。

    《大便書》真正樂此不疲地談論"屎"本身,生動的文字配上活潑可愛的漫畫,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人體消化的過程;大便的形成;不同顏色、形狀、氣味的大便意味著什麼以及攝取不同的食物時大便裡細菌的比例如何等問題,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總之,這是一本借屎談健康的書,有必要推薦給每一個人,尤其是孩子們閱讀。讓大家,從小開始,從"屎"開始,關心自己的身體,"邁向優質便便的幸福生活"。

    《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

    這本書相信很多孩子家都有,據說還獲過安徒生獎,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家兒子對它愛不釋手,每天都要看一遍。倒黴的小鼴鼠在鑽出洞時被人拉了一泡"嗯嗯"在頭上。於是氣呼呼的小鼴鼠開始了調查之旅,每個動物問過來,小動物們為了表示自己是清白的,紛紛現場拉一泡。這個過程讓我們瞭解到不同動物的大便形狀大小都是不一樣的……最後多虧了糞便專家蒼蠅的幫忙,小鼴鼠找到了始作俑者。

    帶點懸疑的故事,讓孩子們看得入迷,畫中小鼴鼠的表情從最初的火冒三丈到中間的若有所思再到最後"洩糞"後的輕鬆快樂,刻畫得入木三分。難怪,很多香港、臺灣的家庭和學校,都會把這本書當做"便便"學習書。

    《貓太噼哩噗嚕在海里》

    這個故事是說貓太在大魚卡米特肚子裡的生活,其中變成屎才能離開卡米特的奇異設想更是讓孩子笑個不停。 卡米特的肚子是一個快樂的世界,那裡有世界各地的朋友、豐富的美食、彷彿永不停歇的宴會。它雖然可以給人無盡的歡樂,卻也容易讓人沉溺其中。

    最終,貓太還是決定離開卡米特。或許像貓太那樣,躺在自己的小船裡偶爾想想卡米特上的生活,卻並不一定要身在其中,才是平凡生活的真正樂趣吧。雖然孩子們對於這個道理不知道能體會到多少,但這個故事本身足夠有趣,最後貓太說的那句"變-成-屎-吧!噗!"更會讓孩子開心了很久。

    《臭巴巴》

    當小兔子穿上斗篷,戴上面具,就變成了超人兔。這套超人兔系列共有三本:《臭巴巴》、《超人兔》、《我不要去幼兒園》。其中,孩子們對《臭巴巴》絕對會有認同感,因為原來不是隻有自己喜歡說這樣的話,小兔子也愛說———"臭baba"。

    小兔子一開口只會說一句話——臭baba,最後被大灰狼吃掉,竟然會從狼肚子裡發出"臭baba"的聲音。最後被醫生爸爸從狼肚子裡救出來,被救出的小兔子開口說的詞卻是"屎球球"。講的時候,媽媽們可以捂上自己的嘴巴,說"臭baba",模仿隔肚皮說話的感覺,小朋友們會覺得更加有趣。

    《皮皮放屁屁》

    小青蛙皮皮遇到一個問題,他忍不住要放屁屁。他的妹妹覺得很好玩,但是他的爸媽和老師卻不高興。醫生說這只是肚子裡有臭氣,慢慢會好起來。可惜的是,好得太慢了。 皮皮設法忍住放屁,結果更糟:他的肚子膨脹得像個氣球,帶著他飄向高空……

    漫畫風格的插畫,以及逗笑的文字,敘述皮皮一家人學到一個道理:放屁受人取笑,總比忍住不放而痛苦不堪好得多!

    更多推薦:

    科普圖書《便便哪兒去了》一本講"便便處理"的圖書,從馬桶到化糞池,到工廠的過程,基本滿足了小朋友對這方面的好奇。

    英國的繪本《"髒"男孩波迪》,就是塑造了一個愛挖鼻屎,收集跳蚤的小男孩的成長故事。

    和孩子一起做屎巴巴

    既然愛大便,我們就乾脆來做一坨"可以吃的便便"。做之前,我們可以先告訴孩子便便的形成,是由食物殘渣和細菌的屍體以糞便的形式聚在一起,或者用通俗的話叫作"屎".....

    準備材料:

    一個碗、湯勺、甜玉米罐頭、橄欖油、吃甜品用的小勺、給你當助用的大人、茶匙、一袋用來做巧克力海綿蛋糕的原料。

    製作過程:

    1.做這個實驗前先去洗手。

    2.舀滿滿一湯勺巧克力蛋糕原料放進碗裡,往上面倒一茶匙油。把混合物攪拌成褐色泥漿狀的可愛模樣。

    3.往裡頭加一小勺甜玉米。(小朋友應該讓大人幫忙開啟罐頭,否則會有被切傷的危險,那可不好玩)

    4.再加一小勺巧克力蛋糕原料,繼續攪拌,你希望自己的便便有多幹,就一直把你的便便混合物攪拌到多幹。

    5.為了防止粘勺子,要順著茶匙背面倒一點點橄欖油,然後把混合物壓成美妙的一團一團大便的形狀。

    邪惡的點子:

    去嚇嚇小朋友,給她演示吃大便。吃一大口,還張開嘴讓家裡人瞧瞧,然後欣賞他們的表情吧...

    再詳細解剖一下屎巴巴!

    大便是種討人喜歡的混合物,裡面有死細菌,死細胞(也有一些活細菌)和身體消化不了的食物殘渣。你自制的便便遠沒有那麼多細菌,不過倒確實有些玉米的皮——一種你消化不了的食物(這就是為什麼它們會出現在真正的大便裡)。你的自制便便那令人噁心的光澤來自橄欖油——在真正的大便裡,光澤來自從腸子裡帶過來的脂肪和黏液。喜歡吧?(小編己經不行了,吐暈在廁所.....)

    和孩子一起觀察屎巴巴

    既然孩子對便便那麼感興趣,那麼就讓TA每天仔細的觀察自己的大便,這樣是不是更有意思,還能不白白地被"薰臭"一回,教TA從大便形狀來判斷健康:

    便便的形狀:

    1. 香蕉狀:如果每天排出這樣的大便,說明您的腸道是健康的。

    2. 塊狀:這說明大便中水分含量很少,排便吃力。經常排這種便一般預示腸內出現病變,如各種炎症,有時甚至是癌。

    3. 泥狀:這表示腸內已經積滿了宿便,腸道運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長期下去有可能營養不良,進而導致很多種疾病。

    4. 水狀:這種大便非常危險,它通常是一些惡性疾病的徵兆,腸道運動幾乎停滯,食物和水被原封不動的排洩出來。

    5. 硬邦邦狀:說明體內水分缺乏,腸道運動不太舒暢,這樣的大便極易成為各種疾病的根源。

    6. 半鏈狀:大便中水分多,說明腸不能充分吸收水分,對營養物質也不能很好的吸收。

    便便的顏色:

    孩子還不知道便便的顏色還有好多種吧,不光是黃黃的“金便便”,還有褐色、黑色、紅色...是不是很新奇?好好觀察一下看看都有什麼顏色吧,但這些顏色會反映出人體的健康問題。

    褐色:正常顏色,膽汁中的鐵元素與其他化學物帶來的顏色。膽汁是來自肝臟的一種黃顏色的消化液。

    黑色:腸道出血或吃了太多甘草糖也會造成黑色。

    綠色:病人吃了太多綠葉菠菜,剛出生的小寶寶也會拉出綠色的糞便。

    灰色:病人的肝臟或許有問題。

    紅色:病人吃了太多西紅柿。

  • 4 # 0你說的不對0

    人們有一個很奇怪的思想,前一秒還在自己身體裡面的東西,後一秒排出去了就覺得骯髒無比。我們人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乾淨的物種了。

  • 5 # 等等等等讓我想想

    一個小几歲的小朋友生活中主要就是吃喝拉撒,認知有限,解解能力也有限,很多有趣的事也就是模仿不知其意,小孩活潑喜歡有趣的事情,喜歡別人跟他一起說有趣的話,做有趣的事,往往和大人說到屎尿屁的內容大人都會做出各種奇怪的表情,動作,語調,小孩就對大人這些反應覺得很有趣,所以有時候為了好玩就會玩一些屎尿屁的話題。我現在覺得我小時候就傻不拉幾的,覺得說屎尿屁很好玩,皺鼻頭,擠眉弄眼,扇臭氣,模仿各種屁的響聲……至今還是美好的回憶。

  • 6 # 積木育兒

    一位媽媽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可以想見這位媽媽當時的尷尬。然而,這並非特例。我們常會觀察到孩子(3-5歲左右)對屎尿屁特別感興趣。這個年齡段,同時也是孩子的性萌芽期。細細想,屎尿屁其實是有性意味的。英國著名的兒科醫生兼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在他的《媽媽的心靈課》一書中就這樣聊到孩子的小便:

    拉粑粑和尿尿道理是一樣的。身體是孩子自己的,“排洩引發的快感”這一秘密也是孩子自己的,這讓孩子從中獲得愉悅,並體驗到隨之而來的掌控感、力量感,以及與他人區分的界限感。這樣,他們才是他們自己。

    細心的父母還會發現,小寶寶在如廁後,會觀察自己的排洩物,就好像那是他們的作品——從心理學角度看,的確如此,那是他們透過自己的身體創造的東西,是獻給這個世界的一份禮物。等孩子大一點,我們還會發現孩子們會對小夥伴的生殖器發生濃厚的興趣,男孩子們甚至還會比賽,看誰尿得更遠……

    說小孩子有性慾,常常會讓大人們嚇一跳。因為即使對大人而言,“性慾”也是一個被藏到被窩裡的一個話題。然而,不管我們敢不敢面對,它就在那裡。孩子們在性萌芽期的表現,更多是在認識自己的身體,探索自己的身體,並學習去掌控自己的身體,以此享受待在自己刷身體裡的感覺。這是自然而然的發展必經階段,父母也需淡然處之才好。父母越是禁忌,孩子反倒會越起勁。父母如果不對孩子的探索提供必要的支援、引導,還可能會讓孩子的獨自探索誤入歧途。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孩子們對於“髒話”的特殊情感,其實也挺清晰。

    3-5歲階段的孩子對汙言穢語很敏感,因為他們發現這些詞彙很有力量,能引起他人的強烈反應。這些話大人看來是不文明的、不雅的,一般孩子說出來,大人都會表現得很反感,會阻止孩子,不讓他們說。孩子注意到這一點(自己的話能讓大人產生強烈的反應),反而說得越發興起。

    另,我們還注意到,那些越少被父母關注、經常在生活中受挫的孩子或是處於情感飢渴狀態的孩子,越愛說“屎尿屁”之類的話,一方面,是出於補償作用,想以此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他們更多地感受到了這些“汙言穢語”的詞語能對他人產生影響,比別的詞更有力量,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表達和宣洩負性情緒。

    如果你的孩子也處於這樣一個階段,那麼陪他們讀一讀今天所推薦的這些繪本吧。以屎尿屁為主題的繪本,孩子們很容易就會愛上的。不信,你試試看?

    平常心對待屎尿屁

    《呀!屁股》

    【丹麥】邁普里斯·安徒生 文

    【丹麥】葉世邦·杜拉航 圖

    王 芳 譯

    屎、尿、屁,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這些在大人的觀念裡有點羞於啟齒的東西,在孩子眼裡卻是非常平常的東西。對於它們,孩子既覺得熟悉,有覺得十分好玩和有趣,要知道,出生沒多久的小嬰兒,在聽到自己不經意間放出的屁聲時,都會被逗笑呢。

    而與這幾樣東西密切相關的身體器官——屁股,也是孩子們十分感興趣的物件呢,再加上大人遮遮掩掩的態度,更增加了它在孩子心中的神秘感與好奇感:屁股是什麼樣子的?都有哪些形狀?除了可以放屁和大便,屁股還有哪些功能?為什麼有的人走路會扭動屁股?動物的屁股有什麼特點?……

    這本《呀!屁股》,將孩子們腦袋裡關於屁股的各種疑問,給出了非常幽默而又科學的答案!

    對待孩子敏感的事情,與其三緘其口,不如攤開來面對面地跟孩子談一談,正所謂宜疏不宜堵。這是一本用很直白的話語跟孩子聊隱私部位的書,是一本一本正經幽默的科普類繪本,不藏著不掖著,坦白得十分可愛,從屁股的大小、顏色、形狀,講到個人的衛生;從屁股的禮儀講到屁股的功能,旨在向孩子們傳遞這樣一個資訊:“屁股真的好重要啊!”讓孩子在歡笑中自然地接受屁股,自然地接受與之相關的屎、尿、屁。

    另外,《小身體大學問:打嗝放屁及其他小聲音》《小身體大學問:我想尿尿》、《大便書》等,都是根據3-12歲孩子的思維特點以及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形象而趣味地為孩子介紹身體相關的知識的圖書,幫助孩子科學瞭解人們為什麼放屁、要尿尿、大便,以及其產生機制,以及如何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身體,甚至是在人前是否可以打嗝、放屁、尿尿等,有助於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哦。

    發現自身的價值

    《臭臭》

    【日】佐藤伸 著

    【日】西村敏雄 繪

    郝凝 譯

    這是日本繪本名家西村敏雄幽默力作,主人公就是“臭臭”,千萬別被書名嚇跑,因為這是一本顛覆人們對“臭臭”固有認知的繪本。

    臭臭從小狗的屁股裡出來,“啪嘰”掉到了地上。老鼠、蛇等等碰到臭臭都邊喊著“好臭啊”,邊趕緊逃走了。臭臭並未因為大家的嫌棄而自我放棄,而是伸伸懶腰、踢踢腿,出發去尋找同伴了。這本書與其說寫的是臭臭的冒險經歷,不如說是臭臭在困境中肯定自我、實現自己價值的過程。

    孩子的發展是基於孩子對自我的認知、自我接納基礎上的,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養就是給予他們積極關注,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尊重被愛的,他們才有可能產生穩定的安全感,形成對自我穩定的認知,不會輕易被外界影響,併力求做到最好的自己。這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

    “我的語言也是有力量的”,慎重對待

    《放屁的蝴蝶》

    【法】埃斯科菲耶 文

    【法】賈科莫 繪

    李旻諭 譯

    故事從一隻眼神無辜卻滑稽透頂的蒼蠅開始,它放了一個臭屁,卻由此引發了蝴蝶效應——蒼蠅的臭屁薰壞了蝴蝶先生,飛走的蝴蝶彈落了小花上的露珠,彈落的露珠嚇壞了鑽出地面的蟲蟲,蟲蟲的驚叫引來了沒吃早餐的青蛙……最後的結果是——“地球被槍林彈雨壓垮了”。一件小事潛在的嚴重後果,在一個個荒唐滑稽的連鎖反應中被放大到極致。

    語言的力量也是如此,或許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卻會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心靈創傷。孩子在掌握語言的同時,也掌握了一種巨大的能量。這種力量可以是正向的、激人向上的、溫暖人心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夾帶著巨大殺傷力的。

    不只是孩子之間的交往,父母對待幼小的孩子也是如此。父母在教給孩子語言的同時,要意識到這一點,要引導孩子更好地掌握這種能力。

    父母的教養智慧

    《臭毛病》

    【英】芭貝·柯爾 著

    範曉星 譯

    一位媽媽說:“我和家裡人都很注重孩子的教養,從不在她面前說髒話,但自從上幼兒園,她就變了個樣子。動不動就冒出一些不好聽的話來,孩子說是跟班上一個調皮的小男生學的,大家都很喜歡他,都想跟他玩。面對這種情況不知道該怎麼辦?”

    相信每個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但各種招數用盡都沒能幫孩子改掉壞習慣。或許,你可以陪孩子看看《臭毛病!》這本書。

    這是英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插畫家芭貝·柯爾的作品,講的是一個有著好多臭毛病(比如打嗝、放屁和吐吐沫)的小魔怪,只要不隨她的意,她就會大喊大叫亂踢亂鬧……最糟糕的是,她的同學覺得她這樣很酷,都紛紛學她的樣子。家長們十分擔心。但一次生日會讓孩子改變了一起。大人們是如何做的呢?僅僅透過一次遊戲。是不是很神奇?

    我們在教育孩子收效甚微時,或許就需要考慮,是否方式不得當?是否沒有更好地瞭解孩子的需求了?這,不僅僅是對於孩子愛說汙言穢語、髒話來說,對於孩子的所有“不當”行為,都應該如此。

    具體就孩子愛說“屎尿屁”來說,父母就可以從多方面考慮並嘗試:

    發現孩子對屎尿屁感興趣,可以適當給予孩子性教育了。而若發現孩子講髒話的行為,不去關注,孩子慢慢就會覺得沒有意思了,也就不會再故意去說了。

    可以透過做遊戲的方式將孩子對某個詞彙的注意轉移到對其他詞彙的注意上,如,孩子扔給媽媽一個皮球:“扔給你一個臭皮球。”媽媽可在接住後說:“啊,臭死了臭死了,我把它變成一個大南瓜還給你。”再扔回給孩子,每次都變換一個別的圓形的物品,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拋接球的活動以及尋找別的替代詞上,自然,孩子也就不再關注“臭不臭”的問題了。

    關注孩子的情緒,將孩子的言行視為了解孩子的一個機會,弄清楚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更好地支援孩子的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白夜追兇》中潘粵明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