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果橙電影
-
2 # 閒看秋風999
為什麼要破解?
Chinglish 是所有中國大陸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必經之路。無需自卑,也沒有必要矜持。英語學習在中國大陸不同於香港或印度這樣的前英國殖民地的英語學習。在中國大陸,英語是作為外語來學;而香港或其它英國前殖民地的人是把它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的。區別就在於,英語在中國大陸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可要可不要的語言;而在前殖民地,英語通常是官方語言,是須臾不可或缺的東西。
第二,在中國大陸可以學到"地到的"英語(idiomatic English )嗎?答案很悲催——學不到。
問題來了。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大陸所有層次英語教育所制定的大綱,包括教材,教師以及教學活動傳遞的或者教授的都是一種"語際語"(interlanguage ),換言之,是一種過渡性語言,介乎於authentic (真實的)和Chinglish(洋涇浜英語)之間的一種語言。
有人也許會問:外教上課也不地道嗎?對,也不怎麼地道。原因在於為了使中國學生能接受,能聽懂講課內容,外教不得不使用更簡單的詞彙,更豐富的肢體語言作為輔助手段,"人為"地降低authentic 的程度。所以,有不少英美國家的外教在中國大陸待了半年回國,他們的家人或同事就會評論說,"這些人說英語怎麼都不地道了"(idiomatic )。
說了半天,無非就是一個意思:英語是有各種各樣的變體的(variations ),比如美國英語,南非英語,科技英語,法律英語,等等。所謂queen"s English (標準英語,或以倫敦音或伊頓音為基礎的英語普通話)早就成了"雞肋",而被各種各樣的變體所取而代之。如英國保守的《衛報》就常常刊文呼籲要"寬容"非洲英語,新加坡英語,進而促使英語的本地化過程。大家耳熟能詳的"long time no see "不就是Chinglish 然後進了牛津大詞典嗎?美國還有一種英語叫做"黑人英語"(black English ), 沒有名詞單複數的變化,沒有現在完成時的糾結,沒有第一和第三人稱動詞的變化,照樣可以在美國生活得無憂無慮。
Chinglish又怎麼了?
回覆列表
最近好久沒現身的娛樂圈小花——趙麗穎又上了熱搜,原來是因為她為Dior錄製了影片《愛的傳遞》,但是又因為英語說的不夠好被網友群嘲了。
“And you??What would you do for love?”
面對眾多的批評,粉絲們也回覆到:和兩位香港環境下成長的藝人相比,趙麗穎的英文肯定沒有她們好啊。
甚至還有專門的技術貼來進行分析。
跟angelababy、劉嘉玲相比,小趙的英語確實是高下立見,但是趙麗穎的這句英文發音你們不覺得有一股很熟悉的味道,不正是我們所說的英語嗎?(當然英語牛人除外)
對於我們這些每個學校都開著英語課,學著語法、詞彙、寫作,練著閱讀理解,口語交流機會少的可憐的人來說,這種發音沒有什麼奇怪的吧?Chinglish不是一直都是我們的常態嗎?
學了英語這麼多年,英語卷子得分甚至能是滿分,但是一遇到口語交流就變得磕磕巴巴或者使用的是一口流利的Chinglish,這應該是很多人都有的問題吧。
那為什麼angelababy、劉嘉玲的英語就能那麼高大上呢?
首先,香港的母語是英語與廣東話,孩子們是從小就開始學英語的,上課也多是全英式教育,而且大環境就是英語應用場景較多,所以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英語的聽說交流。其次,為了獲得更多的訊息,香港學生更樂於在英文網站查閱資料,在youtube上看英文影片,和英語國家的資訊接觸比較廣。這些環境也就提供給了他們更好練習英語的機會,所以我們從中也能看出環境對於一個學英語的人來說有多重要。
多角度多渠道營造濃厚的英語語言環境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發展英語素養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然啦,這其中肯定跟自己的努力是離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