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關於這個問題本身,展昭“御貓”的稱號是不是他自己討的?我個人的結論是,不是。
既然是辯論,以下稱“御貓是討來的”觀點為正方,“御貓不是討來的”觀點為反方。
縱觀全貼,核心分歧就在於:正方認為——如果展昭沒磕頭,皇帝這句戲言就揭過去不算數了;反方認為——只要皇帝這句話說出口了,展昭就得了“御貓”這個稱號。
我個人認為,古代皇帝金口玉言,當眾是開不得玩笑的,即使開玩笑也會被為人臣子的當真。何況這件事是天子親臨現場,自然是被廣泛關注的。舉個不好聽的例子,我家這邊附近有個大學城,有一次某個領導來視察的時候,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看到很多大學生騎著腳踏車過馬路,就說了一句“這樣不危險嗎”,結果領導走了以後這裡立刻挖了開始修地道……這種聽風就是雨的事情多了去了,天子隨便一個表情一句話有時就能引起腥風血雨,不要說是在這麼大場面的公共場合說了一句“御貓”。
所以我的概念裡這是兩條線:
皇帝說:“奇哉!奇哉!這哪裡是個人,分明是朕的御貓一般。”→展昭在房上與聖上叩頭
皇帝說:“奇哉!奇哉!這哪裡是個人,分明是朕的御貓一般。”→南俠從此就得了這個綽號
以下分析原文:(我拿的是華夏出版社的《三俠五義》書)
章回標題是“耀武樓南俠封護衛”,並且這一章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在寫仁宗親試,展昭當眾表演三藝。這點應該木有疑問吧。
分歧就在“縱躍法”這一部分。
“忽見他身體一縮……輕輕落在高閣之上。這邊天子驚喜非常,道:‘卿等看他,如何一轉眼間就上了高閣呢?’眾臣宰齊聲誇讚。”
“此時展爺顯弄本領,走到高閣柱下……作了個探海勢。天子看了,連聲贊‘好’。群臣以及樓下人等無不喝彩。”
“又見他右手抓住椽頭,滴溜溜身體一轉,把眾人嚇了一跳。”
“他卻轉過左手……平平的將身子翻上房去。天子看至此,不由失聲道:‘奇哉!奇哉!這哪裡是個人,分明是朕的御貓一般。’”
“誰知展爺在高處業已聽見,便在房上與聖上叩頭。眾人又是歡喜,又替他害怕。”
我把原文敘述展昭展示輕功的部分分為這五段。每段都是先寫展昭的行為、動作,再寫天子或眾人的反應。
駁一:9樓的樓中樓“旁人也親眼目睹了南俠的種種神奇之處,高樓上磕個頭怎麼就會以為不行了呢”。
古代的樓房不是 現在這種平頂的,而是尖頂的(∧這種形狀),而且還有瓦片。展昭要磕頭總不可能是屁股對著皇帝,所以其實是頭朝下地叩頭。這種舉動是很危險的。這裡是從側面寫其功夫好。前面也有說“把眾人嚇了一跳”,那麼這裡眾人“替他害怕”也是常理。第二,前文是先有天子失聲誇他,然後展昭磕頭;所以“又是歡喜”一句是針對天子誇他認可他的武功,“又是害怕”一句是針對展昭在房頂叩頭危險。
駁二:8樓“妙就妙在用了‘誰知’二字,也就是說,當時展昭在房頂上,完全可以當作沒聽見,可是他為了表達他的忠君思想,馬上磕頭謝恩,把大家全嚇了一跳,恐怕連皇上事先也沒有想到吧。”說“誰知”二字說明皇帝本來沒想到展昭會接他的話茬,結果展昭磕頭了導致皇帝不能反悔,也就坐實了這個名號。
首先,展昭在這裡沒有說話,原文是“便在房上與聖上叩頭”(我為我自己昨天在貼子中幾次提到的“磕頭謝恩”一句表示懺悔和抱歉),只說他磕了頭,沒說他講了什麼“謝皇上”、“謝皇上賜號”、“謝皇上恩典”之類的話,所以不存在接沒接話茬的問題。
駁三:25樓的樓中樓“我認為是先誇獎‘奇哉!奇哉!’展昭聽見後磕頭感謝,此時天子又說‘御貓一般’,結果誤打誤撞領了封號。”
不同意此猜測。人講話快還是叩頭快啊?(何況展昭在那麼高的樓上,聲速340米每秒,聲音傳過去還要一秒,再加上人的反應時間、神經遞質傳遞時間……好吧我物理生物亂入了,說著玩的)反正不會是“誤打誤撞”,因為展昭叩頭的時候皇帝的話肯定講完了。
駁四:7樓的樓中樓“展昭不願意與貓這種小動物聯絡在一起”。
第一條理由同上,展昭是知道皇帝說他像貓之後才叩頭的。第二條理由,展昭沒猶豫、沒糾結、沒露出不自然的神色(至少表面上沒有),那麼你怎麼知道他願不願意?第三條作為輔證,第三十九回展昭不知道白玉堂為什麼來找他,還是公孫策點醒了他、說是因為名號,由此可見展昭並沒有意識到“御貓”這個稱號會犯別人的忌,也沒覺得這個稱號辱沒了自己。
繼續貼原文:
“只因聖上金口說了‘御貓’二字,南俠從此就得了這個綽號,人人稱他為御貓。此號一傳不知緊要,便惹起了多少英雄好漢,人人奇材,個個豪傑。若非這些異人出仕,如何平定襄陽的大事。”
這段之前已經敘事完畢了,敘事部分的最後並沒有說到皇帝當即下旨封展昭為御貓。
而這三句話是站在旁白的角度來寫的,也是為後文做一個引子。所以我覺得應該把這三句拎出來單論。
“只因聖上金口說了‘御貓’二字”,便是指皇帝說的那句“奇哉……御貓一般”;“南俠從此就得了這個綽號”,便是指展昭被人稱作御貓。由此可見因果關係,並沒說到叩頭一事。
有人說仁宗是因為脾氣好不計較。我認為,如果是描寫仁宗的情態、反應,不交代也有可能。但這裡已經是作為旁白來講了,文中並沒有說“只因聖上金口一出不能改”、“只得順口封了”之類的話。
輔證:標題叫“封護衛”不是“封御貓”。
“當下仁宗天子親試了展昭的三藝,當日駕轉還宮,立刻傳旨:‘展昭為御前四品帶刀護衛,就在開封府供職。’包公帶領展昭望闕叩頭謝恩。”
皇帝回去就下旨封了展昭,但這裡並沒提到“御貓”的事情,也就是說,皇帝並沒有下旨封展昭為御貓。
首先,關於這個問題本身,展昭“御貓”的稱號是不是他自己討的?我個人的結論是,不是。
既然是辯論,以下稱“御貓是討來的”觀點為正方,“御貓不是討來的”觀點為反方。
縱觀全貼,核心分歧就在於:正方認為——如果展昭沒磕頭,皇帝這句戲言就揭過去不算數了;反方認為——只要皇帝這句話說出口了,展昭就得了“御貓”這個稱號。
我個人認為,古代皇帝金口玉言,當眾是開不得玩笑的,即使開玩笑也會被為人臣子的當真。何況這件事是天子親臨現場,自然是被廣泛關注的。舉個不好聽的例子,我家這邊附近有個大學城,有一次某個領導來視察的時候,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看到很多大學生騎著腳踏車過馬路,就說了一句“這樣不危險嗎”,結果領導走了以後這裡立刻挖了開始修地道……這種聽風就是雨的事情多了去了,天子隨便一個表情一句話有時就能引起腥風血雨,不要說是在這麼大場面的公共場合說了一句“御貓”。
所以我的概念裡這是兩條線:
皇帝說:“奇哉!奇哉!這哪裡是個人,分明是朕的御貓一般。”→展昭在房上與聖上叩頭
皇帝說:“奇哉!奇哉!這哪裡是個人,分明是朕的御貓一般。”→南俠從此就得了這個綽號
以下分析原文:(我拿的是華夏出版社的《三俠五義》書)
章回標題是“耀武樓南俠封護衛”,並且這一章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在寫仁宗親試,展昭當眾表演三藝。這點應該木有疑問吧。
分歧就在“縱躍法”這一部分。
“忽見他身體一縮……輕輕落在高閣之上。這邊天子驚喜非常,道:‘卿等看他,如何一轉眼間就上了高閣呢?’眾臣宰齊聲誇讚。”
“此時展爺顯弄本領,走到高閣柱下……作了個探海勢。天子看了,連聲贊‘好’。群臣以及樓下人等無不喝彩。”
“又見他右手抓住椽頭,滴溜溜身體一轉,把眾人嚇了一跳。”
“他卻轉過左手……平平的將身子翻上房去。天子看至此,不由失聲道:‘奇哉!奇哉!這哪裡是個人,分明是朕的御貓一般。’”
“誰知展爺在高處業已聽見,便在房上與聖上叩頭。眾人又是歡喜,又替他害怕。”
我把原文敘述展昭展示輕功的部分分為這五段。每段都是先寫展昭的行為、動作,再寫天子或眾人的反應。
駁一:9樓的樓中樓“旁人也親眼目睹了南俠的種種神奇之處,高樓上磕個頭怎麼就會以為不行了呢”。
古代的樓房不是 現在這種平頂的,而是尖頂的(∧這種形狀),而且還有瓦片。展昭要磕頭總不可能是屁股對著皇帝,所以其實是頭朝下地叩頭。這種舉動是很危險的。這裡是從側面寫其功夫好。前面也有說“把眾人嚇了一跳”,那麼這裡眾人“替他害怕”也是常理。第二,前文是先有天子失聲誇他,然後展昭磕頭;所以“又是歡喜”一句是針對天子誇他認可他的武功,“又是害怕”一句是針對展昭在房頂叩頭危險。
駁二:8樓“妙就妙在用了‘誰知’二字,也就是說,當時展昭在房頂上,完全可以當作沒聽見,可是他為了表達他的忠君思想,馬上磕頭謝恩,把大家全嚇了一跳,恐怕連皇上事先也沒有想到吧。”說“誰知”二字說明皇帝本來沒想到展昭會接他的話茬,結果展昭磕頭了導致皇帝不能反悔,也就坐實了這個名號。
首先,展昭在這裡沒有說話,原文是“便在房上與聖上叩頭”(我為我自己昨天在貼子中幾次提到的“磕頭謝恩”一句表示懺悔和抱歉),只說他磕了頭,沒說他講了什麼“謝皇上”、“謝皇上賜號”、“謝皇上恩典”之類的話,所以不存在接沒接話茬的問題。
駁三:25樓的樓中樓“我認為是先誇獎‘奇哉!奇哉!’展昭聽見後磕頭感謝,此時天子又說‘御貓一般’,結果誤打誤撞領了封號。”
不同意此猜測。人講話快還是叩頭快啊?(何況展昭在那麼高的樓上,聲速340米每秒,聲音傳過去還要一秒,再加上人的反應時間、神經遞質傳遞時間……好吧我物理生物亂入了,說著玩的)反正不會是“誤打誤撞”,因為展昭叩頭的時候皇帝的話肯定講完了。
駁四:7樓的樓中樓“展昭不願意與貓這種小動物聯絡在一起”。
第一條理由同上,展昭是知道皇帝說他像貓之後才叩頭的。第二條理由,展昭沒猶豫、沒糾結、沒露出不自然的神色(至少表面上沒有),那麼你怎麼知道他願不願意?第三條作為輔證,第三十九回展昭不知道白玉堂為什麼來找他,還是公孫策點醒了他、說是因為名號,由此可見展昭並沒有意識到“御貓”這個稱號會犯別人的忌,也沒覺得這個稱號辱沒了自己。
繼續貼原文:
“只因聖上金口說了‘御貓’二字,南俠從此就得了這個綽號,人人稱他為御貓。此號一傳不知緊要,便惹起了多少英雄好漢,人人奇材,個個豪傑。若非這些異人出仕,如何平定襄陽的大事。”
這段之前已經敘事完畢了,敘事部分的最後並沒有說到皇帝當即下旨封展昭為御貓。
而這三句話是站在旁白的角度來寫的,也是為後文做一個引子。所以我覺得應該把這三句拎出來單論。
“只因聖上金口說了‘御貓’二字”,便是指皇帝說的那句“奇哉……御貓一般”;“南俠從此就得了這個綽號”,便是指展昭被人稱作御貓。由此可見因果關係,並沒說到叩頭一事。
有人說仁宗是因為脾氣好不計較。我認為,如果是描寫仁宗的情態、反應,不交代也有可能。但這裡已經是作為旁白來講了,文中並沒有說“只因聖上金口一出不能改”、“只得順口封了”之類的話。
輔證:標題叫“封護衛”不是“封御貓”。
“當下仁宗天子親試了展昭的三藝,當日駕轉還宮,立刻傳旨:‘展昭為御前四品帶刀護衛,就在開封府供職。’包公帶領展昭望闕叩頭謝恩。”
皇帝回去就下旨封了展昭,但這裡並沒提到“御貓”的事情,也就是說,皇帝並沒有下旨封展昭為御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