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零點沙畫
-
2 # 紀巖松
北宋年間,遼夏戰爭唯有此次李元昊時期。當時的背景是:
1、宋夏關係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築壇受冊,正式稱帝,建立大夏國,冊封皇后、太子。隨後,遣使通報宋朝。
原本臣服於宋的李元昊居然稱帝,這讓北宋上下不能容忍。
兩國爆發戰爭,前後三次大戰,北宋損失慘重:劉平無謀以至於兵敗三川口;任福在好水川失於冒進,又寡不敵眾;葛懷敏定川寨這一戰就敗得稀裡糊塗,除了將校們被殺,其他人都不知道是不戰而走還是不戰而降。
但西夏畢竟是偏遠之地,李元昊就是一個暴發戶,按照范仲淹的理論,國力不足的他撐不了多久。
所以,李元昊除了大肆劫掠了一番,實在沒有佔到什麼便宜,而且自己兵馬損失也不少,那些部族將士意見也大,因為劫掠的戰利品都歸李元昊了。就這麼打下去,就算屢戰屢勝也沒啥意思,地盤擴大不了,物資增加不了,連基本生產還影響了,沒吃沒喝沒錢用,誰還繼續給你幹活?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契丹居然過來要求罷兵!宋朝這邊,龐籍、種世衡等人還用反間計!搞得李元昊這邊危機重重。
李元昊權衡了一下,好吧,罷兵就罷兵。他天然地、毫無疑義地繼承了李繼遷、李德明朝三暮四的基因,只要有好處,怎麼幹都行。
雙方在議和這條路上一拍即合,但從1043年正月龐籍正式招納李元昊開始,這一議就是一年多。除了路途遙遠、來回遣使外,主要是李元昊以戰逼和、以和謀利的手段非常成熟,他不斷開價,宋朝又要討價還價,折騰了不少時間。
2、宋遼關係趁著宋夏戰爭,契丹趁火打劫,歲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許盟。
3、遼夏戰爭:
西夏與契丹的裂痕早在耶律宗真趁火打劫宋朝時就已產生了。李元昊當然不高興,他本想跟契丹一起興兵伐宋,結果卻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戰,好處全讓契丹得了,他們還重新簽訂盟約,淨幹這種漁翁得利的事!
他很快就將這種不滿宣之行動。契丹境內有些党項人,李元昊派人悄悄地去勸誘他們叛逃,還唆使他們時不時去騷擾一下契丹。
耶律宗真也不是好惹的。他估計衝突還會升級,所以把邊境要地的堡寨都整修了一下。
戰爭的導火線還是邊境的部族。在李元昊又成功地誘騙了五個大族後,耶律宗真責令他歸還;李元昊不聽,耶律宗真就派兵討伐這些部族;結果,李元昊還出兵救援,把契丹給打敗了。
雙方正式翻臉了。耶律宗真這裡,他收了趙禎的錢,自然要表示一下幫忙,他對趙禎說,你們先別議和,讓我替你教訓一番。
他心裡打的小算盤是,如果討伐勝利,說不準還能在李元昊和趙禎那都壓榨點油水出來。
李元昊見勢不妙,趕緊向趙禎上表稱臣,然後開始跟契丹開戰了。
1044年,在秋高氣爽馬肥的季節,兩國爆發“河曲之戰”。
結局是:幾路契丹軍四散潰逃,死傷無數,耶律宗真倉皇逃走。
戰爭結束後,李元昊再次遣使求和,答應歸還俘虜。
這是以戰求和,給耶律宗真臺階下。兩國衝突,宣告結束。
4、宋夏和議:1044年十二月,得知契丹戰敗,北宋這才遣使冊封李元昊,並賜銀二萬兩、絹二萬匹、茶三萬斤。雙方締結和約。
三足鼎立的大勢已成。
5、總結:遼夏戰爭期間,北宋剛與契丹達成和議,與西夏經三場大敗也正在和議過程中,自然兩不相助。
如需更多瞭解,敬請關注本號,將連載《北宋王朝盛世夢》。
-
3 # 飄飄e族
宋朝應該是點火才對,只有其他國家亂做一團,那樣就沒工夫對宋用兵。
其他國家相互作戰的情況下,宋朝坐收漁翁之利。不僅如此,北宋還在支援西夏對遼的作戰,這點只倆被遼國看破,所以北宋也經常受到遼國的侵犯。
包括南宋也是這樣,只不過將這招用到了極致,包括後來的金國也是,大家相互制約而已。
在其他國家戰爭期間,宋朝的對外貿易越來越多,由於其他國家因為戰爭原因,經濟處於崩潰邊緣,要從宋朝購買大量物資,就這樣,大量的金銀流入國內,宋的經濟取得空前繁榮,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
4 # a畫樓西畔a
以華人的習性,對外戰爭按兵不動,一是有打著道德名義的漢奸像張邦昌。二是爭權奪利不顧國家利益的像司馬光。三是自身實力有限,鞭長莫及
-
5 # 李雅筑2368
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築壇受冊,正式稱帝,建立大夏國,冊封皇后、太子。隨後,遣使通報宋朝。
原本臣服於宋的李元昊居然稱帝,這讓北宋上下不能容忍。
兩國爆發戰爭,前後三次大戰,北宋損失慘重:劉平無謀以至於兵敗三川口;任福在好水川失於冒進,又寡不敵眾;葛懷敏定川寨這一戰就敗得稀裡糊塗,除了將校們被殺,其他人都不知道是不戰而走還是不戰而降。
但西夏畢竟是偏遠之地,李元昊就是一個暴發戶,按照范仲淹的理論,國力不足的他撐不了多久。
-
6 # 世界歷史唯物觀
北宋對遼夏戰爭並沒有說是隔岸觀火,而是趁機透過這種外交協議的方式,獲取了非常大的利益。當時的遼夏都怕北宋會倒向另一方,所以都不謀而同選擇交好北宋,希望北宋可以給予自己支援,就算不支援,也希望北宋可以保持中立。北宋對於這場戰爭,自然是沒有想過要真正去死心塌地的支援其中一方,北宋一直在做的就是不斷從這場戰爭中獲取利益。
當時的西夏是剛剛獨立不久的,因為此前的西夏一直是臣服於北宋。對於西夏政權,北宋一直是一種非常排斥的狀態,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北宋的大戰略,那就是依靠西夏來制衡遼國。北宋答應給西夏歲幣,但是要西夏好好的和遼國抗衡,事實上這種外交是非常有效的。這就和當年三國時期一樣,魏國給吳國一點小利,讓吳國去制衡當時氣勢旺盛的蜀國,從而達到弱蜀弱吳的目的。這種博弈術宋朝就玩的很好,無論是對遼還是金,宋朝的外交博弈都是做的十分不錯的。
並且當時的北宋剛剛經歷了新敗,國力還沒有完全恢復,實在缺少一舉平定北方威脅的能力。其實如果北宋有這個實力的話,那麼大可不用利用外交來謀利,北宋只需要出兵助西夏,聯合伐遼便可以了。只有把遼給收拾了,那麼西夏不戰必降,但是問題就是北宋沒有這個實力,所以也就只要巧妙的利用兩國的交戰來獲取自身的利益。這就和當年的秦國一樣,在實力不強的時候,積極採用外交手段,達到弱楚、弱趙,最後遠交近攻各個擊破。其實宋朝和其他朝代相比,不缺乏戰略思想,只是實在是缺少戰鬥力。
-
7 # 微史春秋
簡單說,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重文輕武”和“守內虛外”國策致使北宋產生外事上一貫被動的尿性。
二是北宋患上“恐遼症”、“恐夏症””,遼夏都不是北宋敢得罪的。
一、“重文輕武”和“守內虛外”的國策重文輕武是北宋的基本國策,對武將各種抑制,這使得北宋向來不會主動挑起戰爭。
國初,宋太宗主動北伐結果慘敗,自此北宋對外就失去了銳意進取之心,轉向被動防禦,形成“守內虛外”的國策,對外事消極防禦。
簡單說,只有敵人主動侵略入寇,北宋才會應戰防禦,它是不會主動挑釁,給敵人以口實的。
在北宋君臣的字典中,是沒有先發制人、主動進攻這些詞彙的。
二是缺乏足夠的實力,且有對遼、對契丹敗多勝少的慘痛經歷。這個一方面是重文輕武國策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因為經常慘敗,已經患上了“恐遼症”、“恐夏症”,對他們心理上有畏懼感。
尤其是遼夏戰爭前幾次慘敗於西夏,使得北宋元氣大傷,不敢也無力再次捲入戰爭中,他們巴不得早點和西夏議和以擺脫戰爭。
其實遼夏戰爭中,北宋是有一些機遇的。
遼興宗利用宋夏戰爭,挾夏訛宋,迫使北宋每年向遼增加歲幣二十萬。拿到錢的遼興宗履約向西夏施壓,逼李元昊和北宋議和。
這讓李元昊很不滿意,一是不滿遼國借自己漁利,把西夏當做謀利工具,二是不滿逼自己對北宋議和,完全視西夏為臣屬,雖然他對遼稱臣但畢竟是迫於現實,不是遼國的臣子。
再加上遼夏邊境問題,已經遼興宗姐姐的問題(嫁給李元昊卻被李元昊冷落致死),遼夏兩國交惡。
西夏也無力同時對遼對宋開戰,所以也急切希望與宋議和。
而且就在宋夏和議進行之時,遼國突然遣使來訪要求暫緩宋夏議和,遼夏大戰在即。
對北宋來說就是一個機會,即便是不加入某一方,起碼也可以利用這個作為籌碼以爭取在對夏議和中爭取有利條件。
然而,在接到遼興宗緩與西夏議和的要求後,北宋君主只知道不能兩頭得罪,從中和稀泥,沒有利用這事做點外交文章,逼西夏降低議和條件。
相反,西夏李元昊利用畏急於議和的慫樣,不斷加價,逼北宋答應了。
1044年(慶曆四年)六月,宋夏議和成功。
1044年九月,遼國“會大軍於九十九泉,以皇太弟重元、北院樞密使南韓王蕭惠將先鋒兵西征。”
十月初,遼興宗親率騎兵10萬伐夏,第一次遼夏之戰正式開始。
連議和中的有利時機都未能抓住,當遼夏戰爭真正開打的時候,北宋更不能有所主動了,只能旁觀。
其實遼夏兩國備戰的時候,宋也未閒著,只是不斷遣使從中斡旋,生怕把自己捲進去。
最終第一次遼夏之戰以遼興宗慘敗告終,遼興宗僅率數騎逃出。
其實這張圖就能看出來一些端倪了,國家精神面貌一目瞭然。
估計得到訊息的宋仁宗很慶幸,他慶幸自己有先見之明,幸虧北宋早與西夏議和成了,西夏現在可是連遼都可以擊敗的國家呀。
第一次遼夏之戰後,遼、西夏、宋三國分立的版圖基本形成,在三國的彼此爭鬥中,北宋仍舊少有軍事上和外交上的勝利。
回覆列表
北宋缺馬,而且重文輕武,強調守內虛外,這樣的政策的好處的就是宋朝三百年間,沒有出現過武將擁兵自重,廢立皇帝的事情,弊端也尤其明顯,那就是宋朝軍事力量,始終對內防守,汴京周圍安排了大規模的禁軍守衛京師,從而導致對外力量不足,宋遼戰爭勝少敗多,宋夏戰爭也是如此。有一年遼國皇帝舉兵征討西夏,夏主李元昊派兵大敗遼兵,因為夏遼兩國交戰都是騎兵為主,宋朝很難第一時間把握住戰爭時機,還有就是宋朝連年對兩國交戰,屢戰屢敗,也使得宋朝對外一直都是以經濟賄賂為主,戰爭為輔的國策,所以常常選擇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