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火車天下
-
2 # 非想非非想處天
寶成鐵路是第一條入蜀鐵路,也是建國後修建的第二條鐵路(第一條是成渝鐵路)。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由於秦嶺和大巴山脈的阻隔,古時入蜀是相當艱辛的。以前的鐵路,對這種需翻越大山的情況,基本修建方法是沿河谷逆流而上,到分水嶺附近越嶺選線,再找一條河谷順流而下,其中越嶺選線是最困難的工作。
這是因為鐵路是光滑的鋼製車輪在同樣光滑的鋼軌上滾動,摩擦力極小。優勢是所需牽引力小,能耗低,劣勢是爬坡能力弱,對線路要求坡度極緩。而河谷天然是山區地勢最低處,所以初期鐵路修建的主要難點是越嶺選線。
民國時期,就已經對入蜀鐵路進行了踏勘,選定的線位是在天水市秦州區秦嶺鄉附近翻越秦嶺分水嶺,這是因為此處是秦嶺山脈的坡度最緩處,學術上稱為“西秦嶺山地間斷凹陷地帶”。從此處越嶺後進入西漢水流域,沿西漢水河谷行進,再轉至嘉陵江河谷,過陽平關至廣元后,沿古金牛道至成都。
建國後修建時,初期是繼續按此規劃開工修建天成鐵路的,有毛主席的題詞:“慶祝成渝路通車,繼續修築天成路!”
但蘇聯專家提出不同意見,主張從寶雞沿古嘉陵道從大散關附近翻越秦嶺。其原因是當時四川和內地的物資交流主要是陝西及其以東地區,如按天成線修建,物資從四川運輸到天水後,尚需經過寶天線才能進入陝西,而寶天線當時也是著名的卡脖子區段,線路在渭河峽谷中艱難前行,透過能力有限,所以力主繞開寶天段,從寶雞直接沿嘉陵江河谷入蜀。
最後採納了蘇聯專家的建議,鐵路進入秦嶺山區後沿清姜河盤旋迂迴,在任家灣和楊家灣之間的線路以30‰(每1公里提升30米)的大坡度急速爬升,最大坡度甚至達到了33‰(每1公里提升33米)為了克服地勢高差,過楊家灣站後就以3個馬蹄形和1個螺旋形(“8”字形)的迂迴展線上升,線路層疊3層,高度相差達817米,即為著名的觀音山展線。所以在觀音山站就可以看到三層鐵路重疊的場面。再經2364多米長的秦嶺大隧道穿過秦嶺埡口,即進入嘉陵江流域併到達秦嶺站。越過秦嶺後線路即用12‰的下坡道沿嘉陵江而下至四川省廣元,其中秦嶺至略陽間先後14次跨過嘉陵江。寶成鐵路全線共有隧道304座,總長84公里;大小橋樑986座,總長25公里,橋樑隧道長佔了總長的17%。
寶成鐵路許多線路路段坡度大、坡長、彎道多,尤其是寶雞至秦嶺一段,初期使用功率甚低蒸汽機車作列車動力則大大減低了線路運輸能力,因此寶成鐵路是中國最早列入電氣化計劃的鐵路。1975年全線電氣化。現時寶成鐵路全線使用電力機車執行,其中寶雞至秦嶺段更需要加掛補機,設秦嶺補機隊(現西局新段秦北運用車間),使用和諧3型電力機車擔當補機,以加大機車牽引力和制動能力。寶成線坡度較大,越秦嶺的觀音山展線坡度達千分之三十三,火車在此處雙機牽引還需加掛補機,使運輸效能大減,故該段雖是中國最早電化的區段但至今也未修建複線。
隨著宜萬線、蘭渝線等線路的通車,寶成線地位也大為降低,客車幾乎停運,在略陽等縣份的強烈要求下,保留了部分小慢車。但寶成線的重要作用已成為歷史。
應該說蘇聯專家當年的建議是對的,隴海線寶天段在2003年複線修通前一直是運力緊張區段,寶成線讓進出川物資繞開了這個卡脖子區段,雖然觀音山展線運輸效能不佳,但已是當年技術條件下的最佳選擇。是建國後長期的入川唯一鐵路,居功至偉。
回覆列表
寶成鐵路是在上世紀50年代修建,1952年成渝鐵路剛剛開通的時候,寶成鐵路也同時開工建設。如果說成渝鐵路是把成都和重慶兩大城市連線起來,讓四川有了一條連線大城市的幹線鐵路,那麼寶成鐵路就是要把四川和外省連線起來,讓四川的鐵路併入全國鐵路網。
寶成鐵路在1956年全線接軌,1958年開通運營,最初全線採用蒸汽機車,寶雞到鳳縣那段翻越秦嶺的路段在60年代初建成了電氣化,之後十幾年寶成全線陸續完成電氣化改造,成為中國第一條電氣化幹線鐵路,該線是由蒸汽機車直接過渡到電力機車。
上世紀90年代末,寶成鐵路成都到陽平關建成複線,提升了運力。
最近這二十年,隨著西康鐵路、蘭渝鐵路的建成,寶成線陽平關以北那段線路的列車有所減少,特別是西成高鐵開通後動車大量開行,有些寶成線的客車停運,以後寶成線逐步是貨運為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