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安Anyway
-
2 # 餘人月
網上多傳源於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意思: 如果動情了,就負瞭如來(佛法);如果不動情,就辜負了“她”(愛情)。
忠孝之間,感情取捨,法外施恩,莫不如此。不違反原則又能左右逢源,進退自如,世上難有,或負如來,或負卿,時也命也。
好事不可能都佔盡,唯有不能辜負的不可去辜負,如何取捨,看各人所需罷。
-
3 # 非想非非想處天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很多人認為這是倉央嘉措的名作,其實這是民國蒙藏委員會委員曾緘在通讀倉央嘉措藏文詩作基礎上,以七律的方式翻譯、創作的,其中後兩句更是曾緘創作的成分為多。這四句詩作廣為流傳,被認為是倉央嘉措的最真實的寫照。
曾緘先生生於1892年,四川敘永人,字慎言,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文學系,受教於黃侃(章太炎弟子,一代國學大師),對古文學和詩詞造詣頗深,北大畢業後到蒙藏委員會任職,倉央嘉措情歌就是任職期間從民間流傳的情歌中搜集、整理、翻譯的。
1968年,曾緘先生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
4 # 法音講堂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這是倉央嘉措的一首詩。
真的有世間、出世間的雙全法嗎?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說:如果我們內心有佛法,從用佛法指導生活,讓我們在世俗間更加如理如法的生活的角度來說,確實是可以兩全的。我們學習佛法了,那我們在生活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會處理的更加冷靜,更加合理。尤其是面對世間的困境的時候,能更容易的度過。而且學佛了,知道要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所以造業就會越來越少,障礙就會越來越少了。但是這種指導作用是是有限的 ,我們不可能做到圓滿。
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是不能做到兩全的。我們的精力有限,如果我們一方面對世間人所認為的種種成就非常地有興趣、非常地執著,另一方面說我們對佛法很有信心,想要在修行上有進境,說我們要把佛法同世間的成就結合起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我們既要把世間的成就作為追逐的目標,又要把佛法的成就作為追求的目標,要把佛法和世間法結合起來,既想在世間有成就,又想在佛法上也有成就,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有可能的話,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出家?他一邊當國王,一邊成佛,那不更好?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們在世間修習佛法的佛教徒,要有個宗旨,就是要以佛法為核心,世間事隨緣去做就可以了。只有不把世間的東西作為我們自己追求的終極目標,我們才能夠走向更深的生命層次。
回覆列表
倉央嘉措說: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佛說:
所謂的分分合合不過是緣起緣滅。
地藏菩薩說:
你脫身而去,得大自在。
我早已心靈震動,淚流滿面。
————心歷路程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