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ase清風
-
2 # 長長的風
其實日本車是好車,但中國合資的除外,首先在高強度鋼上就降低一個等級,由1500Mpa下降為950Mpa。現在的大眾也是有過之無不及。。。
另外也說說某冰的影片拆解:
那個影片看完了,開始時他好像不經意的提到,這車的發動機和三菱相似,其實是精心說的,意在含沙射影的編排是長城發動機是仿照三菱的,是與不是仿造三菱,外行都知道,某冰一定不是外行。影片的主要論調——防撞鋼樑連線到車架上,所以如果碰撞,車身損失會更大。撞鋼樑難道不是應該連線到車架上面嗎?那連線到哪裡?座椅還是鈑金上?碰撞試驗中到底是保護車還是保護人。。。另外這車還有發動機自動啟停功能,說油耗時他好像是忽略了還是忘了,居然測出油耗20。車身塗膠,又說是手工塗的,沒有機器塗的好,可有可無。最後試測甲醛環節應該是測試車內空氣含量,影片只是測試一個接近非常狹小封閉的點,難道某人在五星酒店去衛生間時把腦袋插進馬桶?然後表情誇張的高喊這酒店不乾淨,有味。。。。。。最後說的就是某冰塊的戲有點過了,真的,雖然充滿激情,但是表演的還是太誇張,希望他繼續努力,完成由群眾演員到明星的蛻變。。。。。。。
-
3 # Argyhv
一天到晚說防撞鋼樑厚度??鋼材市場10#槽鋼1.2M二根就40元錢夠強壯了吧!都是腦殘。汽車安不安全不是你們隨隨便便可以好亂說的,還要汽車工程師幹嗎?你們都可以到汽車製造廠去做工程師了。
-
4 # 使用者2709796944252
懂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其實,帶孔的是前面那層,厚度1MM,裡面還有一層,那才真正防撞梁,厚度大概2MM以上,這是種3DP車身結構,已經在城車型使用過,從最早凌傲哈佛M1等車型開始使用並且效果錯
我想說,如果你看那些影片和所謂的評測,你什麼車也不敢買,頭幾天某拆車影片對VV7進行拆解,號稱只會說大實話,當拆到前防撞鋼樑的時候,他用手按了一下就變形了,按他自己的話說:“我看到這樣的防撞梁,不由得噗的一聲笑了,這樣的防撞梁能保護什麼”,聽他說完,我也“噗的一聲”笑了,關了影片,往下的不用看了。
懂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其實,帶孔的是前面那層,厚度1MM,裡面還有一層,那才真正防撞梁,厚度大概2MM以上,這是種3DP車身結構,已經在城車型使用過,從最早凌傲哈佛M1等車型開始使用並且效果錯。相信有車友有過這樣的經歷,車的撞擊力度並不大,結果防撞梁在撞擊下損壞了汽車的水箱及配件,修修動不動三五千,這就是沒有第一層帶孔軟質的鋼樑。
前面帶孔層俗稱吸能區,在低速碰撞下變形,即可以減緩撞擊衝力,保護車身縱梁,又可以保護行人受重創,而其裡面才真正防撞梁。
另外一個車的耐撞不耐撞,不是簡單由防撞梁決定的,還得看結合車身結構。
所以
1不考慮防撞鋼樑結構
2不考慮防撞鋼樑材質
只憑肉眼觀察簡單,卡尺測量就草率出結論足以證明有專業。
以下是來自美國組資料,車速行人死亡率關係
時速20公里 行人已無法承受
時速30公里 車禍死亡率達生死分界點
時速40公里 行人死亡率達到40%
時速50公里 死亡率升到60%
時速70公里或以 行人死亡率將於90%
時速超100公里 行人死亡率100%
所以,時速低於50公里速碰撞,防撞梁有沒有吸能盒直接關乎行人性命,這也難不難解釋第一層防撞梁為什麼能用手按癟進去的原因,不少日系車直接使用塊泡沫了事,的確節約成本,可別忘了泡沫有老化週期,相比之誰厚道誰安全 誰能保護車身誰能保護行人自然就能分辨,不過出發點都是一樣的。
他們為什麼拆車,而且拆的車都是最火或風口浪尖上的車型,目的只有一個,博人眼球,提高知名度,這樣目的也有一個,賺錢。買車自己去看去試駕,多問身邊的車主,他們最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