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雅格布jacob

    「金字塔」結構向「花瓶」結構的轉變

    20世紀,華人口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再加上醫療技術還停留在國際中等水平,國民壽命都不會很長,但是新生兒卻很多。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期,中國實行人口計劃生育,1982年正式寫入憲法,這段期間人口增速放緩,但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國民平均壽命不斷提升。

    按每10年為區間,從2005年-2035年間,把中國人口按性別(男藍女紅)、年齡段透過圖表記錄下來,將會如下圖所示:

    ▲ 2005、2015、2025、2035人口結構

    不難發現,中國人口正從類金字塔型的結構向花瓶型的結構轉變。如果沒有戰爭和大面積疾病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2035年的人口結構預測結論基本就地坐實了。

    下面我畫了兩條紅線,稱之為勞動力紅線,在兩條紅線內年齡階段的人口,就是中國的全部勞動力了,對比一下你就發現,左多右少。

    ▲ 2015、2035人口結構

    在2015年的時候:

    社會勞動力8.89億人(在職),佔比64.9%

    需撫養人群3.02億(少年兒童),佔比22.1%

    需贍養人群1.82億(老年人),佔比13.1%

    在2035年的時候:

    社會勞動力7.60億人(在職),佔比52.4%

    需撫養人群2.77億(少年兒童),佔比18.6%

    需贍養人群4.21億(老年人),佔比28.9%

    而2035年的總人口,預計比2015年時增長了5.8%,其中需贍養人群佔比20年間增長了120.61%,一倍有多。

    而需撫養人群佔比20年間卻減少了15.8%,勞動力佔比也減少了19.3%.

    大家都知道,這社會之所以能運轉起來,是靠我們創造的價值換來了貨幣,然後用貨幣去消費他人創造出來的價值,也就是價值互換。

    在劃分人口結構的時候,為什麼要單獨把勞動力劃分出來?那是因為只有勞動力在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在消費價值,而撫養人群和贍養人群都只是在消費價值。

    因為有了少年兒童和老人,所以勞動力創造的價值不僅僅只是滿足自我的價值消費,還要去滿足兒童和老人的價值消費。

    所以這個關係要動態平衡,社會才能穩定下來,也就是:

    勞動力創造價值 = 勞動力消費價值 + 兒童消費價值 + 老年人消費價值

    我們來算一筆賬:

    如果我們設2015年間,勞動力的消費價值為A、兒童的消費價值為B、老年人的消費價值為C,那麼:

    單個勞動力創造價值

    = (A*64.9%+B*22.1%+C*13.1%)/64.9%

    你能發現,這等式和總人口無關,只和佔比和對應群體的消費價值有關,等式化到最簡的時候,就是這樣子:

    2015年單個勞動力需創造價值S1:

    S1 = A+B*0.34+C*0.2

    2035年單個勞動力需創造價值S2:

    S2 = A+B*0.35+C*0.55

    從等式上你能發現,假設20年間,A、B、C無明顯提升,2035年單個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的增量,全部來自於老年人消費價值的提升。

    現實中,A、B、C不可能沒有提升,且很大可能是穩步提升,所以這部分老年人消費價值的提升也會呈指數級增長。

    既然我們知道了這個情況,現在就需要定位出這群人,按照上面的資料推演,在1961-1982年間出生的這部分人,就是我們的目標人群。

    我稱之為老年人市場的增量使用者,這部分大概有多少呢?4.22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今後才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