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雅格布jacob

    假設所有的努力都能開花結果,同樣是100倍的獲利,先找出10倍增長市場,再付出10倍努力,和直接付出100倍的努力,哪個更好?

    當然是前者。收穫一樣,花的時間更少了。

    做產品和做投資,其實很多道理是互通的。我認識的幾個做早期創業專案的投資經理,都是從產品經理轉崗過去的。

    在需求分析的時候,你研究行業、研究行業競品,挖掘自家產品的和市場競品的差異,梳理定位,一定程度上,你就是在審視這個市場。

    在這個多元化的經濟體下,你有想過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去多看幾個有潛力的行業嗎?

    一方面,你能從別的行業中找到能借鑑的地方,另一方面,多一個角度多一個維度去橫向對比整個市場和產品,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我們應該如何利用產品的思維去認識一個新行業,衡量它是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參與的?我介紹一個自己常用的方法,我稱之為“市場挖掘機”

    挖掘機分為三步,帶我仔細拆解:

    01

    是否有頭部流量?

    流量這個詞,似乎從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才慢慢被提起,但其實早在80年代中期,第一代資訊分發媒體上線時,就早已存在。

    只是那時候我們都習慣把這些用雜誌的銷量、電視劇的收視點、參與的人次來表示,所以流量並不是一個新東西,它已經客觀存在很久了。

    每個人進行某種行為的過程,就是流量本身,例如你花時間去刷短影片,這個時候你自然而然就成為了短影片的流量。

    在我看來,流量就是時間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我覺得大家對流量似乎有些什麼誤解,媒體也總喜歡吹噓啥啥啥時候,流量正在暴增。其實這是不對的,既然流量是時間的一種形式,他的總量只和人口總數有關。

    流量並不是線上網際網路產品所獨有的,它線上下的場景同樣存在。這裡的流量多了,也就意味著某些地方的流量減少了,是吧。

    所以很多增長駭客的專案,核心在於先分清楚你是需要把流量,從哪裡轉移到哪裡。

    既然流量在短期內是恆定的,那麼你只需要觀察每個人每天,有什麼事情是需要花固定時間去做,而且是不得不做的。

    先別管這些事是以什麼方式去做的,只要有,這些流量在人口的加持下,就是頂級的頭部流量。一個好的行業,甚至是一個好的市場,首要的就是具備頂級的頭部流量。

    02

    用什麼場景去承載,普及率怎麼樣?

    場景是個特別有意思的話題,產品經理一定要對場景這個概念有著深刻的認知。場景是體現使用者價值的地方,既是需求的試驗場,也是體驗的訓練場。

    脫離了場景去空談使用者價值,這是很致命的,這會導致你洞悉的需求,有可能是錯的,你做的產品也有可能是空中樓閣。

    舉個很生動的例子,如果我把流量比喻作是人,場景應該是酒店、旅館、加油站,而不能是收費站、售票處等。

    為啥?因為我們在收費站、售票處這些地方,幾乎不會停留。判斷這個場景是否有效,是否有價值,要看這個場景能否具備沉澱使用者的功能。

    前面我們說了,流量的本質就是時間,那麼場景所對應的就是一個時間的容器,他一定要是個容器,允許使用者在裡面停留,時間在裡面消耗,而不能只是一個簡單的過濾器,過去了就過去了。

    為什麼房子的價值這麼高?因為它是每個人每天最大的時間容器,裡面沉澱著生活、感情、工作和回憶。

    隨著科技的進步,場景這個時間容器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變遷,新的容器也許比以前變大了,能沉澱更多的使用者時間,就像現在的智慧手機。

    有些舊的容器再也沉澱不了時間了,也就慢慢被邊緣化,這都是一個新容器向舊容器的普及過程。就像以前的部落格和空間。

    有了時間,我們就為時間創造沉澱的容器。

    03

    用什麼模式閉環,是高盈利增長的關鍵

    有了時間、有了沉澱時間的容器,就差把它們打包賣掉了。這一步是談論商業模式的一步,但也是最虛無縹緲的一步。

    不同的業務有著不同的商業閉環,往細裡說也沒有這個必要。

    但從這些閉環的共性來看,與其說是看中了時間,還不如說是看中了時間背後的主人,第一個用來沉澱使用者時間的容器大多溢價不高,沒問題,咱們換個利潤高的東西來接上。

    反正你的時間都被沉澱在我的容器裡了,我把容器的出口一堵,或者在出口的位置加上過濾器,你不還得從我這出去。

    一進一出,低買高賣,只要轉化率還在,這就是個高毛利的生意。

    04

    為什麼行業會有朝夕陽之分?

    從上面不難看出,一個行業從無到有整個興衰起落無非就三部分:

    1、拉更多的人頭,意味著更多的時間(流量)

    2、創造一個足夠大的時間容器

    3、在這個時間容器裡接上足夠多的其他容器

    這三個層面分別是從使用者、產品、功能三個維度去慢慢演進的,每個維度都會有一個瓶頸的指標,用來衡量在這個維度上,已經遇到了天花板。

    可能你們有時會明顯感到,某些巨無霸大型產品裡面,總有些奇奇怪怪不知所謂的功能,你根本不理解這是用來幹嘛的。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這都是用來衝利潤的,因為它們已經處於第三步,正在為你所處的巨大容器裡面,接入足夠多的高毛利容器。

    目的只有一個,努力扛出財報,收回前期燒的錢。這不能怪他們,畢竟前兩步已經做到瓶頸了。懂的人早在收割轉移方向了,鈍的人卻還在努力地拉人頭。

    像極了前期某兩個單車企業故事裡的愛恨情仇。

    所謂的踩準了朝陽行業,就是在使用者維度成長的雛形前加入,在功能維度的試錯失敗前退出,很多人常常自怨自艾命不好,沒能像別人一樣趕上時代的列車。

    時代的列車這麼多趟,每一班你都能錯過,這不是運氣,而是一種技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皮燉雞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