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雅格布jacob

    在判斷趨勢的時候,要看至少兩個週期

    若一組事件或現象按同樣的順序重複出現,我們就把這個時間間隔稱為週期。如果你對網際網路的整個發展過程有研究,相信你早已察覺,它發展的趨勢是有周期性的。

    實現連線的前提是所有東西都必須線上

    第一個週期是PC網際網路,那個時代是撥號上網的,上網的工具只有一個,就是個人電腦。人是和電腦繫結的,但那個時候的電腦過於笨重,網路能衍生的場景很有限。

    這個時候能夠線上的,都是坐在電腦旁的人。

    第二個週期是移動網際網路,網速快了,電腦被設計成了手機大小的體積,因為能被隨身攜帶,所以網路能衍生出大量的商業場景。

    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為什麼這麼多的物品當中,只有手機被選中作為第二個週期的接棒者?因為在人類的生活和工作場景當中,手機的使用是最高頻的。

    這個時候能夠線上的,都是使用手機的人。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在接下來的第三個週期裡面,接棒的一定會是一個比手機使用頻次更高的東西,如果沒有,那就是僅次於手機使用頻次第二高的物品。

    使用頻次第二高,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它的功能手機是代替不了。使用者必須同時使用這兩類物品。

    所以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在汽車、眼鏡、手錶等物品里加入更多的智慧元素。

    日後能夠線上的人會越來越多,不再只是使用手機的人,而是各種開著車、戴著眼鏡、有手錶的人,也許這個時候就離萬物互聯不遠了。

    當萬物聯網的時候,晶片設計、通訊裝置、感測器等成本必定急驟下降,而所有操控物與物之間對話、判斷、互動和協同的模組,例如通訊模組、計算模組、感知模組和處理模組必定將大量投入市場。

    而此時,這些公司還是處於低估階段。

    健全的協同網路需要引入新的社交關係

    第一個週期,資訊交流都是單向的,中心化的,所有在網際網路上的資訊使用者都是被動的,文字和影片只能看,音訊只能聽。

    這個時候資訊的內容只是被“搬”上了網際網路而已,使用者的互動大多還停留在老樣子。

    第二個週期,資訊的交流趨向了雙向,比第一週期新增了使用者的互動場景,包括有微博、知乎等產品的出現,以“關注”為典型代表的創新互動方式。

    此時資訊的內容不僅被搬上了網際網路,內容的消費者和創造者還產生了更深刻的關係,這還是一種實時反饋的關係。

    換句話說,就是每個人和別人建立社交關係的途徑瞬間多了許多,使用者各自在“織網”,這個時候問題又來了,使用者到底是為了什麼去“織網”?

    為了社會協同。

    人類文明的發展,主要不是依靠人腦的進化,而是透過社會化合作的不斷創新和突破,帶來生產力的大爆發。

    使用者之間建立聯絡的程度越高,社會的協同能力就越強,尤其是在完成一件事情的特定流程上。這個時候,我認為使用者網路關係的建立會經歷下面這2個方向:

    與“需要認識但又很容易認識”的人建立關係

    與“需要認識但又很難認識”的人建立關係

    在第一和第二個週期,使用者基本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織網”任務,第二階段的網路關係建立,重點就會放在第三個週期裡進行。

    當然,使用者能建立關係的前提,就是需建立關係的雙方都同時線上,所以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步驟。

    在這當中,每一個細分社交場景下的社交產品,都是被低估的,因為這是社會協同的開始,生產力大爆發的前夕。

    智慧決策將大幅度代替人工決策

    按照前面的推理,線上的使用者和物品越來越多,他們之間建立的網路關係也越來越多了,那麼對應的資料處理級別也是越來越高。

    如果這個時候還是透過人來排程和處理,顯然是不科學的。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必然會持續不斷地保持高速發展。

    對於大部分的企業來說,或許並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對於演算法有多難,演算法工程師有多難招,這些事似乎更多是巨頭企業的煩惱。

    在未來,智慧的部分或許就像雲計算一樣,成為一項企業級的基礎設施,是巨頭們的一項開源服務。我們只需要自己設定引數,呼叫相應的演算法服務即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徒手打傷狗熊,需要什麼樣的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