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囬藍

    總會有人拿林夕和方文山比較。

    有人說:18歲前喜歡方文山的詞,18歲後林夕的詞更有味道。

    個人覺得,林夕比方文山高一個檔次。

    一人筆下乍看如夢似幻,細觀空無一物。每一個獨立的詞都美得飄渺,回想卻不知所云。

    一人筆下平和真實,所寫無非是你我所見所想,再以美麗的文字略略包裝。有些感受我們不會訴諸於口:不能說,或者不知如何開口。而他一支筆輕輕巧巧劃開防禦,露出珍藏的美好、抑或深藏的血淚來。

    一人的主旨為串起畫面存在,一人的文筆為表述思想存在。

    方文山的走紅,自身實力是主要原因,但某個角度來說,是吃瓜群眾普遍缺乏古典文學教育的原因,導致歌詞創作古風氾濫,偽唐詩宋詞大量出現(當然方文山是作品是其中的精品),許多人對歌詞的美、意境、厲害的理解僅限於“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裡”,炊煙裊裊,煙雨蔥蘢,加上唐詩宋詞的影子,就問你畫面美不美,就問境界高不高,就問你厲害不厲害。而林夕,似乎就寫寫恩恩愛愛分分離離,反正男女之間那點破事,意境能高到哪兒去。這就是中學語文教育的貽害了,只注重文字的畫面感和模板式樣的情感分類,而忽視現實場景中隱秘盛開的心靈之花。比如“等到風景都看透,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比如“但凡未得到,但凡是過去,總是最登對。”

    同樣是境界,方文山和的詞如同工筆山水、餘秋雨的散文、高樓大廈、滿漢全席,驚豔、濃麗、豐盛、甜度高。林夕的詞如同深山藏古詩、春風又綠江南岸、風咋起吹皺一池碧水、無可奈何落花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寫的是人心,抒發的是性情,如同千絲萬縷一般,穿過千山萬水,才能抵達那種一語勝千言無語也澎湃的境界。一言蔽之,方詞明豔、華麗、濃烈、豐盛,林詞真摯、細膩、傳神、動人,境界高下立判。

    事非經過不知難,同樣,文不更事不知好。如果你目前只有欣賞方詞境界的能力,我怎麼告訴你林詞意境多高都沒用。等你再過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正兒八經的書讀的多了,經歷了愛情婚姻分離聚合的反覆和無奈,飽嘗了人間煙火滋味,自然就懂了。

    還有一個角度,看一個人厲害不厲害,看他做“普通的”事情如何,因為詩詞之事,唯造平淡難。就像土豆絲、炒青菜、家常豆腐最考驗廚師的基本功,和造化鍾神秀的能力,這方面林夕太厲害了。都知道《北京歡迎你》這首歌,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是林夕作詞的,就從這首歌看看林夕的能力。

    評論一個人文藝作品的優秀與否,被人忽視的緯度之一就是伸縮能力。絕大部分的優秀文藝作品都是張揚的,開放的,無拘無束汪洋恣肆的,林夕也不例外,他的歌詞可以天馬行空也可以幽深至微,可以旁逸斜出也可以繁花似錦,所謂心念所至,皆成華章,神遊六合,遍地文思。但是這首《北京歡迎你》獨獨例外,屬於“奉旨填詞”,在眾目睽睽萬人圍觀下,和極大束縛非常多框架中完成的,畢竟是萬眾矚目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形象的奧運會相關歌曲,簡直屬於刀尖上走秀,帶著鐐銬跳舞,容不得一絲一毫的思如泉湧,看是簡簡單單平平常常,其實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推敲過的。看著都是大白話,像高考作文,但是非經過不知難,放在當時的環境中動下筆就知道多不容易了。就像只給你白菜土豆卻不讓你使用油鹽醬醋味精和各色材料,還要讓你做出符合大多數人口味的家常菜,實不易。

    一如很多人所說,有的時候感覺方文山的詞就是一堆詞藻堆在一起,細看空無一物。他的某句話可能特別精彩,比如《青花瓷》裡“天青色等煙雨”,但詞終究是一整首詞,不是單單一句話。欣賞詞,評析詞最終也要看一整首詞。

    《青花瓷》的開頭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林夕《再見二丁目》的開頭

    滿街腳步 突然靜了

    滿天柏樹 突然沒有動搖

    就比這兩句,《青花瓷》要比《再見二丁目》華麗不知多少倍,但是為什麼我會說夕爺這首因等待戀人未至的詞比方文山《青花瓷》貫穿全篇的“等”要動人不知多少倍?

    因為從整篇來看,夕爺的開頭是一個精彩的“起興”,緊緊地連著下一句“這一剎 我只需要 一罐熱茶吧”這樣的心理狀態,而文山則讓這些華麗的主歌部分真的像青花瓷一樣“自顧自地美麗”去了。

    都是等人描寫,《青花瓷》的副歌裡一句“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就寫完了,後面的什麼月色,什麼結局,什麼炊煙,什麼江水與等有什麼關係呢?等就停留在了等,就只是單純地等,看不見心情地等,賣弄文筆地等,美則美矣,毫無靈魂。於是所有的賞析就只能著於字眼,什麼“天青色”很美,“惹”字用得很精彩,“煙雨”的意象很浪漫,“暈”字用得很形象。真要是談到怎麼個等法,只能觀眾自己腦補,這下就有了江南的女子,制瓷的匠人,或是倜儻的文人。如此飄渺,滿足的也就是一些沉浸於江南幻夢,古風情長的人的YY。

    而《再見二丁目》,全篇都看不到這個等字。你也能感受到詞人的傷心,無奈、自嘲,和自我安慰,只想熱茶不想你,只要民謠不思君,嘴上說著不掛念,不要緊,卻都藏不住心跳。行至副歌,直接感嘆,原來自己一人也是快樂的,真快樂嗎?明明悲傷到深處。這樣的等是具體的,這樣的心情也是具體的,這樣無奈的開解可能我們都曾有過,因為那個人是真正掛念在心口的人,不是什麼虛構的江南女子,因為我們都是普普通通會陷入愛情的凡人,不是什麼才華橫溢舞文弄墨的才子。踏踏實實地把心情寫出來,一點一點從周圍的景物過渡於自身,這樣的轉變比堆出的意象完整太多。說實話,我很多時候覺得方主歌部分的詞和副歌沒就什麼關係。

    一首詞的容量和跨度。林夕寫詞不僅寫得出感情,還寫得出精彩的故事,方文山很難做到。《最後的戰役》算是一個故事,朋友二人參軍打仗,在拼死抵抗的最後一人犧牲,另一人不願拋下朋友隨軍撤退,在戰壕裡回彼此過去的美好記憶。也是一個很精彩的小故事。但林夕的故事卻可以像電視劇一樣不斷髮展,比如《人來人往》,還可以跨越很大的時間跨度,比如《明年今日》能從明年一越想到未來60年。這樣的往來穿梭,方文山的詞裡很少見。

    而這甚至都不是二人最根本的差別,他們最大的差別,在於境界的高低。

    方文山言之有物的精彩詞作,大多也在愛情與青春上打住了,他沒有昇華。而文學到了很高的層次,看的早已不是什麼技巧,而是境界。這一點上,方文山比林夕差得實在實在太遠了。其實方文山的很多技巧林夕不是不會,他甚至能用得更好。

    就以《富士山下》為例,“攔路雨偏似雪花”這一句不美嗎?比起方文山刻意營造的古風感,這一句難道不是更像古詩?可這首詞的精髓絕不在這開頭,而在副歌“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愛某個人,某個東西,我們都有過,愛著他們,卻得不到他們,這種求不得的感覺,我們也都有過,可“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的領悟誰寫出來了?以富士山作比勸人不要因私慾佔有,這樣的境界,方文山達得到嗎?

    最後我想說我最喜歡林夕的一句歌詞——誰為了生活不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苔脆哪家做的比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