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農民
9
回覆列表
  • 1 # 菜農哥哥

    主要還是缺少品牌影響。

    中國農人靠標榜“匠心”,靠講感人的故事,靠爛大街的情懷去策劃和推廣品牌。例如,逢人就要講“多少歲老農,憑藉多少年經驗,不用農藥、不施化肥,甜度達到多少……”試問,在情懷氾濫的今天,你的所作所為還能“感動中國”嗎?

    說一千,道一萬,這哪裡是在做品牌策劃和推廣?這仍舊是在生拉硬拽的賣產品!壓根就沒有把“理念的傳達,價值輸出,態度倡導等”滲透到所建立的農業品牌裡。

    我們再看看車釐子、奇異果這些洋玩意兒,它們的品牌團隊是怎樣策劃和推廣自己的品牌的呢?奇異果剛進入中國時候,也出現無人問津的窘態,更別說比獼猴桃貴10倍了。難道他們就此沉淪了嗎?不,他們的品牌團隊重新定義品牌地位和品牌服務的人群,明確了奇異果就是輕奢時尚品。

    在上海、在廣州,他們找代言人、舉辦各類創意活動,尋找自己使用者常去消費的其他平臺合作,向一線城市的年輕白領倡導新的生活方式,引導使用者去建構有品位的生活態度。中國農人靠爛大街的方式,信心慢慢的為自己的品牌塑造神像,依舊苦不堪言的為自己產品找銷路時,然而外國的這些洋玩意卻搖身一變,貼上了“輕奢”的標籤,開始向市場輸出品牌的價值了。

  • 2 # 快樂小中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我作最簡要的回答,那就是市場經濟的今天,農產品作為商品,價格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供大於求,價格就落,反之價格就漲。現在的農民有的太盲目,跟風似的擴大生產,結果太多了,價格便宜,血本無歸。這是農產品賣不上價的主要原因。所以農民朋友要觀察市場,儘量種植適銷對路的農產品。還有一點就是中間環節太多,中間商貪心利潤,狠狠壓低農產品價格。解決這個問題,農民必須有自己的直銷渠道,儘量多賣錢。

  • 3 # 高山紫雨

    農產品賣不上價,我個人認為是市場因素和人為因素兩方面。市場需求首先決定了價格的定位,而另一方面有的農產品被一下炒上天價,一下貶到爛在地裡,也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都賣不上價,而那些倒來倒去讓百姓買不起的也很多的。

  • 4 # 秦一農夫

    謝邀。造成農產品賣不上價的主要原因是供大於求。物以稀為貴,再好的農產品只要市場一飽和,滯銷是必然的。造成供大於求的因素很多,人為佔主要成份。不看市場形勢,不瞭解商品資訊,盲目跟風隨意擴大規模,不合理計劃品種單一等。其次天氣方面,外地市場同類商品大量湧入等等只是個別現象,無關大局。

  • 5 # 15242241360

    說的都不對,什麼叫跟風,主要原因是稂價太低,都不種糧食改種經濟作物,說以農副產品賣不出去,現在是農產品價格普遍低,不是一種價格低,光東北玉米砍掉5000萬畝,這5000萬畝不種玉米,種經濟作物,壓向市場,農產品能不濺嗎?

  • 6 # 草花梨

    農產品本身的溢價不高,但是做到品質和較少中間鏈條,提升定製化服務,這個是可以的。假設一個場景,如果我是消費者,我一家三口,喜歡吃清淡飲食,平臺推薦給我一個健康的飲食餐,我想吃,也覺得搭配合理,營養成分得當,我就定了,然後平臺直接對接農戶,提供優質,有朔源的安全食品,有平臺配送到家,中間只有幾個小時。那我會喜歡,價格我相信也會合理,這樣農民的農產品就有價格了。所以總歸解決銷路,品質,服務才是真正的王!

  • 7 # XqP秋平

    我聽過上海某菜場賣菜的對話:十年前,這賣菜的哪家都能買得起房。如果你去買菜,3元錢以下的菜很少看到。說明賣菜的賺錢不在少數。農民辛辛苦苦種了一季蔬菜,付出的成本和精力巨大的,一邊是農民因收益低怨聲四起,一邊是市民因菜價高抱怨吃不起。中間環節太多,每道環節雁過拔毛,到了消費者嘴裡,蔬菜價趕上了肉價錢。政府出臺小攤小販允許進城賣菜的指導意見,這無疑給買賣雙方帶來最直接的實惠,農民增加了收入,市民能吃到新鮮的季節菜。

  • 8 # 清逸觀點

    商品的價格主要由價值決定,供需關係會有一點短期影響,農產品價不高主要是價值低,而價值低又主要是技術含量低,現在社會人員的工資收入是以你的工作可替代性決定的,也就是你的技術程度決定的,辛苦程度影響很小,隨著農業機械化、規模化,農產品價值和價格將越來越低,跟城管毫無關係,農民走向城市(城鎮化)是必經之路,看看歐美日本走過的路就明白了。

  • 9 # 鮮農場

    每天下班路過菜場,隨手買兩樣菜,都感嘆實在是太太太太便宜了!在我看來,這些菜很新鮮,口感也很好,菜農都不賺錢嘛?農產君簡單分析了一下。

    資訊不對稱

    大部分農民不會利用網路去獲取市場資訊,所以自己種植的農作物在市場上應該賣什麼價格,以及供求資訊都不知道,就盲目地種植。今年上半年蒜薹滯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前幾年大蒜價格上漲,農民盲目跟風種植,導致市場上供過於求導致的。

    所以農民們要學會從網際網路上獲取農產品價格資訊和供求資訊,現在手機上網瀏覽資訊比較方便,比如一畝田、中國惠農網等等,要在瞭解行情的基礎上再去種植。

    農民不會種地

    很多農民,種了一輩子的地,以為自己是種植老手,但實際情況是,他們並不懂得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根本不會種地。

    去年碭山蘋果滯銷8000萬斤,我去碭山實地考察,蘋果白送你都不要。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蘋果質量是很差的,個頭小,長得醜,粗放的管理只能生產出質量差的農產品,這就是為什麼賣不出去的原因!

    掌握種植技術,除了請教專家之外,還是要利用網際網路,像水果邦,田管家等APP,給大家提供一些種植技術和解決辦法。

    農民不知道如何賣

    現在農民大多是把農產品賣給收購商,收購商再賣給批發商,等送達到消費者手中不知道經過幾道轉手,每一道轉手都要賺錢,農產品的錢都被中間商賺去了。為了減少中間環節,現在很多農民學會利用微商來賣農產品。

    很多農民覺得自己的農產品沒有品牌,自己又不知道怎麼做品牌,其實可以加入合作社,或者加入某些品牌,為優質的品牌提供優質的農產品,這才是長遠之道。

  • 10 # 163750133

    農民的農產品賣不出好價究其原因有:種植沒有按市場的需求種植引起過剩;種植的品種質量不夠好引起價錢低;種植的品種沒有更新換代不能優價;種植的品種銷售渠道不暢通,網路資訊沒有跟上,滯銷引起低價賣;種植政策扶持不到位引起價格低;種植科研沒有跟上,品種改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價格難上浮;種植沒有配技術植保員引起質次價低;種植的方法不能只用傳統的方法應傳統的方法結合現代的方法種植,才能優質高產,劣質低產不能增收。要想優質高產優價那就要管理跟上,相關單位要齊抓共管才能使農業種植最大效益化。

  • 11 # 愛農幫

    賣不出價其實一直以來也繞不開那幾個因素:第一:沒有看準市場,長期處以供求失衡的狀態。在如今這樣人力物價上漲的當下,沒有看準市場,想不虧本都難

    第二,農產品投入成本過高

    中國的農產品種養殖依舊處於傳統農業領域,依據科技技術發展的農業其實很少,物價人力成本不斷的上漲,低成本高品質才是不虧本甚至能賺錢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第三,國家農業政策改革處於變動期

    中國的農業發展比較緩慢,農村發展也存在特殊性,如何對中國農業實現一個完美的轉型跳躍是國家也一直在探索的過程。這幾年政策改革變化不斷,農民和國家都處於正在嘗試的階段,很多方面既不能全面的顧及也不能為大家提供一個兜底。

    說實話,現階段的農民正處在一個改革的調整艱難期,大家的日子不好過,但是凡事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不管怎麼樣,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石的農業不管怎麼樣都要往前跑的。

  • 12 # 山西鄉土

    農村的我,看到這個問題後立馬點了進來,因為前幾天剛跟一個老農交流過,才知道農民的不易。老農有三個大棚,種了有十幾年了,大多時候種的都是蔬菜。

    老農說好的時候一個大棚一年能掙一萬多,差的時候大棚裡的蔬菜一車一車的往外面倒。為什麼現在農民的農產品賣不上價?我覺得主要有這兩個方面的原因:一、絕大多數的農產品技術含量都很低,而且價格公開透明,一年四季供應充足,價格漲幅有限。只要是經常做飯的或是經常逛菜市場的,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說出幾種常見蔬菜的價格。

    比如西紅柿,平時市場上賣的也就是兩元一斤,你不可能賣到十元一斤,即使你的是有機蔬菜,而且有自己的品牌,最後真正願意買的人又有幾個。假如就有人特別願意買你的蔬菜,關鍵的問題是你如何才能找到這些精準的人。事實上很多農民在地頭就把蔬菜直接批發給了菜販子。二、很多農民獲取的資訊非常有限,對市場把握不到位。現在,絕大多數多數農民獲取資訊的途徑就是電視,其次就是智慧手機,但是真正懂得手機的卻很少。而市場的走向是經常變化的,由於這些因素的限制,農民很難第一時間獲取到最及時有利的資訊。

    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就導致很多農民不是盲目跟風種植,就是相信某位專家的話把全部身家投資進去,最後只能聽天由命。運氣好就多掙點,運氣不好很可能會賠的血本無歸。

    這就是天下農民的不易,辛辛苦苦種一年地,最後可能掙的還沒有別人賣一輛車掙的多。我們感嘆也好,無奈搖頭也好,這就是事實,因為農產品就是這樣,不能指望這個發大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掌被打針的針頭扎出血了有沒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