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浪之水可養花

    性善論其實不過是新瓶裝老酒。孔子思想裡面有個恕字其實就包含了這一層意思,而且恕字的涵蓋範圍更廣。為什麼孟子要單獨重點突出性善論,那是因為當時社會的需要,因為人們太不善了。目的是為了喚醒人們自身的良知。聖人無所為,而心如明鏡,不過世人有病,因藥而醫。

  • 2 # 吾乃李先生0

    鄙人不才,寫下個人看法,如有不當,還請多多包涵。

    性善論,這是一個論調的假設。通常意義上,一個“外人”如果沒有真切體會的話,會對一個論調產生字面上的釋疑、解釋、想象,如此就落入了文字相。什麼是文字相,就是沒有體會,沒有感受前的邏輯推測,這種邏輯推測依據的是大腦知識和社會經驗,而非本心實際感受。

    有了這個提示,我想再接下來談性善論對儒家的影響,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儒家都認可性善論。-------因為這是儒家學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我指真學者而非搬運工)!

    先拿一個經典學案講---“見孺子入井怵惕惻隱”。正常人看到一個嬰幼兒即將落入井裡時,都會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感覺”,對,就是這種感覺,為什麼會有,為什麼會電光火石地迸發出來?!這值得研究,值得反思,甚至值得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好好深入回味。如果解決好這個問題,世界會更加和諧安定,人們“幸福感”會提升不少,例子就不再舉了,聰明的朋友應該都能明白。

    從怵惕惻隱到其反面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這句原本不是現在人們理解的這層意思,相信學儒的人都知道原意,這裡暫且用一下這句現代人的理解層面),為什麼太多人會見利忘義,為什麼人們會不自覺地趨利避害(趨利避害也不一定是自私)?是因為性善論的海水中,包含著性惡,性惡是什麼?就是扭曲的性善。

    在孟子這裡,善惡是一元的,而非對立。善包含了合適,也包含了不合適(惡)。只要一個人努力修行,善會漸漸顯露出來,而修行的方法無外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什麼呢,這個很難用準確的文字描述出來,權且用“合適而無愧天地”的感覺來形容吧。孟子不待見楊墨那一套,對楊墨這種兩頭過猶不及的主張堅決反對,對告子的強心制心的外力法也嚴厲抨擊。具體的例子都在《孟子》裡,這裡就不照搬了。

    總而言之,性善論,是正本清源的源頭解決法,而這個源頭人們認不認可,還得各自去修行見證,並非一定要向宗教那樣首先讓你信。孔孟的這一套絕不強求別人,但不意味著妥協於不合天理的宣傳主張,一切只講合適的機緣,有緣者自渡。

  • 3 # 人間難逍遙

    性善論是孟子的向善論的延伸。

    《孟子·告子上》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說人都有憐憫他人之心,這叫惻隱之心,所以惻隱之心是仁之端也,就是仁發端的那個地方。人都有羞恥心,有厭惡非禮的東西,所以羞惡之心是義的發端,是義這個東西在心中發芽。人都有恭敬之舉,是禮的發端。人的內心深處都是能明辨是非的,是智之發端,是智慧的來源,是智慧的萌芽。

    這便是孟子人性善學說的表述,非常有道理。如果你從人性深處來講,人性深處既有孟子所說的善良的本性,又有荀子所說的惡的本性。

    以性善論為根基的儒家倫理道德哲學,對中國的人格影響深遠。在這種文化生態下,“為他、利他”是善,“為我、利我”是惡。現代新儒家唐君毅認為:孟子言性,乃即心言性。心在擺脫生理慾望的裹脅時,自然顯露出四端的活動。四種基本活動形態,雖然顯現於經驗事實中,並不為經驗事實所侷限。

  • 4 # 慧光2787

    孟子就是儒家。他於儒家就如道家的莊子,莊子是老子的知音,而孟子是孔子的知音。性善論,讓人了知自己原本與孔子一樣。

  • 5 # 聊城王崗愛講字

    孟子性善論對儒家有哪些影響?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大家都知道這句話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孟子提出的。那“性善論”到底是什麼意思?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之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現,人之不為善,是違背其本性的。孟子關於性善論的解讀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當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飛濺起來,能使它高過額頭;加壓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崗。這難道不正是水的本性嗎?形勢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壞事,本性的改變也像這樣。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這就是我說人性本善的意思。至於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於天生的本質。”在性善論的基礎之上,孟子主張在政治上施行仁政。

    第二: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的憐憫之心、同情心。他舉例說,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去,都會有驚懼和同情的心理。這種同情心,並不是為了討好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鄉親朋友中獲得好名聲,也不是討厭小孩子的哭叫聲,而完全是從人天生的本性中發出來的,這就是“不忍人之心”。

    第三方面:孟子的性善論對後世尤其是儒家學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連宋代以後流傳的《三字經》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論也成為後來儒家的正統觀念。人好比參天大樹,它枝繁葉茂,有些時候,人們只關注果實和葉子,卻忽略了主幹。人性作為人類的屬性,它從根本上決定著人們行為的屬性。同時,孔子在《論語》中也提出“性相近,習相遠”,同時也強調了後天的教育也與周邊的環境有很大關係。孟子隨後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提出了系統的人行善論。他是從人性中提出人性不同於禽獸的本質區別。他說,人雖然也好色,安樂,但那些只不過是自然的本能,並不是他所說的人性。人性善,是因為人有本心,惻隱之心,恭敬之心,十分之心。就像人看到了落水兒童,都有憐憫之心。這種行為是油然而生的,並不是什麼目的性的東西。

    第四給方面:孟子的性善論對儒家的影響可謂是深遠的。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知道是君子的和諧,並不是盲目的附和。小人表面上的認同也不是和諧。每個都都是單獨存在的個體,社會是個多元的社會。我們允許多元化的存在。求同存異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人與人和諧相處要求人們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同等的權利。這也是人善論對儒家影響一個重要的方面。

    所以說,孟子的性善論不僅對儒家思想有著正面的影響,更是對我們國家在事項中國夢的道路上起到積極正面的促進作用。

  • 6 # 騎驢去高考

    一個人永遠不要希冀從別人身上得到自己荒蕪靈魂的安慰,哪怕是自己最至親的人,哪怕是如詩如幻的愛人!你必須永遠保持自己是不可侵犯的,是不能談判的,否則的話,自己就會失去人格,很有可能會跌入深淵,萬劫不復,例如這兩天死去的北大女生包麗!

    當一個人的靈魂覺得孤獨與寂寞的時候,是你自己內在的問題,你卻要向外去訴求,往往得到的是更加的喧囂與寂寞,或者是短暫的緩解與長久的躁動,尤其是青春時期的寂寞,更帶著盲目的衝動和不能成事的宿命。一個人從一開始就能引導自己的寂寞去幹一些新鮮的,有意義的,能豐富自己靈魂的活動,那他一定會一生幸福的,並且能夠得到一個充實且成功的人生。相反,一個人只是用喧囂來排遣他的寂寞,一般他的下場都很慘,而且常常都是從禍害父母開始!因為他的靈魂膚淺而又流於表面!

    我特別羨慕那些一把年紀了還待生活如初戀的人,不過我一個都沒見過,你可能會對我說那誰誰整天多麼歡快,裝的,相信我,這種人的生命最經不起推敲了,他們只有一顆假裝純潔的心靈,以麻痺自己實際上悲傷的靈魂。只有那些敢於直麵人生慘淡的人,才有希望最終燃起生命的煹火,雖然他們大部分都死在了半路上!

    第二,一個人的靈魂要需要憑藉才能變得安穩,變得踏實,那他永遠都有一個軟肋,一旦情況發生變化,那麼這個人是很危險的,有可能一下子讓他一蹶不振,就此玩蛋。所以一個人一定要讓自己的靈魂變得豐富而自穩,那些所謂讓靈魂變得堅強的人,他其實靈魂並不自由,而且依賴性很強,只有靈魂飽滿的人,他才能感到不需要憑藉而靈魂自足的感覺。說實話,我做不到這些!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不帶負重感地朝著一個目標不停地靠近,就是因為他的靈魂足夠豐富而飽滿,所以他不需要任何憑藉,所以他不會有太大的挫折感!相反,那些不停地給你強調毅力與堅韌的人,他給你定的目標一定不怎麼的高大上,而且一般會把你折磨得死去活來,一旦你目標達到,然後面臨的便是長久的空虛與頹廢。孟子當然很偉大了,而且他做到了靈魂不需要憑藉。真是我的偶像!

  • 7 # 青年讀書說

    首先,孟子性善論完善和發展了儒家的人文主義精神,儒家一種側重與研究人與社會的關係,孟子明確提出儒家的人性觀,豐富發展了儒家思想的內涵,同時也拓展了外延,在當時百家爭鳴的時代,推動儒家走向顯學。

    其次,性善論成為後來儒家學派及學者的本源說,如漢代儒學,宋明理學,明清進步思潮等可以說都繼承發展這一觀點,尤其是宋明理學進一步發展對於人性的氣節、志向明確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理念。並且,成為封建統治者鞏固統治的工具,也成為穩定社會秩序,保持社會和諧的思想指導。。

    最後,就是性善論對於今天我們和諧社會的建立是具有積極意義,人心向善,人皆行善,與人交善,有利於文明社會和諧氛圍的社會建立,也有助於社會弘揚正能量。

  • 8 # 松嫩隱士

    一、孟子性善論完善了儒家的人文主義,是儒家一種研究人與社會的關係。他提出了儒家的人性觀,豐富和發展了儒家思想,推動了儒家學派的發展。

    二、性善論成為儒家學派的本源說。成為當時封建統治者鞏固統治工具。對當時穩定社會秩序,保持社會安定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三、性善論對和諧社會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與人為善,與人善交,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去高棉西哈努克(簡稱:西港)發展,有什麼好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