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歷史英雄
-
2 # 江南蓬蒿人
我們討論英國殖民印度時,容易有代入感,自覺不自覺地拿來和中國比。莫臥兒帝國與清王朝看似很多的相關,都是非主體民族的統治政權,又都在西方列強的欺凌中分崩離析。這種認知方式的形成原因符合邏輯,我們總是需要用熟悉的模型去理解陌生的事物,但多瞭解一些就會發現,印度與中國,完全不同。
歷史學家告訴我們,殖民國家實現對印度的政治統治是當時的必然。 把歷史故事講得很清楚了,我提供一些其他角度的思路。
一定要明辨,中華帝國式的中央集權政制並不存在於彼時的次大陸。在西方殖民者抵達印度時,不論是早期的葡萄牙人,還是後來法華人與英華人,他們在這片陌生土地上摸索時,發現這時的印度根本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不論是西海岸的馬拉巴海岸還是到孟加拉灣沿岸的馬德拉斯或者孟加拉地區,莫臥兒皇帝的權威都太遙遠,這些地區的行政長官(納瓦布或者土邦王)可能連莫臥兒的宗主權都不認。對東印度公司而言,最初的目的當然不是在政治上接管整個次大陸,而是找到原料產地、市場售地與國際貿易中轉地。直到他們發現,政治上的接盤根本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複雜。
放到英華人的實際情況上考慮,在十八世紀中葉的那段時間裡,他們的主要對手根本就不是莫臥兒朝廷,而是地方勢力,以及同樣野心勃勃的法國、葡萄牙、荷蘭等殖民力量。事實上,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英國佔領孟加拉,隨後五十年的時間裡他們一直在遠離莫臥兒王廷治理範圍的東部和南部與法華人和南部的蘇丹、尼扎姆們搶地盤,並最終實現了有效控制。
而那個時候,次大陸西部與北部的莫臥兒陷入了與馬拉塔人為代表的印度教勢力的糾葛中,無暇顧及。
看上圖中紅色的區域,那是英華人在十九世紀初的地盤。他們基本上趕走了法華人和法華人的買辦,培養起了屬於自己的政治勢力。事實上,英國資本主義的到來刺激了印度資本的興起,雖然這些買辦資本家的存在意義主要是為了服務英國的全球貿易。那時的印度東部和南部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內陸零售體系,鐵路與海港的發展也將這些地區綁在了一起。
事實上,在印度民族大起義前後的二十年裡,東印度公司正經歷著一系列重大利好:此前積累的鐵路與基建工程使原料採購商與商品供應商能夠深入到印度內陸;逐漸掌控了農業與特種經濟作物控制權的東印度公司也在這段時間瘋狂積累財富,蘇伊士運河的開通與美國內戰,當然,還有對華鴉片貿易的蓬勃發展,又從外部繼續刺激了英國資本深化對印度的控制。
當然,不要以為東印度公司真的是單純的貿易者,強大的資本與技術支撐著遠強於本土力量的軍事實力。英國東印度公司之所以能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實現制霸次大陸,主要還是它的軍事專制。在從孟加拉地區不斷向恆河平原與德干腹地的試探裡,他們擴張腳步隨之加速。至1790年時,常備的軍隊力量已經超過150000,世界上最大的歐式常備軍之一,十年前還能與英華人互有勝負的馬拉塔人和邁索爾人,都被打疼了。
所有這些,只為說明一個問題,在1857年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資本與軍事力量已經足夠撐起他們的政治統治——唯一的問題在於,是否真的有“征服”印度的必要?
從1757年冒進殺下孟加拉的克萊武,到開創了孟加拉大好局面的黑斯廷斯,最後到英屬印度大總管達爾豪西,他們都沒能真正“殖民”印度。歸功於莫臥兒的軍事采邑制與包稅制,東印度公司早就在其控制孟加拉與邁索爾時,就已經掌握了稅收——坐擁資本市場、稅收與軍事保障,英華人為何不滿足呢?
第一,印度沒有成為亞洲的巴西,種植園經濟支撐的殖民地並未形成。除了像鐵路與特種作物這樣保險的投資,英國的資本幾乎不會投入當地經濟,利潤大量回流歐洲,但當地經濟卻並未能提供更多的機遇。作為對比的例子是澳洲、南非,甚至南美。英國新教在其他殖民地從未遇到如此強烈的抵抗,不僅沒有吸收到新的力量,反而在與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對立中加深了這種民族界限。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英帝國時期。
第二,印度的本土資本和政治力量的對英國資本的阻撓同樣嚴重,脫胎於大地主柴明達爾或者農村頭人的農村資本力量與英華人的合作雖然給後者帶來榨取稅收的機會,卻極大地桎梏了農業的發展。在英華人拿下旁遮普之前,他們幻想的高效率自由主義農業在印度根本沒有土壤。在那樣一個遠比封建複雜的土地制度中,英華人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經驗並沒有提供有效的解決路徑。
當然,還有更多軍事上、經濟上的考慮,英華人正式接管印度在當時的決策者眼裡是不可不為的行動——1857年民族大起義只是一個契機。在那之前的百年中,英華人已經在事實上完成了對印度的征服,而且以孟加拉為輻射中心,對恆河中下游、德干東部實施了有效的治理。
從英國正式把印度納入帝國的那天起,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就吵個不停。他們是否真的需要形式上的英印帝國,來幫助英國的資本打入並且繁榮於印度市場——畢竟,英華人在那個時候已經控制了亞洲、歐洲和拉美的大部分市場。消極點說,英國需要從印度身上榨取的一切,可能不需要透過“征服”來獲得;但征服之後短暫的輝煌景象後,呈現出的問題似乎更多。
一點思考,僅供參考。
哎喲,是不是又把印度給黑了
-
3 # 周朝文DMU
在歐洲歷史上,一共有過多個被簡稱為東印度公司的企業,他們是英國、法國、荷蘭等繼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擴張後,17世紀新興的殖民國家為了處理在殖民地地區的一些事物而成立的機構。 分別是英國東印度公司(1600)(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1602), 丹麥東印度公司(1616), 葡萄牙東印度公司(1628),法國東印度公司(1664)(French East India Company) 和瑞典東印度公司(1731)。 東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 英國東印度公司徽章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或“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簡稱BEIC,EHIC,有時也被稱為約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個股份公司。1600年12月31日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該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而組成。實際上這個特許狀給予“可敬的東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於東印度貿易的壟斷權21年。隨時間的變遷東印度公司從一個商業貿易企業變成印度的實際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為止,它還獲得了協助統治和軍事職能。 編輯本段建立立足 英國東印度公司創立於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倫敦商人在東印度貿易的公司”(The Company of Merchants of London
Trading into the East Indies)。它是由一群有創業心和有影響力的商人所組成。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獲得了英國皇家給予他們的對東印度的15 1600年至1707年的公司旗幟 年的貿易專利特許。公司共有125個持股人,資金為7.2萬英鎊。1613年,英國在印度西部的蘇特拉設立貿易站,不久,又在印度東南部的馬德拉斯建立商館。1698年,東印度公司向印度莫臥兒政府買下了位於孟加拉灣恆河口岸的加爾各答。加爾各答村莊雖小,作用卻非常大,其周圍盛產大米、黃麻,河流縱橫交錯。平原一望無邊。東印度公司在這裡設立了貿易總部,把印度的糧食和工業原料,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編輯本段加速擴張 東印度公司實力越來越強,逐漸就佔領了上面提到的馬德拉斯、加爾各答和另外一個城市孟買。在這裡設立了三個管區,各設一名省督管轄,把這些地方變成了進一步侵佔印度其他地區的根據地。東印度公司訓練僱傭軍,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擁有,但這些封建王公因受到東印度公司 英軍在印度瘋狂佔領掠奪 的“保護”,實際上是為英華人服務的。它由歐洲軍官指揮,對英國佔領印度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支僱傭軍,英國就不可能征服印度。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瘋狂進行殖民掠奪,除了上述搶劫孟加拉國庫外,1799年,攻陷邁索爾首府時,又搶劫了價值1500萬英鎊的王室珍寶。英國透過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另一種掠奪手段是壟斷鴉片、食鹽和菸草貿易。其中,鴉片收入約佔公司總收入的七分之一。強迫孟加拉農民種植鴉片,再走私運到中國銷售,從中牟取暴利。 編輯本段鴉片貿易 在18世紀,中國對鴉片的需求十分之高,而在1773年,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鴉片貿易的獨佔權。但由於東印度公司的船隻被禁止運送鴉片到中國,所以在孟加拉地區生產的鴉片要先在加爾各答出售,再在那裡運到中國 關天培與英軍在穿鼻洋進行海戰 。儘管中國政府一直禁止鴉片入口,又在1799年重申禁菸,但公司仍從孟加拉透過貿易商和中介走私鴉片到中國廣州等地,平均每年更高達900噸。鴉片源源不絕的輸入中國,使中英貿易形成了龐大的逆差,儘管中國輸出茶葉、絲綢和瓷器,仍未能阻止白銀大量流出的問題。在1838年,當時鴉片輸入中國的數量高達1400噸,中國不得不對走私者處以死刑,並派出欽差大臣林則徐監督禁菸。禁菸與日後的銷煙引發了1840年鴉片戰爭,最終使中國租借香港島予英國。 編輯本段壟斷與反抗 七年戰爭的結果是法軍戰敗,這打擊了法國的帝國夢,也削弱了法國境內工業革命的影響。英軍統帥羅伯特克萊武少將在印度獲得了一次出奇的勝利,戰敗了那裡的法軍,重佔聖喬治堡。在1763年的巴黎條約中法國在印度的勢力僅限於本地治裡、馬希、雅南等幾個沒有武裝的貿易點。雖然這些小貿易點在此後兩百年中保留在法國手中,但法國對印度土地的願望被打破了,對東印度公司來說這消滅了它的一個大的經濟對手。相反的,東印度公司此時擁有一支有紀律、有經驗的軍隊 英東印度公司促使了美波士頓傾茶事件的發生 ,它得以從其在金奈的基地出發不受任何其它殖民強國的影響保障其從孟加拉到加爾各答的利益。與此同時,當地統治者依然反抗東印度公司的統治。1757年克萊芙在普拉西戰役中擊敗了法國支援的最後一支反抗力量。這次勝利卻使得英國與莫臥爾帝國之間的關係惡化。在奧郎澤布皇帝被廢黜後,莫臥爾帝國已經處於分裂過程中。在與公司作戰失敗後,莫臥爾皇帝放棄了對孟加拉、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的統治。克萊芙由此成為第一位英國在孟加拉的總督。傳奇的邁索爾國王提普蘇丹也為英軍制造了一些麻煩。他是法國的同盟者,在四次英國-邁索爾戰爭中,他繼續反抗東印度公司的統治。1799年英軍佔領邁索爾,提普蘇丹被殺。此後公司繼續逐漸削弱當地的反抗勢力,佔據了孟買及其附近地區。在這些戰爭中,阿瑟韋爾斯利,後來的第一代威靈頓公爵,初露鋒芒,這是他通向半島戰爭和滑鐵盧戰役的道路的起點。這樣英國佔據了整個南印度、東印度和西印度。最後的阻力來自北部德里、奧德、拉傑普塔納和旁遮普的地方勢力。公司透過施加壓力、挑撥離間、提供可疑的保護等手段有效地防止了這些公國聯合抗英。從1757年到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東印度公司不斷加固其統治,它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國家,而不像一個貿易企業了。 編輯本段對印度的負面效應 一旦變成了英國殖民者的殖民地,印度就落入了苦難的深淵。英國殖 1707年至1801年的公司旗幟 民統治給印度帶來的最大災難就是毀滅了印度的傳統手工業。在18世紀中葉前,手工棉紡織業是印度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然而到了18世紀末的產業革命發生前,上千年曾經輝煌於世界的印度手工業從此一蹶不振。英國的殖民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印度的手工業,使千百萬的手工業者失去了生活來源,大批人因飢餓而死亡。達卡城的人口由18世紀中期的15萬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萬人。“這種災難在商業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織布工人的屍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一位東印度總督曾經這樣說。英國的殖民統治還造成了印度的饑荒。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賺錢而橫徵暴斂,在其統治印度東部以後不久就將田賦提高了近一倍,造成了連年的饑荒,僅1770年的孟加拉大饑荒就餓死了1千萬人,約佔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769年到1770年間,英華人用囤積全部大米,不出駭人聽聞的高價就拒不出售的辦法制造了一次饑荒。”在西歐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繁榮富庶的地區之一,而在變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後,印度就成了一個被西方人鄙視的“落後國家”。從18世紀60年代起,東印度公司開始走下坡路,1813年,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對中國的貿易壟斷權。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特權被取消後,來廣州十三行貿易的英國商人從原來統一由東印度公司組織而變為散商,英國政府特派官員與中國政府交涉商務事宜,使原來商人與商人之間的交涉一變而成為政府間的交涉,由此而埋下了中英兩國衝突導火線的種子。種種權力被取消後,東印度公司走向了破產的道路。1858年,東印度公司用盡畢生精力為英國聚斂到足夠的財富之後,被一腳踢開,東印度公司被英國政府正式取消,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印度至1947年。 編輯本段公司覆滅 東印度公司的破產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三: 1.公司職員貪汙走私成風,使公司總收入銳減。 2.因公司對印度人民的橫徵暴斂,造成印度人民不斷起義。而公司要鎮壓起義,就需大筆開支。這樣就造成了惡性迴圈,使公司陷於重重危機之中。 3.東印度公司是商業壟斷資本的代表,而工業資本在英國迅速發展壯大,商業資本逐漸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這點,也是公司垮臺的最主要原因。 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行政管理成為英國公務員制度的原型。1813年公司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後公司漸漸脫離了貿易業務。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後公司將它的管理事務也交付給了英國政府,印度成為英國的一個直轄殖民地。1860年代中,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財產交付政府。公司僅幫助政府從事茶葉貿易(尤其是與聖赫勒拿島)。《東印度公司股息救贖法案》生效後公司於1874年1月1日解散。《泰晤士報》評論說:在人類歷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個公司從未肩負過,和在今後的歷史中可能也不會肩負的任務。 在1987年,有咖啡商人成立了一間名為“東印度公司”的有限公司,並於1990年申請以原東印度公司的紋章作為自己的商標。但專利局則指“使用這個紋章的公司不能稱呼自己為‘東印度公司’,但到了1996年,該公司更為自己成立了網站。該公司現時仍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售賣聖赫勒拿島的咖啡,並有出版一本介紹東印度公司歷史的書。但是要注意的是,儘管該公司聲稱成立於1600年,但它與原公司在法律上完全沒有關係。
編輯本段歷史印記 1、擴張大英帝國領土。 2、殖民掠奪,積累商業資本。 3、戰略要地,北指阿富汗,南指東南亞,東指中國。成為有力的戰略支撐點。 4、加深殖民化,成為英國工業品的銷售市場,支援了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推進了殖民化浪潮。 5、排擠了歐洲其他殖民大國。 6、東印度公司統治為日後帝國政府的直接統治管理積累了經驗。 編輯本段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評價 東印度公司與今天的跨國公司並不相同。都是從自己政府那裡獲 東印度公司位於英國總部的大樓 得貿易獨佔權而且擁有軍隊(包括艦隊),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機構,對殖民地進行殘暴的政治統治、經濟掠奪以至於販賣奴隸、毒品的軍政經合一的殖民機構。它們產生和存在於16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期,對各 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起了重要作用。 16世紀末17世紀初,先後有葡、英、荷、丹、法等國在東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亞等地成立東印度公司。至於為什麼都取名“東印度公司”,這和哥倫布錯把美洲當作印度並以訛傳訛有關。1492年,哥倫布航行到達今天中美洲的西印度群島,錯把它當作印度,把當地土人當作印度人(今天仍把美洲原住民稱為印第安人,在英文裡與印度人是同一個單詞)。以後人們發現錯了(哥倫布本人至死不承認自己錯了),但仍然將錯就錯,把真正的印度(甚至印度尼西亞等一些東南亞國家)叫做“東印度”,把美洲加勒比海的島嶼叫做“西印度”,上述這些殖民公司的名稱就由此而來。 荷、英、法為什麼都在東半球設立東印度公司,這是因為17——18世紀,這三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殖民國家(還有西班牙,不過它主要在西半球擴張),它們在東半球的爭奪尤其激烈,爭相成立東印度公司是它們之間爭奪的重要表現和手段。最後,英國取得勝利,英國東印度公司也最有名。 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和逐步完成,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已成為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的強烈要求,這種特權公司已不適應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要求,18世紀中期,先後被各國政府解散
-
4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隨著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逐步建立了自己全球霸主的地位,而這強大的背後便是其不斷的對外擴張,英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尤其是海軍力量,逐步建立了自己在全球範圍內的統治,殖民地遍佈世界的各個角落,可以說,大部分沿用西方制度的國家都和英國有著密切的關係,甚至很多現在未解決的爭端也都是英國當時故意弄出來的突破口,比如印巴問題。但不管怎麼說,英國曾經的地位是不可否認的。不過,作為曾經世界上擁有殖民地最多的宗主國,英國偏偏對距離自己很遠的印度殖民地情有獨鍾,這也引發很多人的猜想。那麼,英國為何會獨寵印度,甚至將印度稱為女王CROWN上最璀璨的明珠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其之所以會如此早產生文明歸根結底是因為良好的地理位置。在恆河的哺育下,印度有充足的條件發展農業,故其農業文明非常豐富、農業技術也非常發達。但對英國來說,其為海洋型國家,再加上當時國內更注重工業的發展,所以其急需一個農業體系非常成熟的殖民地為其提供充足的物資原料,印度顯然很符合這一要求。
其次,印度由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種族來源等不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雖然其當時的國土面積也非常大,但始終沒有一個人能改變這一現狀。長期的分裂也就造成其民族的凝聚力下降,這就大大方便了英國的統治,其無需花費過高的成本代價去鎮壓持續不斷的國家獨立運動,這也是造成英國寵愛印度的一個原因。
-
5 # 廬州之月
這是因為自人類開啟大航海時代之後,英國作為後起之秀。也隨其他歐洲國家踏上了殖民擴張的步伐,開始不斷在世界上尋找殖民地。把殖民地作為本國工業產品的銷售市場,以及掠奪工業原材料的基地。這就要求殖民地要有,龐大的人口以及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適宜的氣候,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條件印度都具備,肥沃的恆河平原滋養了印度大量的人口,印度的氣候可以使他的農作物一年可以收穫三季,同時印度半島的自然資源也是十分豐富的,再加上印度國內長期混戰,始終形成不了一個統一的國家,這就為英國去征服印度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在英國殖民入侵下,各個土邦被各個擊破,不斷被蠶食和鯨吞。最終整個印度被英國殖民。
-
6 # 歷史直達
在哪裡建立殖民地,其實就跟建房子差不多,看那個地方能建,建起來有多大的價值。英國之所以在印度建立殖民地,是因為印度當時分裂成好幾個國家,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容易佔領。其次,印度也是物資豐富的國家,棉花,鴉片,香料等可以大量種植。當然了,從戰略地位來講,也是佔領亞洲的橋頭堡,是征服中國的重要戰略前沿。鴉片戰爭時候,英國的船隻就是在印度維修和補給的。
-
7 # 緣禦寒
一、南亞次大陸的分裂狀態給殖民創造了機會。
十八、十九世紀的印度處於分裂狀態,莫臥爾王朝正在衰落,即便是在莫臥爾王朝最鼎盛的時期,也沒能統一印度,當然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王朝統一過現在印度的疆域,尤其是中南部,印度也一直沒有一個佔主體地位的民族。分裂狀態為西方殖民者提供了機會,葡萄牙、英國、法國相繼在印度南部建立殖民地,而毫無觸及強大的莫臥爾王朝的利益,可以毫無誇張的說,沒有英國殖民者就沒有統一的印度,印度的統一來自於殖民者。
相比之下,當時的中國處於清王朝的統治之下,經過清代幾位帝王的勵精圖治,進入十八世紀,清王朝的疆域空前遼闊,雖然從嘉慶帝開始清王朝實際上在走下坡路,但是清王朝在全國建立並維持了中央集權制的政治體制,保證了國土的統一,歐洲人曾經數度企圖在中國建立殖民地,早在十七世紀,西班牙人、荷蘭就曾相繼佔領臺灣,俄華人侵入黑龍江,但都被中國政府驅逐,這使得歐洲殖民者始終不敢對中國有多少妄想,直到鴉片戰爭。可以說強大的中央政權的存在遲滯了歐洲殖民者侵略的步伐。
二、印度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容易受到新崛起的歐洲的影響。
歐洲人很早就知道了印度的位置,早在古希臘時代,亞歷山大就曾經入侵過印度,歷史上與歐洲相臨的波斯也曾多次侵入印度,在阿拉伯帝國時代,南亞次大陸與阿拉伯的疆土相臨,印度透過阿拉伯中間商與歐洲保持著廣泛的貿易和文化上的聯絡。進入奧斯曼帝國時代,奧斯曼土耳其截斷了印度與歐洲的貿易。與此同時歐洲的Nautilus開始了大航海時代,通往印度的新航線被發現,印度與歐洲第一次實現了直接聯絡,歐洲殖民者透過堅船利炮相繼在印度建立新的殖民地。經過一番較量,英國最終戰勝了其它歐洲殖民者獨佔了印度(少數地區除外)。
雖然中國歷史上透過多條絲綢之路與歐洲保持著經貿文化的交流,但雙方遠隔萬里,交流非常不便。歐洲對中國的瞭解非常有限,《馬可波羅遊記》讓歐洲開拓了眼界,並引導不少歐洲傳教士與商人來到中國,但是雙方的交流仍然非常有限。直到十六七世紀,隨著新航線的開闢和亞洲殖民地的建立,歐洲人與中國的交流才變得順暢,歐洲也才對中國有了更多的瞭解。
三、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建立有著複雜的成因。
自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變。雖然列強不斷侵擾,但同時中國的內部也在發生著變化。一方面歐洲列強初來乍到,地位不鞏固,而且多方競爭給中國留下的機會;另一方面,中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近代革命運動,從農民起義到革命起義,清王朝在內憂外患中耗盡了自己的陽壽,逐步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8 # 詭狐w
英國作為近代史上的超級帝國,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殖民地在大英帝國體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同作用。印度是英國最主要的殖民地之一,英國殖民印度原因在於能夠獲得大量的海上利益。
英國殖民印度的歷史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是透過東印度公司進行的。1613年在莫臥兒帝國蘇拉特設立了第一個商館, 與印度進行貿易。這一時期的貿易是平等進行的。17世紀中期, 公司在印度的地位初步鞏固後, 就開始謀求貿易特權。1757年日普拉西戰役使英國東印度公司實際上控制了孟加拉, 拉開了英國武力侵略全印的序幕。隨後, 東印度公司利用印度封建分裂狀況, 透過軍事征服和建立藩屬國兩種形式, 先後吞併邁索爾、馬拉特聯盟、信德和旁遮普, 用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 實現了對印度的征服。
英國在印度採取了直接統治與間接統治並行的雙重統治政策。英華人在印度官僚機構中佔有重要地位, 印度本土人只能擔任較低的公職。直到1919年, 幾乎所有的印度高階文官均由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的畢業生來充任。到了19世紀50年代末, 由於印度民族起義的影響, 英國開始在印度實行間接統治,利用尚存的印度土邦王公來維護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權益。但是間接統治的行政管理體制, 只是英國迫於殖民地內部壓力而採取的被動之舉, 其統治政策仍由專制的直接統治為主。
英國殖民印度的主要利益17世紀至18世紀中期,英國在印度主要依靠不等價的商業貿易獲得高額利潤,到18世紀中後期,英國開始加快對印度的商品傾銷。1813 年,英國政府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貿易壟斷權,向印度派駐監察委員,並頒佈了《印度法案》,全面開放了英國企業向印度銷售商品的權利,允許工業資產階級、商業資產階級自由進入印度市場。實際是片面推行“自由貿易”,導致印度淪為英國的商品傾銷市場,衝擊了印度民族工業的發展。
英國以關稅控制手段向印度傾銷商品。英國的機制棉布快速湧入印度市場,對印度的傳統的紡織業造成毀滅性打擊。“英國工業產品湧入印度只收取 2.5%的稅或直接實行免稅,反之,印度商品若要進入英國則需課以高額關稅,最高課稅率高達400%,有些印度商品被禁止入口英國”。馬克思指出:“迄 1813 年,印度大體上是一個出口的貿易國,現在變成了進口貿易國。”這種轉變似乎使殖民地人民免於殘暴掠奪,但事實上卻沉重打擊了印度的工業發展和對外貿易,尤其是印度的棉織業、絲織業、毛紡織業、運輸業等行業遭受極大打擊,印度淪為英國的商品市場但本國相關工業卻逐漸衰落。
-
9 # 川渝一家人
或者這個問題可以轉換下更有意思,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地是為什麼?
首先,回答你的問題,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盤散沙,民族眾多,宗教複雜,語言多樣,歷史上只有短暫的幾次形成過形式上的統一,而且外來統治者都是大量依靠地方土著統領的方式形成約束力不強的統治。所以,英國各個攻破比較容易打敗地方土著統領,並且在管理上也充分利用了這一點,比如用南北方的土著去管理對方,那麼就更造成了組群的對立和矛盾,有利於英國的管控。
第二,引申一下,印度殖民地的存在價值很大部分是為了中國。幾次和中國交鋒下來,英國發現清政府是比較容易征服的,但是下面的基層官員和老百姓反抗比較嚴重,不容易統治或者統治成本太大,於是印度作為一箇中間站的價值就凸現出來了,因為它的氣候和充足的勞力很適合種植鴉片和棉花,並且成本很低,因此舊中國的潰敗也基本上就是在這兩方面開始的,首先用鴉片從中國賺取了大量白銀,讓華人在精神上頹廢萎靡,再用廉價工業品棉紗打敗初露鋒芒的中國工業品,從而在經濟上完成對中國的殖民。
-
10 # 小童聊歷史
我覺得英國之所以要在印度建立殖民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經濟方面。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生產原料以及產品銷售市場。而印度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恆河流域土地肥沃,可以說印度即是英國重要的廉價原料產地,也是英國重要的產品傾銷地,在經濟上印度對於英國有著其它殖民地無法取代的作用。
第二、對華鴉片貿易方面。印度一些地區的環境很適合種植鴉片,而且從印度的港口走水路販運鴉片到中國也很方便,印度是英國在亞洲最主要的鴉片產地,英國商人販賣到中國的鴉片幾乎都是產自印度的,從鴉片貿易中,英國賺取了大量的中國銀圓,而對華鴉片貿易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早期資本原始積累的一項重要手段。
第三、地理方面,當時的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其它現在與印度接壤的數個南亞小國,當時的英屬印度在地理上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扼守著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交通要道,是英國侵略東南亞的前沿陣地。
-
11 # 閒聊歷史故事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需求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註定了它們要對外掠奪。
英國作為十七至十八世紀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本國國土面積不大,生產力有限。迫切需要透過殖民掠奪來發展壯大本國勢力,因而走上了葡萄牙西班牙等老牌霸主的老路。
二、印度得天獨厚的人文地理環境1、印度勞動力豐富,便於控制
滿足殖民地環境的首要條件是人口。比如殖民者要在殖民地開採資源、生產商品、運輸貨物等等,都是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來幹活的。
當時的印度人口眾多(相對當時其它落後國家),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且在當地統治者壓迫之下食不果腹。對他們來說,能有一口吃的,給誰幹活都一樣。
對比非洲,非洲同樣資源豐富,可人口太少,就不是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重心了。
2、印度當地各種資源豐富,農業體系發展成熟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亞熱帶氣候,非常利於農作物生長。且各種礦產資源豐富,歷史上開採較少,存量大。
在十七世紀時期,印度已經發展出了較為完善的農業體系,基本生產設施齊全。
這些都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統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等國,都為搶奪這塊殖民地明爭暗鬥。
好比一塊肥肉,豺狼虎豹都想來咬一口。
3、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殖民版塊的跳板
英國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其殖民範圍並不僅僅限於今天的印度地區,還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爾地夫等國。統稱為“印度次大陸”或“南亞次大陸”。
掌控了印度地區,就掌控了整個南亞的殖民資源和經濟命脈。英國的野心並不僅限於此,也可把印度當做橋頭堡,作為後期圖謀東亞的跳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也有博弈,佔據先機很重要。
三、當時印度統治政權的乏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殖民印度時期,印度的主要統治政權為莫臥爾帝國。最早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的國家是葡萄牙,此時葡萄牙建立的殖民地還在莫臥爾帝國版圖之外。
待到英國佔據印度殖民統治地位時期,莫臥爾帝國政權已行將就木。
十八世紀初,莫臥爾帝國幾乎四分五裂。內有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外有歐洲國家的殖民入侵。內憂外患接踵而至,莫臥爾政權根本無力抵抗英國殖民侵略。
直到1849年,莫臥爾帝國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皇帝成長一個傀儡。
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大一統政權抵抗外來侵略,印度這塊殖民的風水寶地,自然而然成為了英國的目標。
結語:對比同時期的非洲、美洲和中國,和印度一樣,都是資源豐富的地區。
非洲、美洲人口不足,農業體系不健全,無法作為殖民重心發展。
中國統治政權相對穩固,在當時能夠抵擋外來侵略。
各方面都合適的印度,就成了當時英國建立殖民地的主要地區。
-
12 # 唐律疏議
簡單來說,有以下理由。
1.壟斷印度到歐洲的香料貿易。
2.發現印度是個巨大的提款機。
3.作為向東亞進一步擴張勢力的基地。
分述如下。
1.壟斷香料貿易
從中世紀到近代,歐洲對香料的需求一直挺大的,香料可以用來保鮮,可以用來調味。可惜偏偏歐洲自己不出產香料,因此必須向東方(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等地)進口。因此歐洲各國為了能夠搶奪香料的進口權,爭奪非常激烈。最早的時候,香料從東方到西方的路線是傳統的絲綢之路。這條通道是由威尼斯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壟斷的。為了打破威尼斯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壟斷,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開闢了繞過非洲號望角到直達東方的新航路。之後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也逐漸掌握了這條航路。
掌握了航路以後,大家都去繞過中間商,直接向印度等原產地進口香料。在這個時候,誰能壟斷東方的貿易,誰就能在香料貿易中獲得最大利益。而壟斷東方貿易的最佳途徑,就是將相關香料產地吞併為自己的殖民地。
於是向東方進口香料的各個西方國家之間爆發了爭鬥。在東方各個出產香料的國家當中,印度是航道當中距離西方最近的,所以對印度的爭奪也很激烈。
最終英國透過先在孟加拉站穩腳跟,以孟加拉為基地,逐步控制整個印度,併成功將其他歐洲國家的勢力排斥出了印度(果阿的葡萄牙人除外),獨霸了印度全境。
2.印度成為提款機
在這個過程當中,英國政府並沒有直接出面,出面的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透過軟硬兼施的手段逐漸控制了印度全境,但是他們很快發現除了香料等貿易之外,還有更快來錢的手段,那就是。迫使或又使印度的當地王工把土地的稅收權。轉讓給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透過收土地稅賺的盆滿缽溢,很快就對“海外代購”的業務不那麼感興趣了。
3.把印度作為進一步殖民擴張的前進基地
從英國本土到達遠東地區,千里迢迢,路途不便。自從英國控制了印度以後,英國可以把印度作為中途的休息站、橋頭堡、前線補給基地。
英國控制了印度之後,向東方擴張的步伐大大加快了。1839年,英國以印度為基地出兵阿富汗。1840年,英國以印度為基地,出兵中國發動鴉片戰爭。這些重大的軍事行動,沒有印度做基地的話,英國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
除了軍事上的便利之外,還有經濟上的便利。比如英國還曾經將中國的茶葉種子帶回印度,嘗試種植並獲得了成功,至此,中國茶葉在世界上上千年的的壟斷地位被逐漸打破。英國透過印度,打破了中國對全世界的茶葉貿易壟斷,獲取了重大利益。
回覆列表
首先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與印度的地理位置的聯絡是分不開的。在恆河的哺育下,印度有充足的條件發展農業,故其農業文明非常豐富、農業技術也非常發達。但對英國來說,當時國內注重工業的發展,所以其急需一個農業體系非常成熟的殖民地為其提供充足的物資原料,印度顯然很符合這一要求。
其次,印度由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種族來源等不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雖然其當時的國土面積也非常大,但始終沒有一個人能改變這一現狀。長期的分裂也就造成其民族的凝聚力下降,這就大大方便了英國的統治,其無需花費過高的成本代價去鎮壓持續不斷的國家獨立運動。
最後,印度長期實行的是種姓制度,這一制度將人明確地劃分為三六九等,對於那些處於最底層的人來說,他們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即便是現在的印度,這種制度依舊深深根植於人們心中,這也極大地遏制了下層百姓憤而反抗的意識,對他們來說,不管處於誰的統治下,都無法使自己出人頭地,只能將自己的命運寄託於下一輩子。在這種現狀下,英國治理和統治任何一個地方顯然都沒有統治印度來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