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中華小故事

    中進士說的必須是科舉制度了。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朝以前採用的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的制度導致出身寒門的普通人無法步入仕途,隋朝為了打破士族對官員選拔的壟斷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科舉考試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

  • 2 # 大偉愛追劇

    中進士與唐代的科舉制度有關

    科舉制度肇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在清朝末年被廢除,持續了1300多年,它給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人提供了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也同時給天下士子提供了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平臺。

    經過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努力,科舉制度在唐朝處於一個比較完善的階段。唐朝的科舉考試設定了不同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進士科很難考到,需要經過中央朝廷的考核過關才能被錄取。

    唐朝大力發展科舉制度,給老百姓打開了一扇門,相比以前的世襲制,科舉制度更加公平。各種人才的湧現,使得唐帝國的實力大大增強,使得皇帝與臣民的關係更加密切。因此也出現了盛唐時代。

    從院試開始,一級一級往上考,經過鄉試、會試、殿試,在殿試中決出探花、榜眼和狀元。總而言之,考上進士的人少之又少,考上後就有了做官的機會。

    科舉考試就像現在的高考一樣,它會選拔出一批人才,不管怎麼樣,我們每個人必須努力奮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義。

  • 3 # 嚴瑞康

    科舉制

    隋朝創立科舉制之後,在唐朝進入迅速進入發展的時期,唐朝的科舉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大科。秀才科是在唐朝時期創立最早的科目,由於秀才科難度太大,應試的人數又少,在永徽二年(651年),秀才科從中國科舉史上消失了。

    與明經科同樣重要的就是進士科,唐朝初期,進士科主要時務策五道,文章詞華的優劣來作為考試的標誌。在這個注重文學的時代氛圍中,許多還沒經過吏部銓選的任命為官員的進士,身穿百姓的衣服救被人們視為未來的卿相。進士科吸引了很多的讀書人來應試,導致競爭激烈,及第難度大。“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樣的說法,如果三十歲考上明經就已經老了,五十歲考上進士還是很年輕的年齡。可見進士科的考試難度要比明經科大。

  • 4 # 小小千夫長

    中進士與唐代的科舉制度有關,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科舉制度淵源於漢朝,隋朝時首創,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明清兩朝是中國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廢除。從隋朝算起到清朝正式廢除,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朝代中存在了近1300年。古代文人墨客想要改變自身命運唯有科舉一條道路,於是有了“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蟾宮折桂”的名句!

    科舉制度首創於隋朝,到唐代時才正式確立,所以不同於宋朝,更不同於明朝,清朝。同志們肯定在古裝電視劇中多多少少見過科舉考試的場景,但唐代的科舉考試是比較複雜的!

    唐代科舉考試科目分為常科(每年分期舉行)和制科(皇帝下詔臨時舉行)兩大類。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很多科目漸漸就廢除了,到唐高宗時期明經、進士就成為科舉經常要考的科目。唐代科舉制度,不僅要看考生的成績,還要有著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只有這些著名人士的推薦,考生才可以在眾多考生中顯露頭角,跟現在的介紹信差不多、

    總而言之: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是那些出生清苦但卻是有真才實學的人有機會到政府部門任職(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在唐代盛行。同時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唐朝的穩定、繁榮、昌盛。科舉制度對此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 5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明經、進士兩科。

    為科舉制的完善作出突出貢獻的帝王有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三人。唐朝科舉考試的科目很多,常設的為明經、進士兩科,其中,進士科尤受重視,考取難度也最大。

    1、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度的措施: 唐太宗提倡用人以德行、學識為本。為此唐太宗擴充學校,加強管理。管理中央學校的機構為國子監,其下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

    2、武則天完善科舉制度的措施: 武則天特別重視科舉,曾一連幾天在洛成殿親自測試貢舉人,並曾命令把在吏部複試者的名字糊掉而進行暗考,開了後世“殿試”和“糊名”的先河。武則天稱帝后,還破例開了武科,即在科舉考試當年同時進行武舉考試,內容有騎射、步射、馬槍、負重等內容,考中的可以任用為武官。

    3、唐玄宗完善科舉制度的措施: 唐玄宗時進士科轉為兼考詩賦,而且詩賦成為最主要的考試內容。進士科也成為唐朝最重要的考試科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留名,靠的是故事,而不容貌!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