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父母年代記憶
-
2 # 汪汪汪同學呀
開門見山。戰果時期還不叫丞相,叫國相。
魏文侯,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任李悝為相,開始了李悝變法,後面任用翟璜為相。李悝變法,不僅使魏國很快富強起來,建立一支強大的魏武卒軍隊,而且在戰國時期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的革新進入更深入、更廣泛的階段。
魏武侯,是魏國第二代君主,在位期間,先任用田文為相,後任公叔痤為相,將魏國的百年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峰。田文當國相的時候,受吳起約束,吳起各項才能都比田文強,公叔痤繼任田文為國相後,排擠吳起,吳起後來離開魏國,去了楚國。
魏惠王,是魏國第三代君主,先任公叔痤為相,公叔痤去世之前,舉薦衛鞅,魏惠王沒有采納,後任魏昂為相。魏惠王把魏國霸權推向頂峰後,在桂陵之戰後慢慢衰落。
-
3 # 健康知識小影片
說到蜀漢其實就是指的東漢末年那個蜀國了,三足鼎立時期的,其實還有吳國東吳,還有魏國曹魏,但是就蜀漢的情況來看的話,其實感覺蜀漢的人才也是眾多啊,而且不管是武將還是文臣都多的很,我們我們今天不說什麼武將我們來說說丞相,話說蜀漢有四大丞相,那麼這四大丞相分別是誰呢?下面就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具體是怎麼回事吧!蜀漢四相
蜀漢四相到底是哪幾位呢?其實就是傳說中的“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禕”這四位了,當然了這四位不是都做過丞相,只有諸葛亮和蔣琬做過,其他的雖然都有丞相的權利,但是也有真正的做過丞相這個位置了。之所以有蜀漢四丞相的說法,那是後世的人覺得這四個人都有丞相之能力,對蜀漢的貢獻也十分的大,所以為了紀念表彰這四個人才給取的這個名號了,所以還是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這四個人的的確確是有實力的。蜀漢四相排名
那麼人都是要分個強弱的,這蜀漢四相也不例外的,如果強行要分個排名的話,到底該怎麼排列呢?其實想必大家也有心理目標了,小編覺得諸葛亮當然是第一了,這個沒得辨,第二個蔣琬也應該沒得辨別吧,畢竟是真有丞相之名的人,再看第三就應該是費禕了,費禕其實功績什麼的要比蔣琬多,畢竟是經常上戰場的人,但是畢竟沒有丞相之名了,最後就是董允了,董允其實更多的時候是費禕的下手,但是也有自己的見解,不過實力也不在費禕之下,但是論資排輩可能要低一些。最後排名:諸葛亮第一,蔣琬第二,費禕第三,董允第四。
-
4 # 紅魔舊粉
看標題作者想說的魏國是三國時期曹魏政權,魏國自曹操以後沒設立丞相一職,你要問的四大承相,有很大可能是蜀漢四相,分別是諸葛亮,蔣琬,董允,費褘這四位。 第一位: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公元207年,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隨劉備轉戰四方,建立蜀漢政權,官封丞相。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候,死後追諡忠武候,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第二位: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省湘鄉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宰。與諸葛亮丶董允、費褘合稱"蜀漢四相”。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死後,蔣琬執政。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候,後加大司馬,總攬蜀漢軍朝。採取閉關息民政策,使國力大增。曾制定由水路進攻曹魏的計劃,但未被採納。延熙九年(246年)病卒,諡曰恭。死後葬於涪城西山。 第三位:董允,字休昭,瀘縣明鎮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東漢末年,其父董和事劉璋為益州太守,劉備立太子時,允被選為洗馬,後為黃門侍郎。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輔國將軍。公元244年,大司馬蔣琬因疾加重,不能處理國事,朝廷於是任命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董允以侍中的身份兼尚書令一職,成為大將軍費褘的助手。最後於公元246年逝世。 第四位:費禕,字文偉,荊州江夏(今湖北孝感市)人,三國時蜀漢重臣,深得諸葛亮器重,曾出使東吳,孫權,諸葛恪,等人以辭鋒論難,而費禕據理以答,辭義兼至,始終不為所屈。北伐時為中護軍,又轉為司馬,諸葛亮死後,初為後軍師,再為尚書令,再遷大將軍,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為蜀漢的發展盡心竭力。死後,葬於今廣元市昭化古城城西。 今四川成都南郊的武候祠,塑有十四尊塑像,以紀念蜀漢一朝的文臣,稱文臣廊,排名依次是:龐統、簡雍、呂凱、傅肜、費禕、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
回覆列表
考慮到當年老曹就是憑藉丞相奪取漢家天下的,丞相同時掌管軍政之權,竊國方便。所以魏國就一直沒有設定丞相一職位,軍政權分別由大將軍和大司馬掌管,還都是曹家的人。蜀漢自諸葛亮後也不設丞相之職。沒想到吧
但是我們著重來談一談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西拒諸葛,北平遼東,鎮淮抗吳,納賢治民,兩朝託孤,一代忠臣。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在和曹爽共事的時候,司馬懿的野心出現得非常不是時機,年約七十,子弟十一人封侯,反正曹爽怎麼折騰朝政,那也是下一代的事,也是曹家的家務事,司馬兒孫的福氣又少不了。
我迄今為止,覺得最合理的推測應是:他和長子司馬師之間有所承諾,所以要為司馬師的前程奮力一搏。
我覺得:若有人去喜歡一個政變之前的司馬懿,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文武雙全,成績斐然。
至於“高平陵事變”時,他的表現確實太髒了。反正我是欣賞不來。
其他人玩政變,帶兵進宮衝殺,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他玩政變,靠的是言而無信。
蔣濟和司馬懿共事多年,自以為對司馬懿很瞭解,所以才出面寫信擔保,哄得曹爽棄甲歸降。司馬懿反手一個操作,把老朋友的尊嚴給撂地上了,然後踩上去。
蔣濟就這樣被氣死了。
——我相信誰也不希望有司馬懿這樣的朋友吧?在最需要信任的時候,你幫了他一把,他反手把你給賣了。
蔣濟臨死前,估計也是跟我一樣的想法:如果仲達先走一步,那該有多好。
關於歷史人物粉絲
我也知道很多歷史人物粉的動機很單純,就是單純喜歡。
我之前也說過,有呂布粉承認呂布人品不行,喜歡呂布就是因為遊戲裡的呂布武力最高,形象最帥。
對於這樣的歷史人物粉絲,我覺得還可以理解和接受,因為他的喜歡,不干擾歷史人物形象。
只是某些歷史人物粉,心態有點神奇,他只要喜歡這個歷史人物,就要認定此人一定是聖人化身。
不近女色,天降賢者。(於是《軍師聯盟》裡的司馬懿只跟“可憎老物張春華”恩恩愛愛)
光明磊落,正義使者。(後面就不舉例了。大家腦補對號入座,我可不負責任)
為國為民,毫不利己。
忠肝義膽,俠之大者。
魏明帝曹睿曾與大臣陳矯有這樣一段對話。
曹叡問:“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
陳矯說:“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魏晉世語》
陳矯這句評價算是說出了司馬懿的兩面性。
朝廷之望,一時也。社稷之臣,萬代也。
縱觀司馬的才能,他的確有資格被評為“朝廷之望”。
破公孫於遼東,兵貴神速。擒孟達於上庸,策無遺算。
與諸葛對峙,能以逸待勞。破吳兵四路,又穩操勝算。
如果有把握打勝,就用最快的速度進攻。
如果沒把握打勝,就用最穩的辦法保底。
這就是司馬懿的用兵特點。
提拔鄧艾於寒門,慧眼識才。推廣屯田於邊塞,以備軍需。
鎮守京畿,文帝比之為蕭何。三朝託孤,明帝依之為霍光。
為公辦事時,必能獲得上司的認可。
為己謀私時,又讓政敵找不到把柄。
這是司馬懿的治政特點。
司馬懿集急與忍、攻與守於一體,這種人是朝廷的希望,但又是對社稷的威脅。因為當他“忍守”時,會讓你對他掉以輕心。當他“急攻”時,又會打你個措手不及。司馬懿不能成為曹魏政權的“社稷之臣”,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是司馬懿的背景身份
曹操起家時,唯才是舉,打破了士族大家壟斷官場的規則,這是曹操一生中最偉大的地方。但卻因此得罪了士族豪門,這也是曹操終身未能稱帝的原因之一。到了曹丕時期,施行“九品中正制”,緩和與士族矛盾,最終改元稱帝。
曹魏政權在“九品中正制”的護佑下,到了曹爽手裡。曹爽留給世人的印象,大多是無才無德,其實曹爽也想有一番作為,他任用夏侯玄等人改革九品中正制,希望恢復唯才是舉的人事制度,這就會再次擠壓了士族大家的特權。不巧的是,司馬懿正是士族大家出身。所以說,司馬懿和曹爽兩人,既有政敵之分,又有政見之別。這就是註定司馬懿無法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司馬懿也不可能去為曹魏的“萬代社稷”去考慮。
第二,是司馬懿的政治操守
凡事就怕對比,司馬懿的政治操守好不好,拿他和諸葛亮一對比就知道了。
諸葛亮處理同為輔政大臣的李嚴,開誠佈公,依法行事。
司馬懿處理同為輔政大臣的曹爽,暗中設計,兵變奪權。
諸葛亮對李嚴,廢為平民,僅懲罰他一人,依舊重用他的兒子。
司馬懿對曹爽,先是許諾平安,然而出爾反爾,屠滅曹爽三族。
諸葛亮去世時,囑託的是蔣公琰、費文偉,是為國家計。
司馬懿去世時,託付的是司馬師、司馬昭,是為家族計。
諸葛亮子孫三代,都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司馬懿子孫三代,終將曹魏政權過戶到自己名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誰是忠誰奸,真的沒必須再多說了。
脫離了封建時代的君臣大義,現代人可能會說司馬懿是“胸懷大志”,諸葛亮是“恪守愚忠”,但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與社會道德之下。脫離了當時的歷史背景與社會道德,去評價歷史人物,都是耍流氓!
呂思勉先生說曹操是大漢忠臣,司馬懿是奸臣賊子,我覺得這個觀點有待商究。在我眼中,曹操和司馬懿的本質是一樣,都是能臣,但也都是權臣,即便不是奸臣,但也絕對算不上忠臣。用石勒的話就是:“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對比曹操和司馬懿,曹操的所作所為還是上得了檯面的。畢竟當時的大漢王朝四分五裂,行將就木,在曹操的努力下使東漢政府重新開張。而且曹魏政權的每塊土地,都是曹操親自打下來的。司馬懿則不同,他是在國家政治穩定的情況下,靠兵變奪權,然後進行了政權演變。但在掌權後,司馬懿比曹操的舉動又收斂很多,司馬懿沒有稱王爵,沒有加九賜,沒有逼皇嗣,沒有殺皇后,這些事都是司馬懿的兒子輩做的,他本人並沒有這麼做。司馬懿和曹操這些細節的不同,不影響他們本質的相同,都是屬於豪強把持朝政。
關於司馬懿是不是奸臣?有個故事最能說明這個問題。
晉明帝曾向丞相王導詢問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得天下呀,王導不加隱飾地敘述了司馬懿創業時種種兇狠猜忍的手段,又說起司馬昭殺害魏帝曹髦的所作所為。晉明帝聽後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哭著說:“如果真像您說的那樣,晉朝的社稷怎麼能長久呢?”。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連他的子孫後代都覺得羞愧,仲達呀,仲達呀,這是你一生最大的悲哀。
最後,我們回到故事的最開始。
公元201年,22歲的司馬懿被曹操召入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室將衰,不想為曹操效力,以自己患風痺病為藉口,拒絕了應召。
公元208年,曹操使用強制手段應召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司馬懿要還不來,就把他收監!”。29歲的司馬懿畏懼,只得就職。同年,47歲的劉玄德去南陽臥龍崗拜訪27歲的諸葛亮,凡三往乃見,最終臥龍出山,鞠躬盡瘁,成為千古美談。
公元249年,70歲的司馬懿詐病的手段再次上演,這次他對付的不是曹操,而是曹操的族孫曹爽。目的也不是躲避應召,而是奪取大權。之後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去高平陵掃墳時,起兵政變,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
公元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稱帝,宣告曹魏政權正式滅亡,並貶魏國末代皇帝曹奐為陳留王。可能是巧合,漢朝末代皇帝劉協在做皇帝前的封號也是陳留王。曹家先是欺負劉家孤兒寡母得天下,司馬家又欺負曹家的孤兒寡母得天下。東晉末年,有位名叫劉裕的漢室後裔又欺負司馬家的孤兒寡母得了天下。歷史轉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