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三州風雲

    關於魯國,如果從人文的角度來解讀,相信可以寫很多。單是一個研究孔子本人,就可以寫成一部鉅著了。要是再順帶把儒學拿出來點評一下,估計這個帖子就得再改名了。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既然本貼沒有這麼大的野心,因此也就不在聖人的學說上面多加筆墨了,基本的著眼點還是會在魯國地緣結構之上。

    對於魯國的位置,一般都會有個概念,即與齊國分列泰山南北。也就是齊國在北,魯國在南。這個方向感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太多含糊了。

    分割齊魯的山脈可以統稱為“泰沂山脈”,這個山脈又由五個相對獨立的小山系組成,即泰山、魯山、沂山、蒙山,尼山。其中泰、魯兩山在春秋時為齊魯兩國的勢力分割線。

    而沂蒙山以東在大部分的春秋時期為莒國的控制範圍,不過後來在齊、楚、吳的爭霸戰中幾經易手。齊國由於在地緣上更具優勢,因此在大部分的時候,控制滅國後的莒地相對容易些。在這種時候,沂蒙山或者說整個泰沂山系成為了齊魯雙方的戰略平衡線,或者說是爭奪的目標。

    如果以泰山為起點,尼山為終點,整個山脈大體上成一個反“C”形。儘管一般認為魯國在泰山之南,但實際上魯國的初封之地(也就是魯國的國都)並不是在泰山附近。這個名叫“曲阜”的地方的準確位置是在這個C形山脈的另一個角上,也就是那個被叫做“尼山”的小山系上。

    因此會被齊國牽制

  • 2 # 大東北的小豆包

    武王伐紂之後,呂公望也就是姜子牙被封在了齊國,而周公旦被封在了魯國,但是周公旦沒有到魯國去,而是留在周國國都輔佐周成王,並負責督造洛陽,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到了魯國當國君。

    伯禽到了魯國之後,三年之後才到周王朝報告情況,而呂公望僅僅用了幾個月,周公旦問他兒子為何如此之晚,伯禽回答說,魯國地處東夷,民風頑劣,需要移風易俗,因此三年才能來朝覲。

    周公旦說:“齊國也在東夷,但是幾個月就完成了立國,並且朝覲周朝,呂公望並沒有改變東夷人的風俗,而是因地制宜,入鄉隨俗,而魯國卻要改變當地習俗,三年才成,後世齊國肯定是要強大於魯國了。”

    周公旦的評價可謂中肯,齊國在東夷因勢利導,大力發展商業和鹽業,很快成為東方的強國,而魯國在完全推行周禮,特別是周公旦去世以後,魯國獲得僅次於周天子禮節的殊榮,於是魯國不追求強國,卻成為了春秋戰國時代最有名的禮儀之邦,聖人孔子也是這樣濃重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春秋時代吳國王族的著名賢人季札到中原各國訪問的時候,特意到魯國觀周禮,並且歎為觀止大,但是繁瑣而華麗的禮儀不能夠幫助魯國成為強國,所以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一直是打醬油的存在。

    除了全盤吸收周朝禮儀,魯國還將周朝的分封全面繼承,長期把持政權,並將權威凌駕於魯國君權之上的被稱為三桓的魯國大家族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都是出自魯桓公的分封,結果魯國內亂不止,很難一致對外,這也是魯國長期衰弱的原因。

    但是魯國也苟延殘喘到了戰國後期,最後被楚國所滅。

  • 3 # 海天玄宇

    我們先來簡要的看下魯國的梗概:魯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魯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周公旦的兒子伯禽,都城曲阜,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之一隅。魯國也是孔子的故鄉。伯禽下傳九代到武公九年時,魯國發生變故,直到後來周宣王立魯孝公為止。孝公下傳兩代到隱公、桓公時,魯國再次發生政變。桓公之後到魯莊公時期,魯國多次與齊國發生戰爭。莊公兒子愍公、釐公時期,魯發生慶父之亂。釐公下傳兩代到宣公時,襄仲殺嫡立庶,從此三桓強盛。宣公下傳三代到昭公時期,三桓發兵攻擊魯君,魯國公室從此名存實亡。昭公之後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國外流亡死去的。魯悼公以後魯國漸漸衰落,到第33位國君頃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時,魯國被楚國滅亡。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

    一、魯國的興衰就是縮小版的周王室和晉公室。

    二、內憂和外患

    內憂有三桓,外患南有楚、吳、越等,北有齊等,西有趙、魏等。

    沒有山河險固,沒有眾志成城。滅國就是遲早的事,即使如魏國那麼強大,沒有地利

    也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三、天下大勢,姬姓衰落

    四、早期和平王朝廷對抗,受到壓制。

    從天時、地利、人和上都沒有優勢可言,能存活如此多的年代,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 4 # 看點兒歷史

    周公之後,極力恪守禮制,可以說是極其傳統的一個諸侯國。周王室強盛的時期這樣的諸侯心態很適合發展,但是到了後期周王室衰微的時候,這不免就成了一種落後守舊,不思進取的表現了。

    等到周邊的國家都紛紛開始脫離王室發展的時候,魯國錯過了這個最好的時機,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旁邊的齊國已經很強大了,為時已晚,無力迴天。

    可以說,魯國,成也忠誠,敗也忠誠,前期叫忠,後期叫愚。

  • 5 # 識小錄

    我覺得,魯國不能稱霸,和他所處的政治地緣條件是密不可分的。稱霸的基本條件之一是地域的廣闊和物產的豐富,為其國力強盛作基礎,晉國、秦國、楚國、齊國莫不以此為基礎。

    在西周的時候,齊魯附近分佈著許多小國,齊魯算是東方兩個比較大的諸侯國。到了春秋時代,隨著周朝統治秩序的崩潰,霸權政治的時代來臨,各國便紛紛擴張。在此過程中,齊國向東的擴張非常順利,有學者認為齊國滅掉紀國,是其實力大增的開端。尤其是取得膠東半島以後,魚鹽之利應該對齊國國力的增強提供了很強的助力。與齊國不同的是,魯國的西北面是齊國、衛國,西南是宋國,這幾個國家,在春秋初年頻頻活動於“國際”政治舞臺上,面對這幾個國家,魯國是不可能有大的領土上的拓展的。所以魯國只能怪向東和東南方向發展,但這個發展過程似乎並不順利。

    所以魯國在春秋初期仍能夠延續西周時作為東方一個較大國家的身份和地位,但是隨著各國積極擴張,在對比之下,魯國的稱霸潛力,無疑是遠遠落後於晉國、齊國、楚國等國家的。

    除了地緣條件外,還可能與君主的素質有關。魯國在春秋一代,未能出現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一樣的有雄才偉略的君主,並且在春秋中期以後,國家大權早早就落入了三桓的手中,說得直白點,這個時候魯國的國君也成了一個徒有虛名的擺設。因此就更無振興的可能了。

  • 6 # 欲雲談史論今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為何不能稱霸?

    西周初年,伯禽剛分封至奄國之時,魯國就曾為中原諸侯之長,領導周人諸侯國鎮壓殷商遺族的反抗。可見,魯國實力並非如春秋戰國時期那麼羸弱。

    但是,魯國為周公之後,繼承周禮最徹底,所受到的限制也最多。魯國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宗法制限制之下,國君權力為公室所分,致使中央集權勢力弱小,而導致了魯國的極度弱小。典型案例,魯國“三桓”長期控制了魯國國政,使得魯國國君到後來都得聽命於這三族,那還能帶領魯國走向強大?

    然而,歷史對每個諸侯國都是公平的。

    在進入春秋階段之時,天下任何諸侯國都是處於同一起跑線。曾經強大的齊國、晉國能稱霸,曾經弱小的秦國、楚國能稱霸,曾經不足一提的鄭國也稱過“小霸”,為何西周初還能當諸侯之長的魯國,到了春秋卻連“小霸”的經歷都沒有?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春秋初期魯國的一次變故。

    《春秋》是以魯隱公執政開始,魯隱公在位期間,魯國國力堪稱強大。

    魯隱公執政的頭兩年,魯國分別與宋國、邾國、紀國、戎人結盟,吞併了極國,後來又透過紀國撮合與莒國和解。初看起來,魯隱公與這些國家結盟,相互之間豪無關聯。但是透過地圖,就可發覺這其中卻暗藏著魯隱公在國際環境上的重大戰略規劃:穩固魯國的後防縱深,在戰略上與齊國形成全面對抗之態勢。

    《國語·鄭語》中說:“齊莊、僖於是乎小伯”,對於魯國,齊國就是一個天然的競爭對手。所以,魯隱公才會處心積慮地聯合周邊諸侯以合力抗齊。

    因為魯隱公的存在,使得當時江湖上的強國如鄭國、齊國、衛國、宋國等等都不敢小覷魯國。為了爭取到魯國支援,鄭國、齊國與衛國、宋國等等兩大敵對陣營紛紛討好魯國,以便獲得魯國支援,壓倒競爭對手。

    可以說,如果魯隱公能長久執政下去,不但對齊國將是一個長期的扼制,魯國也能利用這樣巧妙的國際關係壯大自身,奠定日後稱霸的基礎。

    然而,在公元前712年,魯隱公卻不幸被公子翬聯合弟弟魯桓公給謀害了,讓魯國的發展遭遇了重大挫折!如果只是魯隱公的死亡,並不足以讓魯國走向下坡路。

    但關鍵是繼位的魯桓公,卻意外地被齊僖公控制了,使得魯國逐步陷入了與齊國競爭的被動局面之中,再也翻不了身!

    齊僖公控制魯國的手段,就是將文姜嫁給了魯桓公。自從文姜加入魯國後,魯桓公在文姜控制下,不得不放棄了很多魯國的利益。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本放棄了魯國的盟友紀國,讓齊國得以逐漸侵入紀國,並在齊襄公時徹底吞併了紀國。

    可以說,文姜嫁入魯國的那刻起,魯國就徹底失去稱霸的機會了。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被齊襄公殺死,文姜與齊襄公基本控制了魯國國政 ;其後,齊桓公回到齊國,重用管仲改革,使得齊國迅速強大、稱霸江湖,更是將魯國打壓得數十年抬不起頭來。

    被齊國三代國君打壓之下,魯國國力大大衰落,完全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雖然後續魯國執政者也試圖進行過多次改革,但是春秋初魯國就已輸在了起跑線上,想再追上競爭對手, 已是迴天乏力了……。

    所以說,從內因上說,魯國不能稱霸當然是宗法制下種種制衡力量迫使魯國國君無法盡展其才;但是從外因上說,魯國之所以不能稱霸,卻是齊國的打壓。

  • 7 # 壯圖山人

    首先談歷史原因。相關史料記載,魯國是周朝的同姓諸侯國之一。姬姓,侯爵。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封其弟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即魯侯。但周公旦沒有去赴任,而是留下來輔佐武王,武王死後又輔佐周成王。他的兒子伯禽,即位為魯公,而淮夷、徐戎作亂,伯禽作肸誓,平徐戎,定魯。從這個角度來看,魯國確有稱霸的先天條件。可惜的是由於魯國國君來自周王室,固守周禮,不敢犯上作亂,因而註定了魯國不存在稱霸的後天動機。以至於魯國在先後傳二十五世,經三十六位國君之後終於衰落。 公元前256年,楚國發動滅亡魯國的戰爭。由於魯軍積弱,被楚軍打得人仰馬翻,不久魯國國都曲阜告破,魯頃公被廢,魯國至此亡國,也就永遠失去了稱霸的機會。

    其次再看魯國的地理位置。魯國的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之一隅。這些地區平原面積小,山地很多,非常適合防守,但同時也缺乏農業發展的條件,因而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這樣的地理態勢註定了魯國沒有稱霸的地理條件。正是如此,保守的魯國雖然沒有稱霸,但由於這樣的地理態勢,也勉強在春秋列強的環伺中支撐了下來。

    最後,從人文的角度看,魯國有一個佔得地利並且開放繁榮的強大鄰國齊國。鄰國強大了,必然對外擴張,這就進一步壓縮的魯國對外的拓展空間,久而久之魯國國君就會不思進取,也不敢進取。想想一個沒有拓展空間的國家,都會做些什麼呢?無非就是官僚體系忙於無意義的爭鬥。政壇近親繁殖,大家都深陷裙帶關係之中。這樣魯國也就沒有了稱霸的人文氛圍。

  • 8 # 有魔氣歷史

    西周初年,周公旦輔佐周朝第二任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三監之亂中追隨武庚的殷商舊方國奄國。隨後周成王將奄國故土分封給周公,然而由於周公需要留守鎬京輔佐周成王,故而讓自己長子伯禽代為赴任,建立了魯國,並定都曲阜。

    作為姬姓諸侯國中地位最高的魯國,直至戰國初期,仍然有數個諸侯國向其進貢。然而縱觀春秋戰國數百年曆史,魯國卻始終未能稱霸中原,這是為什麼呢?關於魯國為何未能稱霸的問題,我們需要從地理條件、人文因素和地緣政治三個層面做出闡述!

    地理因素

    魯國地處山東半島西南方位,基本處於泰山以南的泰沂蒙魯中山區。這些地域的平原面積狹小、多山多丘陵,耕地稀缺。而在農耕社會環境下,大面積的耕地才是確保糧食產量充裕的前提條件。到了戰國時期,尤其是魏國吳起改革為募兵制之後,耕地更成為軍功獎勵的重要要素。這就導致魯國先天無法供養足夠的精銳,自然也就無法無力爭霸了。

    不僅如此,內部平原處於碎裂狀態的魯國,天然的存在多股地方力量。魯國沒有一整片平原作為基石,導致中央權勢容易被內部卿大夫勢力掣肘。不過也正是這種多山、多丘陵的地勢,導致魯國進攻不足但防守有餘。春秋前期,齊桓公時期齊國大軍由鮑叔牙率領,從萊蕪山口進犯魯國,就曾遭到魯軍迎頭痛擊,這便是長勺之戰。地形限制了魯國的發展,卻也拱衛了魯國,這是魯國在春秋戰國後期越來越弱小,卻得以延續國祚數百年之久的重要原因。

    人文因素

    作為周公的後嗣子孫,魯國君主雖在西周初年屬於姬姓諸侯之首,但卻嚴格固守周禮。魯國擁有周天子御賜的天子儀仗,受準天子待遇,可直接祭祀周公(畢竟是自己的先祖),這是一種政治特權,但同時也是政治桎梏。正因如此,在魯國內部執行了嚴格的分封制度,並曾引發魯國卿大夫專權的三桓之亂。

    到了戰國時期,列國紛紛變法圖強。魯國緊鄰的魏國、齊國勵精圖治、改革弊政,唯獨魯國國內的保守勢力阻礙太大,未能形成變法氛圍,依舊攥緊著周禮不肯放手。隨著周邊諸國實力的進一步增強,魯國距離亡國已經不遠,更罔論爭霸中原了。

    地緣因素

    地緣形勢的影響,是由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催生和激發的。由於山東半島特殊的地理環境,分封初期的齊國臨海發展,憑藉漁鹽之利和傳承自萊夷族群的濃郁商業氛圍,逐步發展起來。在春秋時代初期,魯隱公透過魯莒會盟,完成了對齊國的戰略包圍。而齊國不得不與鄭國結盟,意圖反制魯國。然而魯隱公被魯桓公謀害之後,繼位之後的魯桓公因與齊聯姻,反而使得齊國得以大肆干涉和破壞魯國外交佈局,丟掉了紀國這一重要盟友。從此之後,魯國因內部卿大夫勢力坐大,經常被鄰近強國干涉朝政。

    由於鄰近強國的擴張,對魯國的生存空間進一步擠壓,導致魯國逐步喪失可以活動的地緣空間,久而久之國君偏安一隅、不思進取。到了春秋戰國之交,魯國主要依託於外交、而非自身實力維持國祚,至於爭霸早已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願望了。然而外交和地理因素在面臨南方楚國這樣的存在逼近之後,終究是難以抵擋新一輪地緣衝擊的,最終魯國被楚國覆滅。

    綜上所述,由於人文因素和地理環境等影響,魯國守舊而不變法圖強、無充裕耕地供養足夠的軍隊、中央君權同樣因舊制禮法而被貴族卿大夫勢力掣肘,無法發揮出全力。當週邊大國紛紛崛起之後,魯國更被擠壓在中原一隅的空間範圍之內動彈不得,最終被大國泯滅。

  • 9 # 小白T

    魯國作為周公後,受周朝的禮儀制度影響非常大,周室君主的權利被王室分割嚴重,中央權力很小,魯國也就很弱小。典型案例,魯國“三桓”長期控制了魯國國政,使得魯國國君到後來都得聽命於這三族,這樣一來魯國的發展必然是受阻礙。在進入春秋階段之時,每個諸侯國的實力都差不多。齊國,魏國都曾稱霸,曾經弱小的秦國、楚國能稱霸,鄭國這樣的小國都稱過霸,單單西周初還能當諸侯之長的魯國,春秋時期發展的步伐一次也沒超前。

    國的弱小還要談起春秋時期魯國的一次變故。《春秋》是以魯隱公執政開始,魯隱公在位期間,魯國國力堪稱強大。魯隱公在位的頭兩年,魯國分別與宋國、邾國、紀國、戎人結盟,吞併了紀國,後來又透過紀國撮合與莒國和解。不仔細分析看不出與這些國家結盟有什麼陰謀,但是分析戰略地緣因素就看出了,魯隱公在把自己後方的隱患要消除,這樣就可以安心和齊國對著幹。對魯國來說,齊國的存在就是他的競爭對手,要想不被齊國所害,就必須和周邊諸侯國聯合,才能和齊國抗衡。

    魯隱公很有政治頭腦,做事也非常強悍有能力,當時的強國如鄭國、齊國、衛國、宋國等等都不敢小覷魯國。他們對齊國存在也感到憂慮,所以也想聯合魯國對抗強大的齊國。如果一直能聯合其他國家,抵禦齊國,魯國自己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也可以抗衡齊國。但是在公元前712年,魯隱公被公子翬聯合弟弟魯桓公給謀害了。魯國發展受到傷害。魯隱公的死亡,魯國的發展傷害不是很明顯,但是魯恆公被齊僖公脅迫了,魯國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自此魯國一蹶不振,徹底玩完。

    齊僖公脅迫魯國的方法,就是將文姜嫁給了魯桓公。文姜當上魯恆公老婆後,他這個老婆不是維護魯國的利益,就是齊國安排進魯國的奸細,整天的就是破壞魯國的國家大計,使魯國和別國斷交,發展利益不斷受損,就沒好過一次。齊國不斷侵擾紀國,並在齊襄公時徹底吞併了紀國。

    可以確的說,自從文姜進入魯國後,魯國就走向了不歸路,這就是魯國的國生滑鐵盧。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被齊襄公殺死,他的老婆文姜與齊襄公基本控制了魯國國政 。其後,齊桓公回到齊國,重用管仲改革,使得齊國迅速強大、稱霸江湖,更是將魯國打壓得數十年抬不起頭來。齊國三代持續打壓魯國,魯國經濟持續低迷,就是一直活不了的狀態,縱使以後魯國也想要改革發展,但是春秋時期就被打得不行,別國都在快速發展,想要趕上別人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魯國不能稱霸可以說兩方面原因,內部就是中央權利分散,不能很好的發動國力,發展馬力不足。外部原因就是齊國不斷的迫害打壓,自身沒防禦到齊國的迫害。

  • 10 # 蓋世楠爵

    眾所周知,進入東周後,周天子的存在感不如西周那樣強,諸侯國更是稱霸爭雄,可魯國為啥不稱霸?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魯國,魯國是周朝的諸侯國,與周天子同宗,都姓姬。魯國的創始者是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大兒子伯禽。

    由於魯國採用和周朝一樣的制度,再加上是同宗,所以魯國和周天子關係非常密切。

    說到魯國為啥沒能稱霸,可能是以下幾點原因:

    一、因為周公建立周禮,魯國又和周朝制度一樣。所以周禮的那種“親親尊尊”思想的影響。

    二、就是魯國進入春秋時期,士大夫開始崛起。魯國有過幾次內亂,國力必然消耗。

    三、魯國旁邊有個強大的齊國,不管是姜齊還是田齊,不管是春秋還是戰國,齊國都當過諸侯中的扛把子。齊國肯定打壓魯國,這樣就少了一個對手。

    四、魯國根本沒機會,魯國身邊有個齊國已經夠麻煩了。在進入戰國後有了秦國,這個後起之秀的虎狼之師,諸侯國沒有不怕的。秦國單挑六國已經不是問題(當然魯國在秦昭襄王滅二週以後,魯國也被楚國滅了)。

  • 11 # 挺胸的炫熊貓

    不是“有人說魯國一直未能稱霸”,而是魯國確實就沒稱霸。

    魯國作為春秋戰國吉祥物未稱霸的原因,一是到春秋時魯國已沒有稱霸的實力,二是魯國作為姬姓“宗邦”也一直沒有稱霸的野心。

    魯國的地位相當高,首任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作為姬姓諸侯國中地位最高的魯國,直至春秋時期,仍然有諸侯國向其進貢。相比較春秋戰國的其他諸侯國,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是周禮的繼承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屬“禮樂之國”。魯國的地位在兩軍對壘都要講究“禮儀”的春秋時期是至關重要的。

    在西周初期,魯國為周朝的穩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魯國從“封土不過百里”,擴張成為“方百里者五”的大國,還曾一度與齊國爭奪東方霸主的地位,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甚至在西周時期還做過“諸侯長”。

    但到了春秋,魯國彷彿停滯不前,固步自封了。沒人敢動他,畢竟地位高。沒人會理他,國力太弱。諸代國君疲於應付國內的各種亂政“破事”,沒有絲毫的想法去研究如何自強“稱霸”。活成了“戰國吉祥物”。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

    魯國的實力,是自己作死的。雖然是“禮儀翹楚”,但也喜好廢長立幼、殺嫡立庶。不是國君作死,就是夫人作死,兒子作死。魯國雖然遵循禮儀揖讓之節,但實際行事又與此違背。以至於道德衰微至極、國家混亂不堪。

    魯國所處的是魯中山區,屬於多山、多丘陵的地勢,耕地不夠發達。春秋戰國是農耕文明時期,誰的田地多,誰的人口多,誰的實力就強大。魯國的山地地勢扼制了糧食的產量,成為了其發展的天花板。

    魯國擁有周天子御賜的天子儀仗,受準天子待遇,其他諸侯國不能做的事,他可以做,擁有政治特權。但這套儀仗禮儀,反倒成了束縛魯國改革的枷鎖。在戰國初期,魯國周邊的魏國、齊國相繼進行了改革,唯獨魯國國內的保守勢力阻礙太大,未能形成變法氛圍,還緊緊的揣著著周禮不肯放手。魯國三十四位國君,僅有極少數的變法,並不能對國力的提升起到根本性的改變,隨著周邊各大國的相繼崛起,別說稱霸了,魯國連保國都難了。

    魯國在連續九位國君的執政期間,都由“三桓”控制魯國國政。“三桓”和公室長期爭權奪利,無奈公室積弱,華人明顯向著“三桓”,以至於魯宣公想起兵滅“三桓”,都要找晉國借兵。魯昭公、定公、哀公無不發兵討伐“三桓”,結果國君不是外逃就是被驅趕客死他鄉。孔子就是因為堅定的支援公家而被“三桓”趕出魯國的。

    正因為這麼多作死的行為,到了春秋,魯國非但未能成為稱霸之國,反倒已成為積弱之國,公元前256年,魯被楚所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無才補天指什麼?因為家族衰落,作者的一把辛酸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