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夏長河五千年

    個人認為這樣是說不通的。

    首先,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掌握了魏國的時政大全,導致魏國宗室羸弱。權力盡失,淪為傀儡,後被司馬炎逼迫禪位,說明魏國的統治能力太差。即使司馬炎沒有代替魏國,而魏國這樣的政權是不可能統一天下的。

    其次,統一天下發揮作用最大的是人,而並非國家和土地。同一片土地可能有人勝,有人敗,可見在國家征戰中發揮最重要作用的是人的作用。當初袁紹經營河北,兵力雄厚,一樣是被曹操所敗。所以,司馬家雖然繼承了曹魏的人口和土地,但不能說魏國統一了天下,因為發揮作用的主要是司馬家為主的人。

    再次,司馬家雖然繼承了曹魏的人口和土地,但其先滅蜀,後滅吳的能征善戰之將都是司馬家的人的提拔。千里馬不常有,伯樂更少,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才華得不到施展,一樣是不可能成功的。韓信沒有封侯拜將之前一樣受胯下之辱。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綜上所述,雖然司馬家是繼承了曹魏的土地和人口,但提拔賢才,結束天下紛亂的戰爭都是司馬家的人做的,所以並不能說是曹魏統一了天下。

  • 2 # 北斗實驗室小胖

    真正實現統一的還是司馬氏建立的西晉,只能說魏國給司馬家的晉朝的統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包括政治基礎、經濟基礎)。

  • 3 # 夏雨風

    司馬昭要學周文王丶學曹操,讓兒子做晉皇帝。當然是三國歸於晉,哪有曹魏的事。

    漢分三國丶三國屬晉。只能說曹魏為司馬氏做了嫁衣裳。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赤壁一戰失敗,形成三國鼎足。諸葛亮在世,充當了一號主角,七伐中原,惜不成功。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成全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氏一父兩兄弟把持魏政,到司馬昭時,也如曹操"挾魏帝以令天下",險路奇襲蜀成都。到司馬炎大軍渡江滅東吳,建立了西晉王朝。

    春秋有三國分晉,到漢末三國歸晉,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曹魏被司馬晉逆襲,也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 4 # 繡衣老王

    司馬家用曹魏的土地人口統一三國,這句話其實是偽命題。

    大家都知道曹操崛起時數次發唯才是舉的募賢令,因此啟用一大批寒門,構成曹魏篡位的基礎。

    文以潁川士族為主體,華歆、王朗、蔣濟、劉曄等才華橫溢豪門為輔。

    武以八驃騎為主的宗族力量掌控,又輔以五子良將等一批沙場老將。

    世家力量一開始被壓制的死死的,隨著曹操病逝,以及張遼等一干老將因疫病病逝,以曹、夏侯氏為首的宗族力量,或戰死或病死。

    曹丕篡位後,又壓制不住地方宿將,比如青州臧霸諸將屢不聽調,荀氏又為忠漢嫌疑。

    曹丕不得不啟用曹真、夏侯尚等外姓,內啟用司馬懿、陳群來壓制荀氏故吏。

    隨著曹丕身死,曹睿繼位,曹操時的老將幾乎死傷殆盡,內司馬懿又掌握政權。

    因陳群的九品中正制,曹睿想制衡司馬懿就只能依靠曹真跟老將張郃,內部則只能借力打力。

    曹睿死後,曹芳繼位,顧命大臣如司馬懿、曹爽,原本宗族曹宇恐落個不得好死的下場,遂退卻。

    曹爽志大才疏,為了制衡數十年經營的司馬懿政治,只能大肆啟用前朝名士之後。

    前朝名士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實力已大不如前,名不副實,比如畢軌前去試探司馬懿,竟然被司馬懿輕易騙過。

    曹爽肆無忌憚,目中無人,使得其遍樹政敵,這才給了司馬懿翻盤的機會。

    司馬懿掌了權,並非沒有敵手。

    同樣活了幾十年的老狐狸王凌就是其中之一,司馬懿廢曹芳,王凌也想廢曹芳。

    王凌坐鎮壽春,防範東吳,手握十餘萬大軍,不容小覷,再加上其外甥令狐邵坐鎮兗州。

    兗州一近京畿,二來乃曹氏起家大本營,司馬懿誅曹爽已引起不少人的反感。

    一旦王凌起兵,司馬懿未必是敵手,魏國說不定直接一分為二。

    司馬懿在西線起家,王凌在東線。

    司馬家交友深廣,太原王氏立足蜀百年,同樣根基深厚,王凌的心腹楊秀乃弘農楊氏,楊氏雖被打壓,可根基深厚。

    可惜令狐邵病死,王凌可能覺得鼓掌難鳴,於是心灰意冷。

    司馬懿仍不敢大意,在王凌準備孤注一擲的時候親率大軍征伐,才解決王凌。

    之後司馬師又滅諸葛誕、毋丘儉、李豐、張緝等或貴戚或寒門。

    以自己姻親羊祜掌南線,司馬懿故舊鄧艾在西線,在內大肆拉攏受益於九品中正制的世家,又拉攏鍾會、賈充等潁川士族及河東士族,才徹底穩住局勢。

    如果說司馬氏一統天下,不如說是世家徹底滅了寒門而統一天下。

    而曹魏的天下則是寒門與士族共享的天下,可曹氏不注重人才的培養,導致人才匱乏,曹氏本身又無明君,使世家做大。

  • 5 # 待曉兒

    為什麼漢末三國紛爭半個世紀,互相征伐不斷,奇謀百出,但卻最終被取代魏國的西晉完成了統一大業呢?

    其實如果從深層次來看,是因為晉本身所代表的階層問題,這是“士”階層第一次成為社會的統治者。

    魏蜀吳三國所代表的階層都是什麼?

    先來說說魏國。

    魏國是有曹操一族所建立,曹姓將領和其本家夏侯氏的將領比較多,在軍隊中的威望和許可權都比較大。

    這代表的是官宦階層,與之背景相似的是袁紹、袁術等勢力,後來都被曹操兼併。

    曹操不是沒有背景的人,他的父親曹嵩在當時官居太尉。什麼概念呢,太尉是“三公”之一,在當時的朝堂裡相當於三軍總司令,權傾朝野。

    所以曹操剛開始步入仕途,也是做了“洛陽北部尉”,相當於現在首都一個大片區的公安局副局長,也是軍職。

    而有意思的是,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

    曹騰雖然不是十常侍之一,但漢末宦官的許可權本就不小,曹騰還是其中較為顯赫的存在。

    這樣一來,曹操這一族就將朝堂的權力和後宮的權力都握在了手中。

    所以曹操在任職“洛陽北部尉”的時候招惹了很多當時的顯貴,但在曹騰和曹嵩的庇護下,並沒有人敢對其進行報復。

    袁紹袁術就出身於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本來就是名門望族,後來與曹操的爭鬥只是官宦階層內部的侵吞而已。

    同樣,當時的另一望族弘農楊氏,也就是楊修出身的家族同樣是四世三公,在曹操手下效力。

    所以說,曹操建立魏國的這一批骨幹勢力,其實大多數都是出身於官宦世家的,他們所代表的自然就是官宦階層的力量。

    再來說說蜀國。

    這個國家大家都熟悉得很,劉皇叔的身份也代表著,這股勢力是劉氏皇族。和其相似的勢力是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所以後期基本上都是被蜀漢接管了。

    蜀漢勢力在當時也屬於偏安,但不是正統,畢竟漢獻帝還在許昌,所以劉備也是自稱“漢中王”,在曹丕代漢之前不敢稱帝。

    這股勢力很龐雜,其中有士子,有官宦,有皇親,也有世家,但因為是以劉氏為尊,所以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算作劉漢王朝的一股新生勢力。

    最後說說吳國。

    吳國不論是正史中還是野史小說裡,都是比較低調的存在,但是它有點特殊。

    因為它的國情不同,它沒有曹魏“奉天子以討不臣”的理由,也沒有蜀漢皇室宗親的身份,所以在這場競爭中顯得名不正、言不順,不得不低調起來。

    比如說,曹丕稱帝是漢獻帝的禪讓,在公元220年;劉備稱帝是因為自身皇室血統,在公元221年。但孫權稱帝時間就遠得多,要在公元229年,並且還曾經向曹丕稱臣。

    吳國的特殊就在於其構成多為世家,這從其軍隊的統屬關係就能看出來。

    孫權雖然是江東之主,但各位將領手下是有私軍的。比如凌操的部隊在凌超戰死之後,新的統領者就是其子淩統。

    軍隊是繼承的關係,那麼可以想見這股勢力之內是有多麼的暗流洶湧。

    孫家只不過是這些世家中的盟主而已,所以制衡就變得非常關鍵,這是吳國所代表的階層。

    晉的統一,代表著當時最為強大的社會階層

    要說春秋戰國以來,哪一個階層的勢力最大,莫過於“士”。

    漢代之前,所有的君主都是貴族,出身很重要。比如各諸侯基本上都是功臣、宗室、前朝君主、上古先賢后代等等,一直到項羽都是南方貴族。

    只有劉邦出身亭長,打破了這一先例,而漢武帝時期君權神授的提出又解決了“帝王合法性”難題,讓出身低微的劉氏坐穩了皇帝的寶座。

    那麼,這也就意味著,一旦劉氏皇族失去了對天下的控制力,其他人也可以透過“君權神授”的理由取而代之。

    這給了“士”這一階層成為天下共主的合法理由。

    這一階層的構成很特殊,他們可能是出身於沒落的官宦人家,也可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寒族,同樣也可能是地方上比較富裕人家的子弟或者隱居世外的讀書人。

    晉代司馬氏所代表的正是“士”這一階層,得到了這一階層的強力支援。

    這一階層的強大看看它產生了多少人才就知道了,司馬懿、諸葛亮、馬良、徐庶、郭嘉等等都是這一群體的代表人物,每一個都有著改變天下局勢的才能。

    舉個例子。

    曹操的心性其實還是比較狠辣的,連荀彧這種功臣最後都因政見不合而疏遠,以致其自殺。但是,在禰衡對其進行百般辱罵的時候,曹操都沒有下殺手。

    為什麼?就是因為禰衡正是出身於“士”這一階層,無論禰衡罵得有多兇,其行為有多麼荒誕,殺了他就相當於挑釁整個“士”階層。

    不僅會影響到人才的招攬,就是之前投奔的“士子”也會人心不穩。

    所以說,當時最強大的社會階層力量非“士”莫屬,對天下走勢影響最大的也是這一階層。

    那麼,真正有實力完成統一的,也只有代表士階層的司馬氏,也就是篡取了魏國的晉朝。

    這是“士”階層在春秋戰國之後逐漸發展壯大的必然趨勢,這就是為什麼晉能完成統一大業的原因所在,即天下最強盛階層的歸心。

  • 6 # 嚴眼看天下

    先說結論,拋開主觀因素,明眼人都能看出實力最強的曹魏,才是最有希望統一三國的對吧?

    (一)

    咱們最直觀的先看地圖,看領土面積。

    當時的曹魏擁有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可以說,長江以北,盡歸魏國。

    東南的東吳,擁有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再往廣的說,整個東南中國都是東吳的,畢竟連臺灣都第一次劃入版圖了,可是當時的南方不比現在啊,所以好的地方也就長江中下游這一點點。

    至於實力最弱的蜀漢,看著佔據了整個中國的西南,什麼四川、重慶、雲南、貴州都有,實際上只有一個州--益州。

    說句好不好聽的,東吳加上蜀漢都比不上曹魏。

    (二)

    其次我們來說人口,蜀國滅亡的時候,劉禪上交的名冊顯示,當地共28萬戶,94萬人,等到吳國滅亡的時候,統計是52.3萬戶,230萬人。

    作為對比,我們看一下此時的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

    什麼概念?說明魏國相當於兩個吳國,五個蜀國。所以說,當時東吳和蜀漢能夠在曹魏的壓制下,存活這麼多年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更不要指望能夠北伐成功了。

    (三)

    249年,也就是曹操死了不到30年,曹魏發生了高平陵之變,司馬氏控制了大權,從此時開始,北邊的魏國正式進入司馬家的天下。

    此時北方基本歸於統一,屯田制、租調製全面施行,社會穩定,北方的道路交通、槽運水利和生產力不斷恢復,洛陽等大城市,重新迴歸往日的繁華。

    在這樣的情況下,南方的蜀漢和東吳有能力與之一戰?最後的結果就是,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滅蜀。280年,司馬炎滅吳。

  • 7 # 團團大課堂

    統一三國的是魏國嗎?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司馬家確實是用曹魏的土地人口完成的統一大業,但是按照中國朝代表來看,魏蜀吳之後是晉,也就是說是晉朝結束了東漢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一統天下,而非曹魏。

    朝代歌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憂,南北隋唐五代盡,宋元明清帝統休。

    首先我們捋一下時間線。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同年曹丕逼漢獻帝退位,建立魏國。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

    公元239年,曹叡去世。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曹氏勢微,司馬氏權傾朝野

    公元263年,劉禪投降,魏國滅蜀。

    公元265年,曹奐退位,司馬炎稱帝,晉代魏。

    公元280年,孫皓投降,晉滅吳,天下一統。

    透過時間線能夠看出,魏國在高平陵之變之後只是名義上姓曹,魏國各項大權已經盡數落在司馬氏手中,甚至滅蜀的計劃都是由司馬氏一手策劃,可見彼時的魏國國主曹奐就如漢獻帝一般,是個傀儡皇帝罷了,司馬氏也只是舉著曹魏的大旗,辦自家的私事罷了。

    在蜀國滅亡僅僅兩年之後,司馬炎便逼迫曹奐退位,坐上了夢寐已久的位置,完成了其父司馬昭的心願,由於朝中大臣早就心向司馬氏,所以在晉國取代魏國的過程中,更是沒有掀起半點波瀾。

    公元280年,晉軍攻破東吳國都,國主孫皓投降,吳國就此滅亡,晉國統一天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的天下紛爭。

    綜上,曹魏早在蜀漢滅亡之前就已經名存實亡。

    倘若司馬氏鐵了心要取代曹氏,早在高平陵之變過後,就可以一腳踢開曹芳,自己登基為帝,也不會出現“魏滅蜀”,而是“晉先滅蜀,後滅吳,而後統一天下”。

    所以,結束三國紛爭的是晉,跟曹魏沒有半毛錢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經常淋雨會壞嗎?怎麼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