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格林奇
-
2 # 歷史的達人
多行不義必自斃,日本對外擴張不會有好結果!
二戰前,日本已經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首選目標就是中國東北。可以說,日本妄圖佔領中國是蓄謀已久的事情。那麼日本為什麼處心積慮一定要侵略中國呢?
首先是農業方面,1932年前後,日本人口約有九千萬之多,與此同時,剛剛成立的偽滿洲國的土地面積是日本的兩倍,耕地面積是日本的五倍,人口卻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所以有一半以上的耕地處於未開發狀態,如要把這些未開發耕地利用起來,那麼增加當地的農業人口是最先需要的,故而日本最先一批向中國東北移民的主體是農業移民。除日本本國流向大陸的農業移民外,日本也鼓勵北韓半島的北韓人向大陸進行農業移民,如此一來既可以填補中國東北土地上農業人口的空缺,又可以緩解之前大量北韓人移入日本本土導致的日本國民失業等問題,可謂是“一舉兩得”。將中國東北的耕地利用起來,就相當於為日本打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農場”,既緩解了國內的人口壓力,又解決了本國的糧食供應問題。
其次在自然資源和市場方面,“滿洲大量產出日本所需要的原材料,而且滿洲的龐大人口是日本商品最重要的市場,在探討日本與滿洲的關係時,這兩點是必須時刻牢記的”(松岡洋右,1931:250)。日本的優勢在於有大量的勞動人口,勞動力豐富,科學、技術和資本的實力雄厚,劣勢在於資源短缺。中國東北土地上豐富的天然資源正好可以彌補日本的劣勢,發揮日本的優勢。中國東北的煤炭、鐵礦、木材、金礦、棉花、羊毛等都有極大的產出力,而缺乏的正是先進的技術和強大的資本來開發這些原材料。二者的互補關係使中國東北成為日本的原料供應地和產品傾銷地,這也是符合一般的殖民邏輯的。
總之,日本對中國東北的重視程度絕不只是侷限在軍事戰略的層面上,對大陸進行開拓,建設新家園的渴望是驅動日本民族進入大陸的原動力。
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佔領不只是單純的軍事佔領,日本民族渴望得到一片土地來解決地理資源上的困境,所以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對大陸的開拓,逐步向大陸移民,最終使日本走出島國的困境。也就是說,中國東北在日本人眼裡一開始是戰場,戰爭結束之後馬上就變成了“家園”,日本人是按照建設殖民地的方法,甚至可以說是像建設自己的新國土一樣來建設“滿洲”。
日本人認定這片豐沃的土地是使大和民族擺脫島國屬性的絕佳場所,是向世界彰顯日本民族力量與精神的最好舞臺,他們幻想著今後可以一步步走出那座被海洋包圍的小島,像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上的強大國家一樣擁有一片廣闊的疆土,使日本人不再受制於地理環境,從“島民”的宿命中解脫出來,縱橫在廣闊大陸之上,於是“大陸開拓”就成了其唯一選擇。日本人將自己的“生存權”建立在侵犯別國主權之上,是非道義、行不通的,歷史也再一次告訴侵略者,無論再怎麼打著“為了生存迫不得已”的旗號,非正義的行為都是難以善終。
-
3 # 勇戰王聊歷史
日本的對外擴張之路,最遠可追尋到明朝的北韓之役。
1590年,豐臣秀吉村長統一了日本各村。豐臣秀吉這個愛知縣(那時候叫愛知國)最靚的崽,野心空前膨脹,想要做東亞最靚的崽。於是,他從各村選出七個古惑仔,準備踏平北韓,進而佔領中國。
北韓一如既往地水。但是,等明將李如松上場,局勢開始逆轉。豐臣秀吉鬱鬱而終之後,日軍撤回日本。日本也開始進入德川幕府時代。鑑於豐臣秀吉的前車之鑑,德川開始實行鎖國政策。
1853年,美國派艦隊打開了日本的市場。不久,為了振興日本,中下級武士提出尊王(天皇)攘夷的口號,德川幕府統治被推翻了。大權在握的明治天皇開始改革,實行明治維新 。
此時,洋人的目標都放在了中國,對日本比較寬和。於是,日本趁機學習歐美,發展近代工業。不過,日本的重心不是發展經濟,而是發展軍事!日本人想的很簡單,本國資源匱乏,發展工業不掙錢,不如搶劫來的快!於是,即使在和平時期,日本的軍費開支也佔據了國家財政預算的27%以上!
這是什麼概念?美國現在的軍費開支佔財政預算的比例,大概為14.7%!
而日本天皇對此還不滿意,帶頭捐錢,從皇室經費中撥款擴軍。天皇帶頭了,下層民眾也跟著捐錢。
軍隊建好了,當擺設嗎?肯定不會啊!於是,甲午戰爭爆發了,日俄戰爭爆發了。獲勝之後,不僅佔領了大片殖民地,大量的白銀也擁入日本。嚐到甜頭的日本,再也剎不住車了。擴熱的軍國主義文化也已經在日本紮根了。
從此之後,不等大本營下命令,下層的陸軍軍官就自己開戰了。九一八和七七事變,都是日本下層陸軍軍官“私自”發動的。
1937年,當日本近衛文麿內閣問陸軍省“要打到哪裡再收手”時,陸軍省大臣是杉山元直接選擇沉默。。。杉山元自己其實也沒底,他也控制不住下面的軍官。可能他也怕被下層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幹掉!
總之,日本走上擴張,都是培養軍國主義文化惹的禍。狂熱的軍國主義,讓日本士兵瘋狂了。以杉山元為首的日本軍人真以為自己能“2個月內解決支那(中國)事變”、“3個月解決太平洋作戰”、“5個月內蕩平東南亞”!
天要其亡,必讓其狂!
-
4 # 鬼影問道化真身
二戰時日本之所以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主要原因有四個:
1,日本有擴張領土,掠奪自然資源,拓展市場的需要。
2,西方國家經歷一戰後,還沒完全恢復過來,就陷入了二戰之中。西方各國無力東顧,因而在亞太地區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制衡日本。
3,當時亞太地區,大多淪為西方勢力的殖民地丶半殖民地。日本的國力丶軍力都是亞太地區最強的,遠勝於亞太其他勢力。
4,當時的中華民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的狀況,整個國家內亂不止。而且民國政府一直跪舔美丶歐,而輕視對日外交!
日本一方面想佔據民國的資源與市場,另一方面對內亂不止的民國,生出了吞併的野心。加上民國政府一味迎合美國,將民國的資源丶市場優先對美國開放,因而導致日本失去了耐心,急不可耐的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日本在二戰時期之所以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一方面是日本有侵略擴張的野心;另一方面是缺少外部勢力對日本的制約。
在亞太地區,只有華夏大地統一安定,才是地區安全的最大保障!當中原動亂時,亞太地區就會硝煙瀰漫;當中原安定時,亞太地區才會繁榮安定!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民國政府混亂、不堪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回覆列表
日本的國土承載不了一個強大的國家。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卻不少,而且日本各種自然災害幾乎年年都有。當人口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日本就變成了一個不適於繼續發展和生存的地方。在明治維新進行工業化改革之後,日本另一個問題突顯出來,就是本土沒有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而且還沒有大的消費市場,本國的需求很快就會飽和,它要發展還需要擴充市場。
英國在完成工業革命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殖民戰爭,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佔領土地,而是擴大市場,讓工業產品以極好的價格有穩定的銷路。另外還可以掠奪廉價的工業生產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
日本透過甲午海戰不但拿到了日本與中國之間海域的制海權,而且還得到了鉅額的賠款,這讓日本嚐到了戰爭的甜頭,所以軍事侵略主義在國內開始膨脹。
但是,促使日本真正侵略行動的還是經濟危機。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不但重創歐美,同樣也重創了日本。國土面積狹小的日本根本無法像美國那樣可以透過內需來消化經濟危機帶來的問題,他們只能轉嫁,有了甲午戰爭的第一次,他們還想來第二次。
日本侵略中國是有雙重目的的,這與其它資本主義國家不同,英國在發動鴉片戰爭之後並沒有提出太多的土地要求,反而更多的是要求中國開放通商口岸,不再那麼嚴格的限制進出口。因為做為工業化國家土地並沒什麼太大的作用,要想掙來錢,需要的是市場。可是日本不太一樣,他們一直認為自己的國土不適合居住,所以他們入侵東北是想要擴大國土,甚至想舉國搬到東北來。東北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並且東北沒那麼多的自然災害,地震少有,海嘯都沒聽說過。
然後就是想再打劫一次中國政府了,消滅中國政府軍主力之後,讓中國賠款,再弄一些專營權,日本的經濟就會發展的相當不錯。日本的國土將包含蒙古、北韓和東三省,會成為一個與中國相當的大帝國,而不是那個可憐的小島。
可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侵華戰爭很快就偏離了日軍規劃的方向,哪怕日軍已經佔領了中國東部大部分領土,中國政府還沒有投降的意思,此時日本不但沒有轉嫁成經濟危機,自己還因為戰爭的拖累到了破產的邊緣。從中國,他們獲得不了任何戰略物資,日本本土還不出產這些物資,又在此時,美國正式開始對日本製裁,停止了石油供應。如果日本此時撤回在中國的大部分軍隊,只保留東三省,他們的情況可以大大緩解,但是狂熱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覺得這買賣太虧了,打了這麼長時間,佔了這麼多土地,不能一點好處都得不到。可是沒人跟你談判又從哪裡要好處?
於是,入侵東南亞的規劃又被拿上桌面。東南亞有橡膠、有石油、有煤炭、有黃金,有所有日本想要的戰略物資。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國家不想破產,入侵東南亞已成為必然。在太平洋,除日本以外,最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只有美國,所以日本發動了對珍珠港的襲擊。
日本的擴張是地理環境使然,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之下,又擁有如此多的人口和國力,對外擴張是必然。要保證它的安分守己,中國的強大是必須的,只有中國強大了,日本才不會重新再走上擴張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