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餘家春子
-
2 # 燈影情懷
山南水北為陽,漢水在明朝成化年以前還沒有改道,所以歷史上一直稱為漢陽。漢水改道後,將漢陽夾在長江與漢水之間,漢水改道後的北岸就是漢口了。
-
3 # 快樂清風K8
簡單的說,就是漢水改道的緣故。
轉一篇文章《漢水改道,不改城名》,引自武漢市漢陽區地方誌辦公室編,《漢陽典故傳說》(湖北人民出版社):
漢陽城,是與漢水相關而命名的城名,由來已久。
古代稱“江”專指長江,稱“河”專指黃河,其他河流多以“水”相稱,如涇、渭、漢、沔,指涇水、渭水、漢水、沔水。對地域方位多以山水劃分,山之南坡、水之北岸有Sunny照射,稱為“陽”,反之則稱為“陰”。因此,“漢陽”即指漢水北岸,漢陽城本在漢水以北。
“漢陽”這個稱謂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周王朝控制漢水東北及至江淮的大片區域,分封了不少姬姓或姻親諸侯國,稱為“漢陽諸姬”。
長江與漢水交匯處,春秋時即屬“漢陽諸姬”範圍,漢代因漢水又名“夏水”,故稱長江與漢水交匯處日“江夏”。漢陽城在東漢末初建時即稱江夏城,三國時改稱魯山城。隋朝開皇十七年在魯山城中設漢津縣,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唐武德四年改魯山城為漢陽城。從大業二年(606年)至今,“漢陽”之名一直沿用。
按古代地名命名規則,隋唐時期漢陽城無疑在漢水以北。況且《尚書·禹貢》記載:“蟠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漢陽城依大別山(漢陽龜山和鳳凰山的古名)而建,既然漢水“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漢陽城當然也在漢水入江口以北。
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漢陽城卻在漢水入江口南岸,按說應該叫“漢陰”,為什麼叫“漢陽”呢?是隋唐時命名搞錯了方位,還是後來發生了什麼變故?
還真是後來發生了變故。明代成化年初期,漢水改道從漢陽城北入江。
中國古代把山之南或水之北稱為“陽”,反之,山之北或水之南稱為“陰”。許多帶“陰”字或“陽”字的地名,就是根據這種習慣命名的。如,陝西的華陰,在華山之北;江蘇的江陰,在長江之南;湖南的衡陽,在衡山之南;河南的洛陽,在洛河之北。根據同樣的道理漢陽應該在漢水之北。而現在的漢陽明明在漢水之南,這是什麼緣故呢?
漢陽在漢水之南,既不是古人起錯了地名,也不是漢陽搬了家,由漢水之北搬到了漢水之南,而是漢水改道造成的。漢水原來是從漢陽南邊匯入長江的。《尚書·禹貢》上說:“漢水南至大別入江。”《春秋左傳》雲:“定公四年,吳師伐郢,楚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別至於大別”。杜預注《左傳》釋地曰:“二別,近漢之名。”酈道元《水經注》指出:“案《地說》言:漢水東行,觸大別之陂,南與江合,則與《尚書》、杜預相符。”這就是說,漢水古時是從大別山(即今龜山)之南入江的。漢陽縣名是在606年(隋大業二年)由漢津縣改名而來,取各漢陽的根據是漢津縣治由林鄣山移到了魯山(即今龜山),居漢水之北。漢水故道早已淤為平地,具體在漢陽南邊的什麼地方,今已不可考,大致是從郭師口折向東南,經鄧家嶺西南至舊漢陽城南,在今夾何至鸚鵡洲頭一帶入江,略對武昌鯰魚口。
明成化初年,在漢陽縣西郭師口之上,漢水沖決舊河道筆直向東而流,從黑山、梅子山、龜山之北注入長江。漢陽城便在漢水之南了。
同樣的,原來的夏口或漢口,即漢水入江口亦在漢陽城南,漢水改道後,才在漢水入江口之北形成新的漢口。
故老傳說,民國年間,因漢水入江口集稼嘴一帶河道彎曲,洪水時排水不暢,致使漢水兩岸常受水災,曾擬將漢水引入漢陽城南的故道,不知何故,此計劃並未實施。
另,漢口有所謂襄河故道者,上通漢水處在郭師口對岸,稱襄河口,下通瀟湘湖(即後湖),從沙口入長江,方位約在今解放大道一線。從前諸書多誤為漢水故道。其實襄河(襄水)本是漢水旁支,後來因漢水在襄陽一段俗稱襄河,致混用為漢水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