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音調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國語歌很多時候可以無視音調的高低 譬如"你的 姿態 你的 青睞" 裡面的兩個"你的" 本來正常說話"的"是輕聲而"你"是第三聲 所以"的"比"你"的音調高 但這首歌裡面很明顯第二個個"你的"都是"你"比"的"音調高
而粵語歌詞對此十分敏感 最典型的是黃偉文抱怨過他寫的<心急人上>第一句"又不是八十年代"經常被人吐槽第一個字"又"壓不到音 變成了"油不是八十年代" 後來甚至還有了那個冷笑話"什麼東西不是屬於八十年代的..? a.麵粉 b醬油 c油 答案就是油 因為`油不是八十年代`"
因此,同樣是黃偉文說的,寫粵語歌詞就像戴著手銬跳舞 不僅要押韻 還要兼顧旋律音高
正因為有了旋律音高的限制 粵語詞人不能像填國語詞那樣第一反應想到什麼就填上什麼 通常是想表達一個意思 但基本上不會有機會讓他們能100%心中所想原文的形式呈現出來的 因此就要不斷除錯 考慮調換詞序 換詞語 換意象 甚至繞幾個彎來表達 就像題主所問的"別遺忘有人在為你聲沙" 可能黃偉文一開始就是想說"別遺忘有人在為你喝彩"的意思 但"喝彩"這個詞不僅押不了韻 而且押不了旋律 "喝"是比"彩"低音的 但原旋律最後兩個音是等高的怎麼辦? 繞個彎 換個更間接的表達 這裡是用原詞的後果來替換 "喝彩"的後果是喝到聲沙
別的例子也俯拾皆是。 例如楊千嬅的<姊妹> 說的是看著自己的好姊妹出嫁 祝福之餘慨嘆自己的情路坎坷 最後說"我也想結婚 可是沒人在意 你知道有誰愛我的話一定要告訴我" 林夕就把"結婚"這個在原旋律押不了音高的詞換成了婚禮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說"我願意" 於是就變成"我要講我願意誰在乎過 你知道那答案快提示我" 同樣的處理手法見鄭秀文的<世界之最>: 如果世俗不容許我們結婚 就做一輩子情侶 (如果我願意這說法太偉大負累 請鄙俗地做做情侶) 另外還有梁詠琪的<你救哪一個>: "若有天/我跟她一起跌下去/洶湧翻飛的浪潮裡/其中一位將被埋葬怒海里/就當隨便問句: ……" 這段詞其實很直白 就像一個人在說話一樣 然後按照正常的說法方式 兩個人掉進海 "隨便問句"的下一句肯定就是"你會先救哪一個" 但是旋律不允許 怎麼辦? 變成了"先被你抱住會是誰" 不僅語序倒裝了(是誰會先被你抱住), 主動形式也改成了被動形式 還有"救"這個動作換成了"抱住"
為押旋律音高而不斷琢磨用詞改變措辭 這本來也是煉字的一種 如何能做到表達委婉間接但又不牽強生硬是填粵語詞必然要面對且經常碰到的難題 然而 這種本來很大程度上出於無奈的舉動就為粵語歌詞增添了很多可讀性和趣味性
其實音調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國語歌很多時候可以無視音調的高低 譬如"你的 姿態 你的 青睞" 裡面的兩個"你的" 本來正常說話"的"是輕聲而"你"是第三聲 所以"的"比"你"的音調高 但這首歌裡面很明顯第二個個"你的"都是"你"比"的"音調高
而粵語歌詞對此十分敏感 最典型的是黃偉文抱怨過他寫的<心急人上>第一句"又不是八十年代"經常被人吐槽第一個字"又"壓不到音 變成了"油不是八十年代" 後來甚至還有了那個冷笑話"什麼東西不是屬於八十年代的..? a.麵粉 b醬油 c油 答案就是油 因為`油不是八十年代`"
因此,同樣是黃偉文說的,寫粵語歌詞就像戴著手銬跳舞 不僅要押韻 還要兼顧旋律音高
正因為有了旋律音高的限制 粵語詞人不能像填國語詞那樣第一反應想到什麼就填上什麼 通常是想表達一個意思 但基本上不會有機會讓他們能100%心中所想原文的形式呈現出來的 因此就要不斷除錯 考慮調換詞序 換詞語 換意象 甚至繞幾個彎來表達 就像題主所問的"別遺忘有人在為你聲沙" 可能黃偉文一開始就是想說"別遺忘有人在為你喝彩"的意思 但"喝彩"這個詞不僅押不了韻 而且押不了旋律 "喝"是比"彩"低音的 但原旋律最後兩個音是等高的怎麼辦? 繞個彎 換個更間接的表達 這裡是用原詞的後果來替換 "喝彩"的後果是喝到聲沙
別的例子也俯拾皆是。 例如楊千嬅的<姊妹> 說的是看著自己的好姊妹出嫁 祝福之餘慨嘆自己的情路坎坷 最後說"我也想結婚 可是沒人在意 你知道有誰愛我的話一定要告訴我" 林夕就把"結婚"這個在原旋律押不了音高的詞換成了婚禮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說"我願意" 於是就變成"我要講我願意誰在乎過 你知道那答案快提示我" 同樣的處理手法見鄭秀文的<世界之最>: 如果世俗不容許我們結婚 就做一輩子情侶 (如果我願意這說法太偉大負累 請鄙俗地做做情侶) 另外還有梁詠琪的<你救哪一個>: "若有天/我跟她一起跌下去/洶湧翻飛的浪潮裡/其中一位將被埋葬怒海里/就當隨便問句: ……" 這段詞其實很直白 就像一個人在說話一樣 然後按照正常的說法方式 兩個人掉進海 "隨便問句"的下一句肯定就是"你會先救哪一個" 但是旋律不允許 怎麼辦? 變成了"先被你抱住會是誰" 不僅語序倒裝了(是誰會先被你抱住), 主動形式也改成了被動形式 還有"救"這個動作換成了"抱住"
為押旋律音高而不斷琢磨用詞改變措辭 這本來也是煉字的一種 如何能做到表達委婉間接但又不牽強生硬是填粵語詞必然要面對且經常碰到的難題 然而 這種本來很大程度上出於無奈的舉動就為粵語歌詞增添了很多可讀性和趣味性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 香港社會對古文的儲存比內地和臺灣好 新文化運動和後來共和國的文革、批林批孔等活動使勁批判文言文推崇白話文的時候 殖民地的港英政府反倒在提倡文言文 所以香港直到20世紀的中葉甚至中後期還有相當報刊出版物是用文言文寫成的 而因為文言文在香港沒有被戛然而止地廢黜 而是隨著市場的轉變而漸漸式微 所以至今香港文化人書面用語上文言文殘留的痕跡也比內地的多 上面的"洶湧翻飛"和"怒海"就是一例 雖然整篇歌詞的風格是平實白話 但中間夾雜一些文言味道的詞語也一點不顯得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