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沉澱石頭
-
2 # 軍中猛虎12345
我相信,只要一個人潛心立志努力奮鬥,終於一天會成功。
是金子終有一天會發光。
再者……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3 # 創新引領者
寒門難出貴子的原因在於,經濟困難家庭受經濟條件的影響,沒有能力投入資源培養孩子的戰略眼光和意識。戰略眼光和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逐步積累形成的,經濟困難家庭有能力加強孩子意識方面的培養,可以賦予孩子堅定的意志力和耐受力,所以這方面培養不存在問題。但長期積累必須具備經濟、軍事、旅遊、飲食、穿戴等方面經濟投入,透過例項,培養孩子對善良與邪惡、對戰略定位和意識、對未來與現在的取捨、對時尚與庸俗等多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不僅僅需要影響,還需要透過接觸與實踐,讓孩子真正理解與主動按照此標準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如果做到這一點,家庭必須付出不少的、多方面投入,這對寒門而言是一種挑戰。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也有一些寒門子弟的後天學習能力超強,可以透過自己就業後的不斷學習、不斷積累,在超短的時間內形成戰略眼光和意識,這種孩子具有超強的智力、能力,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相對較少。
-
4 # 九緯空間
寒門出貴子,這句話我們從小時候就被父母和老師拿來教育我們
然而,經過這幾十年的觀察,我個人認為,這句話其實只是用來勵志的一句話,並不是說寒門就比富門出貴子的機率高,相反,我感覺貴門出貴子的機率仍然高很多,舉個例子,當年我考大學的時候,我是生活在農村的,家庭條件不好,那個時候是九十年代,大學不好考,每年我們學習就考出去幾個人,我也是努力的掉了一層皮才考了一所二本,然而我進入大學後,發現身邊的同學基本上都是城裡人,家庭條件也不差,農村去的很少,究其原因,我發現他們高中資源可比我們好得多,他們的老師都是師範大學畢業的,而我們的老師基本上都出自各個地方的師專,有的甚至就是高中或者中專水平。
他們在平時學習時,有充分的營養補充,而我們只能是整天蘿蔔白菜,他們有較好的資訊資源,可以把握考試方向和重點,而我們只能玩命的做題。
總而言之一句話,人努力拼搏固然重要,當時資源更重要,具備好的條件和資源可以讓你少奮鬥幾十年
-
5 # 大C在農村
至於為何寒門難以出貴子,我曾經碼過如下一些字來描述自己對農村教育的理解。應試教育的敗筆在鄉下更是顯得尤為明顯,也許理解的非常片面,但仍不可否認有些東西是事實存在的。
和一朋友聊到了他們家親戚的孩子初中沒讀完就不讀了,說是不想讀也不想浪費錢,就出去混去了。問我呆在農村這種輟學的現象沒少見吧,我說我們家鄉不算貧窮,自己接觸的人不多自然也瞭解的不多。但是農村的教育問題還是挺有感觸的,對於我們這一類的返鄉者,子女面臨的教育問題不得不說是讓自己糾結和憂心的根源。
輟學的人幾乎沒有幾個是讀不起書,但的確可能是因為錢爸說現在農村都有扶貧助學的補貼,而且農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所以如果按以前的理解輟學的原因是因為窮讀不起書,那麼我想現在這個理由肯定是站不住腳了。
老一輩的農村人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但現實出現的本科生和高中生幾乎無異的薪酬讓社會狠狠的扇了大家一巴掌,一部分人開始認為讀書不再是改變貧窮的唯一出路,加上各種小學生賺大錢,大學生搬磚的言論,於是這些農村家長也開始忘了讀書的真正目的是夯實基礎,當把學歷和金錢劃等號的時候,也忘了讀書能不能賺錢的關鍵還是在於個人。“讀書無用論”開始煽動著輟學者去提早賺錢,於是變成了輟學的重要理由。
教學條件好了,好老師卻走了自己讀小學、初中學校回來了去過幾次,教學條件相比當年,已經可以用質的飛躍來形容。
不用像我們當年那樣自帶桌子椅子,很多東西都是煥然一新。
可媽說鎮上家裡條件好的,讀到初中都送到縣城讀書去了,問其緣由說是大家都覺得現在鄉下的老師教的不好,即使有教的好的老師也都被縣裡的重點學校挖走了。
好的教育資源和人才都流向了城裡,同時還帶走了一部分學習不錯的學生,於是剩下留在農村的教育便有了更多破罐子破摔的可能。
瞎總結了一下也許就是這麼一個敗筆邏輯,家庭條件決定了教育資源,而教育資源決定了高考分數,高考分數決定了大學的人脈圈,而人脈圈也就決定了下一代的家庭條件,週而復始,導致了農村發展的惡性迴圈。
缺失了陪伴,如果氛圍差了,走偏就不奇怪了聽一初中小毛孩講“誰誰誰和老師幹了一架、誰誰誰都有女票了”。描述的這一類人中,留守兒童至少佔據絕大多數比例,只因這是爺爺奶奶無法理解和管控的時代。小毛孩描述的事件在我們讀書的當年是不敢想象的,但是現在看起來也很正常,畢竟過來人也理解青春的懵懂。
如果說我們八零一代是中規中矩,往後的九零一代是個性鮮明,那麼現在那一小撮另類的零零一代絕對可以稱之為“別具一格”。當然我肯定沒想以偏概全,說這也不是用來評論現象的好壞,只是想說留在農村受教育的青少年缺乏了好的教育體制管控,如果同時也喪失了父母的引導,沒同好伴很容易就走偏了,而走偏的人越多,整體學習的氛圍越差,自然拉低了農村好學生學好的機率。
我一直在想,以後我家娃讀書,除了約束給他一些好習慣之外,陪伴他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不用這補習那訓練的,只要不壞原則,給他一個想嗨就嗨的童年,未來我會不會這麼幹我不知道,但是至少我現在是這麼想的。 和城裡當幼兒園老師的朋友開玩笑說,你要回鄉下創個業應該也不錯,現在鄉下把小孩還真看的挺重的,老百姓也不缺錢,但是師資的缺失確實是硬傷,如果有個牛X 的人回鄉搞教育,只要教的好,別人肯不肯出錢我不知道,但我肯定會出。
朋友們,你們覺得呢?
-
6 # 寧夏3552
一個多麼刺耳的問題。
這話,應該問下富人,社會資源在誰的手裡,誰有發言權。
曾經,書上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畫面美好,猶如空中樓閣!十年寒窗,也不一定換來功成名就。
如今,有錢人在孩子身上花錢毫不吝惜,補習班,私人家教,各種夏令營,出國旅遊等,這些,都是窮家孩子奢望不起的。
窮人孩子早當家,不當貴子又何妨?
-
7 # 領心HeartSpace
不是有些,是一直以來。
教育從來不僅是教育問題,我們以古代舉例,一個王朝建立之初一般是階層最扁平的時候,因為有大量出身低微的人躋身上層,最好的情況就像漢朝明朝,平民出身的佔絕大部分。
那麼作為既得利益者,當我獲得了很大的權勢之後,我會不會尋求某種方式將我的權勢轉移給下一代?答案是必然的。既得利益集團會要求皇帝將這種延續制度化,比如九品中正制,在這個制度下高門子弟出仕就是三品以上,那個時代的教育被鎖定在世家貴族手裡,寒門就是寒門,沒有貴子這一說。
當時南朝宋孝武帝的親信黃門郎路瓊之被王僧達羞辱了,就是“王與馬共天下”的那個王導的玄孫,路瓊之是路太后的侄孫,路太后聽說這件事之後跑去跟她兒子孝武帝哭訴“我還活著王僧達就敢這麼欺負我家人,你要死了我是不是得要飯去。”
孝武帝是這樣說的:“路瓊之還是太年輕,王僧達什麼背景,他去招惹王僧達幹什麼,被人侮辱了活該呀。”
彼時世家大族跋扈得連皇帝親族都不放在眼裡。
後來皇帝不想官僚隊伍裡飯桶太多,經過與世家大族的漫長博弈達成了一種共識:考試製度。大家都憑本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然而,教育資源總是傾向於有錢的地區和有錢的人,當新的王朝建立起來,既得利益集團總是透過壟斷教育資源的方式來壟斷權力,而這種壟斷的形成也就幾十年時間。
所以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寒門出貴子是少數,寒門無貴子才是常態。
回覆列表
首先,我不認同這個觀點,因為我對“貴子”衡量的標準是:一、品行高尚。二、學識淵博。三,對社會貢獻大。如此推論,品行的高尚與低劣關鍵在於家長的教育和以身作則的影響,這就是家風的問題,是骨子裡體現出來的氣質,跟貧富無關。學識的淵博與疏淺也是來源於家長對子女的要求與引導,這直接影響到孩子對知識攝取量,這跟貧富好像也拉不上什麼關係。而一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就取決於他個人的能力與奉獻精神,能力要靠學識支撐,奉獻精神就是由小到大所形成的道德昇華,這些又跟貧富有什麼關係呢?
當然,富足家庭可以為子女成才提供更多的條件選擇,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平臺上的優勢,但同樣離不開父母的嚴格要求和正確引導,因為任何成就都必須建立在良好的道德框架中,才能得以眾人的模效與尊重。所以說“貴子”的產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家庭條件的影響,但最為關鍵的還是作為父母所盡的教育責任和思想灌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