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秦一農夫

    《慈禧太后演義》是由清末,民國作家,史學家蔡東藩先生所著的一部小說演義性質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原名《西太后演義》。雖然作者輯錄大政,遍採遺聞,從慈禧的出生直到入宮垂簾聽政,以及後來完全掌握清潮政權幾十年直至死亡的一生經歷,都有很詳細的講述,有一定的史學硏究價值,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史書"。

  • 2 # 稚友之家

    也不全是,這本書從客觀的角度寫了慈禧太后的一生,年輕時知人善任,咸豐去世後大權獨攬,鎮壓八個顧命大臣,奪權控制朝政,其實有一番政治頭腦。然而她違抗歷史潮流,阻擋了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近代的沒落和屈辱。 作者寫此書,第一,當時寫慈禧的小說很多,但多從宮闈的角度反映她荒淫奢靡的生活,很多不切實際,他用演義體裁寫慈禧專輯,自己說"於孝欽一生行跡,十舉四五",實際上我認為可以當一本史書來看的。第二,作者想用這本書提醒防範女權,這是一種對婦女的歧視,不可全信。第三,作者想用這本書來說明"清之亡,亡於西太后,中國之弱,亦弱於西太后",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慈禧身上,是主觀的。當時中國妄自尊大,以天朝的態度對待自己,以外夷的態度對待其他人,未與其他國家平等相處,未與時俱進,才是釀成近代受凌辱的根本原因。 總的來說,這本書平鋪直敘的將了慈禧的生平,前半部分平平,後半部分看到她剝奪北洋艦隊的經費,為了她一己私慾修建頤和園,阻撓戊戌變法等種種行為時,真正覺得可氣可恨!

  • 3 # 雲龍256013933

    《慈禧太后演義》對慈禧從出生到入宮到垂簾聽政,以及掌權清朝數十年直至辭世的一生經歷,進行了其實詳細地講述,該書不僅文學性強、有可讀性,且有一定的史學研究參考價值。

    也不全是真實歷史,這本書從客觀的角度寫了慈禧太后的一生,年輕時知人善任,咸豐去世後大權獨攬,鎮壓八個顧命大臣,奪權控制朝政,其實有一番政治頭腦。然而她違抗歷史潮流,阻擋了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近代的沒落和屈辱。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浙江蕭山臨浦鎮人,現代著名通俗歷史學家和歷史演義小說家。14歲中秀才,後以優貢生朝考入選,赴福建以知縣候補。因不滿官場惡習,稱病即歸,從事教書生涯。辛亥革命後,蔡東藩懷著“演義救國”之志,憤筆撰寫演義,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以驚人的毅力,先後完成前漢(含秦)、後漢、兩晉、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共11部歷史通俗演義。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9年,凡2166年,600餘萬字。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因此,蔡東藩先生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慈禧年輕時也是一位美人。慈禧晚年常常炫耀說,年輕時宮裡人都說她長得漂亮,大家都忌妒她。做過慈禧近兩年女侍官的德齡,在她的書中如此描繪慈禧的外貌:“太后當伊在妙齡時,真是一位風姿綽約、明媚鮮明的少女,這是宮中人所時常稱道的;就是伊在漸漸給年華所排擠,入於老境之後,也還依舊保留著好幾分動人的姿色咧!”

      曾與慈禧朝夕相處九個月的美國女畫家卡爾在《慈禧寫照記》中寫道:“慈禧太后身體各部分極為相稱,美麗的面容,與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條的身材和烏黑光亮的頭髮,和諧地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太后廣額豐頤,明眸隆準,眉目如畫,口唇寬度恰與鼻寬相稱。雖然其下頷極為廣闊,但絲毫不顯頑強的態勢。耳輪平整,牙齒潔白得如同編貝。嫣然一笑,姿態橫生,令人自然欣悅。我怎麼也不敢相信她已享69歲的大壽,平心揣測,當為一位40歲的美麗中年婦女而已”。

    人物評價,正面評價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的帝制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

    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援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實非常高明,百日維新改革速度過快,根本只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準備立憲、廢科舉制度、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新學、庚子退款建設教育事業等。

    負面評價

    個人的人格方面,慈禧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的手法殘忍。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當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慈禧當政的結果亦受到不少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慈禧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臺。

    慈禧作為最高權力責任者,拒絕取消維持了300人之短見議和與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鉅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敝。

  • 4 # 青山84

    慈禧是個十分複雜的歷史人物,在華人心中口碑不好!國恥史發生在她與咸豐手裡,是權欲,貪慾,腐敗的象徵!用演義方式寫慈禧顯然不恰當,應用史記的方式還原慈禧!

  • 5 # 徐大乎

    第一,現代社會普遍認為,演義與演繹意思和意義相近,是作者根據史實由一定邏輯性假設出來的事件,因此從書名《慈禧太后演義》望文生義可知是小說體故事。

    第二,即便是歷史,也是具有後真相特徵的歷史,不可避免的會摻雜者現實政治以及作者個人的價值判斷。

    歷史其實就是你認為邏輯自洽的推理,有的真相放在你面前,你有可能並不認可,這就是事實、就是現實。

  • 6 # 踏夢狂歌

    演義有一定的杜撰性,真實的歷史你可以看《史記》,《二十四史》這些書的事情更接近真實歷史。

    《慈禧太后演義》和《三國演義》裡的故事性質更接近一點都屬於故事性比較強的事情。

    什麼是故事?就是為了加強某一方面的事情,在事實的基礎上改變過內容的事情。

    看故事的話就看《三國演義》,看歷史的話就讀《三國志》,《慈禧太后演義》並不是真實的歷史只是演義。

  • 7 # 使用者183728OO982

    蔡東藩寫的慈禧太后演義是一本小説。他仿三國演義七分真。三分虛構的方式而寫。可能比三國演義真實性的成份要大些。我讀了幾本他寫的歷史演義。也象歷史學者去考證。並發表他的評論。所以他寫的演義小說。因為沒有太多的藝術虛構。所以吸引不了更多讀者的興趣。所以。人們往往把他的小說作為歷史研究的論證。我想慈禧太后演義也是。不一定完全真實。起碼有七十的真實。

  • 8 # 京寧話說歷史

    歷史和演義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說聯絡,以歷史人物為內容的演義肯定包含了某些歷史事實;說區別,歷史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而演義則屬於文學中的小說一類。歷史不可虛構,演義則可以虛構。基於歷史和演義的這種聯絡和區別,因而《慈禧太后演義》這部書肯定包含了一定的歷史史實,但無疑這部書中肯定也存在著很多虛構的成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每天睡幾個小時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