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遊史語
-
2 # 陸棄
馬謖是一個參謀型人才,不是一個帥將之才。劉備生前實際上評價他是非常對的,“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言過其實,就是愛吹牛逼。不可大用的話,不是不用,而是不可大用,不可讓他當將帥,但當參謀長還是可以的。馬謖實際上並非一無是處的,《三國志》明確記載:(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所以你不要以為諸葛亮是個瞎子,胡亂用人。馬謖的長處一時矇蔽了諸葛亮的眼睛,讓他錯用了馬謖為將,從而也讓馬謖因自己的“言過其實”付出生命的代價。馬謖作為將帥剛愎自用,不聽諸葛之言,不聽王平之諫,故然咎由自取。但他作為一個參謀人員,還是完全合格,甚至是非常合格的。馬謖作為參謀長幫助主帥制定軍事作戰計劃是有成功的先例的。諸葛亮平定南中地區“七擒孟獲”時,就是聽從了馬謖獻計“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並且取得巨大成功。所以,如果諸葛亮在馬謖兵敗之後,聽從了其他的求情不斬馬謖,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很有可能就給後三國時期人才凋零的蜀漢留下一個人才。這個人才如果給姜維做軍師,當智囊,說不定會獻出什麼奇計也未可知。事有兩面性,未來的事誰長著前後眼呢,既便是諸葛亮,也不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錯用馬謖不就是他犯下的錯嗎?如果不斬馬謖,也許將來再一次重用馬謖,就馬謖剛愎自用的樣子,說不定給蜀國造成更大的損失呢!
-
3 # yl23446980
感謝邀請!這次朋友聚會閒聊,他說,老闆問他:他和同事誰能力大,這是個細思極恐的問題,我朋友也算是資深,說老闆,你把我放到合適的崗位,我就有能力,反推亦之。老闆說問題還不是推給我了。所以古人云:天時地利人和,才是根本,沒有如果!雖然說:人生如戲,但我們不是演戲,謝謝
-
4 # 史苑空間站
不管是歷史還是演義,馬謖都是一個存在爭議的人物,至於馬謖不死會不會作為姜維的軍師而大有作為的問題,我們先看看馬謖生平及表現。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郡宜城縣人。三國時期人物,與哥哥馬良等四位兄弟並稱“馬氏五常”。馬謖才器過人,且好談論軍計,《三國志》多次提到,“諸葛亮頻攜謖,逢議點謖”,可謂深受諸葛亮信任;劉備臨終前,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諸葛亮征討南中時,曾向諸葛亮提議採取心戰。建興六年(228年)街亭之戰時,馬謖因違反軍令,為張郃所破,蜀軍進退無據,不得已放棄隴右三郡,退守漢中,後被諸葛亮處斬。
馬謖生平表現:在演義之中的主要表現:
第一次,諸葛亮平南蠻,馬謖獻計攻心為上。諸葛亮: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第二次,識破孟憂詐降,馬把孟憂的來意寫在紙上與諸葛亮意見相同;
第三次,諸葛亮要北伐被馬謖勸住,獻反間計差點搞死司馬懿;第四次,提醒諸葛亮趕快修書告知孟達早做提防;
第五次,馬謖立軍令狀去守街亭,丟了街亭被處斬;
應該說馬謖是人才,但不是將才。他的失敗是諸葛亮為了培養他,在不適宜的時機讓他單獨領兵,而且事關全域性勝負,把他放錯了位置(劉備也曾告誡過),這是諸葛亮的失誤;事後為了所謂的交代也罷面子也罷,斬了馬謖,沒有給他成長的機會;如果馬謖不死,在諸葛亮心中的地位會大不如前,即使他吸取街亭之戰的教訓不斷成長。又能在諸葛亮死後能平安過渡到姜維時代(魏延就沒挺過去),也只會成為姜維左膀右臂。至於是否大有作為?不好說!
-
5 # 石頭說歷史
馬謖適合當參謀,但不適合直接統兵作戰。馬謖少時成名,飽讀書卷,平時喜歡和別人談論軍事謀略。做過綿竹、成都縣令和越嶲郡太守,有一定的從政經驗。
諸葛亮非常喜歡馬謖,馬謖擔任參軍的時候,諸葛亮經常和他談論軍事謀略,一談就是一整天。馬謖也不是空有理論,建興3年諸葛亮南征,馬謖建議諸葛亮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採用了馬謖的建議,順利征服了南中地區。
估計這個時候,諸葛亮在心裡決定,把馬謖當做重點物件去培養了。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違背眾議,讓他做先鋒,這讓很多人不解。因為諸葛亮平日謹慎,不大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一個沒有一點統兵經驗的書生參謀。
諸葛亮這樣做,有他的考量。既然想重點培養,就得給他一個展現能力的平臺,這次先鋒正是一個好機會。我估計馬謖聽到自己要當先鋒了,他心裡是又驚又喜,換做任何人都一樣。
其實諸葛亮這樣做,也是效法劉備的做法。劉備拿下漢中後,人們都認為會讓張飛鎮守漢中,沒想到劉備卻選了一個牙門將軍(低階武官)魏延去做漢中都督,這讓所有人大吃一驚。最後的實踐證明,魏延做的很好,劉備從隊伍中發掘了一個帥才,一個軍事骨幹。
所以,諸葛亮也想在馬謖身上重演一回魏延的故事,既能讓馬謖建立威信,又能讓大家知道自己善於發掘人才,等等。諸葛亮越想心裡越開心。
可是實踐證明,這個平日談論軍事謀略一套一套的,提出過好意見的人才,在實戰中的表現差的離譜。街亭戰敗,使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痛失大好局面,只能撤回漢中。
戰敗需要問責,馬謖成為矛盾焦點。殺還是不殺,成了諸葛亮最難抉擇的。親手殺掉好友馬良的弟弟、重點培養物件、難得的好參謀,有些於心不忍;不殺,這個自己破格提拔引起眾人不滿、在指揮中違背自己意見、丟失戰略要地、讓自己的設想全部落空,又有些不符合自己嚴明法令的風格。於是在痛苦的抉擇中,諸葛亮最終選擇殺掉了馬謖,算是給死去的將士和活著的人一個交待。站得越高,摔得越慘。諸葛亮用錯人,自己連貶三級;被拔的老高的馬謖,只能一死了。
第一次北伐雖然失敗了,但諸葛亮卻收穫了另一個人才——姜維。經過簡單接觸,許多人發現這個年輕人可不一般,比馬參軍的水平要高了不少。於是剛剛成為俘虜的姜維被火箭提拔為奉義將軍、當陽亭候,最後成長為蜀漢後期最為重要的將領。
假如馬謖不死,我覺得他也不會有其他更好的機會了,有這一次失敗,就基本結束了他的政治軍事生涯,更不會成為諸葛亮另一個培養物件的好幫手。他的臉往哪擱?
-
6 # 波若摩
馬謖就像現在一些小孩,聰明還討大人喜歡。生活中處處是恭維寵溺。長此以往人格形成過程是災難性的。若是及早讓他體會挫折就前途無量了,如若不能只能當副手之一。所以諸葛可以是軍事家政治家絕對不是一個教育家,瞧瞧他帶的兩孩子。。。
-
7 # 文紅35
劉備知人善用。諸葛不行,是因為劉備把諸葛放對地方,才成軍師。劉備死了,馬謖沒戲。危險。人事部長,蜀國沒了。那就是劉備死了。劉備去行街,就能尋到殺豬的張飛,賣棺材的關羽,更能厚臉皮,三顧。。。
-
8 # 新知傳習閣
一
馬謖之死,首要責任在諸葛亮,而不在馬謖。
在街亭之戰前,馬謖沒有單獨歷練的機會。突然把這麼重大的任務交給馬謖,本身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培養一個將軍,就要讓從低階軍官做起,先做一些不重要的戰事。讓他對實戰有清醒的認識,慢慢積累經驗。
如果放在歷史上,突然把一個不合適的人放在重要位置上,就是要殺這個人的表現,而不是提拔重用的態度。
這樣使用一個人,他肯定是要犯錯誤,並且極有可能是大錯誤。然後就可以藉機把他除掉,這才是歷史上的正常邏輯。
因此對於諸葛亮為什麼不按正常程式培養使用馬謖,不得而知,總之這肯定是一個錯誤,誤了蜀國,也害了馬謖。
二
其實,我們稍提一個題外話。
長平之戰的趙括也是一樣,趙括並非無能之輩,只是缺乏實戰歷練和時間經驗積累,貿然被推上了重要崗位,還是極其難以完成的任務。從這個時間點,失敗的命運就基本上已經註定了。
趙括和馬謖,從本質上看,都是大用之才。
將軍必起於發卒之間,沒有十年左右的歷練,很難打造出一個合格的將軍的。在積累經驗的道理上,時間是最難跨越的尺度。
趙括和馬謖,如果是從很小的年紀,就放在軍中名將身邊進行重點培養,最終都有可能成為一代名將或參謀人才。
三
如果馬謖不死,吸取這次的教訓,再假以時日,也會成為一個大才,至少成為姜維的軍師或者姜維在朝中的幫手是沒有問題的。
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馬謖必死。
因為劉備剛死沒幾年,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並不穩固,受到蜀中派和劉備親信的打壓,本來位置就很尷尬。
這次失敗給了蜀中派和劉備親信發難的機會,諸葛亮只有找個替罪羊來頂,這個人只能是馬謖。殺了馬謖,才能堵住蜀中派和劉備親信的嘴。
不管是用人不明,還是事後所為,馬謖都是諸葛亮的犧牲品。
-
9 # 清水空流
首先,我們是以《三國演義》來談論這件事,而非《三國志》。
可以說,諸葛亮殺馬謖是迫不得已。不得不殺。一是馬謖立有軍令狀。而是馬謖罪責不小。三是諸葛亮自己用人失察。再有一點就是街亭失手的最大責任在諸葛亮,而非馬謖。
諸葛亮在用人這個問題上顯然不如劉備,也不如他的對頭司馬懿。識人不明,用人不慎。是諸葛亮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看,馬謖是一個高階參謀和幕僚,絕非一個主事的領導。也就是說。馬謖可以提供若干個高明的建議。提供給主事者採納。如果讓這樣的讓做決定權,並不是這樣的人長項。
馬謖如果不死,在姜維麾下應該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謀士。但成為一個軍師缺缺乏應有的能力和戰略眼光。馬謖在劉備死後早在諸葛亮的提攜下展露頭角。但馬謖就給過諸葛亮一個建議,就是在曹魏散佈謠言說司馬懿要造反。其他並沒有高妙的意見。馬謖缺乏大的格局意識和戰略管觀。
再就是,姜維必須要控制住馬謖,馬謖剛愎自用,有些自傲,目中無人。如果馬謖看不上姜維,或者說姜維難以降伏馬謖的話,恐怕馬謖不僅難以成為助力,恐怕還會為禍姜維。
總之,還是劉備那句話,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
10 # 歷史笑春風
諸葛亮最器重的人才就是馬謖,可是正是馬謖在街亭之戰中坑害了諸葛亮。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時,本來開局一片大好,可是在張郃的援軍到來後,馬謖擔任諸葛亮的先鋒在街亭阻擊張郃。誰知道馬謖與張郃一觸即潰,葬送了諸葛亮的大好形勢。最終,諸葛亮撤回漢中,並處死馬謖以謝天下。當時有很多人不同意斬殺馬謖,認為人才難得。那麼,諸葛亮如果留下馬謖,會不會讓他戴罪立功,在日後有所作為呢?
一、言過其實的馬謖。馬謖是荊州馬氏兄弟的一員,他的哥哥馬良因為眉毛長有白毛,被稱作“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在夷陵之戰中,馬良被劉備派去聯絡五溪蠻共同攻打東吳,在兵敗後戰死沙場。馬謖有著家族兄弟的遺澤,自然得到蜀漢政權的照顧。再加上他具有一定的才華,喜歡談論軍國大計,得到了諸葛亮的青睞。
不過,長於觀察選拔人才的劉備,對馬謖卻不以為然。他在臨終時,專門對諸葛亮叮囑說,馬謖其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請你一定要仔細觀察他。可是諸葛亮對此不以為然,他在劉備去世後,依然重用馬謖。諸葛亮把馬謖提拔為參軍,經常和馬謖談論商討軍機,從白天能夠一直談到深夜。
馬謖也確實為諸葛亮出了不少主意。在諸葛亮南征南中時,馬謖就提出了“心戰”的戰略。他提出“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順利平定了南中的叛亂。
在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時,一舉佔領了曹魏的南安、安定和天水三郡,使得關中震動。曹魏派出張郃率領五萬多馬步軍,從關東長途跋涉千里,來救援隴西。諸葛亮派馬謖為先鋒,率軍在街亭堵擊張郃。諸葛亮讓馬謖佔據街亭的城寨,當道阻擊張郃。可是馬謖卻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命令,率領蜀軍上了南山。
雖然南山有居高臨下的形勢,卻沒有水源。張郃在觀察地形後,派兵切斷了蜀軍的汲水道路,蜀軍因為缺水而大亂。馬謖沒有能力制止蜀軍的混亂,在張郃的攻擊下,蜀軍被打得崩潰星散。因為街亭的丟失,使得諸葛亮前無所據,只得撤軍而回,第一次北伐被迫黯然收場。事後,諸葛亮想起劉備的囑咐追悔莫及,斬殺了馬謖以謝天下。
二、不得不死的馬謖。在斬殺馬謖的時候,諸葛亮未來的繼承人蔣琬就提出了異議。他認為馬謖是有用的人才,諸葛亮因為打了敗仗就誅殺馬謖,是在做讓敵人高興的事。習鑿齒也評論說,諸葛亮對馬謖的處罰是不恰當的。原本蜀國就國小偏僻,人才稀缺。可是諸葛亮卻誅殺馬謖這樣的俊傑,去收取普通人的來任用。而且對馬謖的使用、處罰都過於嚴苛,這也是蜀漢缺少人才的原因。
我們看蔣琬、習鑿齒的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諸葛亮對馬謖的使用確實有一定的問題。馬謖是諸葛亮選拔的人才,但是他長年擔任參軍的職務,為諸葛亮出謀劃策,而沒有實戰的經歷。雖然他對軍機大事有著自己的見解,可是讓他帶兵打仗卻是難以勝任。
在街亭之戰中,本來大家都想讓魏延、吳懿這樣的富有作戰經驗的將領來守街亭。可是諸葛亮違背大家的意願,選拔了馬謖。諸葛亮對於街亭一戰充滿信心,認為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任務,馬謖應該可以勝任。這裡面也有他想要提拔馬謖的心思在裡面。誰知道馬謖卻違背諸葛亮的命令,將軍隊帶到缺水的南山,遭到了慘敗。
諸葛亮在戰後追究責任,誅殺了馬謖手下的兩名將軍,自己和趙雲都貶官。但是在對於馬謖的處罰上,產生了分歧。馬謖對戰敗負有直接的責任,對他處罰是應該的。可是處罰的分寸是分歧的焦點。馬謖違背軍令該罰,但是他作為前線的指揮官,有著機斷處置的權力。在這一點上無可厚非。
馬謖在作戰中指揮不力,這和他手下的軍隊戰鬥力不強有關。本來馬謖想要複製當年定軍山之戰,等待張郃攻山時疲憊之機,居高臨下攻擊敵軍。但是他的手下戰鬥力低下,在沒有水的情況下,不戰自亂,馬謖的設想成了泡影。從這一點來看,馬謖的失敗也有情可原。
再加上街亭之戰的損失並不大。當時諸葛亮兵出祁山時只帶了六萬左右人馬,在街亭的部隊是諸葛亮的前鋒,最多不過兩萬人。他們和張郃的前鋒部隊交鋒,失敗後由於王平表現出色,張郃沒有進行追擊。諸葛亮在西城的主力沒有受到損失,還帶回了千餘戶當地百姓。從兵力損失上來看,馬謖作為高階將領,也可以按照趙雲的例子,貶官處罰,不必一死。
但是,馬謖卻被諸葛亮處死了。在史書上說諸葛亮以必須法紀嚴明作為理由,誅殺了馬謖。可是,這只是表面現象。諸葛亮誅殺馬謖的主要原因是要平民憤,壯軍威。因為當時諸葛亮違背大家的意願,派馬謖去守街亭是有私心的。諸葛亮的這種舉動已經引起了大家的不滿,在馬謖戰敗後更是讓軍心動搖。
更為惡劣的是,馬謖在戰敗後竟然不顧敗退的蜀軍,也不顧西城的諸葛亮主力,自己逃回了蜀中。這讓諸葛亮再也無法饒恕馬謖。如果他不對馬謖嚴懲,將會給蜀漢政權和蜀軍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為此,諸葛亮對幫助馬謖逃跑,知情不報的向朗進行了嚴懲。至於說馬謖,他只能揮淚斬殺了。正是因為諸葛亮斬殺了馬謖,才使得蜀軍士氣很快恢復過來,迅速重新投入了北伐的疆場。
三、諸葛亮對馬謖的期望。我們從諸葛亮在街亭之戰中對馬謖的任用,就可以看到諸葛亮對馬謖的期望。但是,由於馬謖的無能,讓諸葛亮期望有多大,失望也有多大。在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是因為馬謖確實有一定的才能,劉備也承認了這一點。但是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只能做一些參謀的工作,不適合擔任重要任務的角色。
諸葛亮對此的態度是不以為然。這表明諸葛亮認為馬謖的能力出眾,能夠承擔重要的崗位。因為諸葛亮經常和馬謖談論軍國大事,被馬謖的言論所迷惑,因而忽視了劉備所說的“實”。這個“實”就是馬謖的實際能力。馬謖沒有實際的作戰經歷,缺乏作戰經驗,就更談不上帶兵才能。如果用後人的話來說,馬謖就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代表。
諸葛亮沒有看到馬謖的缺陷,把他當作蜀漢最出眾的人才來培養。他和馬謖的關係密切,情同父子。因此,諸葛亮才會把街亭之戰的重任交給馬謖。這場戰鬥,在明眼人眼中,簡直是赤裸裸的栽培馬謖。
因為張郃的軍隊千里赴援,在穿過險峻的關隴道後,已經是人困馬乏。街亭阻擋在關隴道的出口,本身有著防禦的城寨。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命令,據城死守,以騎兵為主的張郃,沒有攜帶攻城器械,根本難以奪取街亭。再加上張郃隨軍攜帶的輜重有限,一旦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對魏軍十分不利。
因此,張郃想要取得戰役的勝利,難度是十分大的。他不但要擊敗蜀軍,還要在極短的時間裡擊敗蜀軍,奪取街亭。否則的話,如果諸葛亮的主力到達,張郃將被困在關隴道南口到街亭之間的狹小地區。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張郃很可能全軍覆沒。這樣,整個關隴地區的魏軍防禦將會崩潰,蜀軍將席捲關隴,奪取潼關以西的大片地區。
如果這樣,堅守街亭的馬謖將成為蜀漢最大的功臣。再加上諸葛亮的器重,自身的家世,馬謖可謂前途無量。在諸葛亮死後,他幾乎肯定會成為諸葛亮職位的繼承人。但是,馬謖的表現,將這一切都毀於一旦。
馬謖在街亭之戰中的表現,並不能構成他死刑的理由。諸葛亮誅殺他,主要是因為他貪生怕死,畏罪潛逃的惡劣行徑。這表明了馬謖不但能力低下,還品行不端。這樣的人實際上沒有什麼用處。一旦讓他擔任了重要的職位,他將會做出種種不法之事。因此,諸葛亮才對馬謖極度失望,斬殺了馬謖。就算是諸葛亮留下馬謖的性命,他也會對待向朗那樣,將他削職為民永不任用。
結語:諸葛亮在街亭之戰中任用馬謖做先鋒,是想要提拔馬謖,讓他立下功勞,為日後重用他做準備。如果馬謖守住街亭,將會成為蜀漢北伐最大的功臣。諸葛亮將會一舉消滅張郃,奪取關隴。這樣,北伐首要的功臣馬謖將會前途無量,成為諸葛亮職位的繼承人。
可是,馬謖卻打了敗仗。在這一戰中,馬謖印證了劉備對他的評價,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他沒有實戰經驗,紙上談兵,得不到部下的信任。在作戰中,指揮漏洞百出,被張郃輕易擊敗。尤其惡劣是,在打了敗仗後,馬謖放棄指揮,畏罪潛逃。這說明了馬謖品行低下,不可大用。諸葛亮只能誅殺了他以平民憤,以壯軍威。
諸葛亮對個人的品行十分看重。在他治理蜀國時,全國上下都任用品行端正的人員。我們可以想見,像馬謖這樣品行低下的人,一旦諸葛亮發現了他的缺陷,肯定要予以重罰。即便是諸葛亮不殺馬謖的話,他也會像對待向朗那樣,永不任用馬謖。
-
11 # 笑看三國風雲
諸葛亮不殺馬謖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即使馬謖不死,他也不可能作為姜維的軍師,為何如此說呢?這就需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個就是馬謖到底犯了什麼必須死的問題?一個就是諸葛亮為何必須殺馬謖?第三個如果馬謖不死,他有沒有可能作為姜維的軍師?
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仔細的分析這事的前因後果。
馬謖到底犯了什麼必須死的罪行?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率軍攻打曹魏,聲稱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派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曹真前去防守郿縣;諸葛亮則親率諸軍進攻祁山,發動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響應,關中震動,震驚曹魏,魏明帝更親身到長安督戰,並派張郃抗擊進攻祁山的諸葛亮。
諸葛亮攻祁山時,力排眾議任命自己十分賞識的參軍馬謖負責防守街亭,但是馬謖在街亭違反諸葛亮的命令,選擇登上南山據守而放棄駐守街亭;張郃率大軍來到之後立即包圍駐紮山上的馬謖,同時斷絕了馬謖軍的水源,從而大破馬謖軍,士卒四散,潰不成軍。
馬謖失守街亭後,諸葛亮失去重要據點,進退無據,無法再戰,從而功敗垂成。諸葛亮透過調查之後,將馬謖、李盛、張休等人被處死,黃襲被奪兵,連帶陳壽的父親也被割了頭髮。
綜合這個事情的前後因果來看,馬謖犯了三個嚴重的錯誤。
第一個錯誤就是違反諸葛亮的命令,按照諸葛亮的命令是要求在街亭部署兵力以阻擋張郃大軍,從而完成諸葛亮的後續戰略行動,可是馬謖非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跑到山上駐紮,結果被張郃擊敗。
打敗仗本是非常平常的事情,畢竟敵強我弱,在所難免,只要組織得法還是可以將損失降到最小,可是另外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就是在張郃軍圍攻馬謖軍的時候,作為統帥的馬謖不但沒能夠有效的組織兵馬反擊,反而跟著一幫部將們棄軍逃跑,置潰散計程車卒不顧,這個棄軍之罪也是法網難逃,然而更為惡劣的錯誤就是馬謖從戰場逃跑之後,直接逃回漢中,沒有回到軍營接受懲罰,反而躲藏起來了,更是罪上加罪。
因此,從以上的問題來分析,馬謖的問題非常嚴重:違抗軍令,棄軍逃跑,並且最後還畏罪潛逃,數罪併罰,不死如何服眾呢?
由此可見,馬謖犯的這些事情確實是該死之罪,否則諸葛亮何以治理蜀漢?如何統領大軍北伐作戰,興復漢室?
諸葛亮為何必須殺掉馬謖?既然馬謖犯了這麼嚴重的錯誤,那麼作為諸葛亮最中意的部屬,甚至未來有意培養的接班人,有沒有可能網開一面,不殺他,讓他改過自新?留下他為未來蜀漢效力?
諸葛亮有沒有這方面的考慮?從人的本性來看,應該是有,畢竟蜀漢人才不多,好不容易出來這麼一個值得栽培和提拔的人才,怎麼能夠輕易殺掉呢?
可是不殺他,怎麼對得起劉備,諸葛亮等人倡導的依法治蜀的理念呢?有些人犯的有些錯誤從根本上就無法原諒,比如馬謖就是這樣的人。他違抗軍令,棄軍逃跑,畏罪潛逃,每一條罪狀都讓他難以逃脫軍令的嚴懲,何況這三條都犯了呢?
劉備自進入益州伊始,就命令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等五人一起研究頒佈蜀科,這是一部用來約束蜀地軍民,治理蜀漢用的法律。正是依靠這部治理蜀地的法律,劉備和諸葛亮才得以在益州紮下根,並且得以合理合法的在益州實現了治理,因此蜀漢執法雖嚴峻,但公正公平,百姓無怨。
劉璋父子在治理蜀地的時候,對士大夫階層以寬仁放縱,結果導致他們挾財勢,欺凌小民,從而讓蜀地人心思變。等到劉備入益州之後,為徹底扭轉此亂局,諸葛亮等人執行‘先理強,後理弱’的策略。
所謂理強為力行法治,限制和打擊‘專權自恣’的官僚及豪強;所謂理弱則是努力扶植普通百姓,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意,不受滋擾,從而能夠發展生產,這樣蜀地的經濟就能夠發展起來。
同時,諸葛亮為了勸戒及訓勵蜀國官員將士,制定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執行條章,頒佈全軍以作為能夠執行的行為準則。經過劉備乃至諸葛亮等人不懈努力,蜀漢的的“法治革新”運動取得一定成效,政權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吏治也逐漸清明。
可是面對馬謖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是網開一面還是依法處理?經過權衡之後,為了蜀漢未來長遠計,諸葛亮還是決定忍痛誅殺馬謖以儆效尤,從而確保了蜀漢的法制法規能夠順利的推行。
因此,馬謖必須死,他的死也是為了未來蜀漢的發展而死,應該是死得其所吧。
諸葛亮不殺馬謖,他可以作為姜維的軍師嗎?馬謖是犯了大錯之人,按照當時的法律來看,也是必死之人,即使諸葛亮冒著風險,憑藉特權將他赦免,以後也無法留在姜維的身邊作為軍師,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馬謖的罪行太過於嚴重。馬謖在街亭之戰之時以及之後犯了非常嚴重的罪行,這些罪行按照律令來看必死無疑,即使諸葛亮透過特赦的方式放他一條生路,馬謖此後的仕途生涯也結束了。
犯了如此嚴重罪行的人即使不死也必須為其行為擔負一定的責任,否則何以服眾呢?因此,馬謖即使不死,以後無法立足於公眾,只能廢黜,不得留用。
另外一方面,馬謖不死難以服眾。馬謖不死固然留下一條命,可是此後也沒有資格在軍中立足。一個犯了如此嚴重罪行的人不但得不到懲處,反而公然在軍中任職,這將如何服眾?如何讓人相信他的計謀?策略?
因此,即使馬謖不死,他也無法在軍中履職執行謀士的責任。
總而言之,馬謖在街亭之戰之時和之後的行為嚴重的違反了律令,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失和惡劣的影響,誅殺馬謖正是為了以儆效尤,為了以後更好的治理蜀漢,興復漢室。退一萬步,即使留下活著的馬謖,他今後也無法在仕途中繼續呆下去,即使呆下去,他也無法服眾,更不用說當姜維的軍師。
-
12 # 股盲001
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諸葛亮殺馬謖,是平復軍心,平時看走眼了,關鍵時刻釀成大禍。
器重馬謖,其他將領心裡多少不是滋味。平時的馬謖跟趙括肯定一樣,喜歡紙上談兵,容易讓人覺得有才。
從諸葛亮重用馬謖、姜維可以看出,諸葛亮看人也有走眼的時候,這兩次任用均產生了嚴重的後果。
姜維詐降,不如說是自投羅網,這樣的屎著也能使出來,真當老魏家沒人了,詐降本身就意味著局勢弄得挺被動的。
三軍未戰先奪帥,再好的牌也會打得稀巴爛。
蜀亡,與其說是鍾會、鄧艾聰明,不如說是他倆遇到了姜維這個名重於實的人。
-
13 # 逍遙遊講史
從馬謖的表現來看,他不適合帶兵作戰了。就算諸葛亮不殺馬謖,他的結局應該也是和李嚴、廖立等人差不多,會被流放,而且不可能受重用了。姜維更不可能北伐帶他。
街亭之戰,諸葛亮錯用馬謖,不但使對方釀成悲劇,而且使自己的第一次北伐遭受嚴重損失。事後,諸葛亮自貶三級,並按照軍法痛哭流涕地處死了馬謖等人,他後悔沒有聽先帝劉備的臨終之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馬謖是一個參謀型人才,不該讓他帶兵打仗。
馬謖之前提出過很好的建議:攻心為上。在諸葛亮平定南中之亂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諸葛亮基於和馬良的關係,憐惜馬謖,經常將他帶在身邊,隨時教誨磨練。街亭之戰前,很多將領對馬謖能否勝任,紛紛表示不同意,諸葛亮力排眾議。為了彌補馬謖臨戰經驗不足,還特意派遣行伍出身、經驗豐富的裨將軍王平為副將,配合馬謖防守街亭。臨行前,諸葛亮特別交代馬謖,要沿河佈陣,只要擋住張郃的攻勢,挫其銳氣,等魏延由安定郡而下,南北夾擊,即可徹底擊潰張郃軍。若街亭戰役獲勝,涼州便能穩穩地掌握了。
偏偏馬謖到了街亭之後,不聽王平的良言相勸,也不顧諸葛亮的特別囑託,在山上安營紮寨,王平只好帶著少量兵馬在山下駐紮。結果很快顯現,張郃派大軍在山下進行包圍,截斷馬謖軍的糧道和水源,蜀軍軍心大亂,後大敗。
從這次戰役失敗可以看出,馬謖這個人剛愎自用,沒有臨戰經驗又不聽勸,能狼狽逃回已經算是萬幸。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諸葛亮念舊情不殺他,也要流放他,北伐成功前也不可能重用他了,並且也會警示諸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有個小收穫就是招降了姜維。相信,姜維也是瞧不起馬謖的,北伐也不可能帶他。因此,馬謖的軍事、政治生涯也會斷送,他的結局和李嚴、廖立一樣,諸葛亮死後,他不久也會死去。他不可能再參加什麼北伐。
-
14 # 從容亭候
228年第一次北伐:李嚴為主將,廖立為參軍,魏延為先鋒,趙雲為護軍,王平為後軍,廖化督糧,鄧芝情報,吳班暗衛,馬岱總巡接應。
-
15 # TonyDeng
歷史記載的是:諸葛亮首次北伐,任用馬謖為前軍,是不聽部屬意見一意孤行的結果,馬謖兵敗街亭;諸葛亮要斬馬謖,仍然是不聽大家求情意見的結果。也就是說,當時國內人等,跟你一樣,認為馬謖不宜帶軍,但仍是人才,可放在合適的位置而用之,偏偏諸葛亮全部反過來,第一次證明他錯了,難道第二次會是對的?不過沒機會證明瞭。作為諸葛亮粉絲的習鑿齒,也不禁對諸葛亮殺馬謖頗有微詞,語見《三國志》裴松之注。
馬謖後面是否會大有作為不知道,不過當時的確不少人看得起他。姜維是不是人才呢?並不見得,事實證明就是姜維把蜀漢消耗乾淨導致完蛋的。説馬謖輔佐姜維成事,未免過份大膽假設。
馬謖不適合帶兵,但是似乎還是有些看法的,這也就是當初諸葛亮把他當做學生培養的一個原因。只是後來沒能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假如街亭失利後諸葛亮沒殺馬謖,那麼事後馬謖以他的才能能不能成為姜維的軍師或者姜維在朝中的幫手呢?
回覆列表
馬謖只是有小才不堪大用,如果諸葛亮不殺馬謖,諸葛亮死後,以馬謖自大,過於自信,做事情不考慮前因後果的心理,肯定會誤導姜維。
在徵南蠻時,也許大家看到的是馬謖建議諸葛亮,要收起心,但是諸葛亮七捉七放,付出很大的代價,加上蜀國本就是資源匱乏,人員凋零,南蠻地處煙障之地,只需要派一員將軍守之即可。
第二就是街亭失守,固然當時兵將不多,難敵司馬懿十幾萬大軍,但是街亭設防,肯定能拖延司馬懿很久時間,但是因為他的自作聰明,險些諸葛亮死無葬身之地,一指撫琴空城計才解的大軍之危。
姜維本身就是個文武雙全之人,智可抵周瑜,武可抵顏良,姜維需要更強大的後盾,當時蜀國多為飢餓貧困,連年多災,蜀國國力一年不如一年,縱然神仙諸葛亮在世,也無力迴天。只是有了姜維的出現,延緩了蜀國的衰敗。
固然馬謖未死,姜維和馬謖也很難友好的合作,馬謖自負的心理是成就與它,也是因為自負而毀於一切,諸葛亮殺他時,一是為了振奮軍心,二是怕他以後危害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