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小時候對孩子太溫柔,會讓孩子長大後心理承受能力變弱嗎?畢竟孩子長大後要面對的社會很複雜,人們不會像孩子的父母那樣包容孩子。
19
回覆列表
  • 1 # 美好孕產嬰

    個人完全不同意此說法:

    理由一:0-3歲,特別是0-1歲的孩子,最重要的早期教育是培養他內心的安全感,研究表明:安全感和成人期自信心建立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父母溫柔的陪伴更容易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理由二:溫柔的陪伴並不是沒有原則的遷就。而是從小父母要學會觀察孩子,總結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把鎖,鎖的鑰匙從來都不在外人手裡,而是由她自己掌握。所以父母一定不能用外界壓力抑制寶寶內心的小宇宙。

    理由三:成人後的世界的確什麼人都有,想要培養寶寶的抗壓能力,更多的是要依靠孩子本身的自律習慣培養,內心的強大才是真的強大。

    我們都努力做一個:輕聲細語有原則,用愛陪伴懂尊重的父母吧。

  • 2 # everydayiwild

    我來說說我自己,爸媽對我要求很高,小時候一言不和就各種拿工具打我陰影很大。小時候爸媽算是那一代人裡的精英,工作很忙,我嬰兒時期是溫柔外婆帶大的,兒童時期兇悍奶奶帶大的。現在30歲,你問我誰對我最好,是我很早就過世的外婆,她一直話不多很溫柔,相處時間短但我最愛她,因為父母奶奶都對我很兇,我很小就感覺在恐懼中度過,害怕奶奶,害怕爸媽,沒有人保護我。可以說心裡是沒有家的感覺。我爸是我得的噩夢,他只會打罵貶低我。導致我自尊心很低,覺得不被人喜歡。因為得不到肯定和寵愛,十幾歲就和跟我表白的男孩子早戀了,談了十年,後來影響了學業。為了愛情放棄了很多機會,最後不歡而散,而我一無所有。那時27了,別人結婚的年紀我卻分手,回家療傷還被爸媽辱罵,因為達不到他們的要求,連婚事也泡湯,他們就把氣撒在我身上罵我沒用廢物之類的。當時很想死,覺得沒有人愛我,是真的這麼覺得。後來熬過自殺期,看了一些書和心理干預,才知道是原生家庭導致的影響。在每一次做選擇的時候,會自動帶入小時候的恐懼情緒和陰影不知所措。也終於明白,十年感情始終不走入婚姻,是因為我恐婚,恐婚是因為爸媽奶奶的家庭對我的陰影太大,沒有安全感,沒有被喜愛的感覺,讓我費解和厭惡婚姻。這就是我想說的,為什麼一個家庭,需要溫柔,因為那是一個家,一個窩,一個心裡安全感的來源。

  • 3 # 柚子柚子麼麼噠

    我也說不清,從小我身邊的人對我就很溫柔,爸爸很喜歡女孩,在媽媽生了兩個哥哥後終於迎來了我,爸爸對我百依百順,原本他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媽媽性格溫柔,我和我媽的相處更像是閨蜜朋友,有什麼事我都跟媽說,誰追我,誰對我有意思,誰寫了情書給我,我都會告訴媽媽,甚至我倆一起討論哪個男生比較靠譜。哥哥們自然對我疼愛有加。小時候因為長得可愛,學習又很認真,所以一直被老師喜歡。可以說,幾乎遇到的所有人對我都很溫柔。等出了社會後,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別人不是我的誰,也不懂我曾經是個怎樣的人。有時,有人稍微大點聲跟我講話,我心裡就會很難受,腦子裡就會一直迴盪那種尖銳的聲音,特別委屈,眼淚都要差點流下來。所以我常想,如果小時候偶爾父母多罵罵我,也許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會強點。導致我特別愛面子,一旦有人對我出言不遜,或者稍微指責,我就心裡不舒服。但不會採取過激的行為。大部分的時候,我覺得這種溫柔使我更加單純,內心比較善良,感受幸福的能力比較強。所以有時溫柔,有時嚴厲,應該比較好。

  • 4 # 廣州親子教育圈

    心理承受能力強不強,是跟每個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有關的。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會強。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自信心,那麼很小的事情可能就會讓他崩潰。所以我想小時候父母溫柔,對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強弱不是完全相關,當然也會有一定的影響。作為父母:

    要注意充足的愛過分控制的區別。

    要注意溫柔的保護無原則順從的區別。

    該弱的時候一定要弱,該強的時候也不能退縮!做好孩子的保護島,讓他健康成長!

  • 5 # 初心客廳

    最近的微信熱點引發我們思考:日本的愛子小公主厭學,皇宮發言人認為愛子之所以逃學是因為她在“不批評教育”環境下長大,全家都特別保護她,“父母本意是為耐心瞭解女兒、站在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不料變相助長了她的壞習慣”。可見,只有溫柔,並不能塑造一個健康的孩子。

    父母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溫柔而堅定:不帶誘惑地深情,不帶敵意地堅決。

    在孩子的挫折教育中,創傷與恰到好處的挫折只是程度上的差別。這個不同點在於一個母親嚴厲地喊“不!”而另一個則是溫柔地說“不”。或者說這個不同點在於一個是令人恐懼的禁止,另一個是具有教育意義的經歷。

    這是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父母需要把握好這個度。

  • 6 # 真不知道叫什麼L

    帶孩子去公園玩,裡面有個像山坡一樣的高高的讓孩子從什麼往下滑,孩子們玩的不亦樂乎,只有一個孩子一直哭,讓家人帶他回家,說人太多,害怕,當時感覺挺奇怪的,我家孩子就喜歡人多的地方,屬於人來瘋,但是說看到人多嚇哭了的,從來沒有見過,後來他媽媽說,孩子一個人慣了,特別內向,不喜歡和別人玩,在家一個人可以玩一天,所以就是想帶出來鍛鍊鍛鍊。

  • 7 # 成長型父母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不會!恰恰相反,在孩子的童年時期,養育者都要切記,你的教育方式一定是溫柔而堅定的!沒錯,溫柔是必須的,但是同時孩子的好多行為習慣都需要你去堅定的幫助他建立一些規矩。因為小孩子並不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他們是充滿好奇的小貓,所以他們更要知道自己的行為的可被接納的界限在哪裡。

    問題裡面對溫柔的理解是有問題的,而且只是狹義的說出了父母對孩子的百依百順和輕聲細語。但其實溫柔還有更廣泛的涵義,比如對孩子的某一成就時的溫情稱讚,對孩子遇見困難時的溫和鼓勵,對孩子犯錯時的耐心理解和教育。這其實都是溫柔的教養方式,而且每一條都沒有任何問題,我也更願意看到家長和孩子都能以上述方式相處。

    這裡我主要想講一下溫柔對孩子成長的好處。 不管你信不信,溫柔時候最好的愛。你對孩子溫柔,孩子會更願意聆聽你的教誨,這樣你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傳遞給他。你可以教育他不卑不亢,正直勇敢。有太多外表溫文爾雅內心卻無比強大的例子,我想這個就不用我來一一列舉了吧。

    溫柔的稱讚和鼓勵更有力量,這對孩子的自信心的塑造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替代。你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在孩子嗷嗷待哺的時候,你就像神一樣的存在於他的世界。不管你溫柔不溫柔,他都會以你的行為馬首是瞻。但是孩子的心靈又是那麼脆弱,怎麼能不溫柔的呵護呢?他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的經歷挫折,在挫折過程中,他正因為有了來自父母給予的信心才使得他能正視困難,這也是讓他內心變得強大的最主要的途徑。

    我們來總結一下吧,不是溫柔讓孩子變得嬌氣,而是百依百順大包大攬讓孩子很少經歷挫折,不能掌握應對挫折該有的方式和強大的內心才是孩子內心脆弱的主要原因。

  • 8 # 心不在焉56

    我女兒六歲了,生完她我一直全職帶著她,我們對女兒是很平和,從來不會兇她,沒罵過打過。從小都挺乖的,凡事都能講道理。之前一直在國外,今年回來讀小學,話都說不全,也能跟同學打成一片。開學第一天回來就約了好幾個同學了。她連老師的微信都要加,做作業不懂也會直接發微信問老師,還會找老師閒聊。。。 她就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要是遇到什麼突發事情也能很冷靜想辦法。

  • 9 # 六福七喜

    曾經我也這樣對女兒說話都是很柔的,後來也覺得這樣不行 女兒很感性 如果對著她說些感動的事情 或者看些感動人的動畫片或者劇情,眼淚就嘩嘩下來只都止不住 覺得現在的性格不適合現在的社會¥@%+^*¥€後來就對孩子慢慢露出了潑婦的一面但還不是特別過分的那種地步 覺得孩子慢慢也獨立 而且孩子從那種“多愁善感仙女型”慢慢變成“大眾”孩子 哎 表達不好

  • 10 # 採美365網

    溫柔不等於溺愛。

    錯了就要批評指正,嚴重的更要接受一定的懲罰,讓孩子從小明確是非。家裡備用一把戒尺,犯了既定條款就要受罰的哦。

    溫柔不等於不教育。

    孩子總是鬼精鬼精的,知道聽好聽的話,大吼大叫插腰罵街雖然當時有震懾作用,但過後未必記得你當時說的是什麼,被嚇到,沒有被教育到。

    批評孩子的時候,帶到房間去,只需要一個人,只給他一種聲音:你不能這樣做,你應該怎麼樣做。簡單嚴厲地告訴孩子就可以啦,說多了分散焦點。

    之所以帶到房間去,是因為人多嘴雜,特別是意見不合的,觀念不合的,勸架的護著孩子的,你說了也沒用,孩子被奶奶一把拉走,更顯得你的意見在孩子心裡微不足道。

    而且,無論孩子大小,不要當眾指責批評,傷自尊呢。

    溫柔不等於溫室,要讓孩子在風雨中成長。

    做父母的都疼愛孩子,人之常情。在溫室中成長的孩子怎麼擁有堅強的內心呢。我覺得很好的一個方法是多讓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前陣子,帶6歲的女兒去賣報紙了,2個多小時賣30份報紙。她從來沒試過,剛開始不敢開口,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問了卻被拒絕了,哭著就跑回來我身邊。給她鼓勁,給她耐心,協助賣出第一份報紙之後,女兒的勇氣UP UP UP。一連賣出很多份,在一邊擺攤發傳單的蘇寧的員工連連讚賞,每賣出一份,他們就樂得不行。雖然不是第一個賣完,但是總算在最後一刻完成。這對她也是一份好的鍛鍊。

    孩子如果太小,可以讓他嘗試學一樣技能,比如塗畫,比如搭積木,玩蘑菇丁,讓他們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可以在一旁邊觀察鼓勵,不建議動手幫忙 ,相信孩子在經歷失敗之後收穫成功,信心也會大增。

    看得我也想跳~

  • 11 # 寶寶快長

    大家千萬不要把“溫柔”跟“懦弱”劃等號,一個人可以為人處世很和善、與人講話很溫和溫柔,但並不代表ta內心自卑、懦弱,相反很多溫和的人其內心是很強大的。

    孩子長大後心理承受力差,其實主要跟以下原因有關係。

    父母過度保護,讓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土崩瓦解

    遇到一點點小事就不得了、受不了,其實跟內在的自我效能有關係。自我效能感就是認為自己能夠完成某件事的信心,也就是“我能行”。孩子從大約1歲半左右開始,就發展出了自我意識,到了2歲左右,“寄己寄己”就變成了口頭禪,說明他想要嘗試自己的能力了。那麼這個時候,父母完全可以溫和地、但也是鼓勵性地去讓孩子嘗試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去嘗試了,就有了體驗自己能力的機會,比如2歲的小寶寶能幫媽媽把水杯拿過來了,這可是能力上的里程碑啊,我們要鼓勵孩子、而且要為孩子這小小的進步喝彩。

    但是如果家長怕孩子摔了、怕杯子破了,各種事情都幫孩子去完成,孩子永遠體驗不到自己的能力,內心不強大,當然抵擋不了挫折了。

    父母對錯誤過度反應,讓孩子無法接受挫折

    當5歲的孩子打破了杯子,很多家長會責罵孩子長這麼大了連拿個杯子都拿不穩。這樣的家長應該不算是“溫柔”的吧,可惜,他們依然養育不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從錯誤中學習才是真諦,其他任何的反應都是“耍流氓”。你驕縱他說:“寶貝沒事,媽媽再買個杯子。” 那孩子絕對學不會善待身邊事物,學不會尊重財富;你責罵他:“笨手笨腳以後還有什麼出息!” 那孩子將來就害怕去嘗試,萬一錯了呢?這兩種孩子長大後,一個是別人說不得,一個是別人還沒說、自己已經否定自己了。

    孩子的自信,需要父母溫和而堅定

    樓主在提問中說:“社會很複雜,外人不會像父母那樣包容孩子。” 確實是這樣,所以父母溫和是需要的,但不能只有溫和,父母還需要為這個家庭設立規則,並且堅定地執行規則,讓孩子從小具有規則意識。比如自己的事情要學會自己承擔,這樣到了社會就不會去推卸責任;比如與人交往要友善、真誠待人,這樣到了社會上與人交往才能不出現阻礙;比如學習工作要刻苦努力,這樣去到單位上班才不會2個月就被辭退。

    父母養育孩子的終極目標不是獲得一個成績好、分數高的孩子,而是幫助孩子最終走向社會,而且要適應社會。否則,當他一走出家庭,面臨的是無數個挫敗,那別提什麼心理承受能力強和弱了,他根本沒有恢復心理能量的機會了。不是嗎?

  • 12 # 倆寶媽米粒

    還是讓孩子適應各種環境各種人,不然孩子以後上幼兒園比較難適應。對孩子該溫柔時溫柔,孩子大點就可以跟她像成人一樣交流,不要再客意溫聲細語的跟孩子講話,不然孩子習慣了溫聲細語,哪天有人不跟她這麼講話她就覺得別人是是罵她、不喜歡她。

    對於小孩子該堅持原則時堅持,其實有了原則孩子才更有安全感,她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而不是每次都不曉得下一刻會有什麼安排。堅持原則時要嚴厲,溫聲細語孩子感受不到你認真的態度,會耍賴不遵守原則。孩子是很聰明的,我女兒就是這樣,比如看電視時間太久了,該休息眼睛了,我會跟她講,一開始她耍賴鬧脾氣,我就跟她解釋時間太久,眼睛需要休息…一般我說兩到三遍不再說,沉默一下,我女兒靜等一分鐘左右看我一直不講話,她就乖乖的休息不看了。

    以前我也是溫聲細語的,到了幼兒園她就不適應,害怕老師,因為老師說話沒我溫柔,如果老師幫她糾正錯誤她就哭的稀里嘩啦,那時候老師暗示過偶爾要兇一點,要給她適應適應。

  • 13 # 戇爸爸

    長大後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是否強,取決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經歷。心理脆弱的孩子一般會在小時候遇到這樣的父母:

    一、處處打壓孩子,讓孩子始終生活在自卑的心理陰影當中。“這麼笨,早知道不生你了!”、“看看人家孩子”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時刻別這樣的言語刺激,對孩子未來的心理具有極大的打擊。

    二、父母對孩子很漠然,孩子在家裡沒有存在感,沒有價值感。這樣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當面臨生活中的挫折時,孩子一般會一蹶不振,很難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三、以上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肯定不會是溫柔的。而真正溫柔的父母,對孩子的一言一行,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孩子也會在父母的影響下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溫柔而堅定,溫柔而強大,溫柔而自信,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一定會讓孩子成為一個心理素質很強,情商很高的人。

  • 14 # 諾媽家有男寶

    溫柔不等於沒有力量,暴躁也不等於堅強!

    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是脆弱還是堅強,在於父母是否給予他從小受挫的經歷!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事事由父母包辦,沒有體驗過什麼叫失敗,沒有嘗試過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困境,那麼溫柔教育無疑就是一把刀,搓掉孩子身上的韌勁。

    但如果,父母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在生活點滴裡去面對困境,解決難題,溫柔教育是孩子內心最大的鼓舞與肯定力量!

  • 15 # 請聽我說育兒

    我所理解的“溫柔的媽媽”,是指孩子在犯錯誤的情況下給他說明道理,講明原因,然後實行懲罰體制,而懲罰的專案既不能是肉體上的(打),也不能是心理上的(罵,吼),小齡兒童可選擇坐淘氣椅(但必須說明為什麼讓他坐淘氣椅,要坐多久),大齡兒童可以讓他反思自己的過錯。也正如標題所說的,許多媽媽也許會擔心,媽媽這麼溫柔,孩子以後獨立面對脾氣暴躁的老師,朋友,合作伙伴,上司,會不會禁受不住對方的“火爆脾氣”?在我看來,家,是充滿愛的地方,是滋養他心靈的地方。只有一個有愛的家,才能滋養出一個強大內心的孩子,而有著強大內心的孩子,在獨立面對外界的一切不利因素的時候,是可以承受住困難所帶來的打擊的。哪怕他承受不住,也有“家”這個溫柔的港灣,來讓他“療傷”。而不是,在外面承受打擊的情況下,回到家裡,等著他的還有家裡人的批評,如果換成任何一個人,我想都不想回家,甚至承受不住這“雙面攻擊”。

    所以,我認為,溫柔的父母,沒有錯。但溫柔的前提是,得有規矩,規則,並且立場要一致。不能在孩子犯錯的情況下,仍然一笑置之。

  • 16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其實,這要看你對“溫柔”這個詞語的理解了,如果你認為溫柔就意味著軟弱的話,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需要特別注意,對於小寶Bora說,一歲以內是建立他們安全感的關鍵時期,他們就需要被溫柔以待,如果總是感到不安和焦躁,或者父母的情緒不夠平和等,都會對他們的性格養成帶來影響。

    另外,溫柔也和軟弱並不對等。如果你認為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或因為性格原因會對孩子將來適應社會的能力造成阻礙的話,那麼,你可以慢慢地嘗試著轉變,或是更多邀請爸爸參與育兒程序,父母一起履行和承擔應盡的責任,這對孩子的成長只會加分,對他們的性格養成也不會減分。

  • 17 # echo小茵茵

    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關於挫折教育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唯有溫暖禦寒風。”

    曾經虎媽狼爸式的教育方式風靡一時,大家信奉要讓孩子變得足夠強大就要給孩子更多的壓力和打擊,好讓孩子適應。但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完全不瞭解兒童心理發育特點的人才會認可的。

    孩子並不是縮小版的成年人,在他們成長的不同階段裡,心理發育的側重點也不同,這樣一刀切的覺得孩子一定要在嚴苛的環境下才能夠成才的觀點往往會坑了孩子。在不適合的時間讓一個孩子去承受壓力不會讓孩子真正變得強大,反而可能會讓孩子一蹶不振,或者發展出一套面具人格,以假面來適應這個社會,而這樣的面具人格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是有持續不良影響的。

    我們總覺得現在的孩子生活得太好了,太一帆風順了,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現在的孩子或許沒有那麼多物質上的擔憂,但是他們學業以及人際上的壓力卻是我們小時候的無數倍。這些壓力已經足以讓孩子手受挫,實在是不需要家長再人為的製造更多的挫折來鍛鍊孩子了。

    從小在家裡被溫柔以待的孩子在成年後面對挫折時會有更多的心理能量去面對和處理這些不愉快,更容易從挫折中恢復。而從小就被嚴厲甚至打擊對待的孩子雖然適應了這種壓力,但是他們並不會真的幸福快樂,而是會把自己這一輩子都活的慘兮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給八個月的寶寶有效斷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