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博日晟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人口都十分鼎盛的朝代。在被攻破京師後,為什麼沒能向宋朝一樣在南方延續下來?

    從軍事角度講

    宋:北宋被滅後,軍事實力尚存。金國不過是一路長驅直入打到首都,然後劫了兩個皇帝和無數財寶之後又撤了回去。宋的主要軍事力量(西軍)雖然行政上散架了,但力量沒有大的消耗。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有三個是西軍出身。在抵擋住金國在靖康之難的進攻後,南宋建立了大散關到淮河的一套完整的防線和防禦計劃。在此之後運行了一百多年,不僅抵擋了金朝而且還抵擋了蒙古人的功伐。

    明:在清兵入關前,整個北方、中部、西南已經讓李自成、張獻忠打成篩子了。明朝在北方能打的軍隊基本都打光了。以至於北京城快要被攻破的時候,崇禎皇帝只有吳三桂一隻軍隊可以救援。孫承宗、盧象升、祖大壽、洪承疇等等,明朝後期湧現出的一個個名將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屈辱投降。(小編之前寫過一篇明朝名將排行榜,可去檢視。)

    從政治民心角度講

    宋:北宋只有一個明確的正統繼承人——康王趙構。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沒有人能夠對趙構的繼承權形成威脅。南宋初年,北方各州縣的行政體系沒有崩塌,黃河兩岸軍民都在等著南方朝廷回來,山東、河北、山西這一帶也還有很多地方沒有投降金國。並且出現大量反對金朝統治的農民起義軍。可謂民心所向,有效遏制了金朝繼續南侵的步伐。

    明: 黨派之爭,人心不齊。崇禎皇帝死的時候,連明確的皇位繼承人都沒有,南明內部都打個不停,加上明朝本來藩王就多,所以形不成一個整體。南明包括弘光、魯王監國、隆武、邵武、永曆等先後建立的多個政權。瓦解南明政權的並不是來自清軍的攻擊,而是源於自身政治體制弊端而產生的黨派之爭,以及在此背景下的軍閥互相攻擊的內耗。

    弘光年間的馬士英和史可法之爭,江北防衛線上四鎮總兵中互相拆臺,更嚴重的是左良玉的東犯。產生這些內耗爭鬥的原因有很多,也很複雜。但有一點很明確,這些內耗在當時形勢危急的情況下進一步消耗額南明軍事上的有機力量,使得原本在人數上佔有極大優勢的明軍在長江沿岸的防守潰不成軍。

    從經濟角度講

    在經濟基礎上宋朝南方和明朝南方都沒有受到大的破壞,都擁有龐大的人口和經濟體量。

    總結

    相比之下,宋朝更像被擊中要害的百足之蟲,必定死而不僵。而明朝像是個病入膏肓的蟲子,清朝不過是來補刀的。

  • 2 # 三個橘子歷史

    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權

    東晉。東晉政權是在琅琊王氏的輔佐之下建立的。在西晉滅亡時北方的世家大族南下,其中琅琊王導、王敦兄弟處於領導地位,他們聯合北方大族以及南方的土著世族共同支撐起了東晉政權。東晉皇室和世家大族一起治理天下,當時的門閥大族主導著政治走向,皇權相對疲軟不得不依靠門閥大族。

    文化正統

    西晉滅亡後北方便處於胡族的控制下,進入中原的五胡紛紛建立自己政權,相互征戰不斷。而南方的東晉政權則處於相對的穩定中。而且此時的“夷夏之辨”是非常強烈的,東晉仍然是天下正統所在。即使前秦統一北方國力比東晉強大很多,在文化正統上仍然無法超越東晉。

    東晉“君臣”一致對外

    前秦曾經發動過“淝水之戰”,企圖統一天下,但是最終遭到了失敗。東晉的世族們面對外來危險不不暫時放下紛爭,聯起手來共同對抗前秦的進攻。而且當時東晉有一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北府軍”,人數雖少但是戰鬥意志旺盛,北府軍的組成大部分是北方流亡人口,他們飽受胡族的欺壓,因此對於胡族政權非常仇恨,在抵禦前秦的進攻時自然士氣高漲。

    前秦的“外強中乾”

    前秦是由氐族建立的,在短短的數十年就統一了北方。但這樣的武力統一是不牢固的,北方諸民族只是暫時的臣服於前秦強大的武力之下,各族分裂割據的想法一刻沒有停止。北方複雜的民族問題是前秦穩定的一大障礙,但是前秦始終無法解決。公元383年,苻堅發動全國軍隊南下,但是在淝水遭遇了慘敗。理論上前秦動用數十萬軍隊 ,無論如何不會失敗的如此迅速,即使是戰敗後也不應該在北方的統治迅速瓦解。這是因為前秦的軍隊是諸多民族混合而成的,他們與前秦並不是一條心,本來就非常牴觸前秦的兵役又如何會在戰場上賣力。伐晉的大軍只有一部分是氐族本部的精華,但是在淝水之戰遭遇了巨大損失,以至於無力再鎮壓北方的各族,在北方慕容鮮卑部、羌族紛紛自立後,前秦沒有足夠的力量擊敗叛亂者。

    南宋。公元1120年,北宋和金國締結海上之盟後,共同發兵進攻遼國。但是在攻遼的過程中,金國發現了宋朝的腐敗、軟弱,其野心不斷增長。遼國滅亡後,宋金兩國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宋朝屢次有敗壞盟約的行為引發了金人的不滿,同時金國也非常垂涎宋朝的富有。因此金人以宋朝不守盟約而發動了滅宋之戰。

    宋金國力相當

    北宋滅亡之後,宋朝的宗室南遷重新建立宋朝政權。但是金人的進攻不斷,此時南宋的軍隊經歷過多次作戰其實力有所提升,不在像北宋軍隊那樣的軟弱。宋朝湧現出了一匹傑出的軍事將領活躍在抗金前線,主戰派暫時佔據上風。在經過順昌之戰、郾城之戰等戰役後,金國的軍隊實力大損,尤其是宋軍從正面擊潰了金朝的精銳騎兵“鐵浮圖”、“柺子馬”之後,使得金人大驚。長期的戰爭使得金國內部疲憊,認識到自己無力消滅南宋最後同意了和宋朝議和。

    南明。明朝滅亡後其殘餘力量在南方先後建立的政權統稱。包括了福王弘光政權、唐王隆武政權、桂王永曆政權、韓王定武政權等。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思宗自殺,明朝滅亡。這年的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監國,1645年改元弘光,但是5月份南京就被清軍攻下,弘光政權滅亡。此時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權,朱聿粵在廣州建立了紹武政權,桂王在肇慶建立了永曆政權,其中永曆政權存在的時間最久,在公元1661年滅亡。

    明朝的殘餘力量在南方相繼建立政權,但是其內部相互爭權奪利,完全沒有將清軍的危險重視起來。各個政權也相互敵視,不能夠通力合作,這樣就造成了清軍逐步的將其一個個滅亡。出現了幾次的大好反清形式,但是都被斷送掉了,到底是因為南明政權已經徹底腐朽了。

  • 3 # 橫掃牛鬼蛇神

    為什麼東晉和南宋比南明久?這牽涉很多 我以我自己的認知大概說一下。

    1.政權的權威性。

    東晉在西晉滅亡後,衣冠南渡。是世家大族的扶持下在南京定都,成立東晉,是一個正統政權,是西晉皇族的延續,世家大族的承認,江南百姓認同。

    南宋一樣,趙構登基,受到百姓和將領擁戴,是一個權威政權。並且是唯一政權,沒有內部鬥爭。

    而南明不同 ,是一個統稱,幾個皇帝並立,互不統屬,各自認為正統沒有有效的控制。還各自攻伐。

    2,天下形式

    東晉的天下形式是北方五胡亂華,而南方沒有受到波及,在北方沒有形成一個統一政權的時候,對南方的威脅很小,所以這也給了東晉機會,後期前秦苻堅南下統一在北方沒有大定,南方穩固的情況下在淝水之戰被東晉擊敗,北方又陷入戰亂,所以東晉沒有北方的威脅。

    南宋在開封被破之後,金國無力南下,而趙構又是一個權威的皇帝,統領漢地百姓,百姓又支援,加上中興四大名將在軍事上的勝利,確保了南方的穩固,這樣政治的權威加軍事的勝利,確保了南宋的延續。

    而南明不同,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禎自殺在煤山,正值天下大亂。同時張獻忠也建立大西政權,騷擾南方。而南方皇族,同時出現幾個自立的皇帝,沒有形成統一,而北方滿清是一個統一的政權,軍事實力又強勁,打敗李自成,橫掃北方。南明軍事上失敗,政治上的不統一,造成全面潰敗。加上南方的軍閥割據不聽號令,各自為戰,最後被各個擊破。

    所以,我認為,南明的敗亡是當時社會大形勢造成的,大明已經失去了政權的權威性,內部鬥爭惡劣,加上北方政權的統一,再加上北方軍事實力的勝利,所以加速了敗亡。而東晉和南宋沒有喪失正統所以可以號令南方,加上朝堂上的團結,軍事上的勝利,確保了政權的延續。

  • 4 # 西域長史老白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著名的南渡:晉室南遷,劉裕滅南燕、亡後秦,可謂“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宋室南遷,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一心直搗黃龍府。同樣是南渡,不一年,南明福王弘光政權瓦解;再一年,南明唐王隆武政權崩潰;南明永曆政權東遊西遷,甚至流亡到緬甸,最終也不免國破家亡,南明三個政權總共存在18年。

    同樣是南渡,為何東晉、南宋立國綿長,而南明卻曇花一現地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缺乏一個領導核心

    南明與東晉、南宋不同的是,東晉、南宋有一個眾望所歸的核心。

    西晉滅亡於公元 316 年,而早在公元 307 年,晉元帝司馬睿已偕王導渡江至建鄴(今南京)。晉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漸南移江南。經過十年的經營,東晉政權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援,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形勢逐漸穩定。而且,由於司馬睿是晉朝皇室成員,且十年之前就渡江任軍政長官,所以,當時不存在與司馬睿爭奪皇位的人。

    南宋的第一任皇帝趙構也是無可爭辯的繼承人:靖康之變,東京汴梁突然被金軍攻陷,留在都城的所有皇室成員全部被金軍俘虜,只有宋徽宗的第九子趙構領兵在外而倖免於難,因而趙構繼位也是眾望所歸。

    甲申之變,明崇禎皇帝殉國,崇禎的三個兒子最有資格繼承皇位,但他們都下落不明。因而,最初,南明福王的繼位並沒有得到各方的一致認同。《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五》記載:“福王立南都,頒詔武昌,良玉不拜詔。繼鹹致書言倫序正,良玉乃拜受詔。”恰好不久南明出現“假崇禎太子”案,一個自稱崇禎太子的人來到南明首都南京,左良玉信以為真,並借“清君側”之名,從上游東下進攻南京。左良玉部引發的南明內戰,不但使南明上游防禦洞開,而且削弱了南明抗清的實力。南明的馬士英說:“若輩東林,猶藉口防江,欲縱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猶可議款。左逆至,則若輩高官,我君臣獨死耳!”此時正值清軍南下,南明將原本用於北上防禦清軍的力量,西調對付上游的左良玉軍。結果清軍輕而易舉地渡江消滅了南明福王政權。

    正如夏完淳總結所說:“朝堂與朝外不和,朝堂與朝堂不和,外鎮與外鎮不和,朋黨勢成,門戶大起,清兵之事,置之蔑聞。”

    南明福王政權覆滅後,監國魯王在浙東建立政權,唐王在福建建立政權,兩王互不統屬,沒有形成抗清合力。唐王隆武政權覆滅後,唐王的弟弟稱帝於廣州,同時桂王朱由榔也稱帝於肇慶。兩位藩王建立的政權非但沒有同心同德,反而同室操戈,結果清朝坐收漁翁之利。可以說,當時已沒有一個為各明殘餘勢力普遍認同的核心存在。

    還有南明永曆時期的孫可望與李定國之爭。孫可望和李定國都是張獻忠的義子,張獻忠死後,孫可望與李定國率領張獻忠的舊部歸順了南明永曆政權。由於南明永曆政權已經沒有自己的嫡系軍隊,永曆政權的實際軍政大權控制在孫可望手中。李定國軍事才能突出,曾經創造過“兩厥名王”的輝煌戰績,一度穩定了南明的局勢,但孫可望想廢掉永曆皇帝,自己取而代之,於是李定國與孫可望爆發戰爭,孫可望兵敗後降清。孫可望是南明永曆政權的實際控制者,他的投敵徹底擊垮了南明永曆政權。如果沒有孫可望的投敵,南明政權至少不會那麼快垮掉。

    對清朝入主中原的決心估計不足

    東晉能長久存在的另一原因是五胡的力量分散且互相對立。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古代遊牧民族,五胡先後興起且五胡之間的關係是競爭而不是合作。如羯族的後趙消滅了匈奴族的前趙,鮮卑慕容氏的前燕消滅了後趙政權的繼任者冉閔,氐族的前秦消滅前燕,羌族的後秦消滅了氐族的前秦,鮮卑拓跋氏的北魏消滅了鮮卑慕容氏的後燕、北燕以及匈奴鐵弗部的夏政權。所以,五胡大部分時間都是互相敵對的,根本沒有力量顧及東晉。

    南宋能維持長久,與金國並沒有徹底消滅宋室的意圖大有關係。靖康之變,金軍攻下京城的外城時,金軍統帥宗翰說:“自古就有南北之分,今之所議,在割地而已。”金軍攻破汴梁後,向宋提出的條件僅僅是割地、賠償金銀,繼而在中原連續立了兩個緩衝國,在後來與南宋議和時,甚至一度主動將黃河以南的土地歸還給南宋。可見,金初沒有混一海內的雄心。當然,金宋並立還有其他因素,因與本文無關就不展開論述了。

    據《清史稿·范文程傳》記載,睿親王多爾袞帥師伐明,范文程上書言:“中原百姓蹇離喪亂,備極荼毒,思擇令主,以圖樂業。曩者棄遵化,屠永平,兩次深入而復返。彼必以我為無大志,唯金帛子女是圖,因懷疑貳。今當申嚴紀律,秋毫勿犯,宣諭進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錄賢能,恤無告。大河以北,可傳檄定也。”多爾袞及時採納了建議,且很快將統治中心從關外遷到北京,以中原逐鹿為目標。然而,南明對清朝逐鹿中原的決心估計不足,在初期,甚至採取聯虜平寇的國策,與清軍合力對付李自成,嚴重低估了清軍的威脅。

    將帥牧守紛紛降清

    南宋初年,金兵也曾一度成功渡過長江,佔領了江南大片領土,然而,金兵卻難以長久維持在江南的統治,不得不迅速撤兵北歸。王夫之在《宋論》中說道:“兀朮渡江而南,席捲吳、會,追高宗於四明,東迤海濱……當是時也,江南糜爛,宋無一城之可恃,韓、嶽浮寄於散地,而莫能自堅……然而兀朮急於渡河而歸,高宗且可畫淮而守,此可以知國家安危之機,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夫宋之得此,於天下雖無片土之安,而將帥牧守相持以不為女直用,固有以致之也……女直之不能久處江東也,若有所怵惕,而夢寢不安。非其欲之有所厭也,非其力之不足恃也;攻有餘而守不足者,無與故也。”南宋即使失去大量領土,也不至於亡國,其中一大原因在於“將帥牧守相持以不為女直用”,絕大多數文臣武將不投降。

    明末投敵的人數太多,以至於清朝乾隆在修史時專門列了《貳臣傳》,以告誡自己的大臣。清朝乾隆皇帝在編修《貳臣傳》時講道:“因思我朝開創之初,明末諸臣望風歸附。如洪承疇以經略表師,俘擒投順;祖大壽以鎮將懼禍,帶城來投。及定鼎時,若馮銓、王鐸、宋權、金之俊、黨崇雅等,在明俱曾躋顯鐵,入本朝仍忝為閣臣。至若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夢庚、田雄等,不可勝數。蓋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以明順逆。”

    應該說,這些降臣為清軍奪取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沒有大批降清文臣武將的合作,清朝入主中原將困難重重。

    清軍入關前,原關外抗清主力之一毛文龍所部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先後降清;

    做過關外明軍統帥的洪承疇降清;

    據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降清,開放了入關的最後一道障礙;

    在清軍南下進攻南明福王政權時,左夢庚在左良玉死後,率領長江中游的南明軍隊投降;

    南明福王弘光政權的江北四鎮統帥中有三鎮向清投降,這些直接導致了福王政權的崩潰;

    清軍在繼續南下福建時,南明唐王政權中實際執掌軍政大權的鄭芝龍投敵,導致了清軍輕而易舉地消滅了唐王政權;

    在最後與南明永曆政權的對峙中,南明永曆政權中的孫可望內訌失敗後投敵,大大加速了南明永曆政權的崩潰。甚至可以說,南明亡於自身。

    出現大規模投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清朝入關之初,打著為崇禎復仇,共同剿滅李自成的旗號,迷惑了很多人。如吳三桂向清朝借兵時說:“三桂蒙受厚恩,憐民罹大難,拒守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於大清……念之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吾朝酬報大清相助,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當清軍進入北京後,士紳以為吳三桂借兵打敗李自成後擁立崇禎太子復位,主動迎接,等發現迎接的是清軍時,非常錯愕。大同總兵姜瓖聽到李自成山海關戰敗時,也以復明為號召,積極響應,並不知道清軍志在中原,之後姜瓖在投降清朝後又反正歸順南明。中原義軍在知道清兵入關後的檄文中寫道:“史司馬整旅江南,旌斾夾舳艫並進;吳總戎揚旍塞北,清兵挾漢將齊驅,屢有捷音,多方響應。”雖然知道清兵入關,最初也以為是吳三桂借兵。至於後來,大勢所趨,投降者更多了。

    南明的歷史告訴我們,禍起蕭牆破金湯,誠所謂邦分崩離析不可守也。

  • 5 # 新晴辛靜

    要想皇朝長久不衰……皇族數量必須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皇親國戚貴族也一樣!

    皇族一多、下面貴胄有樣學樣,社會資源分配就走向崩潰的節奏了!

    東晉是八王之亂、皇族自相殘殺,清除大批"碩鼠",喘口氣又活過來了!南宋是金國幫忙,帶走了5000皇族"碩鼠",趙構有了這些人的封地土轉封給抗金兵將!

    南明完蛋了……"碩鼠"各佔一塊地盤,都是貪財的主!沒有賞錢、給封地,哪來忠勇的兵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帶孩子你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