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爭朝夕
-
2 # 使用者來自文獻名邦
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據說有二十幾年不上朝,缺官不補,但國家仍治理得整整有條,因為他用首輔張居正,所以他安閒後宮不理國事。
-
3 # 小卒過河拉大車
簡單說的話,就是叛逆期太長了。說清楚這個事,得從他的成長經歷著手。萬曆帝十歲登基,正貪玩的年紀就得幹大人的活。
雖然其實不需要他幹什麼,但他媽和他的老師們對他的教育管得太嚴,天性被壓抑的太厲害了。以至於成年親政後反彈很厲害。
他媽本來就是一普通宮女,被他爸臨時起意釋放了一下壓力,就生下了他。因他兩個哥哥早夭,否則輪不到他當皇帝。
他的老師是當時的豪華版配置,高拱、張居正都是名臣,特別是張居正的改革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明的危機。但對小孩子的教育嚴格遵守儒家理學那一套,壓抑天性,不假以顏色。而他媽又沒啥文化,非常非常尊敬有學問的人,小皇帝挨訓後,她還有再訓一遍。
後來,萬曆親政後清算張居正也是一種發洩和報復。歷史上萬曆有過十年的勤政,但明朝文臣的做事特點惹毛了他。
明朝文臣最大的問題就是別人都是奸佞,只有自己和自己這一派的是忠臣。幹不幹活無所謂,站對隊才是最重要的。所謂眾正盈朝後,國家自然就大治了。
用現在的話說,都是鍵盤俠和嘴炮黨,能實幹的沒幾個。理和禮大於一切。所以朝廷中黨爭嚴重,東林黨、齊黨、浙黨等等各自結黨爭鬥。
萬曆朝的“國本之爭”持續十多年,就是文臣跟皇帝死磕立太子的事情。萬曆吵不過他們,文臣們又以挨廷杖為榮,沒被皇帝打過板子就不是錚錚鐵骨的名臣,沒有上過奏摺罵過皇帝就不是萬人敬仰的名士。
如此一來,萬曆索性就撂了挑子,不上朝也不接見大臣,也不做決定,就讓整個朝政緩慢地自我運作,不過重大國事他會透過發旨的方式通知下去。
但缺官不補,我猜測這裡是不是有孩子脾氣,就是要累死他們這些天天吵吵的文臣。
另外,發掘萬曆的陵墓發現他的一條腿短一條腿長,也證明他自己跟臣子們說自己身體不好不是敷衍,真有可能有關節炎或者風溼?因為形象不佳也就不願意見外臣。
所以,我認為缺官不補的主要原因是萬曆跟大臣們嘔氣,索性就懶政惰政拖延政務。
-
4 # 芳年華月
明朝不少皇帝都是巨嬰,心理不同於平常人,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說道說道。
簡單說就是逆反心理很強。小時候張居正和李太后天天給他耳命面提,一直循規蹈矩。然後長大了,掌權了,發現處處受到文官掣肘。那麼我乾脆“不作為”,事情便會少的多。
張居正之於萬曆,“比於威君嚴父,又有加焉”。小皇帝對張居正敬畏有加,也十分恭敬,呼其為“先生”,而馮保身為近侍,是萬曆從出生開始的“大伴”,也是皇太后的耳目。
萬曆掌權後很快就清算了張居正,把馮保驅逐到南京。然而,他仍然得不到想象中的真正的權力,新首輔申時行不斷的“和稀泥”,少年皇帝不管做什麼總是有“錯”,被言官們教育。然後他就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明白“張先生”教的東西自己只是學了個皮毛而已。
萬曆早早的給自己建好了陵墓(21歲時開始選址,建造八年中皇帝去現場看了4次),快建成時,也就是萬曆十七年(1589年)之後,年輕的萬曆帝就不再接見朝臣。就像現在的年輕人,不和長輩溝通,沉迷於打遊戲和吃喝玩樂。
萬曆後期,朝堂上甚至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基本在吃張居正那十年攢下的老本。當然皇帝關鍵得奏摺還是批的,比如打仗,收稅之類,朝堂上的官僚嘛,就自生自滅吧。
自己的兒子,我不喜歡你,大臣和太后又都不讓換太子(“國本之爭”),那就散養好了,教育也免了,沒有用的。至於你怎麼執政,都是自己百年後的事情,於己無關。導致自己的兒子登基一個月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孫子也是個紈絝子弟,弄出來個魏忠賢。
梃擊案,不了了之(三大案);北韓戰爭打完了,遼東軍隊卻遲遲得不到補充(三大徵);努爾哈赤已經在關外崛起,邊關警訊卻得不到重視;利瑪竇帶來了西方的新技術新理論,卻始終被認為是“奇巧淫技”。各種民間的探索和實踐,始終難以得到官方的蓋章認證。
萬曆年的事實證明:完全徹底、形而上學的“無為而治”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極其深遠。先是黨爭不斷,再是宦官為禍,民不聊生,外族入侵,中華大地又來了一次大清洗。
-
5 # 東方絲綢1812
因為萬曆皇帝用一官兼多職位。也就是說一個官員做幾個官的工作。而發工資就只需要發一個人的。這是萬曆省財政開支的好辦法。
-
6 # 安然淡如水
有幾個原因
第一,是性格,就是所謂的叛逆
第二,是為了權利,也就是為了和內閣拉鋸
第三,其實也是當時國家的安全,內政等也算過得去!
回覆列表
萬曆皇帝因為“爭國本”問題心裡已經恨透這幫官員,他們忙不忙忙的過來。萬曆是不在乎的。
萬曆不是什麼事都不管,邊關的事他總歸會管的,只是他想給這些官員些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