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橫掃牛鬼蛇神

    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為什麼想在死後墓碑上寫漢故徵西將軍曹候之墓,我認為這與當時的社會壞境和封建禮教有關。

    曹操

    曹操初舉孝廉,然後入世為官,起初也懷有很大報復,想匡扶漢室,在洛陽和頓丘為官期間也是不畏權貴,執法如山。也曾和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還曾上書漢靈帝陳述朝廷弊政,不被採納。後來在平定黃巾起義中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因功為濟南相,為濟南相期間使“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可見曹操治理水平的高超。因為不迎合權貴,以及政治的灰暗,在東郡太守上辭官歸隱。適逢東漢天下打亂,各地方相互攻伐。在何進被殺,董卓進京後,不願與董卓為伍,回鄉自足軍隊開始走上平定天下的道路。

    之後曹操以漢朝天子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後被封為魏公然後進爵魏王后去世。

    東漢末年群雄格局

    曹操曾說希望死後在墓碑上寫「漢故徵西將軍曹候之墓」。這是謙稱。也曾說“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也說明曹操的志向。為什麼這麼說我認為是一下幾方面。

    1、社會環境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消滅北方割據勢力統一北方,在赤壁之戰失敗後,天下已有三分之勢,統一天下已然困難重重,可漢獻帝在手,尊漢室,還能在名義上號令劉備孫權,也讓孫劉兩家有點顧慮,如若自己廢帝自立,孫劉勢必也會徹底城名義上的獨立國家,這樣在名義給了孫劉兩家方便。

    2、封建禮教

    曹操從出仕開始的施政及表現,也看出了他匡扶漢室的內心,還是想在漢室的官場上有所作為,只是後天天下大事的發展使自己的心性發生了改變,雖說最後漢獻帝已成了一個傀儡,朝堂之上,軍隊之中大部分是忠於自己的大臣,以及自己的親信家族成員,可畢竟還有漢室忠臣,不然也不會有那幾次密謀刺殺曹操的動作。社會上認可漢室的觀念還沒轉變。

    3、曹操的算盤

    曹操自己也有自己的打算,必將天下沒有一統,況且曹操一直宣揚的自己是漢臣,也注重自己的名聲,文王流傳後市,就是因為天下三分有其二猶以臣侍殷,得以流芳百世。曹操也想流芳百世。在一個,曹操已經掌握了漢室所有大權,和權臣不同,已經是名義上的皇帝,廢帝不存在任何難處。可他沒必要這麼做,也給兒子留下了武王第二的名聲。

    古人把名聲看的很重,曹操這麼說,其實是自己表白自己的打算,天下早晚是曹家的,他也勢必會被追封為皇帝,所以,那個虛名不如忠臣這個虛名來的實在,死後被封不是他自己的事,是後代的事。自己還是漢臣。

    所以我認為曹操這麼說墓碑,是一個狡猾的表現。也是虛大於實的說法。

  • 2 # 正搖文作

    曹操高陵“高為基,不封不樹”,有墓無碑,讓人深思。

    2009年末,曹操墓高陵經考古發掘,確認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曹魏大墓為曹操墓。整墓葬為甲字型形狀,有墓並未見碑。經文物考古研究,應年代久遠,多次被盜,所以遺失。

    因此並未能證實“讓縣自明本志令”裡的,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所以曹操墓碑上到底寫的什麼,已經很難實物證實。

    但是從墓中發現的文物判斷,確實是曹操墓無疑。其中,“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銘文。還有一件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項石”銘文的石枕。這些完全可以證實是曹操的隨葬物品,因為隨身生活攜帶,使用的身邊物品隨葬,是太正常不過了。也是因為如此,才能證明身份。

    至於為什麼,曹操為何死後在墓碑上寫“漢故徵西將軍曹候之墓”而不寫“魏王之墓”。完全是根據,讓縣自明本志令裡的語句所延伸的說法。實則是曹操年輕時候的回憶,夢想。或者說是以在萬人之上的謙虛。

    不管如何,曹操初試漢臣時,確有報國之智,匡扶設計,以為百姓的想法。可能經歷的,遇見的,年齡的,等多多原因疊加,興許內心有所改變。這完全是一個人的正常表現。興許他原本的初心,還是想做治世能臣的。

    三國裡的魏蜀吳,其中曹操是我最喜歡的,有那麼一種“狼愛上羊”裡,拋開世俗,跨過條條框框的味道。這也許就是魅力與智慧吧。

  • 3 # 龍隨侃

    大家好,我是侃叔。

    題主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問題,曹操死後的諡號時魏武王,所以曹操墓裡的東西都是魏武王啊!至於題主指的應該是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裡面說的!

    在《讓縣自明本志》中寫道:“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這篇文章寫於建安十五年,而曹操於建安二十二年才被封為魏王,他怎麼可能知道六年後的事情!

  • 4 # 使用者屈之子

    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曹操。

    我們就從在歷史上廣為流傳的,曹操的七十二座陵墓之謎說起。

    曹操早年就曾是一個摸金校尉(盜墓者)。他自己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面。所以他釆取了"疑冢"的措施。

    佈置疑冢,一方面為了防止盜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關。生前,他因多疑錯殺了許多人,死後,他得不防別人的報復。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鄴城所有城門全部開啟,72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城門抬出。 從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謎隨之懸設。

    漳河累累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正平只有墳三尺,千古安眠鸚鵡洲。

    曹操的真墓,現在哪裡都不清楚,他的墓碑從何而來?我們現在,在各地看見曹操的各種陵寢、墓地、陵園等,其後人在墓碑上寫什麼的都有。以訛傳訛,隨心所欲,沒有史考價值。

    曹操的"魏王"名稱是歷史實事鑄成的,他無需在身後標榜顯耀。

    如果在某地發現一塊刻有"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的墓碑,這可能是曹操後人為洗脫曹操賊臣逆子,欲簒奪帝位的歷史罪名,而彰顯曹操只是一個漢王朝的西征將軍,是個"治世能臣"而已。這個墓碑說明不了歷史的真相。

  • 5 # 小號哥

    編者問題的提法不對,曹操自己根本談不上是所謂的治世之臣,他只是披著漢象的外衣,行權臣之事。否則,怎麼可能在眾人都勸曹操行王霸之事的時候,他卻說出:孤願為周文王。同時,在曹操去世以後,應該立有遺囑將權利還給漢獻帝劉協。而不是繼續立曹丕為魏王兼丞相併領冀州牧,這不是充分說明他的野心嗎?

    你們這些人眾說紛紜,都沒有猜對。曹操在臨死前曾經囑咐曹丕和眾大臣,在他死後,不要豪華入殯,一切從簡,並且還要設72個疑冢。為防止有後人盜墓,這才是曹操為什麼要在其墓碑上只刻有“漢故徵西將軍曹候之墓”而不是魏王。就是為了掩人耳目,防止後人對他自己的墓穴打主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曹操在其生前為了籌劃軍餉,專門成立“摸金校尉”,大肆挖掘兩漢皇族的墓地,得到了不少珍寶,充作軍資。所以,他對於自己死後,是否有後人打他自己的主意非常擔心。

    所以,就有了這樣的策略。實際上,曹操的這種擔心非常正確。若干年後,司馬家族代替曹魏,為了打擊曹氏集團的勢力,很有可能會拿曹操的墓穴開刀。這也是曹操的過人之處,他雖然沒有測算出在自己死後,其曹魏江山會被司馬懿取代。可他到底押中了自己的墓穴的安全,知道現在也沒有明確訊息說是找到了曹操的墓地。在以後的漫長時間裡,戰亂不斷,曹操的這個英明決定,使自己的墓穴避開了許多貪婪者的目光。

  • 6 # 蝴蝶涯泉

    我覺得有這個可能。

    曹操的心裡可能是一直變化的過程。

    一、青年的曹操剛正不阿一心報國,可漢靈帝的所作所為,讓曹操心灰意冷!

    漢靈帝時期,買官賣官到了瘋狂的地步,上到三公九卿,下到地方縣令全都可以明碼標價,全都可以自由買賣。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易子而食都是小兒科了,已經發展到“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的地步。

    當時的四川境內有這麼一首兒歌叫做:“虜來尚可,尹來殺我”,意思是說,土匪來了還可以跑,但是姓尹的官來了只能一死。漢靈帝就下詔徹查此事,可是派去的兩個人一個是太尉、一個是司空都是貪官的代表。於是他們就趁機收受賄賂中飽私囊,把一個邊遠地區的清官誣陷成了罪犯。曹操這就忍不了了,就和陳眈兩個一起聯名上書檢舉揭,結果:

    第一、漢靈帝高度重視,對貪汙腐敗的二人進行極其嚴厲的口頭批評

    第二、貪官集團進行反撲,陳眈慘遭殺害而曹操因為只是一個比600石的小官根本不在他們的眼裡,所以就僥倖逃過一劫。

    這件事情對曹操的觸動很大,《三國志·魏書》說曹操從此以後:“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曹操深知皇帝已經昏庸透頂,自己此後不會為漢室江山浪費自己的時間了。

    所以看見曹操青年時期開始已經對漢王朝不報希望了,所以他後面做出的挾天子利令諸侯種種事情也就可以說的通了。

    二、晚年曹操始終不肯篡漢自立。

  • 7 # 阿奇文化

    一、曹操不想背僭越之名;二、漢室老臣尚在,為子孫安危計,明哲保身。

    不得不承認,“挾天子而令諸侯”是一步好棋,曹孟德不做,也會有別的人做。況且曹操並非第一個“挾天子”的人,董卓已經走在前面。袁紹想做,晚了一步;劉備、孫權想做,沒那實力。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了晚年,會想到追求永恆,當然壽限不可違,人能做的往往是青史留名,庇護後世子孫。曹操也想永垂青史,而他不想看到“魏王”流傳千古。

    為什麼呢?大漢天下,劉邦立誓,“非劉姓不得稱王”。曹操稱魏王,那是早有圖謀不軌之心。我們能想到曹操稱魏王,一是內心真想,權欲使然;二是忠臣官升一等,名正言順;三是“魏王”之於天下更有號召力,形勢使然。曹操在世之時稱魏王,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然為什麼死後墓碑上寫“漢故徵西將軍曹候之墓”?那就是我們講到的初衷或者初心問題,曹操起步之時,或者在其文學作品的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就是天下子民,就是光復漢室天下。雖然亂世群雄都會有蠢蠢欲動的僭越之心,然而臨終之時,還是會想到初心問題,也就是一生戎馬的正義性問題。

    “魏王”只是虛名,這就跟司馬懿不稱帝是一樣的,有實權了不稱帝,是因為時機尚未成熟。曹操在實力上稱帝也是沒有問題的,然為什麼留給子孫稱帝,就是要等到時機絕對成熟:一幫漢室老臣死的死,亡的亡,剩下的就是曹家的家臣了,曹丕稱帝也就順理成章了。司馬懿不也是這個打算嗎?等到曹家的家臣流失殆盡,剩下的就是司馬家的家臣了。

    總而言之,曹操在世之時稱“魏王”,自己及群臣的權力慾望得到滿足,在天下豎起一杆堅挺的大旗,一舉多得!臨終之時稱“曹侯”,既可青史留名(忠心可鑑),又可庇護後世子孫,還可防止漢室子孫給他刨了祖墳。曹孟德真是聰明加智慧啊,司馬懿也學會了!然而後來曹丕會什麼“迅速”稱帝呢?恰恰就是為了防止曹家的權力旁落了,這叫順利交接。

  • 8 # 霞客818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關心有趣文史知識,右上角關注霞客喲~

    曹操是曾經希望死後墓上刻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但是他死的時候是魏王,理論上還是要刻漢故魏武王。他年輕的時候不能說開始就衝著稱王稱帝去的,也是有匡扶漢室的心思,後來逐漸野心膨脹,如果他長壽的話,稱帝也不是沒有可能

  • 9 # 遊歷往事

    雖然曹操一心想要統一全國,在很多人眼裡,曹操想代天子以自立,然而在曹操的一生,他至死都沒有稱帝,在曹操死後,他的兩個老對手劉備和孫權都先後稱帝了,那麼曹操為何至死也不願稱帝呢?

    對於這個問題,晚清大臣曾國藩曾給出自己的答案,曾國藩在品讀三國時,對於曹操為何不稱帝有過這樣的註解,曾國藩寫道:“人生猶如白駒過隙,縱使稱帝又如何?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在曾國藩看來,晚年的曹操已經看淡了世事,稱帝不稱帝對於曹操而言只是一個名號問題,然而對於曹操這樣的人,是從不在乎一個虛名的,即使不稱帝,曹操也擁有像皇帝一樣的權利,而曹操最大的志向仍是統一全國,這一志向或許比他稱帝的志向要大出很多。

    其實,曹操身為一名漢臣,是一心忠於漢室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死後的墓碑上就能看出來,曹操死後,他的墓碑上寫著“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說明曹操仍然希望後世將他當成一位漢朝的臣子,而不是什麼魏武帝,反觀劉備,雖然一直以漢朝臣子自稱,然而在劉備死後,他的墓碑上寫著“漢昭烈陵”,大家都知道昭烈皇帝是劉備死後對自己的諡號,兩相對比,誰才是真正忠於漢室就十分明瞭了

  • 10 # 國際觀察小林

    人的心態和野心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是會變的。也許曹操臨死前才意識到,我為什麼已經走到今天這步了?曹操是大宦官的養子的孩子,他爹就是個暴發戶。同樣劉備這個漢室宗親就是個從事賤業(賣草鞋)的遊俠兒;孫權就是個基層軍官的二兒子。

    是那個時代給了他們這個機會,恰好他們把握住了。曹操年輕的時候,鮮卑、西羌年年不消停。漢靈帝組織過一次大規模鮮卑遠征軍,結果被血虐了;涼州最亂的時候,朝廷甚至有放棄涼州的聲音。那個時候的曹操一定把漢徵西將軍當做自己一生的最求吧?靈帝駕崩,董卓入京,十八路諸侯討董甚至官渡之戰之前曹操應該也沒有稱帝的野心吧。“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沮授給袁紹的建議,曹操迎獻帝的早期的政治意圖是“奉天子以討不臣。”

    後來官渡贏了,袁紹病死了,袁家不團結,河北亂了。我想曹操的心態是劫後餘生吧。身居領導者的地位,好多事就不是你說的算了的了。河北亂了,我把河北拿下吧?有個自稱漢室宗親的野心家總想搞我,我逼死他吧?劉表死了,荊州也要亂我拿下荊州吧?江東人要搞事我得給他們點教訓。再回頭一看,我靠,我這就要統一華夏了?我現在放權給皇帝?開什麼玩笑?這皇帝本來就想搞我覺得我礙眼,跟著我的員工和他們的家族怎麼辦?我的妻子孩子怎麼辦?我只能一點一點往上爬了,是我自己的野心也好,是被逼無奈也好。我稱帝是必須的了。赤壁我輸了,漢中我也丟了,合肥我差點丟了。

    我稱帝的路看來還得再走一段時間啊。好吧,我老了,我要死了。想我這樣的人竟然能善終,真不容易。看著自己那個野心勃勃的兒子和他身後的勢力,我知道他們要幹什麼。算了,我終於能歇歇了。我想起了那些被我幹掉的野心家們,那些被我殺死的政敵們,想起了我年輕時候的志願。我到底是怎麼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

  • 11 # 鴻哥iouyh福小鋪

    徵西將軍,侯爵,曹操簡直就是殺人誅心。

    要知道,曹操臨死之前,他的頭銜和爵位早已超過了自己所定的墓碑的頭銜和爵位。

    為什麼要如此做,不外乎就是噁心一下那些常年在外抨擊和抹黑自己的人,比如徵西大將軍,以此擺明自己的戰功是實至名歸,畢竟曹操平定大漢北方乃至西北邊境是功不可沒,足以載入史冊,至於用漢丞相,他很聰明,畢竟這樣的內政功勞與實打實的戰功相比,還是戰功比較有說服力,因為戰功就是哪怕再怎麼不願意,它就擺在那裡,不可磨滅。

    至於侯爵嘛,曹操生前已經晉位王爵,為什麼仍要以侯爵自居,無非就是當初曹操稱王,劉備等也隨之跟進,這時候曹操突然猛地把自己的爵位降下來,那些已經自稱為王的傢伙們立馬被凸顯出來,十分地尷尬。

    這麼一塊墓碑就是為了洗白自己,噁心對手所造,看看吧,說我是奸賊,戰功擺在那呢,王爵又如何,我就願意接受這個侯爵而已,戰功覓封侯,多少漢家男兒的夢想,我都做到了,這是我曹某人的人生驕傲。

  • 12 # 愛思考的仇讎

    因為這樣一句話,若不是我曹操天下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至死都還是漢臣就因為這樣一句話,就能證明曹操內心一直非常想做一個治世能臣

  • 13 # 小鴻哥

    這個想法出自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在公元210年時所寫。當時曹操還沒有做魏王,所以不可能寫上“魏王之墓”。當時朝廷要封曹操的三個兒子為侯,每個都萬戶。曹操不接受,所以才寫《讓縣自明本志令》。這個其實也是曹操的自傳。曹操也在表達自己對漢室的忠心。對一些懷疑他的人進行反駁。

    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讓縣自明本志令》

    曹操是三國之一的曹魏政權的奠基者,曹操一直到死都沒有稱帝。說他沒有那心思也不現實,他也有那資本實力稱帝。但他終歸沒有邁出那一步。後世指責曹操,是因為曹丕稱帝了。東晉人認為正統得自蜀漢,並不是曹魏。宋人更是指責曹魏篡位,蜀漢才是正統。請問西晉跟宋朝乾的事跟曹丕有區別嗎?他們原來不是魏臣、周臣嗎?五十步而笑百步。

    人的野心是一點點成長起來的,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小時侯老師問我們長大後想做什麼。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老師、警察、醫生、科學家等之類的。沒有那個小孩講以後要做小偷、騙子等的。就曹操年輕時也是想拯救大漢於危難之中。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邁那一步,要從他的一生過程去看。曹操是曹嵩的兒子,太監曹騰的孫子。因為曹嵩是曹騰的養子。這是太監能做到的最高官職,而且太監能封侯也說明非常受皇帝寵信。有曹騰這層關係,曹操進入仕途也更容易了。

    公元175年—公元185年時的曹操

    年輕時的曹操疾惡如仇,執法如山。可以說是一個富有正義的青年。公元175年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首都北部區公安局長。據曹瞞傳曹操擔任北部尉的所為: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這時的曹操不畏強權執法如山。後來還把大太監蹇碩的叔叔殺了。宦官集團於是給曹操升官調離洛陽。在這段時間漢靈帝寵信十常侍,引發暴發了黃巾之亂。曹操深感憂慮,獨自準備刺殺十常侍之一的張讓。(漢靈帝把張讓視為父親)曹操還獨自刺殺張讓,但給發覺了。依然能舞著戟邊戰邊退。說明曹操的武藝也是不錯的。這時候的曹操是一個熱血的愛國青年。曹操多次上書為黨人仗言,陰指宦官集團是奸邪盈朝。漢靈帝根本不理會,曹操對漢靈帝失望。

    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張)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孫盛異同雜語》

    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魏書》

    曹操二十歲左右曾不斷的詢問許劭他怎麼樣?許劭是東漢著名的品評士人,月旦評就是他創辦的。如果能得到許劭好的品評,那仕途更加一帆風順。(軍師聯盟就有月旦評的劇情)據魏書曹操多次詢問,許劭並不回答。最後逼的沒辦法了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就說曹操在太平時是能臣,亂世就是奸雄。當時誰都知道天下將大亂,所以曹操只能做奸雄了。當時曹操的反應是:大笑。有人認為曹操非常高興,因為他想做奸雄。那是不對的,這時的曹操還是熱血愛國的好青年。至少為啥大笑,我認為曹操的想法是:我怎麼能是奸雄,無論是能臣還是奸雄都代表有能力。按照後漢書的說法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就是說在太平時曹操是奸賊,亂世就是英雄。曹操大悅而去。跟魏書倒過來了。在這段時間裡橋玄和何顒都認為天下即將大亂(漢朝滅亡),曹操將來能安定天下。

    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橋玄

    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何顒

    公元185年—公元195年時的曹操:

    公元184年暴發黃巾之亂,地方又叛亂以涼州幽州最甚。東漢朝廷任命曹操為騎都尉,討潁川賊。後升為濟南國相(相當於一郡太守)曹操還是如當初做洛陽北部尉時一樣疾嚴如仇、不畏強權、執法如山。但是同樣也是得罪了很多人。曹操不想違背自己的本心去討好那些權臣和貴戚橫恣。又怕害了家人,不得已稱病回家。回家後春夏時讀書,秋冬時打獵。

    於是權臣專朝,貴戚橫恣。太祖不能違道取容。數數幹忤,恐為家禍,遂乞留宿衛。拜議郎,常託疾病,輒告歸鄉里。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魏書》

    公元188年漢靈帝招募壯丁組建西園八校尉。西園八校尉是:蹇碩、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淳于瓊。不到一年漢靈帝駕崩。以大將軍何進為代表的武人集團跟宦官集團矛盾日漸加深。何進想除掉宦官集團,但何太后不同意。(坑兄呀)袁紹提議召邊將逼太后同意除掉宦官集團。曹操當時知道了認為是個餿主意肯定會失敗。結果太監先下手為強殺掉何進,袁紹再領軍盡誅太監。董卓入京廢少帝立漢獻帝,京師大亂。董卓想拉攏曹操,但他不願跟董卓為伍跑了。到了陳留招募士兵準備討董卓。

    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董)卓。—三國志武帝紀

    公元190年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人同時起兵各帶著數萬人會盟討董卓,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也帶著他的人馬來會盟。孫堅率先攻到距離洛陽九十里處,董卓劫持漢獻帝往長安並焚燒洛陽。(孫堅進入洛陽後就退軍了)袁紹等人都不敢追擊。曹操對他們講: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袁紹等人不為所動。

    曹操獨自率領自己的人馬向西追擊董卓。只有陳留太守張邈派了部下隨曹操西行追擊。因曹操人馬少,所以大敗。曹操坐騎皆中箭,還是曹洪把馬讓給曹操,但是曹操拒絕了。曹洪講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但不能沒有你。於是曹操上馬,跑路。這時候的曹操難道不是公忠體國的漢臣嗎?曹操回到盟軍處痛斥各諸侯,並離開盟軍去繼續招募軍隊。很多人因此對盟軍失望,特別是對盟主袁紹失望。曹操則得到一些人的讚揚。

    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三國志武帝紀》

    公元191年袁紹與韓馥謀立漢室宗室幽州牧劉虞為帝,並對外宣稱漢獻帝不是劉氏的種。袁紹又找他的老朋友曹操。曹操回書拒絕: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就是說一旦另立天下將再次大亂。因為你袁紹能另立,別人也能另立別的漢室宗親。你們就在北面朝拜新君吧,我還是隻認漢獻帝。後來袁紹得到一玉印,故意秀給曹操看。在漢朝只有皇帝才能用玉印,其他人是不能用的。袁紹的其意就是想自立為帝。曹操對袁紹的行為感到非常討厭。曹操都討厭這種行為,自然當時曹操也不會有那想法。

    太祖由是笑而惡焉。—《三國志武帝紀》

    公元192年兗州刺史劉岱被黃巾軍所殺。鮑信等人建議讓曹操來接管兗州。鮑信原本是袁紹的人,但當初董卓剛到洛陽時,袁紹不聽鮑信的建議襲擊董卓。後來做了盟主又遲疑不進。曹操有了一州之地、有了立身的根基地、有了爭霸的資本。開始了匡濟大漢天下。先前曹操討董卓失敗就是因為人馬太少了,如果當時他有幾萬人未必不能一戰奪回漢獻帝。這時的曹操的志向只是想為國討賊建功,希望死後能在墓碑刻上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這時曹操晚年所說的話。我認為這時的曹操志在於此。曹操還曾說過自祖父、父親到我,我們曹家已經三世受漢朝厚恩了。曹操還經常對他的老婆們講這事。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讓縣自明本志》

    (鮑)信獨謂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啟!”—《三國志》

    (鮑)信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三國志》

    公元196年—公元210年時的曹操

    公元196年漢獻帝西遷,當時無諸侯來勤王護駕。回到殘破的洛陽,百官都站在灌木和靠在牆壁。各州郡都擁兵自重根本沒人管漢獻帝。大臣們都沒有吃的,官職尚書郎以下的都要自己去找吃的。有的餓死在牆下和讓士兵殺。身為漢室宗親的益州牧劉璋、荊州牧劉表、楊州刺史劉繇等人他們在那裡?四世三公的袁術袁紹在那裡?只有曹操立馬率軍西迎漢獻帝。當時荀彧對曹操講: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曹操此時是想要匡復漢室而已。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部下說的。可以想像得到袁紹和其部下是什麼樣的人。

    漢獻帝到了許昌後對曹操加官進爵,把能給的封賞都給了。下面列下漢獻帝給曹操的封賞:假節鉞、(代表皇帝行使權力)錄尚書事、(總領朝政)領司隸校尉、(監督百官)大將軍(最高軍事統帥,位在三公上),封武平侯(大臣能封的最高爵位縣侯。)曹操地位在天下諸侯之上,地位可以說是僅次於天子。但是實際上並沒什用處。代表皇帝行使權力?總領朝政?監督百官?統帥全國軍隊?也就在自己地盤上而已。其實諸侯根本不會聽從的。但明面上諸侯還是會裝一裝的。漢獻帝認為有曹操大漢中興有望。

    但漢獻帝到許昌後跟曹操的矛盾了日漸加深,或者說是帝黨跟曹黨矛盾加深。原因就是爭權奪利。就是說漢獻帝到了許昌後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權力,身邊的近侍侍衛都是曹操的人。權力在曹黨那裡,漢獻帝身邊的人都非常不滿。漢獻帝曾任命國丈伏完為輔國將軍,儀比三司。但伏完覺得權力在曹操,他有職無權,於是把官印交回去。當時天下各諸侯擁兵自重,除此之還有黃巾軍和盜賊群盜。(其他造反的百姓)北邊有袁紹、東邊有呂布、南邊有劉表、張繡、袁術、孫策、劉繇、西邊還有韓遂馬騰。還有盤居在各地的眾多小諸侯。漢獻帝不過十五歲的未成年人,曹操能把大權交給漢獻帝嗎?再說自古以來的權臣那個不安排自己的親信的?

    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自都許之後,權歸曹氏,天子總己,百官備員而已。—《後漢書孝獻帝紀》

    漢獻帝只是一個十五歲的未成年人,那裡受的住底下人的讒言。曹操一邊要南征北討,一邊又要小心後方不穩。公元196年—公元199年曹操跟呂布、袁術、劉表、張繡、楊奉等人交戰,還要面對黃巾和盜賊。有誰考慮過曹操的艱難?於是曹操把那些進讒言的人都殺了。漢獻帝氣的不行於是直接對曹操攤牌。漢獻帝對曹操講你能真正輔助我就該還政於我,如果不能就把我拋棄了吧或者把我廢了。當時曹操大驚失色,退出後滿身大汗。從此之後曹操不再朝見漢獻帝了。原因後漢書也講了: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我認為曹操的心境開始產生了變化。曹操也許會想:當年不畏死刺殺張讓,為了誰?當年我獨自率軍追擊董卓差點死掉為了誰?當年袁紹等人要另立,我獨自向西為了誰?當年諸侯無一人護駕,只有我率軍前去。為了誰?

    操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後漢書孝獻帝紀》

    公元199年漢獻帝把誅殺曹操的詔書藏在衣帶中讓董承聯合其他人誅曹。此事後漢書三國志都有記載。也有質疑董承衣帶詔真偽。資治通鑑的說法是稱受,就是董承自已說的而已。但董承誅曹操真的是為了漢獻帝?為了大漢王朝嗎?在我看不是的。董承是董卓女婿牛輔的部下,就是董卓餘孽的餘孽。根本談不上忠君愛國。當年曹操去迎接漢獻帝,董承還率軍阻攔。據獻帝起居注記載董承覺得只要幹掉曹操,他的人馬就歸我們了。根本不用怕他人了。事情洩露了,曹操誅殺董承一黨。歷代權臣受到皇帝這樣對待,一般都會廢掉皇帝另立的。但是曹操並沒有這樣幹。

    (董)承曰:舉事訖,得曹公成兵,顧不足邪?—《獻帝起居注》

    公元204年曹操攻下冀州,任冀州牧。把自己的大本營遷往鄴城。從此每次征戰回來都不回許昌而是回鄴城了。公元208年曹操恢復西漢的丞相制,並廢除三公制把權力集中在丞相府。曹操把丞相府設定在許昌,而曹操不打仗時卻待在冀州鄴城。打完仗回來也是回到鄴城。曹操把大本營設定在冀州鄴城就是因為遠離許昌,要陪植自己的勢力和力量。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準備一統天下。但因為赤壁之敗,返回北方。周瑜去見京口見孫權講:“現在曹操剛受挫折,正擔心自己內部發生變亂,未能與您對陣作戰......。周瑜沒有講曹操內部有啥問題。我覺得還是帝黨跟曹黨的予盾。胡三省認為是曹操因為赤壁之敗,威望大大降低。北方人有趁機除掉曹操的打算,所以這就憂在腹心,這個見解,我個人是贊同。

    (周)瑜乃詣京見(孫)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三國志周瑜》

    謂(曹)操以赤壁之敗,威望頓損,中國之人或欲因其敗而圖之,是憂在腹心。—《資治通鑑胡三省注》

    在這個時候正好漢獻帝要加封曹操三萬封,加封這事不是知是漢獻帝本意還是曹操讓人做。但曹操藉此機會《讓縣自明本志令》以推辭不受。從名字就知道,為何讓縣,表達自己的本志。首先是表達自己是忠於漢室,自己的志向也只為死後能在墓碑刻上“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然後講自己出仕以來的歷程。討賊立功、討董卓、平黃巾、討袁術(因為他稱帝)、破袁紹,平北方、定荊州等。這些事情都是為了匡復大漢。我現在已經做到丞相,作為一個臣子已經顯貴到極點,已經超過我原來的願望了。

    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讓縣自明本志令》

    我(曹操)說的話,好像很自大。實是想消除人們的非議。所以才無所隱諱罷了。但如果大漢沒有我的話。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稱王,多少人稱帝。正是因為有我(曹操)的存在。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勢力強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會私下議論。說我有奪取帝位的野心,這種胡亂猜測,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寧。當年齊桓公、晉文公至所以到今天還被人稱讚,因為他們力量強大,依然能尊奉周室。當年蒙恬寧願被殺也不願意反,就是因為蒙恬三代受秦朝任用。我每次讀蒙恬和樂毅的事情都流淚。我曹家受漢室的恩惠已經超過三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讓縣自明本志令》

    但要我(曹操)就此放棄所統率的軍隊把權力交還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這實在是不行的啊。為什麼呢?實在是怕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的謀害。這既是為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自己垮臺,國家將有顛覆的危險。因此不能貪圖虛名而使自己遭受實際的禍害。這是不能幹的啊。

    我仰仗著國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勝強,以小勝大。想要辦到的事,做起來無不如意,心裡有所考慮的事,實行時無不成功。就這樣掃平了天下,沒有辜負君主的使命。這可說是上天在扶助漢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現在天下還未安定,我不能讓位。至於封地,可以辭退一些。

    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讓縣自明本志令》

    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讓縣自明本志令》

    在此曹操之後不斷的擴大自己的地盤,並封公、王建國。在漢代臣子爵位最高只能是縣侯,再往上只能增加食邑。雖然魏公國、魏王國在名義上還是大漢的諸侯。這些都不是漢獻帝自願給的,是曹操及其部下逼迫的。很多人覺得曹操既然能做魏公、魏王,那麼魏帝也同樣能做的。曹操就是為了做魏帝做準備。我認為不是的,如果曹操要做早就做了。曹操做這些事其他就跟任冀州牧、丞相開府是一樣的。就是穩固自己的地位。曹操當時外有孫劉內有帝黨蠢蠢欲動。曹操做冀州牧也好做丞相也好,都是漢廷下面的行政機構。曹操要建立獨立於漢廷之外的行政機構,升拔自己的文臣武將。在三國志魏志有傳的人物幾乎都在魏公國、魏王國任職。漢廷成空殼了。

    公元219年孫權上書向曹操稱臣。講天命在曹操這裡,勸曹操稱帝。曹操把孫權的上書給眾人看並講: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呀。就是說曹操認為稱帝是非常不利的或者說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陳群桓階等人可是不管這些,他們太希望曹操稱帝了。曹操沒有辦法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然後他們就不再勸進了。很多人講曹操的意思是讓曹丕稱帝,因為周文王兒子周武王取代了商朝。我認為曹操的意思不是這樣的。曹操的意思是講天命如果在曹家的話,我就做周文王好了。因為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臣事於殷。周文王終其一生都是商朝臣子,周文王並沒有讓兒子取代商朝。所以曹操也想以漢朝臣子而終。

    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曹操是想做周文王,至於兒子是不是周武王那也不干他的事。周武王滅了商朝,但後世卻少有罵周武王和周文王。反而歷代對周文、武評價非常之高。曹操不敢稱帝的原因就是畏名義。這是宋朝司馬光的看法。司馬光講曹操有功於天下,早就對漢獻帝沒有君臣之心。(應該是自衣帶詔之後)不敢廢漢獻帝自立,難道是他不想嗎?只不過是畏名義而不敢。我個人也贊同司馬光的說法。這裡的名義指的是儒家三綱五常思想。所以曹操才說孫權的勸進是想把他放在火爐上烤。當年的王莽就是前車之鑑,世代讓人唾罵。特別是在漢代。

    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加有大功於天下。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之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司馬光

  • 14 # 典文說稿

    翻開三國故事,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在正史中,曹操和劉備評價都很好;但在《三國演義》等野史中,曹操成了竊國大盜,一代奸雄,相反劉備卻是匡扶漢室,仁義無雙!

    套用現在的話,簡單的說,即:曹操沒節操,劉備有節操!然而,既然如此,為何這兩人死後的墓碑上,卻又顯得截然相反呢?即:曹操墓碑忠於漢室,而劉備卻是背叛漢室!

    曹操年輕的時候,一心想要匡扶漢室,所以才有刺殺董卓、敢於收留漢獻帝等行為。至於到死也沒有稱帝,或許也和他追求一個忠臣的好名聲有關。但不管如何,在客觀上卻顯示出了曹操的忠義!

    最後,值得一提的有兩點:(1)魯迅評價“劉備之德近乎偽”,劉備情商很高,但卻很虛假,(2)曹操的唯才是舉,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行為,讓很多寒門進入了官場,後來司馬懿之所以造反成功,就是因為司馬懿成了世家大族的代表!一直到隋唐的科舉制度出臺,中國都是由“門閥”控制,最典型的是“王與馬,共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肉鴿免疫接種的誤區有哪些糾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