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鄭說歷史

    關中丟失和劉裕稱帝,並沒有直接關係,而在於當時根深蒂固的南北方地域矛盾

    一直以來,很多人以為,因為坐鎮江南的重要謀主劉穆之去世,劉裕為了穩固掌控朝堂,篡奪東晉皇位,才放棄了北伐良機,導致關中慘敗,使自己一生事業功敗垂成,其實是對歷史的片面解讀。

    眾所周知,劉裕是漢朝遠支宗室,其先祖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 當他北伐關中,收復長安後,當地三秦父老紛紛進言:關中自古帝王鄉,何不移鎮當地,以為帝王基業。「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數千間,是公家屋宅,舍此欲何之?」

    劉裕亦頗有經略關中,西征秦、涼,佔據關隴地區之意。然而,此刻,他麾下諸將征戰日久,皆有東歸之意,

    劉裕北伐時,其實早已經穩固控制了東晉政權,心腹黨羽遍佈朝野內外,揚州、荊州、江州、益州等南方重鎮盡在指掌。坐鎮都城建康的劉穆之的去世,並不足以當真讓朝野動盪。

    所以劉裕離開長安後,接受宋王封爵,以淮南北十郡為封國,先坐鎮淮北彭城,後來移鎮淮南壽春,以進可攻、退可守的兩淮之地為駐地,同時策應南北,足見他無需返回建康,也自信能穩固控制江南局勢,而北伐之雄心從未熄滅。

    劉裕東歸後,將剛打下的關中地區,交給了自己的次子劉義真坐鎮,封其為“安西將軍、行都督雍、涼、秦三州及河東、平陽、河北三郡諸軍事、領護西戎校尉、雍州刺史”,正是為了安關中當地士民之心,自己絕不會再棄他們於胡塵的一種政治表態。

    當然,此時年僅十二歲的孺子劉義真,僅僅是名義上成為關中地區軍政的最高負責人。劉裕特意安排了王修、王鎮惡這一文一武兩大英才去輔佐他。他們都是南渡投奔東晉的關中本地人士,以此安撫當地人心。

    王修,京兆灞城人,此刻是劉裕太尉府的諮議參軍,被劉裕委以重任,擔任雍州長史一職,即行政負責人。臨行前,劉裕和王修行互相托付兒子之古禮,「自執義真手以授王修,令修執其子孝孫手以授高祖」,以示君臣一心。

    雍州長史:王修

    王鎮惡,京兆長安人,是以長安為都城,一度統一北方的前秦帝國締造者王猛的孫子,劉裕初次見他就稱讚“將門有將”,在劉裕攻滅政敵劉毅、司馬休之的戰爭中,接連立下大功,此次攻滅後秦,王鎮惡以艨艟戰艦,逆流溯渭水有進無退,直取長安,更立下滅國首功。

    安西將軍司馬:王鎮惡

    劉裕東歸後,以王鎮惡為徵虜將軍,安西將軍司馬,並領馮翊太守,即關中留守軍團的軍事負責人。另外幾名將領,始平太守沈田子、河東太守毛德祖為中兵參軍。傅弘之為雍州治中從事。也就是說,名義主帥劉義真,王修主政,王鎮惡主軍,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為輔佐。

    然而,此時的時代大背景,是從東漢末年起,除掉中間西晉的短暫30年統一,神州大地已經經過數百年的長期分裂,當時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之間,已經產生了嚴重的隔閡,彼此嚴重缺乏信任度。

    劉裕自己,連同其部將大多數都是南方人,卻要他們聽從王修和王鎮惡這兩個北方人的調派,這些人自然潛藏深刻不滿。

    而王鎮惡本身,可能是基於自身品質和境遇,“窮怕了”,(畢竟王猛一生清貧,他的兒子就曾因為故相之子,貧困落魄,竟在前秦政權還如日中天時,就曾參與謀反,令苻堅也大為沮喪),也可能是作為外人,有意“自汙”,行軍打仗時,一直以貪婪好財貨著稱。

    攻下長安後,王鎮惡搶得後秦皇帝姚泓的步輦,就曾被南人將領密告欲謀反。事實真相,是他把上面裝飾的金銀玩物全部剔除,步輦本身扔棄不管,令劉裕哭笑不得。

    劉裕臨行之前,沈田子及傅弘之等人就不斷向劉裕進言,認為王鎮惡絕不可信,一旦劉裕離開,王鎮惡肯定要佔據長安,自立為王。

    沈田子:

    劉裕對沈田子等人說「今留卿文武將士精兵萬人。彼若欲為不善,正足自滅耳,勿復多言」(給你們南方將領留下了上萬精兵,如果王鎮惡真要造反,是自取滅亡,所以,你們不要再多言此事了)。

    劉裕當然希望守住關中,已經盡己所能,去努力彌合南人北人之間的矛盾,然而,佔軍隊多數的南方將領們,還是覺得覺得王鎮惡絕不可信。

    因為以當時情勢,東晉自淝水之戰後的數十年裡,連番大規模的內戰,令益州、荊州、揚州這些主要經濟區,全都十分殘破了。當劉裕北伐關中時,相鄰益州和荊州居然只能出動數千策應兵馬。

    所以,假使王鎮惡當真起了異心,能迅速將幾萬後秦降兵掌控在手,然後剿滅關中的上萬晉軍,盡殺留守南人晉將,而後自立為王。那麼劉裕還真一時拿他無可奈何,除非是再籌措糧草,動員主力大軍,重新打一次潼關……

    畢竟此前短短几十年前,一度臣從東晉的氐人苻氏,羌人姚氏,就都曾如此這般,先蹈光養晦,再據地自反,最終先後建立了以關中為中心的前秦、後秦政權。誰又能保證王鎮惡這樣一個在關中有民心有祖蔭,本人才幹過人卻又人品作風不佳的外來人,竟對會劉裕當真有誓死相從的忠誠度?

    另一方面,對南方的晉人有忌憚情緒的關中當地民眾,其實也隱隱期待著王鎮惡當真有此野心,自立為王。這種根深蒂固的南北對立、敵視情緒,早已一觸即發。

    此刻對關中虎視眈眈的,就是正北方匈奴人赫連勃勃的胡夏政權。赫連勃勃早年被北魏拓跋氏打得國破家亡,全靠了後秦姚興養虎為患,才得以佔據朔方河套之地,營建統萬堅城。其馬匪軍團慣用游擊戰術,來去如風,一直令後秦束手無策。

    胡夏皇帝:赫連勃勃

    他所忌憚的唯有劉裕,等劉裕一走,便針對關中晉軍的南北矛盾,在其謀主王買德的策劃下,大造「王鎮惡欲盡殺諸南人,以數千人送義真南還,因據關中反叛」的流言。

    王買德:

    當赫連勃勃的馬匪軍團趁機來攻,王鎮惡率諸將北上迎敵,將胡夏軍擊退後,沈田子及傅弘之等人,竟私下密議,先假稱劉裕密令,殺死王鎮惡,打敗赫連勃勃,安定關中,之後再南下請罪。此後,沈田子邀請王鎮惡到傅弘之營中計事,讓自己的心腹力士沈敬仁將其殺死。之後,沈田子帶著幾十名親信,回長安向劉義真請罪。

    王鎮惡既死,同為北人的王修在大驚之下,又因兔死狐悲心理,將沈田子收捕,並斬殺於長安稿倉門外。然而,此舉非但沒有平息事端,反而令矛盾進一步激化。

    劉義真身邊的親信左右,本就因為王修嚴格執法,約束他們的行為,裁撤他們的待遇,而對王修懷著深切怨氣,此刻更紛紛進言:「王鎮惡欲謀反,才被沈田子殺死。王修殺沈田子,證明他也想謀反!」王修一屆文士參佐,已經因為王鎮惡之死,丟失了軍中最大支持者,頂頭上司又是年少懵懂的劉義真,就這樣也被冤殺。

    王鎮惡和王修這對軍政首腦,相繼以謀反罪名被殺,不止是關中軍團亂作一團,更令晉軍喪盡關中民心,所謂“人情離駭,無相統一”,丟失這片土地也就是必然了。

    關中諸將內訌,一直盤踞朔方,對關中虎視眈眈的胡夏皇帝赫連勃勃,趁機大舉南侵。

    劉裕得訊,一邊急令劉義真速回,改以朱齡石為“持節督關中諸軍事、右將軍、雍州刺史”,鎮守長安。朱齡石是此前平定巴蜀地區的主帥,在劉道規去世後,已經是劉裕部將中最能獨當一面的人才。

    右將軍:朱齡石

    傅弘之更率步騎五千,於池陽之戰大破胡夏太子赫連璝的三萬大軍。然而當赫連勃勃舉傾國之力,20萬胡騎大軍大舉南下,寡不敵眾的晉軍終於在青泥大戰慘敗。

    此刻,赫連勃勃的胡夏軍南斷青泥,東扼潼關,以關門打狗之勢,誓要將晉軍全殲於關中。

    朱齡石焚燒長安宮殿,舉兵東歸,豈料劉義真和隨行將士大掠財寶美女,車載南還,行程遲緩,為胡夏軍追及於潼關附近。

    胡夏軍切斷晉軍水源,令其口渴難戰,攻破晉軍主營曹公壘,朱齡石、傅弘之、王敬先等將,以及後一波奉命接應他們的蒯恩、朱超石等將領,都被赫連勃勃俘虜並殺害,只有劉義真這個廢物孺子僥倖逃脫了。

    長安一敗,真正的劉裕嫡系軍隊損失並不算多,一萬南軍加上後續接應兵馬,也就兩萬人左右,剩下數萬人都是原後秦降兵。然而軍事將領方面的損失,可謂傷筋動骨:王鎮惡輕舟襲江陵,渭水取長安;朱齡石督師平巴蜀;朱超石卻月陣破北魏;傅弘之以寡擊眾破赫連;蒯恩百戰陷陣,勇猛無當……

    這些之前跟隨劉裕金戈鐵馬,滅國無數,頗令殊功的優秀人才,相繼枉死於內訌、或敵寇之手,何其慘烈,幾乎相當於曹操的張遼、張郃、徐晃、樂進、于禁等“五子良將”一戰盡沒了。

    因此,當朱超石、朱齡石兄弟率偏師增援,卻相繼兵敗身死後,劉裕縱然再不甘心,也只能在彭城城頭迎風唏噓,灑下英雄淚。驅逐五胡、一統天下的雄心,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傳奇,劃上了一個遺憾的休止符。

    這場關中諸將內訌,相互攻殺,被敵人趁虛奪佔長安,劉裕集團損精兵折良將的歷史悲劇,並非劉裕的一念之差、或安排不妥導致,歸根結底,還在於神州大地長期分裂,南北雙方根深蒂固的地域矛盾,造成的人心不齊。——人力有盡,徒喚奈何!

  • 2 # 聊聊歷史上的那些事

    劉裕在公元417年曆經萬苦才奪回關中地區,卻在一年後立馬就丟了關中,為什麼劉裕留下的人不能守住關中呢?

    一:四周的敵人虎視眈眈

    劉裕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之內打下關中,那是因為關中地區的後秦政權在姚興病逝的時候,宗室之間相互爭權,大大削弱了後秦的軍事實力。同時後秦連年與胡夏、南涼、西秦、北魏等國征戰,國力受到嚴重削弱。在這樣的情況不僅是劉裕動了滅亡後秦的心思,北魏跟胡夏也有滅後秦的打算。

    在劉裕伐秦之前,胡夏政權已經跟後秦多次交手。等到劉裕開始進攻後秦的時候,胡夏的領導人郝連勃勃迅速作出判斷,他認定後秦絕對不是劉裕的對手,但是劉裕本人的根基不在關中,劉裕肯定會撤離關中,到時候關中就是他郝連勃勃的囊中之物。所以郝連勃勃在劉裕對後秦用兵的時候,自己躲在家中發展勢力,等劉裕走了再去攻打關中。所以等到劉裕撤離關中之後,郝連勃勃立馬發動對關中的戰爭,並且經過一番努力將關中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至於拓跋氏的北魏,早年也跟後秦打來打去。等到劉裕進攻後秦的時候,因為要借道北魏,北魏的君主拓跋嗣以為劉裕要對北魏不利,就帶領部隊跟劉裕幹了一架,結果沒打過。但是拓跋嗣對關中還是蠢蠢欲動,他就問自己的謀士崔浩有什麼好的計策。崔浩的觀點跟郝連勃勃一樣,關中讓劉裕去打,此時時代已經變了,關中因為多次易主,且民族混合居住,他們的生活習性跟南方的漢人相差甚遠。劉裕這樣的南方人一定沒有辦法治理好關中,所以劉裕打下了關中也守不住,關中遲早是我們北魏的。

    二:劉裕得不到關中地區的民心

    當初劉裕奪下關中的時候,是想經營關中,並且以關中為根據地進一步謀取天下,畢竟擁有關中統一天下的政權實在太多了,比如戰國時期的秦國,劉邦的漢以及後來的隋唐,都是以關中為根據地統一的天下。但是就在劉裕準備經營關中的時候,他的大後方卻出事了,那就是劉裕的得力干將劉穆之突然離世。劉穆之在世的時候,還能幫助劉裕管理好南方計程車族,能壓制士族不出亂子。現在劉穆之去世了,如果劉裕不回南方穩定後方,指不定會出什麼亂子。

    此外,劉裕手底下的將士都是南方的人士,劉裕是在公元416年發動北伐,佔領關中則是417年,打了一年的仗,士兵們已經開始想念家鄉了。在這種情況下,劉裕只能率領大軍返回建康。

    而關中的漢人老百姓一直飽受戰亂,一直希望王師能夠收復關中,等看到劉裕率領大軍東歸,知道劉裕沒有經營關中的意思,對劉裕大為失望。

    關中地區的漢人對劉裕的表現很失望,而關中的少數民族同樣也對劉裕很失望。所以劉裕佔領關中的時候,不管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他們的選擇都是投降北魏。

    氐豪徐駭奴、齊元子等擁部落三萬在雍,遣使請降於魏。魏主嗣遣將軍王洛生、河內太守楊聲等西行以應之。

    三:留守關中人員之間的矛盾

    劉裕東歸之前,對關中地區的人事安排是這樣的:他的二兒子劉義真擔任關中地區的老大。同時又安排了一文一武兩位人才輔佐劉義真,文臣一把手就是王修,武將一把手就是王鎮惡。同時劉裕又留下了沈田子、傅弘之一干沙場老將,共同護衛關中的安全。

    劉裕的安排看似非常合理,劉義真是自己的兒子,為的就是告訴天下,關中就是我劉裕的地盤。王修跟王鎮惡都是關中人士,尤其是王鎮惡更是前秦宰相王猛的孫子,在關中地區擁有極高的聲望。有他們倆坐鎮關中,更能得到關中老百姓的擁護。其餘眾人都是劉裕手底下能征善戰的猛人,尤其是沈田子更是劉裕的心腹。

    雖然王修跟王鎮惡是關中人士,劉裕將他們留在關中,就是為了安撫關中的人心。但是其他將領都是南方人士,由於長時間的分裂,雙方之間的信任度極低,尤其是沈田子,他認為這次奪得關中的功勞不比王鎮惡差,但是現在卻要聽從王鎮惡的命令,心中很是不忿。所以沈田子就想盡一切辦法找王鎮惡的麻煩。在劉裕東歸之前,沈田子跟傅弘之就提出王鎮惡在關中根基太深有可能會造反。劉裕的意思是,我留下了你們這群南方將領以及精兵一萬在關中,還怕王鎮惡造反不成。劉裕留下這樣的話,沈田子跟王鎮惡還可能和諧相處嗎?

    等到劉裕撤離關中,胡夏政權的郝連勃勃就開始行動了,立馬率領大軍攻打長安。當郝連勃勃打來的時候,沈田子就被派去抵禦郝連勃勃。因為看到郝連勃勃來勢洶洶,沈田子沒有敢跟郝連勃勃剛正面,結果被王鎮惡一頓嘲諷。本來沈田子就看王鎮惡不順眼,於是他就跟傅弘之聯合,謊稱王鎮惡要造反,他們接受了劉裕的密令,殺死了王鎮惡。

    殺了王鎮惡之後,沈田子就去劉義真那兒請罪了,畢竟殺了一個大將不是一件小事。而王修看出了其中的貓膩,又把沈田子給殺了。

    這還沒有打仗,就直接損失了兩員大將。王修因為也是關中人士,跟南方將領關係不好,加上他平日為了治理好關中地區,對眾人都比較嚴格,所有南方的將領紛紛像劉義真進言:“王鎮惡欲謀反,才被沈田子殺死。王修殺沈田子,證明他也想謀反!”劉義真平日沒少受到王修的管教,對王修就沒有什麼好感,聽到大家都說王修要謀反,就順勢把王修也殺了。

    王修一死,鎮守關中的再也沒有一個腦子清醒的人了,關中立馬亂作一團。而赫連勃勃就在這個時候趁機進攻長安。就剩下傅弘之一個人苦苦抵抗,在這樣的局面下,敗局已定。最終關中地區就落入了郝連勃勃的手中,而傅弘之為了掩護劉義真撤退也死在了郝連勃勃的手中。

    劉裕辛辛苦苦打下的關中地區,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郝連勃勃奪去。如果劉裕能夠留在關中,局勢會有新的變化。但是歷史就是這麼得有趣,當你以為要成功的時候,它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一點小小的變化,最終劉裕為了穩定朝堂的局勢,不得不放棄關中,而丟了關中,劉裕再也沒有了一統天下的可能。

  • 3 # 橫掃牛鬼蛇神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是辛棄疾對劉裕的崇拜。劉裕在北伐佔領關中後為什麼會又失守,我認為不只是他急於稱帝的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面。

    1.後方主要人物去世

    在劉裕北伐佔領關中後,劉裕的主要謀臣,在朝中主持朝政,並負責給劉裕提供糧草的劉穆之去世,這讓劉裕心中不穩。劉裕經過努力平定東晉的幾大割據勢力,最終讓東晉朝廷政歸一統,並有自己把持,劉穆之就是自己在朝廷的代言人,代言人去世了,自己怕東晉皇帝趁機聯合反對自己的人斷了自己的糧草,在打擊自己,讓自己成為孤軍,所以不得不回軍去控制朝廷。

    2.留守將領的內亂

    劉裕親統大軍南歸留其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以及王修、王鎮惡、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長安。留下的兒子太小,沒有執政能力,無法統領留下的將軍,而留下的將領又發生了內亂,沈田子殺王鎮惡,王修殺沈田子,劉義真復殺王修。這讓劉裕感到恐懼,急令朱齡石鎮守長安,命劉義真速回。這樣本就對劉裕守軍有想法的赫連勃勃起兵追擊,並斬殺朱齡,劉義真單騎逃跑,長安丟失。

    3.北方被外族統治日久

    衣冠南渡後,關中在外族通知下已歷百年,關中百姓對東晉軍隊的沒有多大的支援,由於沒有百姓的支援,劉裕的留守軍隊是隻孤軍,這就讓在發生戰爭的時候沒有後援,所以會被夏朝很快擊敗。

    我認為關中的丟失是以上幾方面的原因。雖然關中被胡夏所奪,可黃河以南盡歸東晉,這是東晉一百多年來未有之勝利。而劉裕稱帝是在回師兩年後的事,所以劉裕稱帝不是關中丟失的主要原因。不過,劉裕回師的確是為以後稱帝打下了基礎,並且在稱帝后還繼續計劃北伐,不過因為自己的病逝而擱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由小時候的無憂無慮到長大後的煩惱無比,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