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傲骨天下
-
2 # 橫掃牛鬼蛇神
這個問題估計跟蒙古族的生活特性以及他們的部落性質,跟人的權利慾望也有關!
1、成吉思汗時代
鐵木真天縱英才,靠自己人格魅力有一群人才在身邊,然後兄弟們勇猛,兒子們也是人傑,逐步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國然後開始了想四周擴張的腳步,在冷兵器時代,蒙古的騎射以及符合自身特性的戰術橫掃亞洲,並開啟了第一次西征並打下了大片領土,蒙古又有分封的習慣,加上長子朮赤和兒子察合臺不合,拖雷支援仁厚的三哥窩闊臺,所以汗位傳給了窩闊臺,並開始了第一次分封,不過蒙古有幼子守灶的傳統,拖雷得到的兵馬最多,最後拖雷不明不白死在徵金回來的路上,這時,已經埋下了各兄弟不合的種子。
2、窩闊臺時期
窩闊臺時期又發動了長子西征,這讓拔都脫穎而出,這為後來汗位由窩闊臺系轉到拖雷系提供了幫助。
窩闊臺去世後,貴由繼位,準備討伐拔都,因為他沒來參加蒙古的庫力臺大會,不過在出征途中去世,這樣,窩闊臺家族領頭的人沒了,拔都召開大會強行把蒙哥扶上汗位,並對窩闊臺家族進行了清洗,更進一步提升了拔都的金帳汗國的地位,形成了事實上的獨立。
3、蒙哥時期
蒙哥繼承汗位後,因為早先鐵木真已經分封了四個汗國,經過發展,以及鐵木真四子之間的矛盾,加上蒙哥繼承汗位的特殊,所以隱隱有分裂的苗頭,由於蒙哥的強勢以及和拔都的聯手還能穩住。不過各汗國之間已經有交戰的狀態。
4忽必烈徹底的分裂
蒙哥繼位後,繼續發動西征,這次派自己的同母弟旭烈兀西征阿拉伯,自己統兵進攻川蜀,忽必烈進攻襄陽,阿里不哥守在老家。也許是天命,蒙哥死在四川釣魚城下。這引發了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爭位戰爭。阿里不哥根據蒙古的幼子守灶制度在和林稱汗,忽必烈根據漢族謀士建議在開平稱汗,並開始了四年的內戰,雖然最後忽必烈打贏了戰爭,取得了汗位,可這徹底破壞了蒙古的傳統,造成了各附屬汗國的獨立,加上許諾給弟弟旭烈兀成立伊爾汗國,事實上形成了各汗國的獨立。忽必烈後期也無法用武力統一,雖說各汗國還名義遵從元朝,可後期練形式上都沒了。
蒙古最後形成四分五裂跟蒙古幼子守灶的傳統及分封諸子成立諸汗國,以及自己人數少,沒法對所在地形成有限控制,加上游牧民族劫掠的特性各方面都有關。如果有成吉思汗這種強力領導,還能控制,一旦無法控制,加上時間過長,各個後代的繁衍,勢必會分裂,這是部族文化特性所決定,所以,最終,蒙古國四分五裂!
-
3 # 炫邁凱
準確的來講,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為後世所有蒙古政權的建立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病死於六盤山,直到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才建立元朝。那麼蒙古的政權為何如此短暫呢?
蒙古帝國內部政權傳承的混亂,導致內部權利爭奪非常厲害,政權極其不穩定。成吉思汗從小歷經磨難,長大後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畔召開了貴族會議,確定了自己大汗的位置。
成吉思汗
但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就沒有他這樣的魄力了。要想成為蒙古的大汗,必須要經過蒙古的貴族會議的認可才行,這種認可往往伴隨著實力,因此國家政策就充滿了不穩定性。
成吉思汗去世之後,三子窩闊臺成為大汗,領導蒙古勢力。但是成吉思汗的財富、護衛基本上交給了自己的四子拖雷。大家可能會有疑問?這是因為在草原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幼子守產。
由於窩闊臺需要受到貴族會議認可,於是有了拖雷監國的兩年時間。你會發現,此時的權利並不是集中的。
窩闊臺
窩闊臺去世後,其長子貴由繼位,兩年暴斃去世。
此時,草原上非常混亂,經過一系列爭奪,拖雷長子蒙哥繼承大汗之位。
再到後來,蒙哥去世,引發了拖雷其他孩子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爭奪大汗之位的戰爭,持續了四年時間。
阿里不哥獲得了大部分貴族的支援,忽必烈獲得了漢人的支援。最終忽必烈獲勝,建立了元朝。
忽必烈
原先成吉思汗西征建立的四大汗國不認可,先後宣佈獨立,隔斷和元朝的關係。
至此,蒙古帝國分崩離析,而元朝內部也非常混亂,十二位皇帝只有四位是正常繼位,其餘八位皇帝則是非正常方式繼位,可見元朝內部局勢非常混亂。
因此,蒙古帝國內部權力的混亂導致了帝國的分崩離析。
-
4 # 文化滄桑
一是永不停歇的戰爭機器:戰爭打的就是錢和糧
無論元朝是建立於1206年(蒙古汗國)還是1271年(國號大元),到1368年滅亡之前,整個元朝沒有戰爭記錄的年份僅22年。
元朝的戰爭大約可分五個階段:1206-1253年為滅西遼、西夏、金國、吐蕃、大理等國的階段;1253-1279年為滅南宋的階段;1280-1284年為鎮壓復宋起義的階段;1285-1349年為對內鎮壓起義、對外侵略擴張的階段;1351-1368則為元末農民起義階段。在整個元朝歷史中,沒有戰爭記錄的22年可憐巴巴地穿插其間,其中連續沒有發生戰爭的時間最長都沒超過三年(1303-1305年);僅1280年統一中國後,有記錄的元朝戰爭就已多達近230場,如果再算上1280年之前的戰爭,則肯定是多得數不清了。
自1280年元朝統一中國後,元朝並沒有、也無法象其他初立朝代那樣施行“休養生息”政策。1280-1284年間,元朝除了對日本、安南、緬甸等征戰之外,它還要耗費大量精力對付國內此起彼伏的“抗元復宋”起義,“抗元復宋”最後以鎮壓了黎德起義告終,元朝在這期間的用兵規模一如之前的“元滅宋”戰爭差不多。在其後的幾十年間,全國各地幾乎每一年都有起義,加上元朝內部的各種內訌戰爭,元朝的“一生”似乎專為戰爭而存在,可謂是不折不扣的“戰爭機器”。戰爭打的就是錢和糧,不過一直以來,元朝政府似乎從沒為戰爭消耗發愁過,即使它“打到哪燒到哪”,它也沒有因此自絕了後路。在1206-1280年間,元朝的大多數戰爭實施的都是“三光”政策,打到哪破壞到哪,僅雲南等少數地區例外。想當初,漢武帝、唐太宗等人在進行大規模戰爭前無不需要事先勒緊腰帶、做好充分準備,元朝卻從沒這樣做過,它只是不斷習慣性地打呀殺呀,“戰爭”就是它的本能,“機器”就是它的本質,它就這樣“慣性”地前後征服了四十多個國家,成為了空前偉大的中華帝國。
從這角度上說,元帝國依託“戰爭機器”而存,其真正實力其實是強大可怕的。如果從1271年算起的話,到1351年爆發大規模元末農民起義之前,元朝實際上一直就是個很經得起折騰的“壯年漢子”;即使1351年後它已算得上是“內部創傷”了,但面對元末農民起義的輪番轟擊,它還是能奇蹟般堅持了近二十年。對於這樣頑強的戰爭機器,我們能說元朝是“徒有其表”嗎?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一朝代能在戰爭的持續消耗上與元朝相比較,元朝最後的覆亡,其實是典型的“趁它病取它命(內部政變)”或“群蟻咬死象”的過程。真正消滅元朝的不是實際意義上的戰爭,而是元朝自己的疏忽。有史學家曾分析說,如果1276-1279年間的南宋小朝廷以及1644-1662年間的南明政權可作為王朝延續的話,那麼元朝的最後覆亡時間應延至1399年(北元)。如此算來,蒙古人建立的這段政權前後也有193年之久了,而不再是我們傳統印象裡的“98年(1271-1368)”。
正是得益於這樣的戰爭機器,中國的西藏和雲南地區才第一次被納入了中央行政管理範圍,我們今天的大中華版圖是離不開元朝的奠基的;當我們中的許多人以“大漢民族”心態排斥元朝政權時,我們不妨自己想一想,貌似強大的“漢、唐、宋”是否曾正式有效管轄過西藏雲南呢?不是劉徹、李世民和老趙們不想,而是因為他們的戰爭機器遠不如元朝好使。從這一點上,我們是應當肯定元朝這“戰爭機器”的某些積極作用的;戰爭的表象雖然是不斷的殺殺殺,但世界上哪個偉大政權不是這樣“殺”出來?當我們在為成吉思汗自豪的時候,我們其實應同樣為龐大的元帝國感到自豪。
二是鏡花水月般的短暫繁榮:雖短暫卻真實
前面說過,元朝是一直處在“戰爭狀態”下的,不過區域性地區的戰爭似乎並不妨礙元朝曾出現短暫的繁榮。由於元朝的版圖實在太大,許多區域性性戰爭對它來說,或許只如人的腳趾頭被輕輕踩了一下,這對人的正常生活享樂是毫無影響的。話雖如此說,不過在連年征戰的狀態下,元朝要真正做到“忘卻小恙”去發展經濟,這中間卻真的需要大魄力和大智慧。由於元世祖忽必烈正是這樣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因此元朝出現過短暫繁榮就並非偶然了,這也是一個朝代是否強盛過的真實體現。
元朝的繁榮狀態是明顯有別於其他朝代的,最突出的莫過於棉花的推廣種植以及棉紡手工業的發展。農業上的《農桑輯要》、手工業上的棉紡絲紡制瓷等,都是元朝大力發展經濟生產的有力舉措之一。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加上開放的對外政策,這必然會間接推動商業的繁榮,元大都就這樣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世界著名的商貿中心城市。且不說《馬可波羅行記》裡的記錄是否真實可信,但元大都在當時蜚聲國際卻是不爭的事實,否則《馬可波羅行記》的傳奇也就無從而來了。這就好比我們曾經嚮往香港,因此我們都會相信關於香港的美好描述一樣,元大都就是當時世界人民心目中的“東方之珠”。一個很讓我們大跌眼鏡的事實是,西方人對“元大都”的認知度竟然要比長安、洛陽等要高得多,我想,若非元大都真正具有如此實力的話,光一本《馬可波羅行記》是不足以引起元大都如此廣泛的國際影響的。
經濟商貿的繁榮若沒同時伴隨科學文化的發展,那樣的繁榮就只是曇花式的虛無。所幸元朝的繁榮並非沒有根基的浮臺,“元曲、元劇”、“趙體(孟頫)書法”、“金屬活字及套色印刷”等,無一不見證著元代文化科技的繁榮興盛;而這些文化科技的繁榮並非僅侷限在民間,元政府主導的《大元一統志》、《農桑輯要》等,也體現了元朝對文化科技事業的大力支援。由於元朝的統治思想沒有以往根深蒂固的漢儒禁錮,因此其文化相容度之高在中國曆朝歷代中是前所未見的,中國著名國學大師陳垣曾說:“漢、唐、清學術之盛,豈過元時!”,這就是當代學者對元文化多樣性、務實性的充分肯定。“科技文化實力基於厚實的經濟基礎”,這是我們今天的說法;從元朝的繁榮中,我們看到的同樣是一個基於強大戰爭實力和厚實經濟基礎的帝國,這種強大是無需用枯燥的數字去論證的。
元朝的繁榮非常實在,今天我們之所以說它是“鏡花水月”,其實那只是相對元朝“壽命短暫”的說法。“鏡花水月”是美麗的,這是對元朝經濟文化的肯定;“鏡花水月”又是短暫的,這就是我們對那段短暫美麗所產生的遺憾。在元朝長期的戰爭背景下,用當代的美學術語來說,元朝“鏡花水月”的繁榮已有點“暴力美”的精粹了;我們想像一下,一頭正在殺聲四起,一頭卻正“西廂情綿”(《西廂記》),那是多麼強烈的對比!在元朝幾十年的歷史當中,我想這樣的強烈對比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就好比人們每天在賞花賞月,一旁報紙上的每日新聞卻都是戰爭報道一樣。這樣的奇特社會形態只能在實力強大的政體中才會泰然而在,這恰好證實了元朝並非“徒有其表”,相反,它很能折騰也很會“過日子”。我們可以不認可這種連綿征戰下的繁榮,卻不能因此就認為“元朝已被戰爭挖空了底子”。
三是自制混亂的不肖皇帝們:第一次讓義軍有了站穩坐大的機會
許多大家族裡經常出現過子女為爭家產鬥得頭破血流的事情,為何這樣的事偏偏只發生於大家族裡面呢?原因自然是因為這家族“斤兩足份量沉”了。如果將元朝比作這樣的家族的話,它也發生過一系列這樣的內部爭鬥。史學家常說,元朝中期的政局動盪就是其全面走向下坡路的表現,我卻說,正是因為元朝中期國力達到了鼎盛,這才導致了一系列動盪。試想一個落魄頹敗的國家,又怎會引致不肖後代們爭先恐後的爭權奪利呢?“臨死鋤一把”顯然並非那些不肖皇帝們的本意,他們這麼做的意圖無非是為了爭奪一塊眼饞奪目的“肥肉”。
元中期的政局動盪表現在,1295-1368短短的七十年間,元朝的帝王世系中就出現過十位皇帝,如此頻繁的帝王更迭對一個統一性大國家來說自然不是好事情。再看看1295年是什麼環境?1295年正是忽必烈剛去世的時候,其親手打下的基業正是厚實之時。那一年即位的元成宗就好比乾隆接過了康熙雍正的基業一樣,那時的元朝江山正是這麼一塊大肥肉。元成宗是忽必烈欽點的儲君人選,如果他不是那麼短命的話,忽必烈的治國方略或許還能長年延續下去,可惜元成宗僅在位13年就死了。成宗死後,武宗繼位,並立了弟弟(仁宗)為儲君,約定弟弟死後再歸位給武宗子嗣。不過元仁宗最後違背了誓約,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後代,這就引發了元中期一系列的血腥政變,其中就有刺殺事件(南坡政變)、兩地自立為帝事件(兩都之戰)、毒殺事件(上都兵變)等。雖說帝王爭權經常打的是“正嫡”口號,但內心裡誰不是為了權力江山呢?
中國許多皇帝在即位後往往要花上好一段時間才能穩固自己的權位,元朝如此頻繁地更迭帝位,這就無形中削弱了其內部的凝聚力--各派系勢力一時不知該何去何從引致了內亂,這就好比一直緊握的拳頭終於鬆開了一樣。對一個難以擊倒的人來說,他拳頭鬆開的片刻就是對其發起致命進攻的絕佳時機,於是1351年,劉福通趁機第一個豎起了推翻元朝的義旗。其實那時候的元朝還是非常強大的,劉福通不過是充分利用了元朝內部各自為政的時機(伯顏專權),否則他起義的結局也只會和元朝以往的無數次起義一樣--僅是給元朝撓撓癢而已。很不幸地,廢黜伯顏後的元惠宗不但沒意識到“是元朝自己製造了致命混亂”,反而將劉福通的起義跟以往一樣等閒視之,這就讓元末農民起義得以迅速壯大了起來。若非如此的話,在劉福通之前還發生過上百次類似規模的起義,但有哪次沒被元朝強大的戰爭機器給鎮壓了下來呢?事實上,公元1362年的時候,元惠宗尚有足夠的實力和機會徹底平定劉福通的紅巾軍起義,可惜太子(後來的北元昭宗)正在奪老子的權,元惠宗只好將精力放回朝廷內部上,最終讓元末義軍形成了燎原勢力。
四是“咬死大象”過程中的群蟻: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使蒙古人徹底被孤立
無論是劉福通的起義還是朱元璋的起義,義軍隊伍都是由各色人等組成的。和中國古代其他起義很不一樣的是,元末農民起義隊伍中的階層品流尤其複雜,實際上,它們已超越了普通“農民”起義的範疇。
原來,元朝為了維護蒙古貴族的統治,將全華人口不分民族種族進行了強制性的分化,蒙古人為一等人,西域各地居民則為二等“色目人”,原金國境內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曾作為元后方根據地的雲南人就為三等的“漢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則不分種族均為“南人”或“蠻人”。這樣的人口劃分會導致怎樣的結果呢?當最高層的蒙古人與最底層的南人發生衝突時,且不管二等“色目人”是何種立場,由於他們遠在西域,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而三等的“漢人”呢,則很可能會左右觀望,在局勢明朗之前不會輕易靠向任一方。如此一來,衝突就成了“蒙古人”和“南人”之間的雙方對峙,在人口優勢上,“蒙古人”首先就會大輸一籌了。由於“南人”的組成中有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小地主、知識分子等(不分民族),因此當諸多階層聯合起來時,其蘊涵的力量是元朝政府始料不到的。換句話說,元末的“農民”起義實際上就是“南人起義”,其實質就是兩大人口等級的正面對抗。其實元朝一開始就犯了個錯誤,它實在不應該將人口最龐大的整個群體都定義為“四等人”,這等於是為自己培養起最具潛力的抵抗對手。
傳統史載說,元朝社會的基本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以及蒙古人和其他三個等級人種的矛盾;不過在元末,這兩種矛盾對比均已出現了變化。首先看“地主階級”,這一階層的人曾是元朝政府有意拉攏的物件,但由於部分“小地主階級”可能是“漢人”或“南人”,當與蒙古人發生等級上的矛盾時,這部分地主階層就很容易走到與元朝政府對立的一面,而不管這一面的人口是什麼組成。許多手工業者、商人、知識分子等,也在等級歧視和壓迫過程中逐漸加入義軍隊伍,由於這部分人的存在,“農民義軍”就成了一支融合各社會階層智慧的隊伍,這在歷史上都是很“獨一無二”的。我們稍分析一下朱元璋的隊伍就清楚了,他的隊伍當中,似乎除朱元璋本人之外,大多數將領謀士都不是“土包子”出身。而關於“蒙古人和其他三個等級人種的矛盾”,正如前面所說,這在元末實際上已演變為“蒙古人與南人的矛盾”,前者矛盾是普遍性暗藏著的,後者矛盾則已是激化性的表面存在。無論這些矛盾對比出現何種變化,蒙古人元末戰爭中被徹底孤立已是無奈的事實。
以“群蟻”來形容元末義軍是很形象的。在劉福通、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等義軍隊伍的分段牽制、輪番啃咬之下,龐大的元朝才逐漸被蠶食殆盡,而這一過程竟也持續了近二十年--實際上這二十年也只是將元朝趕回了漠北而已,退回大漠後的元軍還曾組織過兩次很有威脅性的大規模反攻大都戰爭;當“北元”最後被韃靼所滅時,已是明朝建立三十年後的事情了,所以說,元朝這頭“大象”還是很經“啃”的。“帝國”只是一個行政概念,和國家強大與否並無必然聯絡,當元朝的全國行政核心消散後,這個龐大的元帝國自然也就瓦解了,瓦解得如此迅速、如此意外。
五是一個因歷史意外“盛年而逝”的朝代。
元朝自建立之始到退居漠北之前,其實力一直是很強大的。它滅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它以“外族人”的身份給自己樹立了太多潛在敵人,在元朝皇帝犯下了許多皇帝都曾犯過的錯誤時,它的敵人們就瞅準了空子一哄而上,生吞吞地將這龐然巨物分而“啃”之。元朝實際上是一個“盛年而逝”的悲壯朝代,因為它遠還沒到殘舊老化的地步。和秦朝隋朝不一樣的是,秦隋兩朝都是在晚期時才爆發農民起義,進而被推翻了政權,但對於元朝來說,不斷的戰爭與持續的起義只是它的存在常態;確切地說,元朝在這樣的常態下走向滅亡只是個歷史意外,而非歷史的必然程序。元之後的大清正是吸取了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教訓,這才有了清朝近三百年的江山。
-
5 # 拈花把酒21
征服掠奪,不斷重複。總有一天會打敗仗,會停滯擴張。第一,不同民族認同感很差,大多數認為是被征服,卻不會認同是自己的國家,有野心的就會號召同民族不斷反抗。俄羅斯的擴張就是改變了這一方法。殺戮或者趕出本地民族,遷往自己的主體民族 ,所以他擴張那麼多,卻能保持穩定(大多數地方)第二,漢朝的成功,在於秦始皇的,文化,法令,等等的大一統。大家的共同認同,不認為自己或者別人是異類,反抗也就基本平息了。第三,儒教,道,佛三教很好統一,信仰的相同,也更會增加認同感。第四,蒙古沒有很好的從遊牧的奴隸社會很好的過度到,大一統的很成熟的封建社會。有機會改變卻沒有改,這就是元,清的區別。
-
6 # 蘭靈笑笑生
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當時可是把亞歐大陸都殺的血流成河,橫屍遍野,開拓了前所未有的版圖。
然而蒙古帝國是遊牧民族,與其說是開疆拓土不如說是征服掠奪。蒙古人打到哪殺到哪 搶到哪,然而卻是徵而不治。就是攻破了一個城池,實行三光政策以後,立個牌子,這個城就是我的了,就是蒙古的了,就是大元朝的了。然後打完就走了。就這樣走了。
對於歐洲人來說,蒙古鐵騎就是洶湧澎湃而來,疏忽一下不見了。
另外蒙古鐵騎擅長衝鋒殺敵 要是讓他們去治理,管理偌大一個帝國,那難為他們了。殺了那麼多人,他們也不得人心呀。
成吉思汗在的時候所向披靡,戰無不勝,被征服的國家,城池都被打服了,打怕了。可是成吉思汗一死,他們又復國了。所以元帝國偌大版圖實際上真正治理的就沒有多大了。
回覆列表
蒙古帝國建立於1206年。經過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對東西方的征戰,建立起類歷史上連綿不斷的疆域中最大的帝國。蒙古帝國通常被指創建於鐵木真對蒙古高原上各部落統一,其實蒙古帝國早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時各汗國就曾經事實上分裂,以後元代和四大汗國開始各自為政。
忽必烈遷都(現北京)以後,建立大元帝國(即元代)。
元朝末期,統治者對下層勞動人民進行殘酷的統治和剝削。蒙古人用血腥殘暴的屠殺! 蒙古人是歷史上最殘暴最殘忍的人。蒙古人可以說是對漢人最嚴重的屠殺。這一點我們翻開中國歷史滿目皆是蒙古人的驕傲,漢族人的血淚。為什麼如此強大的蒙古,衰落得如此之快?因為他們是野蠻的,因為他們崇尚暴力拒絕文明。他們的野蠻使他們盛極一時但不會永遠。蒙古人不僅屠殺了漢人,而且把國家分成了四個階級。蒙古人是一等,二等色目人,北方的漢人是第三等,南人即南宋所轄的漢人為第四等。省,臺,院,部,宣慰司,廉訪司及部府幕官之長官只用蒙古人和色目人。蒙古人更對漢人實行殘酷的種族歧視和凌虐,漢人不得有馬,更不得持兵器,出征時的器械,還即要交回官庫。 元玄府朝廷受詔:漢人誰打西僧斷手,罵人斷舌。蒙古人可以隨意強姦漢人的妻女。除了通常的屠殺了大批中國漢族,為了鞏固統治,消滅抵抗力量和中國漢族的可能,元丞相伯顏提出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族。如此野蠻的政權怎能實現長久?野蠻的蒙古人他們創造了奴隸制,歧視,仇恨大屠殺,殺害漢族。對漢族人是什麼? 是奇恥大辱,是數典忘祖。
1351年,劉福通率白蓮教教眾和被徵挖黃河進行河道的河工起事,組織“紅巾軍”對抗元軍,開始了元末農民運動。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蒙古人退出中原,回到邊疆,元朝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