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被懶惰拖累的大學生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我們要熟悉課標要求和教材標準。出題組出題首先要看的是課標要求和教材標準,出題範圍也會嚴格遵照課標要求和教材標準。在教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思考,而不是把所有知識都搬到學生面前讓學生吃下去。拿歷史這一課舉個例子,很多人認為歷史是沒有必要學的,只要把書上的內容被下來就好,有些老師也是這樣認為的,然後就直接拿著歷史書照本宣科。但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歷史課本里的字學生確實都認識了,背下就能考及格但絕對不可能高分特別是高考,歷史教材裡學生看懂的理解的大多是顯性的知識但還有很多隱性的知識是他們沒有發現的,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發現隱性知識,還要注意層次,先顯性後隱形。其次,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學輔助材料,比如課後習題、經典例題、易錯題、原始材料這些。輔助材料可以幫我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知識。最後,老師要熟悉多媒體教育技術,例如最基礎的就是製作PPT了,還有觀看相關的記錄片等。

  • 2 # 賀蘭山淺談教育

    教是為了不教!你聽過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嗎?教會學生思考的方式方法,同時,教會他如何做人,老師的任務就算高質量完成了!

  • 3 # 春明景和c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書最重要的是,傳道受業解惑,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規律,掌握這些知識結構,更好的服務於生活和社會,創造價值,與社會與時俱進,同頻共振。但更為重要的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們,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最為重要。在精熟教育的基礎上,理論聯絡實際,過去聯絡現在,普遍規律聯絡實際規律,感性事物聯絡理性事物,動腦聯絡動手,加強橫向和縱向,時間和空間的交叉和滲透。不僅僅是模仿和複製,更多的是探求事物本質,第一性原理,敢於創新,敢於顛覆固有模式,敢於誇學科綜合應用,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學習如同健身逆水而行,開始很辛苦,但是形成習慣就輕鬆,越努力越幸運。這是飛輪效應,複利效應。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教育核心是喚醒,孩子的興趣,開啟心靈之窗,放飛夢想。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知識教育上面的實踐教育,核心是演算法是思維方式方法正確的三觀,平和的心態以及正確的思想。

    身體要動,腦子要用,精神要爽,飲食要控。

  • 4 # 張麼麼vlog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回答是“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每一位從師者都會說的。具體的可以分為以下3點:

    1.授之以漁,還學生笑臉。教師要有方法的去教學知識,讓學生開心的去學知識。要教學相長,能輕鬆的掌握所學的內容。

    2.發揮學生個性,還學生自信。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潛質、興趣、愛好去引導,應讓學生的潛質得到充分的發揮,讓學生的興趣得到充分的發揮,否則,小則於人不利,大則禍國殃民。

    3.用高尚的人格播下健康的火種。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將會在學生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從而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甚至對學生的一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最後我認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素養的提高,給學生以最好的教育,讓他們在Sunny下健康成長。

  • 5 # 跟著遠哥玩數學

    教書匠可不好當。現在的老師不僅僅是教知識,更多的是做育人的工作。所以就要看你是在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基礎教育的領域,還是大學的教育。小學的教育是透過知識培養孩子的興趣,養成良好的思考學習習慣。初中的教育更多的是鞏固基礎養生學生這種思考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基本獨立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基本上就是獨立自主的學習,透過學習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大學就是在喜歡的領域深入研究啊,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嗯,具體該怎麼教知識啊,不同年齡段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這個認知水平,年齡特點,嗯,教學環境等等因素特別多。

  • 6 # 王營評教育

    從提問者的提問角度看,這一問題大概是想問教師教知識的方法。這是個大問題,非一兩句話能說清,因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可用”的教學方法。更為重要的是,教學方法因人而異,同一知識,不同的教師的教,可能都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但最終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

    書本知識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教師要讓書本“死知識”有效地進入學生大腦,成為學生知識結構的一部分,變成學生可以靈活應用的“活知識”,進而固化成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就應當下在學習其他教師優秀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一套既適合自身學識和性格特點,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有效方法。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是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講授法雖然十分傳統,也被當今許多人詬病,但仍然是一種十分高效的教學方法。對於一些概念性、原理性知識,表述抽象,概括性強,學生理解不了,還是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講授。但教師不可做知識的“搬運工”,將課本知識透過自己的講述,原封不動的搬運到學生的大腦中,這樣傳授的知識即使學生當堂記住了,也是死記硬背,時間不長便會忘得一乾二淨。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透過多方查閱資料,瞭解這類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讓知識首先在自己的頭腦中深深紮根。在講述時,要抓住這類知識的本質,善於運用類比、比喻、歸納、演繹等方法,讓學生理解知識產生的背景、表述方法和應用範圍。如此學生即使不用死記,知識也會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印記。

    二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引領學生在知識產生的道路上走個來回。對於一些結論性、規律性、方法性的知識,教師不妨設定一個情景,提出一項任務,引導學生開動腦筋,透過親自動腦、動口、動手,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在知識產生的道路上走上一個來回,最終得出與課本上相同的結論,這就是新課程最為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這樣教知識學生印象較為深刻,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不過,並非每節課、所有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課堂教學時間也不允許,有些知識學生自學就能學會,有些知識需要教師講解,學生的理解才能達到一定高度,這樣的知識就沒有探究價值。

    三是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把知識用一用。有些知識,學生當堂也聽會了,當天也記住了,但在課下做作業和考試時要麼卡殼,要麼一做就錯,這與知識沒有及時應用和訓練有關。學習新知識要允許學生出錯,要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透過不斷的出錯和糾錯,讓學生達到熟練掌握知識的程度。因此,教師在講授新知識時,不僅要充分挖掘知識的實用價值,讓學生感同身受,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生動講解,而且當堂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知識訓練時間,透過變式訓練,引導學生學會靈活運用知識。在佈置課下作業時,還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創設一定問題情景,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知識有用,自然就能在學生頭腦中生根發芽。

    除了以上三點之外,教師在教知識時,還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定科學有效的學習目標、及時複習和總結歸納等,這些都是教師的常規做法,不再一一贅述。

  • 7 # 槓精低能量

    教書應該是像孔夫子那樣,教育無類,貧富孩子一事同人。似德做人,以知求業,學而時習之,學用結合。尊師重學,愛生如己 。

  • 8 # 普通一點QQ

    我覺得教書關鍵在於學以致用!

    教書不僅僅是教知識,還要教靈活運用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才是學習的根本目的,這是教學的基礎,如果學知識只是為了分數、為了考試而死記硬背是永遠教不出人才的。

    運用知識的過程牽扯到思考這個問題,我們近百年少出真正的學者,就是因為我們思考得太少太淺。一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去思考、去探究,並得出自己的結論。

    我發現我們整個社會都在極力迴避思考,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似乎會思考的人成了洪水猛獸,反而只要聽話才是合格的。

    無論什麼樣的教育都有優缺點,應試教育也有優點,但功利心太重的應試教育導致只重分數而不重運用。很多學生學習完之後,做題他會,但做事他就不會。

  • 9 # 大成老師教英語

    教書育人,知識的傳遞,我個人認為,就應該毫無保留的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而且還要做到有問必答,我在傳遞知識的時候,就是這樣。

    詳細解讀:

    總結: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行業,咱就全力以赴!這就是我對教書的認知!

  • 10 # 百川談教育

    一、堅持因材施教。“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方法雖然靈活多樣,千變萬化,但具體到某一特定群體,最佳的教學方法只有一種。

    二、堅持育人為先。古人云教書就是“傳道受業解惑”。現代人把教書叫做“教書育人”。可見,要當一個好的“教書匠”,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第一位的。傳授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育人之本。

    三、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重要。沒有方法論的知識是死知識,人腦容量再大也不及電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書就是要給學生傳授“”知識,才能提升學生的能力,因為,知識+方法=能力。所謂能力就是所有知識都遺忘以後剩下的知識。

    四、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同的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專業視角和思維模式,這就是學科思維能力。識是可以遺忘的,但能力一旦形成,是不會遺忘的,這種能力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五、注重學科應用能力的培養。傳授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書要理論聯絡實際,學用結合,教會學生舉一反三,最終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得到提高。

    六、重視學科學習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老師是引路人。學習的動力來自於興趣,可見,興趣也是一種能力。

    總之,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做到以上幾點,就能夠把書教好。

  • 11 # 郝峰濤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們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自然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以某一方面為核心,連帶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迫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源於自然變化的力量和社會變化的力量,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力量。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為什麼不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比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四,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教育的壓抑,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傳的古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最初是如何被破譯的?如何確認譯文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