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瑞知

    一般都是根據現有文字對照破譯的。

    先看古埃及象形文。

    羅塞塔石碑的發現,為破解這些美麗的“圖畫”提供了機會。

    這塊石碑是1799年一位法軍上尉在埃及的羅塞塔發現的。後來被送到大英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這塊石碑上刻的是托勒密五世的登基詔書,從上到下用三種文字刻的同樣的內容。分別是埃及象形文(又稱聖書體),埃及通俗字和古希臘文。

    最先被破譯出來的是法老托勒密的名字,然後對照古希臘文,逐漸明白了其它符號的意義。學者商博良窮盡一生,瞭解了象形文字不但有表意的功能,還有表音的作用。

    楔形文字破譯過程與之類似。

    關鍵是一段銘文:貝希斯頓銘文。

    貝希斯頓銘文上也刻著三種文字:楔形文字、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183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學者羅林森發現了這個銘文,並製成了拓本。

    1843年,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後又將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對照,終於讀通了楔形文字。從此解開了楔形文字之謎。

    古楔形文字是從右往左直行書寫,後來為了方便,把書板轉了90度,改成了從左向右橫行書寫。

    再看我們最熟悉的甲骨文。

    由於中華文明一直沒有間斷,所以甲骨文的破譯比以上兩種文字簡單的多,透過與當時的青銅器銘文和周代青銅器銘文的對照,還有就是和史書上相關時間事件的印證。

    孫詒讓將金文、古籀文與甲骨文對照,考釋出了185個字(約30個考錯了)。

    羅振玉用字形對照法+文意推測法,成功釋讀了571個,其中很關鍵的“貞”字,天干地支字(與《史記》的相關記載對號),這些文字的成功破譯使得甲骨文大意可通。

    唐蘭、於省吾建立了古文字學體系,透過偏旁分析法、同一文字的歷史演變、同一字或詞在甲骨文不同例句中相互印證,透過這些方法,唐蘭釋讀了74個字,於省吾釋讀了98個字。這樣甲骨學體系已經比較完備。

    當然還有我們熟知的郭沫若老師。

    由此可見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中華文明是唯一從未間斷的文明。所以我們的文化也必將鮮活的生存下去。而不是藏進博物館被異族人當化石觀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吳世勳(或者茶蛋其他成員)的女朋友,但你不能告訴任何人你是他女朋友,你願意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