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入流的大劉
-
2 # 雁翔嶽峰1
是純正的,不加任何原料,應該沒問題,人是可以接受的,致於現代的新高科技,本人一巧不通,無法回答,請專家解釋。
-
3 # 熊孩子愛科技
假設題主所說的液體存在(有人回答說乙酸沸點37度,本人沒查過),那就是說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這種液體的沸點是37度,當人喝下這種液體之後,在人體內腸道內,其壓力肯定大於標準氣壓,因此,理論上它不能沸騰。
但是,題主所希望在體內沸騰感覺的液體,人類早已開發出來,這就是──汽水、啤酒等含碳酸的飲料!
當喝下這種液體,二氧化碳沸騰而出,打一個飽嗝時,那個感覺就一個字──爽!
-
4 # 科學探秘頻道
告訴你,如果真有這麼一種液體,37攝氏度就沸騰,那麼喝下去無疑於找死:
首先,水的沸點我們都知道,是100℃。乙醇的是78℃,甲醇65℃。沸點大小和物質的分子量、極性、支鏈等情況密切相關。所以,那麼如果一種物質沸點只有37攝氏度,那麼無疑它的分子量會比甲醇小,且極性也比甲醇小,但肯定比甲烷大。所以,最接近的就是二氯甲烷,沸點大約是39.8℃。二氯甲烷到時一類常見的有機溶劑,但是如果誰敢喝下它,那麼絕對是中毒,沒有二話可說。
二氯甲烷溶解性極好,所以可以腐蝕很多物質。比如我們常見的泡沫,它可以輕易給溶解了。所以很多人把二氯甲烷滴到面板上,會有一種冷冷的灼燒感。灼燒感就在於二氯甲烷會腐蝕你的面板,就像水滴石頭一樣逐漸把你面板中的某些物質給溶解了。冷冷的感覺是因為它沸點滴,滴到身上會揮發,這樣會大量吸熱,造成你的面板降溫。
所以,把一種37攝氏度的液體喝入體內,就像是隨口和有機試劑一樣,不死也殘。另外,由於液體在體內會立馬沸騰,吸收大量熱量。會造成你的消化系統大降溫,甚至嚴重會降到零度左右結冰。所以說,喝下這種液體,讓你生不如死,更別說消化了。
-
5 # 附離8
不考慮是否有毒,單說汽化。純水汽化體積膨脹1244倍。如果你身體組織足夠結實你會變成吹風機,如果你就是普通人肚子會爆的。
-
6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如果有一種液體的沸點是37攝氏度,人把它喝進肚子,液體能沸騰嗎?還能被人消化嗎?
一、有這種三十多度就沸騰的液體嗎?
白醋的沸點約為:60℃
溴的沸點約為:59℃
二氯甲烷的沸點為:39.75℃
乙醚的沸點約為:34.6℃
戊烯沸點約為:30℃
異戊烷的沸點約為:28℃
其實這個溫度區間沸騰的液體還挺多的,即使沒有也可以用配製一種液體滿足這個要求,但以上這些液體中,除了白醋以外,應該沒有人敢於嘗試其他液體吧,不是有毒就是麻醉性液體,或者就是可燃性易揮發的液體!
二、假如有一種無毒且37℃即沸騰的液體,喝下去會有問題嗎?
成年人口腔溫度:36.7~37.7℃
直腸溫度:36.9~37.9℃
一般我們認為直腸溫度最接近體內溫度,因此37℃是落在這個區間的!
1、無論是液體還是氣體,進入身體內部都有一部分會被吸收
2、液體會有一個升溫過程,在溫升到達沸點後,會有幾個結果:
大量氣體:沸騰會析出大量氣體,直接表現就是打飽嗝,用於排出胃部多餘氣體,在一定範圍內人體還是可以應付的!
凍傷:各位可能會認為是燙傷,但這無需擔心,因為沸點比較37℃,並不會燙傷人體,反而是沸騰將會帶走大量的熱量,比如酒精塗在身體表面蒸發後會很涼一樣!
極有可能胃部爆裂 因為液體沸騰的大量氣體會一時無法排出,而胃部的容積是有限的,並且沸騰帶走的熱量散失後會結冰堵塞氣體通道,因此可能發生爆裂導致大出血,或者繼而引發腹部爆裂!
這將是一個可怕的結果,所以請不要輕易嘗試!
回覆列表
還是能沸騰的~
成人口腔溫度:36.7~37.7℃;直腸溫度:36.9~37.9℃。從這兩組數字,可以認定腸胃溫度在37℃及以上。考慮到腸胃記憶體在一定的壓力,37℃的沸點可能要略有升高,但基本不影響,可以平滑掉。所以達到沸點,沸騰自然就會發生!
液體在體內沸騰,會怎麼樣呢?不怎麼樣!沸騰就是劇烈的汽化嘛,汽化就是液體變氣體,只是過程很快很快。這能怎麼樣呢?喝到口腔和食道時,汽化就發生了,氣就會往外湧,你就喝不下去了。你覺得有點兒氣頂,自然就打嗝排氣;有部分落到胃裡,繼續汽化,然後胃脹,繼續打嗝。僅此而已啊!
會撐破胃壁嗎?不會!剛才也說了,氣頂就喝不下,胃脹就打嗝。而且胃上通下達,平時吃飯喝水嚥下的空氣,也是打嗝或進入腸道,這麼有彈性又有出路的胃,怎麼會輕易就爆了!
會把腸胃燙傷嗎?當然不會!沸點,就是到這個溫度再不會上升了,只能劇烈汽化,那麼最高37度,怎麼燙傷呢?反而會覺得涼才對呢~
那會把腸胃凍傷嗎?也不會!沸點溫度確實比腸胃溫度低那麼丟丟,液體沸騰也確實需要大量吸熱。但你一吸熱,周邊溫度降下來,就達不到沸點了嘛,沸騰就停止了,所以有回答說會一直吸熱直到把腸胃凍住,這不是扯嗎?
那還能被吸收嗎?基本以氣體在體記憶體在的話,透過胃來吸收還是蠻少量的。既然這麼容易沸騰,那常溫下揮發就蠻厲害了,建議裝小瓶用鼻子嗅,透過肺部吸收進入血液迴圈好像更靠譜一點~
最後補充一點:PO主沒讓對應具體哪種液體,所以無需糾結有毒沒毒,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