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內蒙甜甜爸
-
2 # 居家活佛
怎麼看?
拭目以待!
邊走邊觀察!
不看廣告看療效!
三歲看老,一葉知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
3 # 皆有可能2019
根據本區域經濟現狀來看,不容樂觀!
粵東地區自2017年始進行環保大治理,關停、遷移眾多支柱中大型工廠。規劃建設的三大工業園區,今年下半年有可能恢復部分生產。但產業鏈中斷達三年之久,要恢復到正常狀態還需時日。
由美挑起的中美貿易戰仍持續進行,加上全球冠狀病毒仍在蔓延中,對中國的製造業帶來嚴重衝擊,特別是沿海出口貿易行業的影響深遠。
但中國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其政府施政集中統一之高效,經濟規模,技術含量,生產效能,世界滲透及依賴等非他國一朝一夕所能扭轉。只要企業抓住國家經濟轉型政策,充實、沉澱好企業內在、本質的東西,明年始可能有很大的爆發。因為全世界75億人口的市場蛋糕終究沒有改變!
-
4 # 聊二聊
2020年經濟還是會持續L型趨勢,V型反轉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有三。
眾所周知,拉動國內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消費。
1.出口外貿領域,目前來看,國外疫情比較嚴重,一直未出現拐點,受疫情影響,國外訂單大批次減少,導致出口大幅減少,靠出口扛大旗,也不太可能。
2.投資領域,目前國內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基建,股市及大宗商品交易,股市交易在經濟環境良好時期也未出類拔萃,更何況目前這種投資環境。房地產領域也是被房住不炒給鎖住,快成為投資禁區。基建領域目前主推新基建,但是新基建對傳統行業來說作用甚微,目前產業結構還是以傳統行業為主,新基建拉動的效應可想而知。
3.消費領域,其實最有希望扛大旗的就剩消費領域了。但消費領域目前內憂外患,受疫情影響,目前各行各業都出現降薪裁員,居民收入減少,加之居民之前高槓杆透支消費,導致出現消費降級。所以說消費領域目前也是不容樂觀。
綜上,就目前形勢來看,短期內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不像感冒發燒一樣吃吃感冒藥就好了,面對如此嚴峻形勢,經濟趨勢想要扭轉,需要下猛劑。
-
5 # 踏浪歸來2018
這屬於預測範疇,但凡預測都是個機率遊戲,這裡我們從邏輯角度來推理演繹,大致可以得到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果。
先說論點:2020年經濟趨勢鐵定下行,全球各國無法避免。
論據:
一、經濟衰退慣性:2008年以來因美國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海嘯,直到今天后遺症還在。美國金融危機的根子在產業空心化,金融虛擬化,大量資本建立在無實體產業的各種虛擬衍生品這個空中樓閣之上,最終擊鼓傳花,泡沫破裂,但美國製造的惡果,卻霸道地讓全球買單。而且他們嚐到不勞而獲的甜頭,要轉為實體無論從人性上還是成本上都難做到。
二、瘟疫導火線:誰也預料不到年初的新冠會蔓延到全世界,變成世紀大瘟疫,歐美髮達國家成了重災區,全球死了幾十萬人,經濟停轉,失業率攀升,許多政要專家學者認為這次經濟打擊遠大於08年金融海嘯,堪比二戰。
三、大趨勢形成,週期會很長。破壞比重建要困難得多。不要期望一年半載經濟趨勢會扭轉,各國都要做好長期經濟下行的準備。涉及到平民百姓,緊日子將會常態化,不動產投資要慎之又慎。
顯而易見的後果:
第一、二、三產業鏈均受打擊,全球貿易受阻,交運旅遊業遭重創,經濟全球化成本加大,各國為救火必然超發貨幣,膨脹加劇,貧民潮湧現,各種經濟違約,金融失信時有發生。這次瘟疫美國最嚴重,美元美債的信用度倍受考驗。當然背後的資本財閥不會坐以待斃,不排除他們以貿易戰、金融戰甚至區域性熱戰手段掠奪他國財富和資源的可能。
當然禍兮福所倚,2020既有危機,也有挑戰。
一、貨幣貶值,貴金屬投資價值乍現。
二、行業低迷,優秀品種出現難得的價值窪地。
三、亡羊補牢,全球優秀的生命科學、微生物學研究院及先進的製藥公司將受到風投資金親睞。與之相關的尖端人才也會成為搶手貨。
四、劫後餘生,金錢並非人生唯一,功利皆是過眼雲煙,如何幸福快樂地度過一生成為地球人的思考話題。
-
6 # 彭海生
我們對2020年的經濟趨勢的看法,應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分析,站在全球的角度來考慮。我認為經濟發展的趨勢是:
1、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將是負增長。新冠疫情一季度在中國爆發,二季度在歐美等國家爆發,導致經濟停擺,發展速度比去年同期下降,預計全球經濟今年下降2%—3%之間。
2、失業率上升,家庭收入下降。新冠疫情“黑天鵝”今年不期而至,人們被迫居家隔離,企業關門停業,失業率上升,家庭收入下降,雖然政府發放補貼或扶持,但是很少,收入比上年下降很多。
3、全球經濟蕭條難以避免,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困難。近期新冠病毒傳播雖有好轉,但尚未完全控制,各國近期已重啟經濟,但破產、停業的困難企業增加了,債務風險增加了。
4、疫情將來結束後,美國、中國、日本三國經濟總量仍是全球前三名,排序不會改變,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國。
5、中國經濟今後趕上美國的時間將會提前,今年距離縮短。中國疫情控制快,率先啟動經濟,發展速度快於美國,高科技企業增加快,創新型企業突飛猛進,帶動經濟發展。
-
7 # 老吳論股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習近平說,從2017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從經濟發展角度來闡述,經濟建設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一年,在這樣的關鍵時刻。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國內經濟發展停擺,國際經濟發展阻塞,可以預計,隨著全球疫情加重,國外經濟資料還會繼續惡化。
唇亡齒寒,全球化深度繫結,我們也感到陣陣寒意。
預計2020年中國出口增速可能會下跌18%,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很難恢復。
疫情對今年GDP的衝擊可能達到6個百分點左右,實際GDP增速預期從此前的6.1%下調至2.6%。
問題是,穩增長、翻一翻的經濟目標沒有變,全面脫貧目標沒有變。
根據測算,要想在2020年全面脫貧步入小康社會,我們的經濟增長底線是:5.6%。
今年全年的GDP增速只有2.6%。全年我們有3個百分點的增長缺口,非常大!
另外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增速負增長。
為完成經濟增長目標,接下來三個季度的平均增速要達到8.5%-9.9%!
未來三個季度,要想實現如此高的經濟增速,必須全方位的強刺激,缺一不可!
首先,國外需求基本上已經廢了,出口不能擔當大任。3月份,海外PMI全線暴跌,美國、日本、英德法等主要國家無一倖免,服務業PMI回落程度已經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程度。發達國家就靠服務業,比如美國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接近80%,服務業垮了,經濟也就跨了。
其次我們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的投資
在3月4日的領導人會議上,高層再提新基建之後,新基建瞬間就火了,被寄予厚望。全國各地重點工程和省級重點專案名單下發,其中最亮眼的是新基建,總投資規模超過40萬億!40萬億新基建,咋一看,這個數字很龐大,實際上相當“虛”。仔細拆分資料發現,很多批准的專案都是長期的,要在未來三五年內分攤。真正分攤到2020年當年和新基建的專案,規模確實“有限”。
根據中信建投估算,今年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和軌道交通、充電樁、大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的投資規模分別為,2000億、935億元 、4130億元 、55億元 、2000億元。
也就是說,2020年新基建投資總規模可望達到9120億元。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去年基建投資總規模大概18萬億,新基建佔比僅為5%;今年新基建投資的增量規模就更少,杯水車薪。當下投資的內容大部分還是老基建,所謂的“新基建”,往寬了算,也就是10%左右,還是挑不起大梁。
實際上,不僅新基建挑不起大梁,以現在這嚴峻的經濟形勢估計,即便大搞基建也撐不起經濟。
一句話,單靠基建彌補不了經濟增長缺口,最主要問題就是缺錢!“與汽車生產相比,基建不存在需求低迷的問題。與地產投資相比,基建不存在資金制約的問題。”但是,大規模搞基建,資金確實是最重要的制約因素。算上專項債、政府預算、貸款等等各方面資金來源,今年基建資金增量大約有2.7萬億。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換算出來,這些增量資金能夠推動基建投資增速達到15%。對應的是,它能夠多拉動1.1個百分點的GDP增長。3%-1.1%=1.9%。
為完成目標,我們還有大概2%的經濟增長缺口?靠什麼?
看看歷史。
2008年、2013年和2016年,宏觀經濟遭受衝擊,我們靠的都是“基建+房地產”這個組合。沒有一次是單靠基建,也沒有一次是單靠房地產,二者缺一不可。
這一次衝擊,經濟衰退程度可能超過2008年次貸危機,直逼1929年大蕭條。
也就是說,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房地產,來支撐經濟。
一邊是房住不炒,一邊是拉動經濟需求,房地產市場精神很分裂!房住不炒前提下,房地產到底該如何拉動經濟增長?
最理想的狀況是,房地產銷售和房地產建設大幅飆升,拉動上下游產業鏈,但是房價不漲。這個要求很苛刻。房子是,越漲越買,買漲不買跌。根據以往商品房銷售規律,房價不漲,房地產銷售和建設一定很清淡,經濟增長也會受拖累。
打破這個迴圈,只有一招,再來一輪房改!
這輪房改,專門針對2億農民工進城,在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等人口流入的地區,大規模建設50平米的小戶型房子。根據北大徐遠的測算,每年興建1000萬套安居房,套均投資100萬,每年直接投資10萬億,一舉解決短期經濟增長問題。未來10年每年興建1000萬套安居房,則未來10年的經濟增長都有了保障。
這樣一來,我們能夠一舉從城鎮化,進階到大都市化。
未來10年,能新增4億新市民,市民總量從6億增加至10億,一舉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解決40年曆史遺留問題。住房制度、長期住房供應體系,也會順勢建成,徹底實現房住不炒!
當然光靠投資來拉動實現2020年全面入小康社會也不現實,還要有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來配合
疫情對消費的衝擊很大。2020年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創歷史新低。只有糧油、食品等必選消費上漲,其餘全線下跌,跌幅最大的就是金銀珠寶、汽車、傢俱等,分別減少43%、37%和33%
201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7.8%,拉動經濟增長3.5個百分點,連續六年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消費結構不斷最佳化,居民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佔比為50.2%,比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
消費起不來,經濟也一定起不來。
所以,疫情一有所好轉,全國各地城市的領導,都直播下館子,打卡網紅美食,提振消費信心。為了鼓勵大家消費,真是想盡了很多方法。
據不完全統計,年後以來全國各地已經出臺了14項政策,專門刺激消費。消費不振最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沒時間,一個是沒錢。
沒時間,給你創造時間。
3月以來,浙江、江西及甘肅省隴南市三地,相繼推行2.5天假期制刺激消費。
沒錢,給你發“錢”。
浙江推出總價達10億元的“文旅消費券”和1億元的“文旅消費大紅包”;江西投放1000萬元電子消費券。另外,安徽、遼寧、江西、廣西等省份也提出消費券發放計劃。部分有實力的城市,也出臺刺激消費的“發錢”計劃,南京市投放7大類消費券、合計3.18億元;山東濟南推出2000萬元旅遊消費券。截至3月22日,這些地方公佈的消費券發放總額接近15億元。
實際上,這種操作並不新鮮,目前發達國家拉動經濟的主要措施就是這個。
2009年,中國各地也發放過消費券,對經濟的拉動效果也非常好。
比如浙江杭州,曾發放過7個億的消費券,來刺激文化旅遊、社會商品等消費。結果就是,社零增速從2009年3月末的11.1%回升至2019年末的15.8%,增加了4.7個百分點,遠超全國0.9個百分點的平均值。但是,這一次,經濟形勢複雜,單靠這些消費券,還不夠!
消費要想真正起來,還得靠大件消費,也就是汽車消費。
截至目前,全世界只有兩個支柱產業,一個是房地產,一個是汽車。這兩個產業空間巨大,產業鏈又很長。在中國,拉動經濟增長,簡而化之,就三個抓手,基建、房地產和汽車。基建佔整個GDP的比重為20.8%,房地產扣除土地購置稅後佔比為9.1%,汽車產業位居第三,佔比高達6.7%。汽車零售總額佔全社會零售總額、相關稅收佔稅收總額、相關從業人數占城鎮就業總人數的比例均在10%左右。
相比之下,其他產業都不是一個量級的,看一張圖:
更重要的一點是,汽車產業鏈不僅會影響鋼鐵、玻璃、橡膠等傳統行業,還可以影響電子元器件、電機、電池等新興行業。
既拉動傳統行業,又拉動新興行業,汽車產業這個獨特優勢,是基建和房地產都不能做到的。綜合來看,當前刺激汽車產業發展的價效比最高!
當下汽車產業啥情況呢?雪上加霜。
2018年至2019年,汽車行業整體陷入大蕭條,汽車銷售一路下降,長期處於負增長,這種情況前所未有。疫情爆發,整個行業更是非常慘淡,資料全線暴跌。今年2月份汽車的生產和銷售,燃油車和新能源車,轎車、SUV和MPV,合資廠商、自主廠商和進口廠商,環比和同比等等資料,跌幅都是70%以上:
汽車市場低迷,是因為國內市場飽和了嗎?當然不是。
中國的空調、電視機等產品已達到,每百戶家庭100臺以上水平;洗衣機、電冰箱等產品也達到百戶家庭95臺左右的水平。相比之下,中國只有1/3的家庭擁有汽車,還有2/3的家庭沒有汽車,空間還很大。
據世界銀行資料顯示,中國每千人僅擁有173輛汽車,排名倒數第四,美國、澳洲、義大利排名前三,我們只有美國的1/5。
無論從哪個資料看,我們的汽車市場遠未飽和,還有非常大的空間!
因此,2月16日領導人發表文章,3月18日商務部發表文件,都專門表示,要穩定和促進汽車的消費。佛山、珠海、廣州、杭州等城市也先後發表檔案,給消費者補貼、增加汽車指標等等。
政策出臺了不少,但是效果一般,而且很多政策,2016年都採取過,效果也一般。
主要問題出在哪裡?力度不夠。跟國外相比,國內的汽車價格太高了,還是把汽車當做“奢侈品”,而不是工業品或消費品。當下,要擴大汽車消費,大規模提高補貼不現實,因為財政吃不消,只能讓汽車廠商讓利給消費者。搞了20年“市場換技術”,國內汽車廠商到現在還是沒有核心技術,是時候改變策略,對他們動刀子了。
這是個大趨勢。
比如,帶量採購,把仿製藥價格降下來,讓普通老百姓吃得起藥,減輕了財政負擔,也有利於民生。汽車也一樣,把汽車價格降下來,讓普通老百姓都買得起車,拯救了經濟,也有利於民生。
綜上要實現2020年全面步入小康社會,關鍵要看拉動經濟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和消費。投資中的房地產+基建雙引擎要全面發力,消費中的大頭,汽車消費要把汽車價格降下來,讓普通老百姓都買得起車。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央行的配合,透過一系列的貨幣政策的支援,釋放流動性,給企業輸血、提供生產發展必須的動力,否則企業資金鍊斷裂,這一切都無從談起。透過上述投資和消費的輔佐,有望把因疫情影響的經濟發展給彌補回來,中國在2020年則有望實現全面步入小康社會的目標。
所以現在關注下週兩會的論調,如果要完成全面小康的目標,那麼市場就會大放水來刺激經濟,如果是保穩,那政策的扶持力度降低,經濟恢復速度減緩!
-
8 # 天空中依然下著雨
2020年現在已經到了五月中旬。從整體國內到國際形勢來看。經濟趨勢跟去年比的話。毫無疑問是下行。雖然國內在極短的時間裡控制住了疫情。但國內老百姓資產都捆綁在房地產上。有多大的消費能力值得打一個大大地問號。如果想依靠出口帶動經濟。世界發達經濟體基本都還陷在新冠疫情的泥潭之中。加上疫情促發了逆全球化思潮的發展。因此。2020年的經濟趨勢非常不容樂觀。出現世界大蕭條已是大機率事件。作為普通老百姓來講,能就業能保證基本的生活水平應當可以滿足了。
-
9 # 季巖
今年經濟形勢當前看比較嚴峻,大的趨勢我著不清晰。只能看身邊事談談。疫情以來,筆者所在小縣城已危機重重,外貿出口還做的是去年的尾單合同,今年至今多數為零單。多年的外貿強勢龍頭草柳製品今年陷入困境,一位資深從業人士往年上千萬訂單,今年整天打牌嗨酒無事可做,工人放假,工廠關門。只有生產酒精,涉農工業製造、化肥及農字牌的效益較好,開工復工率高,個別企業還上調了薪資。客執行業收入僅是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可維持駕駛員酬金,全員復工,實行半月輪崗。景區及旅行社已復工,收入慘淡,出境業務兩年內看不到希望,跨省國內遊未解封,省內遊無客源,從業人員紛紛做微商謀生計。這是筆者所聞所見,言談偏頗,所見管中窺豹,體制內收入情況瞭解甚少,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回覆列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打好基礎。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做好2020年經濟工作,應在以下幾方面發力。
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定經濟增長
相比降低融資成本、擴大信貸規模的貨幣政策,應更多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一方面,中國政府部門負債規模和債務率並不算高,和其他國家相比仍處於較低水平。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經過多年持續治理也基本得到控制,目前的財政狀況還存在一定的提升債務率的空間。另一方面,債務問題可以靠經濟增長來解決,如果積極的財政政策有效地穩定了經濟增長,那麼一定程度上的財政債務增加並不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因此,為了穩定經濟增長,建議在2020年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增加赤字規模,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提高政府部門債務率,增加一般債、專項債的發行規模,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提供資金。
與積極財政政策和就業政策協同,改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的結構性功能
貨幣信貸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的結構性功能依賴其結構性工具,如定向再貸款和再貼現以及基於宏觀審慎評估基礎上的差異性準備金率、差別化存貸比、差別化監管費等。這些結構性工具基本上可歸為差別性數量配置和差異性利率成本兩類。發揮貨幣信貸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的結構性功能,需要加快完善貨幣信貸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之間的工具組合及市場建設,並配合積極財政政策和協同性就業政策,共建金融服務平臺或產業基金等,引導最佳化金融配置、服務實體經濟,透過對不同金融機構實施差別化政策,鼓勵其加大對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金融和就業支援,激勵金融機構參與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創新產業基金,定向支援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加大對三大攻堅戰的金融配置。
同時,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使反映流動性的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要求結合經濟執行下行壓力,逆週期地適時透過公開市場操作、借貸便利操作、抵押補充貸款、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宏觀審慎評估引數等數量型工具和逆回購利率、準備金利率、流動性便利利率、貸款基礎利率(LPR)等價格型工具,配合積極財政政策,邊際調節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
深化治理體系改革,統籌“穩增長”和化解風險的關係
1、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統籌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各項政策。逐漸加大金融業高水平開放的力度,有序提升金融領域對內和對外開放,鼓勵內資、外資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進一步提高中國金融體系的競爭力和活力。發揮對內、對外開放的“鯰魚效應”,倒逼經濟效率和經濟活力的提升。以有利於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有序推進智慧財產權保護、轉讓技術、市場開放、產業政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堅持“一行一策、分類監管”的思路,透過多種方式補充資本,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增強中小銀行對風險的抵禦能力,引導中小銀行迴歸基層、服務實體。繼續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控制重點領域信用風險,穩妥化解影子銀行風險,有序處置各類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加強預期管理,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外部衝擊風險。
2、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健全鼓勵支援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尤其是要加強基礎理論、顛覆性技術的探索研究。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國家實驗室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支援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嚴格智慧財產權領域的保護,強化標準引領,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營造有助於創新發展的創新文化和創新生態。
3、夯實資本市場基礎,穩妥應對外部衝擊,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風險
密切關注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加強對股市、債市、匯市的實時監測,維護金融市場平穩執行,阻斷跨市場、跨區域、跨境風險傳染,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共振。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切實防範跨境資本異常流動風險。同時,加強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的日常監管和評估,並制定應急預案。做好金融市場輿情監測,健全重大輿情快速響應機制;加強預期管理和輿論引導,加強與市場溝通,快速回應輿論關切,穩定市場情緒,切實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外部衝擊風險。
加快建立健全促進消費長效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拉動作用
1、健全促進消費長效機制,鞏固消費升級勢頭,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首先,加強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頂層設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加快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切實保障和促進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其次,抓緊落實2019年已出臺的一系列穩消費、促消費政策措施,逐步放寬或取消汽車消費限制,加快推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揮骨幹企業的主導作用,從供需兩端激發居民消費潛力,支援居民合理消費、綠色消費、升級消費,積極培育和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進一步夯實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再次,簡化資質條件和審批流程,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加快建設可快速響應的現代化供應鏈基礎設施,持續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推動旅遊、文化、健康、體育、教育培訓等高品質服務消費發展,抓住5G商用帶來的資訊消費升級機遇,帶動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
2、加強市場消費環境建設,創新最佳化商品和服務供給
由於技術和產業的變革、收入水平的變化、新商業模式的湧現等多因素疊加,中國當前消費領域正在發生著不同以往的深刻變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消費形態正在由實物消費加快向服務消費轉變。2019年前三季度全部居民最終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已經超過實物消費,佔居民消費的50.6%。二是消費需求由以衣食為主的生存型、溫飽型向以住行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轉變。伴隨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同類消費品中,居民對高階消費品偏好顯著上升,如2019年“雙11”家居按摩椅銷量相比往年大幅度上漲。三是消費觀念由非理性逐步向理性轉變。消費者心態不斷成熟,越來越注重產品品質和價效比,炫耀性消費、攀比性消費等非正常消費現象有所減少,中國消費者消費觀念逐步走向成熟。四是消費方式由傳統的線下交易行為逐步向線上線下融合的場景化消費模式轉變。經過40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不僅建設成了超大規模消費市場,而且形成了追求創新和變化的消費文化,居民對新消費方式更容易接受和使用。
3、科學把握消費領域的深刻變革,加快消費環境建設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首先,增強和拓展中高階收入群體的消費品供給。一方面,加快推動產品質量提升、增強產品供給能力,開展產品高階品質認證和自主品牌建設,進一步擴大中高階消費市場規模;另一方面,積極推動跨境電商發展,加快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深化市場採購貿易試點,透過增加中高階消費品進口來豐富國內市場供給、激發市場競爭。其次,引導和培育新興消費產業。結合綠色化、智慧化、健康化等消費潮流,加速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融合、不同消費領域融合,深入推動消費產品及服務的差異化、個性化、定製化,打造多樣化消費共同發展的良好生態。再次,補齊消費領域存在的短板。加快完善城市商業設施,規劃和佈局新型消費載體建設,強化資訊化在各類商業載體中的覆蓋和應用,拓展新型消費產業和各類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空間,促進傳統商圈向消費體驗、文創時尚、產品定製設計等新型消費中心轉變,加大商品質量、食品安全、市場秩序綜合監管和治理力度,增強消費市場監管的科技性和動態性,加速提升市場監管綜合效能,持續最佳化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