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朝給他們的權力不能滿足胃口嗎?怕日後被清算,所以先動手為強?
15
回覆列表
  • 1 # 原來三條溪

    三藩指清初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轄藩鎮。三藩在所鎮守的省份權力甚大,遠超過當地地方官員,並可掌控當地軍隊、稅賦等,因此釀成三藩之亂。

    三藩各擁重兵,久據數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

    1

    吳三桂功高兵強,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三藩勢力幾及全國之半。

    吳三桂初鎮雲貴,清廷曾准予便宜行事,雲、貴督撫全受他節制,所除授文武官員,號稱“西選”,“西選”之官幾遍各地。當時有“西選之官遍天下”之說。 順治十七年,雲南省俸餉九百餘萬,加以粵閩二藩運餉,年需兩千餘萬。鄰近諸省挽輸不足,則補給於江南,致使清朝財賦半耗費於三藩。

    吳三桂自恃勢重,益驕縱,踞明桂王五華山舊宮為藩府,增崇侈麗,盡據明黔國公沐氏舊莊七百頃為藩莊,圈佔民田,迫令“照業主例納租”,並“勒平民為餘丁”,“不從則誣指為逃人”。又借疏河修城,廣徵關市,榷鹽井,開礦鼓鑄,壟斷其利,所鑄錢,時稱“西錢”。

    吳三桂專制雲南十餘年,“日練兵馬,利器械”, 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達賴喇嘛,互市茶馬,蒙古之馬由西藏入雲南每年數千匹。他遍佈私人於水陸要衝,各省提鎮多有心腹。部下將士多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勇健善鬥。其子吳應熊為額駙,朝政鉅細,可以旦夕密報。於是,吳三桂自以為根蒂日固不可拔,朝廷終究不會從他手中奪去雲貴。 耿精忠襲封王爵後,縱令屬下奪農商之業,“以稅斂暴於閩”,縱使其部下“苛派伕役,勒索銀米”。又廣集宵小之徒,因讖緯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謠,妄稱“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據八閩以圖進取,可以得志”。

    2

    耿精忠襲封王爵後,縱令屬下奪農商之業,“以稅斂暴於閩”,縱使其部下“苛派伕役,勒索銀米”。又廣集宵小之徒,因讖緯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謠,妄稱“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據八閩以圖進取,可以得志”。

    3

    尚可喜在廣東令其部屬私充鹽商,又私市私稅。廣州為對外通商口岸,“每歲所獲銀兩不下數百萬”。尚可喜對清廷比較效忠,但年老多病,將兵事交其子之信。尚之信素性桀驁,橫暴日甚,招納奸宄,布為爪牙,罔利恣行,官民怨恨。又酗酒嗜殺,常在其父面前持刃相擬,所為所行,日益不法。至此,三藩各據一方,互通聲氣,廣佈黨羽,實際上已成為割據勢力。 以往史學界對三藩之亂眾說紛紜,或者認為它是一場“清廷與其‘老牌奴才’之間的‘大火併’”,或者認為它是明清之際民族矛盾的繼續和發展。因此,需要對三藩之亂的性質再做一些分析和考察。

    三藩在變亂後釋出的檄文中,指斥清朝統治者“竊我先朝神器,變中國冠裳” ,聲稱要“共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 這正是利用了當時的社會形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 2 # 永遠的ss1

    其實不難理解 一個公司幾個大ceo想二次創業 拿到集團的最大股份 也就是對以前的分紅方式不滿了 正趕上董事長是個小孩 此時不幹更待何時

  • 3 # 以禮觀書

    三藩只是清軍入關,對前明降將妥協利用,借力合剿反抗勢力所推行的特殊的政治合作性產物。這種封異姓王的制度,並不符合滿洲政治統治的終極需求。故而,裁撤三藩是遲早的政治事件。

    三藩之亂的爆發原因,主要在兩大方面:

    一、三藩獨立自專,不斷坐大,足以與朝廷抗衡。

    1.三藩在幫助清軍肅清反抗勢力時,練出了一大批屬於自己的精兵猛將,待到天下平定,他們在駐地貌似清朝藩鎮,實際自立為王,在兵力配置、人事任免及財賦徵收上,形成了只知藩王而不知朝廷的特殊政治統治體系,嚴重地威脅到剛剛鞏固的清廷。

    歷史劇《康熙王朝》吳三桂重新穿上漢服

    2.三藩掌管地方財政、賦稅,控制地方各種行業生產,又伸手向中央財政索要大量兵餉,拿朝廷的錢養自己的兵,打國家的旗壯自己的勢,極大地加重了百業剛剛步入正軌的中央財政的負擔。

    3.三藩治下的兵將,主要是前明官兵和義軍殘餘。在他們骨子裡,降清還是民族矛盾下的人生汙點,難免有跟隨三大藩王“曲線救國”而提上日程的初衷,當自立穩定之後,自然會產生反清復明的念頭。三藩坐大,除了自己有完全自立的打算,也會因民間的憤怒而打另一種打算。而他們本身久受儒家禮教觀念影響,投敵賣國的漢奸罪名,定是一個很重的思想包袱。

    4.順治八年,多爾袞身後榮辱鉅變,自然會影響到迎接多爾袞入關,並與之協同作戰有著千絲萬縷聯絡的三大藩王:兔死狗烹是遲早的事,只是因為他們手握重兵而使朝廷暫時無可奈何。

    二、清廷肅清敵對,騰出手來,自要對付坐大的三藩。

    1.清廷雖然定鼎燕京、入主中原,但長期的征戰已嚴重破壞了國民生產,朝廷要建立自己的統治,就必然要花大價錢恢復生產,而三藩的不斷的巨大的財政索取,更給朝廷財政帶來了嚴重的負擔。

    2.三藩坐擁重兵,不斷坐大,人事任免、財賦嚴控以及向北擴充套件,成為了好不容易打下明朝疆域之後的清政府的最大毒瘤。繼續養虎為患,危機不容小覷。

    康熙帝

    3.康熙剷除朝廷最大對手鰲拜之後,清除內憂,真正親政,信心滿滿,就會再次積蓄舉國力量,來肅清外患。三藩步步緊逼,小看幼主,開戰只會提前。

    4.此時的朝廷親貴,多為清初開國王公將帥之後的少壯派,與三大藩王並無實質性交集,自然和血氣方剛的康熙帝一樣,並不待見也不容忍三藩的存在。

  • 4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三藩之亂的爆發是必然的。其一: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戰鬥力極強。其精銳之師前身是袁崇煥的關寧鐵騎,當年連皇太極都無可奈何;其二,吳三桂等百戰餘生,軍事指揮上堪稱一流;其三清王朝對他們有求必應,恩寵有加,只要不反,要啥有啥,全國稅收的近一半歸了三藩,加上他們形同土皇帝,多年日積月累,早已坐大!其四康熙大帝削藩有點操之過急,認為三藩遲早要反,遲反不如讓他早反,結果過早逼反三藩;其四,他們以為多爾袞、豪哥已死,孝莊年老,康熙又太嫩,這是機會;其五,三藩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早已裂土封王,吳三桂甚至可以選地方官員。康熙對他們賞無可賞,他們自然心懷怨恨。

  • 5 # 秦右史

    解釋三藩之亂何以爆發,必須要清楚三藩如何形成。

    1、三藩的形成

    在八旗入關之前,明末的三位大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相繼率軍並攜帶大批紅衣大炮及武器工匠投奔大清,皇太極封他們為王,甚至賜尚可喜部名“天助兵”。他們的部隊名義上隸屬八旗,實際上相當獨立。1644年山海關的守將吳三桂降清並引清軍入關,被封平西王。

    這幾支降兵戰功赫赫。清廷在平定南明小朝廷、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中,皆藉助此力。特別是吳三桂在剿滅南明永曆集團過程中立下頭功,晉封親王。遂鎮守雲南,兼管雲貴兩省兵民事物,總督、巡撫均聽其節制,權勢一度驚人。

    可以說,三藩的建立和其勢力的養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將平定及鎮守南方的結果。清廷入關之後,因為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充當前驅,從事招撫及武力鎮壓。

    2、勢力的坐大

    在明朝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他們所率領的軍隊成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滿清入關後為其效盡犬馬之勞。

    滿清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世守雲貴。封耿仲明為靖南王,世守福建。封尚可喜為平南王,世守廣東。封孔有德為定南王,世守廣西。孔有德死後,女婿孫延齡以廣西將軍的身份控制廣西。

    南明滅亡後,吳三桂等人不僅完全控制西南幾省的軍權,連財權、人事權也完全控制,形同獨立,成為稱霸一方的割據勢力,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是不能容忍的。

    3、藩亂的興起

    1673年,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昆明宣佈起兵。隨之而起,廣東的尚之信,福建的耿精忠迅速響應,臺澎的鄭經集團進兵福建漳泉,吳三桂自雲、貴而東進湖南,幾乎佔據湖南全境。北上四川,四川官員紛紛選擇投降。

    除此之外,廣西、陝西、湖北、河南等地的漢官、漢兵及少數民族上層等都迅速響應。在長江以南,滿清更是隻剩下蘇南和贛北一隅之地,大有丟失整個南方、進而政權崩潰的風險。

    三藩之亂動亂的實際是由平西、靖南、平南、定南四逆、四藩發動的,但史家遵循慣例仍稱其為“三藩之亂”。到了康熙初,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鎮廣東,靖南王耿精忠鎮福建,這一局面時稱“三藩”。

    “三藩”多擁重兵,久鎮其地,形同割據,位列封疆,這使得康熙皇帝極其憂慮。而且,當時明朝傾覆不遠,民間舊明勢力很大,反清復明、迴歸故國的思想還比較濃厚。

    4、康熙的倒藩

    朝廷的考慮是,全國統一後,三藩卻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擁有過大的兵權、財權和地方政治影響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與中央分庭抗禮,成為了極大不安定因素與隱患。

    康熙的倒藩是三藩之亂的直接原因。歷史學者王鍾翰認為康熙帝能很好地調和滿漢民族矛盾,其實不然,此乃過譽之詞。三藩之亂因撤藩而起,以致漢臣倒戈,賊勢日盛,半壁江山不屬清廷,這與康熙年輕氣盛,措置失當有直接關係,若天不助吳三桂病亡,戰爭會向何方發展可謂未知之數。

    而後來施琅對臺用兵實為平藩餘波,姚啟聖招撫之法與施琅興兵之略並無對錯之別,皆因康熙銳意進取,故成施琅之威名。

    可以說,康熙帝所造盛世,多得天助,時勢造英雄,其本人對漢臣之防範,對滿人之偏護,比較鮮見於實錄,卻多見於起居注。另者,康熙皇帝暴戾急躁、好大喜功的個人性格,對憲、純二帝的行為模式也有影響。

  • 6 # 後明時代

    很明顯的問題,三蕃在清初平定南方立下汗馬功勞。政局穩定後,他們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只要時機一成熟,朝廷必定會削蕃,因為三蕃是漢人,朝廷是滿人的朝廷。三蕃不可能任人宰割,必定會起兵抵抗。所以本著先下手為強的道理,三蕃先於朝廷起兵,想佔據主動權,因此三蕃之亂必定爆發!

  • 7 # 苦茶庵

    “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個藩王。他們本來都是明朝遼東邊將,後來降清,或開關迎接清軍進入山海關,或為清廷南征北戰,鎮壓反抗,立下了汗馬功勞。清朝在北京建立政權之後便封他們為王,給予高官厚祿。派吳三桂駐防雲南,兼轄貴州,尚可喜駐防廣東,耿精忠駐防福建,作為清朝控制南方邊遠地區的藩籬。

    “三藩”握有重兵,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吳三桂所部蕃兵,五丁為一甲,二百甲置一佐領,共五十三佐領;還有忠勇五營、義勇五營,一萬二千人;援剿四鎮一萬二千人。此外,雲貴地方官所轄綠旗兵也受他的指揮。尚可喜、耿精忠的情況也大致如此。“三藩”每年還向朝廷索取鉅額軍餉,據說當時“天下財富,半耗於三藩”。

    “三藩”憑藉手中的武裝力量割據一方,專橫跋扈。吳三桂“勳莊棋佈,管莊員役,盡屬豺狼,殺人奪貨,毫無畏忌。”他們權勢日重,尾大不掉,極大地影響了中央政權。康熙親政以後,“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三藩”成為朝廷的心腹之患。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因年老多病,疏請歸老遼東。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聞訊,不能自安,假意上書請求撤藩,試探朝廷的態度。康熙帝得“三藩”上疏,正求之不得,馬上應允了他們的請求,下令撤藩。吳三桂接到撤藩命令,大失所望,便在雲南組織黨羽,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於是年11月21日,發動叛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後響應。各地與清廷有利害衝突的軍閥,為了保持他們的實力地位,也紛紛起來響應吳三桂叛亂。數月之間,吳三桂並沒有經過激烈的戰鬥,便佔領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四川六省之地。

    清廷獲悉吳三桂叛亂,立刻派兵阻擊,下令處死住在北京的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孫吳世霖,表示對吳三桂叛亂,決無妥協的餘地。同時釋出詔書,分化、瓦解參加吳三桂叛亂的軍閥。

    吳三桂不能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援。在戰略上,他保守持重,不敢迅速渡過長江與清廷爭奪中原,使康熙帝贏得了組織反攻的時間。而且清朝佔據中原財賦重地,有雄厚的基礎,康熙帝採用了安撫收買和軍事壓力相結合的手段,使參加叛亂的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等軍閥先後倒戈,不久又控制了廣西、廣東、福建、江西、陝西等省。

    吳三桂情竭勢絀,於1679年在湖南衡陽即皇帝位,國號周,建元昭武,企圖以此穩定人心,鼓舞士氣。不久,吳三桂病死。他的孫子吳世璠在衡陽繼位。吳世璠是個十多歲的小孩子,不能定攻守之策,於是吳軍內部人心益散。與清軍交鋒,屢戰屢敗。清軍招降了吳軍水師將軍林興珠,並採納他的建議,水陸兩軍猛攻嶽州,嶽州守軍潰敗。長沙等地吳軍聞訊,也放棄守地,狂奔不止,逃回貴州、雲南。

    西南地區多山地,八旗騎兵特長很難發揮。綠旗官兵容易適應地形,屢立戰功。因此,康煕帝確定了用綠旗兵剿滅“三藩”的方針。他鼓勵綠旗將領,陝西提督趙良棟等說“自古漢人叛變,亦惟以漢兵剿平。”於是,任命趙良棟為勇略將軍兼雲貴總督,與湖廣總督蔡毓榮、平南將軍齎塔分別從四川、湖南、廣西圍殲吳世璠。每路兵馬都以綠旗兵居前,滿兵繼後。

    1680年趙良棟等人長驅直入,攻下貴州,直逼昆明,吳世璠被困在城內,束手無策。趙良棟帶領標兵,親自攻城,連連獲勝。城內文武官員,見大勢已去,紛紛出降。守城將領線域策劃逮捕吳世璠降清,吳世璠聞訊自殺。線域開門獻城。清朝析吳三桂骨骸,傳示天下,懸吳世瑤首於市。這場長達八年之久的戰亂被乎息了。“三藩”之亂平定以後,清朝把“三藩”藩兵改編,歸入上三旗。對各地漢族軍閥,嚴加控制,加強了中央的統治。

  • 8 # 萬歲1148858845

    卸磨殺驢!這是必然結果,滿清進關初期面對強大的漢族集團只能分化瓦解的政策,所以大肆利用漢族的內鬥,收買大量的漢奸武裝為自己開疆拓土,侵略中國服務,這點與蒙古人侵略南宋如出一轍,但是這些漢奸也藉機坐大,割據一方,當漢族反抗力量存在的時候這些漢奸尚且有利用價值,滿清也只能預設他們的力量,但是當明朝和義軍的殘餘勢力被徹底消滅後,這些漢奸的價值也就沒有了,而且反而成了威脅滿清的潛在威脅,剷除他們也就必然結果!從三藩到王輔臣都是如此

  • 9 # 南鷹47561271

    所以凡事不能太絕!明朝將領迎接清軍,清末百姓順應八國聯軍,民國汪精衛不抗日,都不能全怪他們。當救國無望時,外國入侵其實是推翻原有制度最強大的外因。抗日急不來,解放遲不得,就是這個道理。

  • 10 # 戰塲YOK1942419

    他們本來就有疑慮,尤其吳三桂,當日和滿清是合作關係,南方基本上是劃給他們,作為酬庸,也是穩定局勢的策略,滿人當日的力量,根本達不到南方這些區域。到了康熙朝,滿人的江山算比較穩定了,就有動作,目標是削藩,三藩就聯合起來對抗,所謂三藩之亂,就因為政局轉變,他們要維護自身利益才爆發的。

  • 11 # 浩蕩揚子江

    清康熙初,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鎮廣東,靖南王耿精忠鎮福建,時稱“三藩”。中國有句老話叫:功高震主。三藩王為了大清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各擁重兵,久據數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吳三桂功高兵強,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三藩勢力幾及全國之半。三藩各據一方,互通聲氣,廣佈黨羽,實際上已成為割據勢力。

    康熙雄才大略。當然知道什麼叫尾大不掉,地方割據勢力的壯大會極大地損害朝廷的利益,所以他一旦羽翼豐滿,就著手準備削番,康熙十二年(1673)3月實力最弱的尚可喜聽到一些風聲,自動請撤藩歸老遼東,吳三桂、耿精忠亦相繼請撤藩歸遼東以為試探。康熙以“撤亦反,不撤亦反”,下令撤藩。吳三桂於11月發動叛亂,耿精忠、尚可喜子尚之信及廣西將軍孫延齡先後響應,清政府軍事上並無準備,一時,三藩佔有雲、貴、桂、粵、閩、湘、蜀等省,以及贛、浙、陝、甘、鄂的一部。清政府在政治上實行分化瓦解;在軍事上遏制吳部於湖南,然後剪其兩翼。十五年,尚之信、耿精忠及陝甘的王輔臣相繼反正,吳三桂于衡州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開科取士。尋吳三桂病死,孫世璠嗣位於貴陽,改年號洪化。十九年吳世璠敗走雲南。次年,清軍入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亂平。耿精忠、尚之信等被處死,藩產入官,盡撤藩軍入北京。尋於福州、廣州、荊州設八旗駐防,以加強對南方的控制。

  • 12 # 三生有畫

    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個藩王,吳三桂外,尚可喜,耿精忠,都是明朝大將毛文龍的手下。

    當年袁崇煥把毛文龍斬殺,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三人,就投降了滿清。造成了明軍遼東局勢,瞬間坍陷了一個支柱。

    大清朝封了四個漢人降將為藩王,就是吳三桂、耿精忠,孔有德,尚可喜。江南半壁江山,都是這四個人打下來的。

    孔有德拿下了廣西,後來在攻打南明時,被李定國部擊敗自殺死了。所以只剩尚可喜,耿精忠,吳三桂。

    吳三桂拿下了雲南,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貴州。鎮南王尚可喜駐守廣東,靖南王耿精忠駐守福建,防備臺灣。

    這三個人,名義上的兵力,各自不下於3萬。實際兵力,要超過這個數額。其中,吳三桂兵力最多,鼎盛時期,超過十萬。

    這三藩,許可權極大,兵為將有,將為自有,朝廷插不進去。而他們卻每年要耗費掉朝廷一半的財政。

    大清朝一是養不起了,二是三位藩王,越來越尾大不掉,勢力大增難以制約。尤其是吳三桂,勢力強大,坐擁雲貴兩省,而且他的部將,還在四川,湖南,陝西,擔任巡撫或者將軍要職。

    清廷決定,先發制人,將他們的兵權解除,裁撤軍隊,避免他們發動叛亂,挑戰皇權。同時,也可以節省財政開資。

    吳三桂這幾個藩王,做了幾十年的王爺,突然要自己放權,擼得一乾二淨,自然接受不了。而在封地的這幾十年,他們早已做了很多逾越臣子之道的事,也做過很多見不得人的惡事,交權後很怕被人抓小辮子。

    加上此時康熙比較年輕,吳三桂仗著自己兵強馬壯,勢力強大,經驗豐富,以為可以欺負康熙年輕,因此決定鋌而走險,與康熙劃江而治。

    吳三桂並沒有想著統一全國,他想著只是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他也心知,他殺了南明永曆帝,天下漢人,很多都恨他,他沒辦法當中國皇帝。所以在打下湖南、四川后,就沒有迅速北上了。此時剛好給了康熙調兵遣將的時間,從而用拖字訣,把吳三桂拖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丈夫不管對錯都聽公公婆婆的,讓媳婦給他們道歉賠不是,這樣的婚姻還有必要堅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