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人稱心情哥
-
2 # 文旅攬勝
敦煌有著世界一流的美景,莫高窟、月牙泉舉世無雙。在這裡可以看到茫茫戈壁沙漠,也可以領略芳草如茵地質公園。這是一片沉寂卻又生機勃勃,覆蓋了大西北最經典的美景。
現在把敦煌旅遊主要景點介紹如下:
1.莫高窟;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2.鳴沙山月牙泉:月牙泉位於敦煌市西南5公里處。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月牙泉是一處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景。
3.雅丹國家地質公園: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地質形態發育最成熟、最具觀賞價值的雅丹地貌群落。
4.陽關:提起陽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傑作,可謂千古絕句,經配曲吟唱,廣為流傳。
5.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
-
3 # 拍客阿飛
敦煌有多少名勝古蹟?那真的很多,有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西晉墓、敦煌古城、西千佛洞、陽關、玉門關、河倉城、雅丹魔鬼城、漢長城這裡我就重點介紹以下幾個名勝古蹟。
1.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仍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
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蹟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
這裡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釐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儲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它的石窟主要開鑿於盛唐時期。
2.鳴沙山月牙泉
鳴沙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鳴沙山北麓,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絃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鳴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虯龍蜿蜒”,金光燦燦,宛如一座金山。鳴沙山曾被稱為“沙角山”。
月牙泉位於敦煌市西南5公里處。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月牙泉是一處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景。鳴沙山下,泉水形成一湖,處在沙丘環抱之中。泉在流沙中,乾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蔚為奇觀。相傳泉內生長有鐵背魚、七星草,專醫疑難雜症,食之可長生不老,故又有“藥泉”之稱。據說,月牙泉早在漢代就是遊覽勝地。史載,漢武帝得天馬於渥窪池中,後人疑月牙泉即漢渥窪池,遂立一石碑曰“漢渥窪池”。“四面風沙飛Mustang,一潭之影幻游龍”。因此月牙泉更增添了傳奇色彩。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鳴沙山在晴天或有人從山上滑下時會發出聲響,所以叫鳴沙山,這裡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為地勢的關係颳風時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從山下往山上流動,所以月牙泉永遠不會被沙子埋沒,被稱為沙漠奇觀。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於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近年隨著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當地政府地對風景區採取了各種建設和保護措施,使其面貌大為改觀,同時還開展了沙療、湧滑沙、滑翔跳傘,騎駝遨遊等沙漠娛樂專案,使遊人趣味盎然,絡繹不絕。
3.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地質形態發育最成熟、最具觀賞價值的雅丹地貌群落。景區分南北兩區,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8公里,總面積達400多平方公里。敦煌雅丹氣勢磅礴,造型精美且內容豐富多彩,是罕見的地質奇觀。同時,它還是重要的地質地貌和生態環境研究的科學探索園地。2001年11月,國土資源部批准成立了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公園內集中連片地分佈著各種各樣造型奇特的風蝕地貌,整體象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市,有城牆、街道、大樓、廣場、教堂、雕塑;其形象生動,惟妙惟肖,令世人瞠目。世界許多著名建築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它的縮影,數不勝數,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置身其中,會讓您感覺進入了建築藝術的展覽館,目不暇接。等到夜幕降臨之後,尖厲的勁風發出恐怖的嘯叫,猶如千萬只野獸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又因為距離玉門關近,當地人一直稱之為“玉門關雅丹魔鬼城”
。
4.陽關
提起陽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傑作,可謂千古絕句,經配曲吟唱,廣為流傳。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誌》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蹟”列敦煌八景之一。
而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被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讓後人憑弔。
5.玉門關,
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距玉門關15公里處,有河倉古城,為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只存斷垣殘壁,但猶可見當年之氣勢。從敦煌去玉門關旅遊,只有走戈壁灘上汽車軋出的便道。
-
4 # 莫風
【大方盤城】 俗稱河倉城。在甘肅敦煌縣城西北60公里戈壁灘上,西距玉門關20公里。建於漢代,是漢至魏晉時期中國西部防線儲備糧秣的軍需倉庫。古城座落在高出河床2米許的自然上臺上。呈長方形,坐北向南,夯土版築,東西長132米,南北寬17米,殘垣最高處6.7米。內用南北方向土牆兩堵,隔成連屬的倉庫三間,每間長42.5米,寬14.7米。每間向南開一門。四壁多已殘頹,北壁較為完整,壁的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間隔距離交錯相等,可能是通風設施。南壁傾圮,小洞所剩無幾,但仍可看出與北壁小洞兩相對稱。外圍東、西、北三面加築兩重圍牆,第一重尚存斷牆,四角有土墩建築痕跡。第二重僅存北面土墩痕跡。正南面戈壁陡起處有一烽燧,砂石夾紅柳築成,層距薄厚不一,外包上坯,高約9米許,儲存完好。 【河倉城】 即“大方盤城”。 【月牙泉】 古稱沙井,俗名藥泉。在甘肅敦煌旦城南7公里鳴沙山北麓。泉呈月牙形,漣漪縈迴,水草叢生,清澈見底。產鐵背魚、七星草,但不常見。清道光《敦煌縣誌》載:”泉甘美,深不可測”,“四面沙龍,一泉澄澈,為飛沙所不到”。又謂泉雖在流沙山群中,風起沙飛,均繞泉而過,從不落入泉內。五月端陽,登沙山,觀泉景,已成當地民間習俗,相沿至今。 【玉門關故址】 一名小方盤城。在敦煌縣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攤上。相傳和闐玉經此輸入中原,故名。是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現存城垣完整,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全為黃膠土版築,面積633平方米,西、北牆各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過乘及郵驛之路。北望長城,猶如龍游瀚海,俯仰關外,大地蒼茫,入跡罕至,故唐詩人王之渙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之句。 【小方盤城】 即“玉門關故址”。 【陽關故址】 在甘肅敦煌縣城西70公里的古董灘上。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銅箭頭、五銖錢、石磨、陶片等)而得名。陽關因居玉門關之甫而得名。古代中外陸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唐代詩人王維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句。古城關東為農田,遠處有壽昌城廢址,三面沙丘,沙梁環抱,流沙茫茫,一望無際。北面墩墩山上有一漢代烽燧,儲存完好。東為紅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溝,長20多米,溝中泉水涓涓,甚甘冽。兩岸有漢墓多座。據《史記·大宛傳》稱“陽關在縣西六里”。近人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一書雲:“古陽關有西壽昌城之說,在古董灘。”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則認為陽關是紅山口。清道光《敦煌縣誌》卷一圖考《兩關遺蹟圖》標紅山口即陽關。《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兩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來的陽關,適為山水經過之地,無人管理,再加風沙侵削,致城垣堙沒。出紅山口西南行,可達若羌。 【佛亭廟—新廟臺墓群】 在甘肅敦煌縣城東南約5公里的戈壁上。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5公里,礫石小阜簇聚,高者及丈,低者近於地平,為數三、五不等。堆前有狹長小道。大堆有圍牆、土闕。日初升和日落時陰影斑斑。1944—1945年及解放後曾三次發掘,出土文物均屬魏、晉、唐代墓葬。 【沙州故域遺址】 即敦煌故城遺址。在甘肅敦煌縣城西的黨河西岸,是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重鎮。從內地到西域經此,分南北兩路,南路出陽關,北路出玉門關。古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718米,南北長1,132米,南、北、西三面仍有斷續殘垣,西北角尚有城墩,高出城牆一倍。城內南部有白馬塔,為後秦所建。相傳高憎鳩摩羅什東來傳經,曾瘞白馬於此,後建塔志之。塔九層,高約12米。刻石有“道光乙已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設定敦煌郡。李暠於西涼庚子元年(公元400年)在此建都,永建二年(421年)北涼沮渠蒙遜率眾二萬,三面起堤,以黨水灌城,西涼國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州,因南有鳴沙山而得名。宋景祐初年地入西夏,元明覆置州、衛。清常鉤《敦煌雜鈔》卷二沙州衛條雲:“沙州之西,本有故城,即漢敦煌郡治,經黨水北衝,圮其東面。清雍正三年故城東另築衛城。”即現敦煌縣城。 【敦煌故城遺址】 即“沙州故城遺址”。 【鳴沙山】 古稱神沙山、沙角山。在甘肅敦煌縣城南6公里。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山峰陡峭,勢如刀刃。北麓有月牙泉。登山俯瞰,沙丘林立,清泉盪漾。從山頂下滑沙礫隨人體下墜,鳴聲不絕於耳,遊人見此,興味盎然。據史書載,天氣晴朗之時,山有絲竹管絃之音,猶如奏樂,故稱“沙嶺晴鳴”,為敦煌一景。俗傳古代有大將率兵出征,兵馬在此宿營。一夕,狂風驟起,黃沙蔽天,全軍因此覆沒。以後山內時聞鼓角之聲,因有鳴沙之名。 【莫高窟】 俗稱千佛洞。在甘肅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洞窟鑿於鳴沙山東麓斷崖上,上下五層,高低錯落,鱗次櫛比,南北長1.600多米。建造年代據武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莫高窟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至唐武則天時,已有窟室千餘龕。現尚儲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畫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十五身,唐、宋木構建築五座,蓮花住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形制有禪窟與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鬥式。窟外原有殿宇,並有木構走廊與棧道相連。窟最大者高40餘米,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為泥質彩塑,有單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三身,多則十一身。最大者33米,小者10釐米。多以誇張的色彩表現人物性格,神態各殊。壁畫內容有佛像、佛教史蹟、經變、神話、供養人等題材和裝飾圖案。最古的地圖《五臺山圖》大40多平方米。從一花一時、神、佛,到表現當時當地歷史人物活動的《張議潮夫婦出行圖》,構圖精細,栩栩如生。窟內金碧輝煌,絢麗奪目。畫面如按兩米高排列,可構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藝術寶庫。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一說光緒二十六年)發現藏經洞後,窟內歷史文物和藝術品遭到帝國主義分子的嚴重破壞,盜竊大量的珍貴文物。1943年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進行修復、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後改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對洞窟進行全面維修。窟東有泉,匯成清流,林木成蔭,無異沙漠綠洲。 【千佛洞】 即“莫高窟”。 【藏經洞】 即敦煌莫高窟第十七洞。是開鑿在第十六窟甬道壁上的一個小洞,門僅高出地面1米,長寬2.5—2.7米,近方形,高3米,頂作覆鬥形,空間19立方米。北壁繪枝葉交接的菩提樹兩棵,東樹懸淨水瓶,側立比丘尼,雙手奉持團扇;西樹掛一個挎袋,側立侍女,作男裝。下有長方形禪床式低壇,上塑高僧洪否坐像。西壁嵌石碑一通,即洪■告身敕牒碑,似未完工即被封閉。據洞內遺書記載,最晚紀年是北宋至道年間,不見西夏文卷子。十六窟甬道兩壁繪宋代菩薩行列,以此推斷,可能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人征服敦煌的戰爭中,莫高窟僧人準備逃難時所封,後未迴歸,竟因此幽閉達九百年之久。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六窟甬道清除淤沙始偶然發現此一滿貯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的石室,文物共五萬餘件。除漢文寫本外,藏文、梵文、伝盧文、粟特文、古和闐文、回鶻文等各種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並有絹本繪畫、刺繡等美術品數百件。寫本中除大量佛經、道經、儒家經典之外,還有史籍、詩賦、小說、民間文學、地誌、戶籍、帳冊、曆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包括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即晉至宋)近十個朝代的文物圖書,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極大注意。此後,研究敦煌藝術的人逐漸增多,並形成了敦煌學。 【西千佛洞】 敦煌莫高窟的組成部分。洞窟開鑿在黨河崖壁的北側,自西向東排列,距河底20餘米,窟頂是平坦的戈壁灘。現存洞窟十九個,始建於北朝晚期,隋、庸、五代、宋初和西夏續加興修。所存壁畫、塑像與莫高窟屬同一系統,具有同等價值,是敦煌石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
-
5 # 古稀旅遊者
一,莫高窟。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一世。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侵襲,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豐富,是當今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二,月牙泉。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位於月泉風景區。古稱沙井,俗名藥泉。月牙泉的周圍是髙高沙山,中間有一個形似月牙的小湖,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嗚沙山是在晴天或有人從山上滑下時會發岀響聲,所以叫嗚沙山。這裡還有一個奇特現象,因為地勢上的關係,颳風時沙不往山下走,而是從山下往上流動,所以月牙泉永遠不被沙子掩埋,被稱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動不淹於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
三,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地貌。位於新疆,甘肅省交界處,距玉門關西北8O餘公里處。有一座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佈局有序,造型奇特,是一座罕見的天然雕塑博物館,堪稱敦煌又一奇覌,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奇妙無窮的天然傑作。
四,玉門關。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城西北9O千米處戈壁灘中,建於公元前111年左右,設定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是漢代時期重要軍事關隘和絲綢之路。
五,三危山。三危山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如危欲墜,而得名三危。三危山古代又稱碑羽山,神羽山。三危山景區有山門牌坊,王母官,觀音井,阿彌陀佛殿,觀音殿,龍王廟,釋迦哞尼大佛,老君廟,三危山聖院規模宏大,一流神國聖地,道家天宮景象,清代敦煌八景將三危山列為敦煌第一景。
-
6 # 一路行歌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中原通往西亞和歐洲的交通要塞。金戈鐵騎,商賈往來,千年前的絲路繁華,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陽關遺蹟、西千佛洞、三危山、雷音寺、漢長城遺址等等。
1、莫高窟
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也被稱為千佛洞,位於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南北長1680米,現存洞窟共735個,分佈於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之上。
薈萃了建築、彩塑、壁畫等高超絕美的藝術,是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寶庫。
2、鳴沙山—月牙泉
月牙泉沙漠奇觀位於鳴沙山北麓,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自古以來“沙不填泉,泉不涸竭”,在漢代時月牙泉就已經成為知名的遊覽勝地,南岸原有一組古樸恢弘、錯落有致的古建築群。
鳴沙,也叫做響沙、哨沙,由於特殊的氣候、地理因素影響,造成沙粒因風吹震動,在氣流中旋轉,會產生“空竹”效應發生響聲。
3、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玉門關是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於戈壁灘中,關城為正方形,黃土壘就高10米,西北各開一門。茫茫戈壁,充滿了孤寂荒涼之感。
-
7 # 青春自駕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主要風景名勝如下:
1.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約735個,壁畫約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約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較大、內容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2.鳴沙山月牙泉。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環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又名藥泉,一度訛傳渥窪池,清代正名月牙泉。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十米。但雖遇烈風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沒,地處戈壁而泉水不濁不涸。這種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獨特地貌。
3.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雖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彷彿向人們訴說著大漠雄關曾經的壯麗與繁華。
4.陽關。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為漢王朝防禦西北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隘,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
5.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俗稱敦煌雅丹魔鬼城,主要景觀為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大型壟崗狀、牆狀和塔柱狀等雅丹體,它們擬人似物,栩栩如生,成為了中國西部名副其實的“魔鬼城”,與浩瀚無垠的戈壁、沙漠景觀相輔相成。以其獨特的大漠風光、形態各異的地質奇觀、古老的民間傳說,吸引了無數勇敢的Explorer前來揭開“魔鬼城”神秘的面紗,探尋大自然的奧秘。
-
8 # 小君生活創業者
1.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仍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
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蹟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
這裡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釐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儲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它的石窟主要開鑿於盛唐時期。
2.鳴沙山月牙泉
鳴沙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鳴沙山北麓,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絃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鳴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虯龍蜿蜒”,金光燦燦,宛如一座金山。鳴沙山曾被稱為“沙角山”。
月牙泉位於敦煌市西南5公里處。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月牙泉是一處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景。鳴沙山下,泉水形成一湖,處在沙丘環抱之中。泉在流沙中,乾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蔚為奇觀。相傳泉內生長有鐵背魚、七星草,專醫疑難雜症,食之可長生不老,故又有“藥泉”之稱。據說,月牙泉早在漢代就是遊覽勝地。史載,漢武帝得天馬於渥窪池中,後人疑月牙泉即漢渥窪池,遂立一石碑曰“漢渥窪池”。“四面風沙飛Mustang,一潭之影幻游龍”。因此月牙泉更增添了傳奇色彩。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鳴沙山在晴天或有人從山上滑下時會發出聲響,所以叫鳴沙山,這裡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為地勢的關係颳風時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從山下往山上流動,所以月牙泉永遠不會被沙子埋沒,被稱為沙漠奇觀。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於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近年隨著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當地政府地對風景區採取了各種建設和保護措施,使其面貌大為改觀,同時還開展了沙療、湧滑沙、滑翔跳傘,騎駝遨遊等沙漠娛樂專案,使遊人趣味盎然,絡繹不絕。
3.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地質形態發育最成熟、最具觀賞價值的雅丹地貌群落。景區分南北兩區,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8公里,總面積達400多平方公里。敦煌雅丹氣勢磅礴,造型精美且內容豐富多彩,是罕見的地質奇觀。同時,它還是重要的地質地貌和生態環境研究的科學探索園地。2001年11月,國土資源部批准成立了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公園內集中連片地分佈著各種各樣造型奇特的風蝕地貌,整體象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市,有城牆、街道、大樓、廣場、教堂、雕塑;其形象生動,惟妙惟肖,令世人瞠目。世界許多著名建築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它的縮影,數不勝數,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置身其中,會讓您感覺進入了建築藝術的展覽館,目不暇接。等到夜幕降臨之後,尖厲的勁風發出恐怖的嘯叫,猶如千萬只野獸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又因為距離玉門關近,當地人一直稱之為“玉門關雅丹魔鬼城”。
4.陽關
提起陽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傑作,可謂千古絕句,經配曲吟唱,廣為流傳。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誌》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蹟”列敦煌八景之一。
而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被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讓後人憑弔。
5.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距玉門關15公里處,有河倉古城,為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只存斷垣殘壁,但猶可見當年之氣勢。從敦煌去玉門關旅遊,只有走戈壁灘上汽車軋出的便道。
檢視全部5個回答
敦煌景區遊玩攻略,自由行的必看!必省!
-
9 # 歡馨旅行航拍
敦煌有許多名勝古蹟,其中這3個景點我覺得是必去的,第一個是由鳴沙山和月牙泉兩部分組成,一個是流沙堆積的小山,沙塵遊走時咚咚作響像在鳴叫。一個是自漢代就存在的一汪碧潭,兩者和諧相處堪稱沙漠奇觀。鳴沙山的“停車場”停滿了溫順的駱駝,作為沙漠的寵物非常呆萌啦,可以花錢騎駱駝。暴曬天氣下趴沙山還是很累人的,白天可以騎沙漠摩拖,晚上還可以欣賞月牙泉的夜景,不光腳千萬要記得租鞋套,沙子進鞋很難處理。
2、莫高窟
進入景區,可見那大大小小的佛洞穿鑿在綿延的巖壁上,不計其數;錯落曲折的走廊將一個個洞窟連線起來,遠遠望去,很是壯觀;微風習習、樹影婆娑,只聽見講解員和聲細語講述著那些壁畫、彩塑所描繪的人物、山水、場景,講述著讓人沉迷的佛經故事,講述著不同朝代壁畫風格的差異、不同洞窟建築的形制與功用。莫高窟的每個洞窟都是上鎖的,鑰匙由講解員保管,每個講解員帶領20個遊客左右,按照既定的路線參觀,我們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遍所有洞窟,頂多10來個吧。每進一個洞窟,講解員都要先開鎖,洞窟內沒有一絲光線,講解員透過耳麥輕聲提醒大家注意腳下的臺階,利用手電筒照明來引導我們觀看,強調再三的莫過於不要拍照不要大聲喧譁。沒去過的朋友值得一去。
魔鬼城亞丹地貌
也是必去的,到了就會有一種立馬展翅高飛的感覺!心胸豁然開朗啊!比你第一次看到堪稱天下無山的黃山上的崖邊陡峰還要震撼!記得一定要遵守景區的規定哦!
-
10 # 悟心在路上
敦煌有很多名勝古蹟,歷史滄桑,有很多值得去的地方。
1、月牙泉
古稱沙井,俗名藥泉。在甘肅敦煌旦城南7公里鳴沙山北麓。泉呈月牙形,漣漪縈迴,水草叢生,清澈見底。產鐵背魚、七星草,但不常見。清道光《敦煌縣誌》載:”泉甘美,深不可測”,“四面沙龍,一泉澄澈,為飛沙所不到”。又謂泉雖在流沙山群中,風起沙飛,均繞泉而過,從不落入泉內。五月端陽,登沙山,觀泉景,已成當地民間習俗,相沿至今。
2、鳴沙山
古稱神沙山、沙角山。在甘肅敦煌縣城南6公里。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山峰陡峭,勢如刀刃。北麓有月牙泉。登山俯瞰,沙丘林立,清泉盪漾。從山頂下滑沙礫隨人體下墜,鳴聲不絕於耳,遊人見此,興味盎然。據史書載,天氣晴朗之時,山有絲竹管絃之音,猶如奏樂,故稱“沙嶺晴鳴”,為敦煌一景。俗傳古代有大將率兵出征,兵馬在此宿營。一夕,狂風驟起,黃沙蔽天,全軍因此覆沒。以後山內時聞鼓角之聲,因有鳴沙之名。
3、莫高窟
俗稱千佛洞。在甘肅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洞窟鑿於鳴沙山東麓斷崖上,上下五層,高低錯落,鱗次櫛比,南北長1.600多米。建造年代據武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莫高窟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至唐武則天時,已有窟室千餘龕。現尚儲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畫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十五身,唐、宋木構建築五座,蓮花住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形制有禪窟與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鬥式。窟外原有殿宇,並有木構走廊與棧道相連。窟最大者高40餘米,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為泥質彩塑,有單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三身,多則十一身。最大者33米,小者10釐米。多以誇張的色彩表現人物性格,神態各殊。壁畫內容有佛像、佛教史蹟、經變、神話、供養人等題材和裝飾圖案。最古的地圖《五臺山圖》大40多平方米。從一花一時、神、佛,到表現當時當地歷史人物活動的《張議潮夫婦出行圖》,構圖精細,栩栩如生。窟內金碧輝煌,絢麗奪目。畫面如按兩米高排列,可構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藝術寶庫。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一說光緒二十六年)發現藏經洞後,窟內歷史文物和藝術品遭到帝國主義分子的嚴重破壞,盜竊大量的珍貴文物。1943年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進行修復、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後改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對洞窟進行全面維修。窟東有泉,匯成清流,林木成蔭,無異沙漠綠洲。
4、藏經洞
即敦煌莫高窟第十七洞。是開鑿在第十六窟甬道壁上的一個小洞,門僅高出地面1米,長寬2.5—2.7米,近方形,高3米,頂作覆鬥形,空間19立方米。北壁繪枝葉交接的菩提樹兩棵,東樹懸淨水瓶,側立比丘尼,雙手奉持團扇;西樹掛一個挎袋,側立侍女,作男裝。下有長方形禪床式低壇,上塑高僧洪否坐像。西壁嵌石碑一通,即洪告身敕牒碑,似未完工即被封閉。據洞內遺書記載,最晚紀年是北宋至道年間,不見西夏文卷子。十六窟甬道兩壁繪宋代菩薩行列,以此推斷,可能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人征服敦煌的戰爭中,莫高窟僧人準備逃難時所封,後未迴歸,竟因此幽閉達九百年之久。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六窟甬道清除淤沙始偶然發現此一滿貯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的石室,文物共五萬餘件。除漢文寫本外,藏文、梵文、伝盧文、粟特文、古和闐文、回鶻文等各種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並有絹本繪畫、刺繡等美術品數百件。寫本中除大量佛經、道經、儒家經典之外,還有史籍、詩賦、小說、民間文學、地誌、戶籍、帳冊、曆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包括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即晉至宋)近十個朝代的文物圖書,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極大注意。此後,研究敦煌藝術的人逐漸增多,並形成了敦煌學。
5、西千佛洞
敦煌莫高窟的組成部分。洞窟開鑿在黨河崖壁的北側,自西向東排列,距河底20餘米,窟頂是平坦的戈壁灘。現存洞窟十九個,始建於北朝晚期,隋、庸、五代、宋初和西夏續加興修。所存壁畫、塑像與莫高窟屬同一系統,具有同等價值,是敦煌石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
6、大方盤城
俗稱河倉城。在甘肅敦煌縣城西北60公里戈壁灘上,西距玉門關20公里。建於漢代,是漢至魏晉時期中國西部防線儲備糧秣的軍需倉庫。古城座落在高出河床2米許的自然上臺上。呈長方形,坐北向南,夯土版築,東西長132米,南北寬17米,殘垣最高處6.7米。內用南北方向土牆兩堵,隔成連屬的倉庫三間,每間長42.5米,寬14.7米。每間向南開一門。四壁多已殘頹,北壁較為完整,壁的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間隔距離交錯相等,可能是通風設施。南壁傾圮,小洞所剩無幾,但仍可看出與北壁小洞兩相對稱。外圍東、西、北三面加築兩重圍牆,第一重尚存斷牆,四角有土墩建築痕跡。第二重僅存北面土墩痕跡。正南面戈壁陡起處有一烽燧,砂石夾紅柳築成,層距薄厚不一,外包上坯,高約9米許,儲存完好。
7、陽關故址
在甘肅敦煌縣城西70公里的古董灘上。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銅箭頭、五銖錢、石磨、陶片等)而得名。陽關因居玉門關之甫而得名。古代中外陸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唐代詩人王維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句。古城關東為農田,遠處有壽昌城廢址,三面沙丘,沙梁環抱,流沙茫茫,一望無際。北面墩墩山上有一漢代烽燧,儲存完好。東為紅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溝,長20多米,溝中泉水涓涓,甚甘冽。兩岸有漢墓多座。據《史記·大宛傳》稱“陽關在縣西六里”。近人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一書雲:“古陽關有西壽昌城之說,在古董灘。”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則認為陽關是紅山口。清道光《敦煌縣誌》卷一圖考《兩關遺蹟圖》標紅山口即陽關。《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兩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來的陽關,適為山水經過之地,無人管理,再加風沙侵削,致城垣堙沒。出紅山口西南行,可達若羌。
8、佛亭廟—新廟臺墓群
在甘肅敦煌縣城東南約5公里的戈壁上。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5公里,礫石小阜簇聚,高者及丈,低者近於地平,為數三、五不等。堆前有狹長小道。大堆有圍牆、土闕。日初升和日落時陰影斑斑。1944—1945年及解放後曾三次發掘,出土文物均屬魏、晉、唐代墓葬。
9、沙州故域遺址
即敦煌故城遺址。在甘肅敦煌縣城西的黨河西岸,是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重鎮。從內地到西域經此,分南北兩路,南路出陽關,北路出玉門關。古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718米,南北長1,132米,南、北、西三面仍有斷續殘垣,西北角尚有城墩,高出城牆一倍。城內南部有白馬塔,為後秦所建。相傳高憎鳩摩羅什東來傳經,曾瘞白馬於此,後建塔志之。塔九層,高約12米。刻石有“道光乙已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設定敦煌郡。李暠於西涼庚子元年(公元400年)在此建都,永建二年(421年)北涼沮渠蒙遜率眾二萬,三面起堤,以黨水灌城,西涼國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州,因南有鳴沙山而得名。宋景祐初年地入西夏,元明覆置州、衛。清常鉤《敦煌雜鈔》卷二沙州衛條雲:“沙州之西,本有故城,即漢敦煌郡治,經黨水北衝,圮其東面。清雍正三年故城東另築衛城。”即現敦煌縣城。
-
11 # 車輪上的行者
2年前我駕車從麗江出發,經過大涼山,大小金川,紅原縣,若爾蓋,西寧,然後走絲綢之路到達敦煌。剛到敦煌我感覺很荒涼也很冷,所以先到市區買了保暖內衣內褲,然後幹到景區門口,景區門口原來還不是售票視窗,然後只能開車回來,找半天售票視窗,然後竟然下午才開門,午休不開門,等到下午後坐車統一去景區,到景區必須幾人一組跟導遊進去,不能自己瞎去。逛完莫高窟,傍晚去月牙泉,花了40吧我記得,想騎駱駝太晚了關門了,只能走路去,爬到山頂看月牙泉還挺不錯,之後逛了一下月牙泉。
回覆列表
1.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仍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
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蹟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
這裡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釐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儲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它的石窟主要開鑿於盛唐時期。
2.鳴沙山月牙泉
鳴沙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鳴沙山北麓,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絃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鳴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虯龍蜿蜒”,金光燦燦,宛如一座金山。鳴沙山曾被稱為“沙角山”。
月牙泉位於敦煌市西南5公里處。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月牙泉是一處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景。鳴沙山下,泉水形成一湖,處在沙丘環抱之中。泉在流沙中,乾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蔚為奇觀。相傳泉內生長有鐵背魚、七星草,專醫疑難雜症,食之可長生不老,故又有“藥泉”之稱。據說,月牙泉早在漢代就是遊覽勝地。史載,漢武帝得天馬於渥窪池中,後人疑月牙泉即漢渥窪池,遂立一石碑曰“漢渥窪池”。“四面風沙飛Mustang,一潭之影幻游龍”。因此月牙泉更增添了傳奇色彩。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鳴沙山在晴天或有人從山上滑下時會發出聲響,所以叫鳴沙山,這裡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為地勢的關係颳風時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從山下往山上流動,所以月牙泉永遠不會被沙子埋沒,被稱為沙漠奇觀。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於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近年隨著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當地政府地對風景區採取了各種建設和保護措施,使其面貌大為改觀,同時還開展了沙療、湧滑沙、滑翔跳傘,騎駝遨遊等沙漠娛樂專案,使遊人趣味盎然,絡繹不絕。
3.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地質形態發育最成熟、最具觀賞價值的雅丹地貌群落。景區分南北兩區,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8公里,總面積達400多平方公里。敦煌雅丹氣勢磅礴,造型精美且內容豐富多彩,是罕見的地質奇觀。同時,它還是重要的地質地貌和生態環境研究的科學探索園地。2001年11月,國土資源部批准成立了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公園內集中連片地分佈著各種各樣造型奇特的風蝕地貌,整體象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市,有城牆、街道、大樓、廣場、教堂、雕塑;其形象生動,惟妙惟肖,令世人瞠目。世界許多著名建築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它的縮影,數不勝數,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置身其中,會讓您感覺進入了建築藝術的展覽館,目不暇接。等到夜幕降臨之後,尖厲的勁風發出恐怖的嘯叫,猶如千萬只野獸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又因為距離玉門關近,當地人一直稱之為“玉門關雅丹魔鬼城”。
4.陽關
提起陽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傑作,可謂千古絕句,經配曲吟唱,廣為流傳。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誌》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蹟”列敦煌八景之一。
而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被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讓後人憑弔。
5.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距玉門關15公里處,有河倉古城,為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只存斷垣殘壁,但猶可見當年之氣勢。從敦煌去玉門關旅遊,只有走戈壁灘上汽車軋出的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