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雨桐老師
-
2 # 白山黑水北漂人
李白族叔——李冰陽 李陽冰(生卒年不詳),唐代文字學家、書法家。字少溫,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為李白族叔。寶應元年,為當塗令,白往依之,曾為白序其詩集。歷集賢院學士,晚為少監,人稱李監。李陽冰主編李白詩集《草堂集》併為序。 李陽冰在唐代以篆學名世,精工小篆,圓淳瘦勁,為秦篆一大變革,被譽為李斯後小篆第一人,對後世頗有影響。自秦李斯創制小篆,歷兩漢、魏、晉至隋、唐,逾千載,學書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學中廢。李陽冰嘗嘆曰:“天之未喪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陽冰曾刊定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為二十卷,但對原書的篆法和解說都大加改動。
此後,許慎的原本漸漸消失,而李氏刊本則盛行。直至宋代初年,徐鉉奉詔校訂《說文解字》,對原書內容進行了整理,才大致恢復許著原貌。 李陽冰以篆書為己任,始學李斯《嶧山碑》,承玉筋筆法,然在體勢上變其法。線條上變平整為婉曲流動,顯得婀娜多姿。《金壺記》稱“陽冰尤精書學,豪駿墨勁,當時人謂曰筆虎。”張旭的筆法也曾得到李陽冰的傳授。暮年所篆,筆法愈見淳勁。自稱:“ 斯翁(李斯)之後,直至小生。 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稱其為:“以瘦勁取勝,若《謙卦銘》,益形怯薄,破壞古法極矣。”傳世刻帖有《三墳記》、《城隍廟碑》、《謙卦銘》、《怡亭銘》、《般若臺題名》等,均為後世翻刻本。 當時顏真卿所書之碑,必請李陽冰用篆書題額,可見其篆書影響的深遠。
大詩人李白有詩云:“吾家有季父,傑出聖代英”、“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說明李陽冰的篆書確實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也稱,篆自秦漢而後,推李陽冰為第一手,可見對其評價之高。 代表作品《三墳記》,唐大曆二年(767年)刻。李季卿撰,李陽冰書。《三墳記》為李陽冰代表作,筆畫從頭至尾粗細一致,光滑潔淨,在唐代篆書中,李陽冰是成就最高的。謂之“鐵線描。”《三墳記碑》承李斯《嶧山碑》玉筋筆法,以瘦勁取勝,結體修長,線條遒勁平整,筆畫從頭至尾粗細一致,婉曲翩然。 清孫承澤雲:“篆書自秦、漢以後,推李陽冰為第一手。今觀《三墳記》,運筆命格,矩法森森,誠不易及。然予曾於陸探微所畫《金滕圖》後見陽冰手書,遒勁中逸緻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 清康有為認為《三墳記》以“瘦勁取勝”。當代書法家王南溟先生曾撰文評介李陽冰的小篆:“線條或如垂柳之搖曳,或如流雲之舒捲,洋溢著一種抒情的氣息,代表著小篆書法在唐代復興的文采風流。” 李陽冰所書的石刻很多。其中如浙江縉雲的《城隍廟記》、福州烏石山的《般若臺題記》、廣西桂林的《舜廟碑》、湖北武昌的《怡亭銘》、陝西西安的《顏帷貞廟碑額》等。 尤其安徽蕪湖十二中學校園的《謙卦碑》,是李陽冰在任當塗縣令期間,應友人之請所書而刻於石的。此碑為篆書,氣勢犀利,風骨遒勁,筆法雄健。唐時散落民間,明初蕪湖王氏於當塗城內獲得,將碑轉至蕪湖秘藏家中。至明嘉靖四年(1525),始由蕪胡關監督張大用從王氏家中移立於學宮,併為之題跋雲:“陽冰篆書祖秦相斯,而筆力過之,舒元輿輩論之詳矣。是刻藏蕪湖王氏,國初得之當塗縣治,風骨雅健,卓有古意。”可惜這“題跋”碑石在“文革”動亂中毀壞無存,而三塊《謙卦碑》至今猶存。 唐上元二年(761),晚年的李白窮困潦倒,從金陵(今南京)來到當塗,投奔其叔李陽冰。起初,李陽冰不知道李白的窘境和來意,當李陽冰送李白上船告別時,見到李白的《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後,才又把他挽留下來。 詩中首先對李陽冰的才華進行了讚揚,說:“吾家有季父,傑出聖代英。雖無三臺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風雲氣,終協龍虎精。弱冠燕趙來,賢彥多逢迎。魯連擅談笑,季布折公卿。”他認為李陽冰為人耿介,才高出眾,從小就受到家鄉賢士的器重和賞識,許多賢達名士都願意與他交往,說他既不依附權貴,又具有英豪之氣。接著他又在詩中對李陽冰在當塗的政績進行了頌揚與評價。說“宰邑艱難時,浮雲空古城。居人若薙草,掃地無纖莖。惠澤及飛走,農夫盡歸耕。廣漢水萬里,長流玉琴聲。雅頌播吳越,還如太階平。”他認為李陽冰在安史之亂後來到當塗,臨危受命,治理有方,惠澤遍施,政績卓著。最後才在詩中陳述了自已無所依歸的困難處境,說:“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群鳳憐客鳥,差池相哀鳴。 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輕。贈微所費廣,鬥水澆長鯨。彈劍歌苦寒,嚴風起前楹。月銜天門曉,霜落牛渚清。長嘆即歸路,臨川空屏營。”從詩裡看出李白分明是在冬天由金陵來當塗訪問陽冰的,因為在金陵靠朋友的賙濟已不能維持生活,所以才來當塗求靠。而李陽冰則氣度軒朗,竭力相助,待友以仁,使李白晚年終於有了一個棲身之所和歸宿之地。
李白寓居當塗後,與李陽冰在縣署和山間時相過從,屢有聚會。他看到當時的李陽冰,是“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吐辭又炳煥,五色落華星。秀句滿江國,高才掞天庭。”說陽冰不僅書法有獨到之處,而且所寫的詩文也十分豔麗華美。為了表達對李陽冰的敬慕,他還專為李陽冰寫了一篇《當塗李宰君畫贊》,贊雲:“天垂元精,嶽降粹靈。應期命世,大賢乃生。吐奇獻策,敷聞王庭。帝用休之,揚光泰清。濫觴百里,涵量八溟。縉雲飛聲,當塗政成。雅頌一變,江山再榮。舉邑抃舞,式圖丹青。眉秀華蓋,目朗明星,鶴矯閬鳳,麟騰玉京。若揭日月,昭然執行。窮神闡化,永世作程。”這篇贊文不僅表達了李白對李陽冰懷著十分敬慕的心情,而且為李陽冰這樣有謀略、有膽識、有政績的人,在國家動亂、世道衰微的情況下,不能大顯身手、施展抱負而惋惜。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在病榻將自已的詩文草稿交給李陽冰,請他編輯作序。後來李陽冰將其詩文輯成《草堂集》十卷,併為之作《序》。陽冰在《序》中說他“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俾予為序”。這是說李陽冰在“臨當掛冠”正要罷職的情況下,還為李白編了集子,寫了序言。他在序言中除對李白的家世、生平、思想、性格、交遊等情況作了扼要記述外,同時對李白的著述情況和詩文成就作了高度評價。”
-
3 # 生泉樓主
李白讚揚叔叔李雲並且自喻的兩句詩是: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蓬萊文章”借指李雲的文章。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上句讚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說自己的詩像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髮的風格。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裡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
4 # 黃土情愫
李白自出川之後,他的人生經歷,從意氣風發到窮愁潦倒,幾無容身之地,可謂是天上人間,大起大落。一代天生俊才,曾快意江湖,狂吟豪歌,最後卻客死於在當塗縣當縣令堂叔之處。
一,晚年的李白為什麼投靠族叔李陽冰。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李白效力於永王李璘,做了永王幕僚。原因是永王李璘和繼承了皇位的肅宗李享分庭抗禮,意欲稱帝,然終因人力不繼而被剿滅。李白也因此獲刑,幸得郭子儀力保,才被判為流放夜郎。從此,李白的生活每況愈下,捉襟見肘,朝不保夕。
李白已及華甲之年,萬般無耐,便投靠在當塗當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但又不好明說,就寫了這首詩:
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
群風憐客鳥,差池相哀鳴。
各撥五色毛,意重泰山輕。
贈微所費廣,鬥水澆長鯨。
彈劍歌苦寒,嚴風起前楹。
月銜天門曉,霜落牛渚清。
長嘆即歸路,臨川空屏營。
這是李白寫給族叔李陽冰那首詩的下半部分,直接言明瞭生計的無耐和無助。
二,李陽冰之與李白。李陽冰,字少溫,生卒年不詳,唐代書法家。李陽冰與李白,野史記載:“寶應元年,為當塗令,白往依之,曾為白序其詩集。”
唐上元二年(761年),窮困潦倒的李白從金陵來投靠族叔李陽冰,但不好明說,直到上船欲別時才把這首《獻從叔當塗宰陽冰》,送給族叔。李陽冰當時並不知李白的窘境和來意,及到看了這首詩後,深表惋惜,挽留李白於他處。
在這首詩中,李白開首盛讚族叔書法及理政功德,而後直言相告自己窘迫的處境和來意,“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第二年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風流俊秀的一代詩仙,就這樣告別了也同樣每況愈下的大唐王朝,撒手人寰。
後來李陽冰整理了李白的詩作,《草堂集》十卷,併為之作序。
在以詩而名的大唐王朝,代表著兩座詩歌巔峰的詩仙詩聖,以同樣窮困潦倒,客死他鄉的命運結束了他們的一生,讀來不免使人唏噓感嘆。
-
5 # 風飄心絃
唐上元二年(761),晚年的李白窮困潦倒,從金陵(今南京)來到當塗,投奔從叔李陽冰。起初,李陽冰不知道李白的窘境和來意,當李陽冰送李白上船告別時,見到李白的《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後,才又把他挽留下來。詩中首先對李陽冰的才華進行了讚揚,說:“吾家有季父,傑出聖代英,雖無三臺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風雲氣,終協龍虎精。弱冠燕趙來,賢彥多逢迎。魯連擅談笑,季布折公卿。”他認為李陽冰為人耿介,才高出眾,從小就受到家鄉賢士的器重和賞識,許多賢達名士都願意與他交往,說他既不依附權貴,又具有英豪之氣。接著他又在詩中對李陽冰在當塗的政績進行了頌揚與評價。說“宰邑艱難時,浮雲空古城。居人若 草,掃地無纖莖。惠澤及飛走,農夫盡歸耕。廣漢水萬里,長流玉琴聲。雅頌播吳越,還如太階平。”他認為李陽冰在安史之亂後來到當塗,臨危受命,治理有方,惠澤遍施,政績卓著。最後才在詩中陳述了自己無所依歸的困難處境,說:“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群鳳憐客鳥,差池相哀鳴。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輕。贈微所費廣,鬥水澆長鯨。彈劍歌苦寒,嚴風起前楹。月銜天門曉,霜落牛渚清。長嘆即歸路,臨川空屏營。”從詩裡看出李白分明是在冬天由金陵來當塗訪問陽冰的,因為在金陵靠朋友的賙濟已不能維持生活,所以才來當塗求靠。而李陽冰則氣度軒朗,竭力相助,待友以仁,使李白晚年終於有了一個棲身之所和歸宿之地。
-
6 # 岳陽小易
李白讚揚叔叔李雲並且自喻的兩句詩是: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東漢時學者稱東觀(政府的藏書機構)為道家蓬萊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閣指秘書省,李雲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這裡用“蓬萊文章”借指李雲的文章。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上句讚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說自己的詩像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髮的風格。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裡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這兩句自然地關合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朝代:唐代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
7 # 斌哥拍事兒
李白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也把很多人寫入詩中,讓這些人也流傳千古,這些人都是李白的知己,值得李白去紀念的,不管是親人還是普通人。
-
8 # 聽書讀書共分享
這段詩是李白投奔李陽冰時寫的《獻從叔當塗宰陽冰》中的一段,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被赦。他休整了一段時間後,唐肅宗上元二年(761),61歲的李白再次不甘寂寞,想投身李光弼在臨淮的幕府,準備幫助李光弼和史朝義決戰,掃除東南之亂。但他走到半道就生病了,不得已轉身往回走,到安徽南部的當塗時,實在走不動了,就投奔在這裡當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大家千萬別以為,61歲的族叔是個更老的老頭。李陽冰雖說在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錄生卒年,但唐代張彥遠在《法書要錄》裡記載他約生於開元八年(720),按這個記錄,他比李白要小二十歲,這時大概四十歲上下,正年富力強。李陽冰也是唐朝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只是他擅長的是篆書。兩人雖說都是名人,但其實並不是特殊的熟悉,李白去見李陽冰,又是投奔,就寫了《獻從叔當塗宰陽冰》這首詩。全詩如下:金鏡霾六國,亡新亂天經。焉知高光起,自有羽翼生?蕭曹安屹屼,耿賈摧欃槍。吾家有季父,傑出聖代英。雖無三臺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風雲氣,終協龍虎精。弱冠燕趙來,賢彥多逢迎。魯連善談笑,季布折公卿。遙知禮數絕,常恐不合並。惕想結宵夢,素心久已冥。顧慚青雲器,謬奉玉樽傾。山陽五百年,綠竹忽再榮。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吐辭又炳煥,五色羅華星。秀句滿江國,高才掞天庭。宰邑艱難時,浮雲空古城。居人若薙草,掃地無纖莖。惠澤及飛走,農夫盡歸耕。廣漢水萬里,長流玉琴聲。雅頌播吳越,還如泰階平。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群鳳憐客鳥,差池相哀鳴。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輕。贈微所費廣,鬥水澆長鯨。彈劍歌苦寒,嚴風起前楹。月銜天門曉,霜落牛渚清。長嘆即歸路,臨川空屏營。
這首詩主要是稱讚李陽冰的。從“吾家有季父,傑出聖代英。”一直到“雅頌播吳越,還如泰階平。”面面俱到地稱讚李陽冰的書法、詩文和政績,就像我們現在見面就夸人一樣。李陽冰也很喜歡李白,又受了李白這樣的讚美,就熱情地收留了他。
“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這一段,講自己離別南京以來的生活,雖說有點艱苦吧,但還是很有氣勢的,表現了自己寄人籬下時的無奈和以苦為樂的豪氣。
李白就這樣在李陽冰這裡住了下來,原以為身體好了就上路的。沒想到,身體一直沒好起來。就不得不再求李陽冰。既然求人就得說好話,李白說好話自然還是寫詩,他就又寫了一首《當塗宰李君畫贊》:“天垂元精,嶽降粹靈,應期命世,大賢乃生。吐奇獻策,敷聞王誕。帝用休之,楊光泰清。濫觴百里,涵量八溟。縉雲飛聲,當塗政成。雅頌一變,江山再榮。舉邑抃舞,式圖丹青,眉秀華蓋,目朗明星。鶴矯閬風,麟騰玉京。若揭日月,昭然執行。窮神闡化,永世作程。”除了說李陽冰的畫功了得,作品精湛外,也極力歌頌他的卓越貢獻和社會影響,其中既有感恩的成份,更是有求於人的表現。
不久,李白病情又加重了,於是“枕上授簡”,把自己平生的詩文交給李陽冰,請他幫自己寫序出編輯出版。李白死後,李陽冰果然不負所托,把李白平生的詩文整理成了後來的《草堂集》,並寫了《草堂集序》,不僅敘述了李白的家世和人生簡歷,還讚頌李白詩文的傑出成就,表達了對李白深深的敬意。
-
9 # 江上俠chenxiliang
在宣州謝脁樓,李白設席餞別任校書郎的叔父李雲。詩言志,席上李白即興言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表達了時勢不與我,懷才不遇我的憂鬱苦悶的心緒。同時,李白又毫不氣餒,抒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的激越心情。李白不愧是積極浪漫主義的詩仙。
-
10 # 一而二而一
這是李白寫給叔叔詩的原文: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等句充分表現出詩人的飄逸灑脫和浪漫情懷,透過他們領略“詩仙”的風采。
回覆列表
李陽冰看到這首詩後,挽留了李白住下。次年,李白的病嚴重了,他就把自己平生所寫的詩文都交給了李陽冰,並請叔叔寫序,編成集子,這就是李白的第一本詩歌集《草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