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藝滴美育
-
2 # 藝術與時尚
印象派追求以瞬間的印象做畫。畫家們往往抓住一個具有特點的側面,快速地用畫筆把顏色直接塗在畫布上,他們更多考慮畫的總體效果,較少的顧及枝節細部。所以印象派畫作遠看朦朧夢幻,近看慘不忍睹。
印象主義的作品以粗放的筆法繪成,雖然作品缺乏修飾,但對光線和色彩的揣摩卻是達到了極致。他們認為不同時刻不同天氣靜物的色彩光影效果是不同的,抓住某一瞬間了色光成為了印象派的使命
在藝術表現上,相對於印象派對於光色的重視,後印象派更加強調構成關係,認為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出“主觀化了的客觀”。像塞尚著名的歪掉的蘋果,形體不在遵循客觀事實,而是畫出了自己心中的蘋果
而這種色彩是不是物體原來的色彩已經不重要的了,形體是否符合素描要求也不重要了,後印象派將形式主義藝術發揮到極致。
後印象主義的出現,也使西方繪畫開啟了現代主義之門,出現了不再重視客觀事物主體,而更多表現畫家主觀感受的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等畫派
-
3 # 畫手張
印象派捕捉的是光的瞬間變化,後印象主義一般特指的三個人,梵高,高更,塞尚。相對於印象主義捕捉光影變化而言,更加主觀。印象派打碎了過去藝術界對色彩的理解,後印象主義則是更加主觀的應用色彩。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浮世繪為代表的東方藝術對西方畫壇的影響。
精神上,浮世繪的精髓是:活在當下。對於宗教繪畫為主流的畫壇無疑是新鮮的理念。對世俗生活的探索豐富了繪畫表現的物件和題材。
色彩應用上,富有裝飾性的明豔色彩異常奪目。這也讓許多藝術家改變了過去對顏色的理解和應用。梵高臨摹歌川廣重的《龜戶梅屋鋪》而且梵高臨摹了30張左右的浮世繪。
至此,就表現形式上,明豔的色彩搭配,東方式的輪廓理解以及整體清奇的佈局,以後後來的東方抽象美學深入西方畫壇。
概括的說,印象派早期是場革命,主要是打破舊規則。後印象主義更像革命成功後對西方畫壇的一種重塑和探索。
-
4 # 年代君的新格物小站
藝嶼EYESVOT |印象派
印象派印象主義主張直接描繪Sunny下的事物,畫家根據自己的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再現自然物件瞬間的光色關係。
▲莫奈 《日出·印象》
“印象派”一詞的出處,
代表畫家有莫奈、馬奈、雷諾阿、畢沙羅、德加等。
莫雷德畢馬,可記為莫(言)、(傅)雷的比馬)。
後印象主義泛指從1886年最後一次印象主義畫展開始到20世紀最初十年立體主義誕生為止這一時期。
印象派——後印象派——立體主義後印象主義不是印象主義的延續,而是代表了印象主義之後的一種新突破。
它反對印象主義那種“純客觀主義”,強調繪畫應抒發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於自然的光與色,開始追求繪畫的真實性。
由美景到情景代表畫家有高更、凡高和塞尚。
可記為,二高塞一尚,
▲高更《佈道後到幻象》
高更的作品更多受到原始風格的影響,主張遠離文明喧囂,回到簡單淳樸的生活方式中去。
他強調色彩與線條組成的塊面結構,表現出強烈的裝飾性。
《兩個塔希提婦女》、《佈道後的幻象》是其代表作。
凡高喜歡用對比強烈的色調,充滿律動感的筆觸來表現自己熱烈的個性,《星空》是其代表作。
畫中的樹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雲端,似乎象徵著他的激情。
▲梵高《星空》
塞尚追求物體的體積感,主張用圓柱體、圓錐體和球體和表現自然萬物。
這種體積感透過自由組合的色彩塊面表現出來。
簡單來說,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
印象主義描繪的仍舊是客觀性的事物,是傳統繪畫“再現性” 的發展。
再現性——印象派
而後印象主義,更強調藝術家的主觀情感的表現,在藝術形式上則更主張物體的構成關係。
客觀——主觀
遠方有你,贊在咫尺,請賜評…
回覆列表
“後印象主義”也有稱其為“新印象主義”或“後印象派”。同為印象主義,怎麼還有前後和新舊之分?
歐洲的藝術的現在風采方見端倪始於印象主義,藝術的革新和跳躍的幅度越來越大。19世紀下半葉法國一部分青年畫家反對官方學院派的墨守成規,和官方沙龍展的審查制度,這批畫家的代表有馬奈、德加、莫奈、雷諾阿、西斯萊、西涅克等。其畫派得名,來自於代表畫家之一的莫奈創作的題為《印象·日出》的油畫,評論家戲稱其“印象派”。 印象主義吸收了寫實主義的營養,又利用了19世紀的現代科學技術。照相術的發明,不需要畫家像古典時期或現實主義時期那樣過分的寫實與描摹。此外,錫管顏料的發明,也為畫家外出採風提供了便利條件。
後印象主義嚴格來講,不屬於一個真正的藝術派別,也說不上是一個嚴格意義的藝術團體。既沒有聯合開過畫展,又沒有什麼宣言,只是脫胎於印象主義又有著共同創作傾向而已。後印象主義的代表畫家有塞尚、凡·高和高更,後來的美術史家們發現他們既與印象主義有聯絡,又不同於印象主義,便稱他們是“後印象主義者”。 後印象主義不滿足於印象主義對於客觀世界和表面光與色的過分描摹。相反,後印象主義認為藝術家應該表現主觀世界,忠實於個人的感受和經驗。也被廣泛的認為是從“客觀描繪”轉向“主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