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苟或

    肯定是假的,方孝孺誅十族最早見於祝枝山《野記》,這本《野記》原本就不是什麼正史,他的作者是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正史《明史》併為記錄此事,明朝官方的《明實錄》我要是沒記錯好像是在天啟年間還是崇禎年間才把這事情記載到《明實錄》裡,很大程度是因為這本《野記》的流傳,緊接著明朝許多的文學作品也漸漸把這件事收入其中。結果這事越傳越開連明政府自己都信了,可如果此事是真的為何官方不早幾年收入到《明實錄》裡?偏偏等到《野記》裡面的故事傳開開收入?從這事就可以知道這件事無非是以訛傳訛的罷了。還有四大才子真的是第一明黑連滿清都沒他們黑的勤快,他們寫的許多文學作品都有黑明朝的事例,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的查詢我就不一一說明了。

  • 2 # 深港舊時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朱棣誅方孝孺十族之事是否屬實?

    先來聽我說一下,你就知道了。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誅十族的說法流傳很廣,當代學者商傳在《明代文化史》中也抱有相同態度:“方孝孺被殺死,宗親被受到株連被殺八百四十七人,還有一些門人或以身殉道,或遭株連,因此史有誅十族之傳說。”商傳認為誅十族是傳說,不能認定為史實。但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成立,方孝孺案受牽連者眾多,確實十分殘酷,那麼為什麼朱棣一定要殺了方孝孺呢?筆者覺得核心就在於方孝孺無視朱棣權威,蔑視皇權威嚴,讓朱棣倍感受挫和屈辱,如果不殺方孝孺,皇帝的尊嚴蕩然無存,僅從這一點而言,朱棣就必須殺方孝孺。另外,方孝孺是建文帝朱棣的心腹大臣,代表一個利益集團,不殺方孝孺,這個利益集團就會一直活躍,影響朱棣的統治。事實也證明,方孝孺死後,其門生朋友,也有不少人以死殉道,表明志向,這恰恰是朱棣最害怕的,為此他也必須殺方孝孺。

  • 3 # 楚邾

    方孝孺“誅十族”之說最早見於祝允明(即祝枝山)《野記》,也稱《枝山野記》,成書於明正德六年(1511)。但此後有許多文字都採用了這一說法,包括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萬斯同所撰《明史·方孝孺傳》等可讀性較強的史料。

    祝允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李谷悅曾對這一問題進行過文字的梳理,他認為方孝孺“誅十族”的說法是不符合史實的,只是一種流傳的傳說。原因有多方面的,一是最早出現“誅十族”說法的文字記載距離方孝孺被誅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且這一百多年間的史料中從未見“誅十族”的說法,因此,很可能只是在民間流傳而未及士大夫階層;二是《野記》對這一事件的書寫本就是“小大粹雜錯然,亡必可勸懲為也,大略意不欲侵於史焉爾”,也就是說《野記》就是蒐集了歷來對方孝孺事件的各種傳說,只是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個“誅十族”的說法罷了。並且論證了這一傳說之所以流傳,是因為方孝孺的死踐行科儒家的忠義、死於氣節,多以被樹立成為士大夫的榜樣,尤其是在明末以後,得到了如東林黨等士大夫的同情,對其敘事更為豐富,“誅十族”說法也廣為流傳,直至清代,雖然遭到部分學者如朱彝尊等的質疑,然而仍然被官方接受。(參見其文《方孝孺殉難事蹟的敘事演化與“誅十族”說考》,載《史學月刊》2014年第5期)

    筆者很贊同這一說法,作者梳理了各種版本的史料,包括《明實錄》、《明史》、《國朝獻徵錄》、(崇禎)《寧海縣誌》等正史,也有《立齋閒錄》、《弇山堂別集》等筆記小說,還有今人相關論著,幾乎囊括了關於此事件的所有文字記載,史料全面,且論證合理。

    同時,從宗族理論角度來說,所謂“九族”應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形成的族系,錢杭老師依據《爾雅·釋親》將九族分為九個獨立的父系宗族,即父族、母之父族、妻之父族、媳之父族、婿族、姑夫之族、姊妹夫之族、姨夫之族、連襟之族(父族四、母族二、妻族二、媳族一),並且強調這些只是系譜意義上的九族,事實上,因為父親的姊妹、自己的姊妹等都不限於一人,所以實際數量並不止如此。

  • 4 # 西瓜籽影片

    明成祖要擬即位詔書,遂命人將其從獄中召來,方孝孺當眾嚎啕,聲徹殿庭,明成祖也頗為感動,走下殿來跟他說:“先生不要這樣,其實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了。”方反問:“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國賴長君。”方說:“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方投筆於地說:“死即死,詔不可草。”成祖暗壓怒火說:“即死,獨不顧九族乎?”方孝孺怒聲道:“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大怒,下令處死方孝孺親友門生共計873人,由於此事牽連甚廣加之後世對方孝孺的同情,故而有了明成祖“滅十族”的傳說

  • 5 # 婉兮歷史

    方孝孺的確被誅了十族,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誅了十族的文臣,朱元璋留給朱允炆幾大文臣,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人都是名滿天下的儒臣,朱元璋走的很安心,因為朱元璋殺盡功臣,有兒子們做藩王給孫子坐鎮,又有文臣幫助朱允炆治理天下,朱元璋安心的走了,剩下朱允炆如坐針氈,看著這些叔叔們一個個都是藩王,朱允炆坐立不安無心睡眠最後打算削藩。

    其實要是朱允炆第一個拿朱棣開刀也許朱棣就直接束手就擒的,可是朱允炆卻先拿其他實力不強的藩王下手,給了朱棣謀反以及招兵買馬的時間,最後朱棣成功的打進了南京奪取了皇位,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知道自己要想被天下文人認可就一定要征服這個天下文人之首方孝孺,但是卻沒想到方孝孺軟硬不吃惹惱了朱棣,朱棣威脅方孝孺你信不信我滅你九族?方孝孺說你滅我十族又如此?方孝孺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滅了十族的人。

    什麼叫做滅九族呢?縱向來看就是方孝孺上四代下四代,上四代就是方孝孺的父親、祖父、曾祖父、老祖宗,下四代就是方孝孺的兒子、孫子、曾孫、玄孫,橫向來看就是方孝孺的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這些人為一族,其他人也是如此類推,滅九族就基本把這個家族連根拔起了,那麼滅九族基本就把這個家族滅光了,那麼方孝孺被滅了十族那一族怎麼辦呢?所以就把方孝孺交過的學生全部抓起來湊成一族,不得不說這真是人間悲劇啊。

  • 6 # 帶上歷史的心行走

    方孝孺被“誅十族”一說,是不是真的,“誅十族”最早出現在祝枝山的《野記》裡,是這麼記載:“語益厲,曰:不過夷我九族耳!上怒雲:吾夷汝十族。左右問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這本書可信度不高,朱棣登基為帝的時候,祝枝山還沒有出生,他這麼寫有道聽途說的可能。

    一,方孝孺其人

    自幼聰明好學,大學問家宋濂是他老師,是當時的第一大儒,朱元璋很欣賞他才能,朱允炆繼位令其重用方孝孺,朱棣身邊的姚廣孝稱他是“讀書人的種子”。雖然討伐朱棣的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但是朱棣對他依然很客氣。

    方孝孺是有才能,但是未免太愚忠,太自私,忠君愛國,理應忠的是明君愛的是百姓,這是大愛,而不是盲從追隨一個人。說他自私,是因為他連累害死了八百多人,他的死也使得中國的思想文化發展緩慢,如果他有司馬遷的忍辱精神,他的貢獻遠遠超過現在的地位,因為他的倔強,自己很多著作被銷燬無法傳世。其人雖有才能卻沒有大愛,這是我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二,關於“誅十族”史料分析

    《明史方孝孺列傳》記載,“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

    明朝官方《明實錄》,只載“……方孝孺等至闕下,上數其罪,鹹伏其辜,磔戮於市。”

    史料《立齋閒錄》詳細列出了人名,共847人也都是父系一族。

    《太宗實錄》的描述是“執奸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至闕下。上數其罪,鹹伏辜遂戮於市。”

    以上歷史資料均未提及滅方孝孺十族。作為《明史》的作者大清的統治者皆有詆譭明朝的言論,如果方孝孺的事情是真的,清朝統治者勢必加以渲染,但是清朝修史卻不見有。反而有文獻記載方孝孺的後人依然在世。

    民國《鄞縣誌》述:方孝孺長子中愈之後方九成,自明萬曆年間,由慈溪遷至鄞縣,居於白嶽鄉方家。

    《方何宗譜》記載,方孝孺的幼子並未被殺,他的後人改姓何,方孝孺的七世孫還受到嘉靖皇帝的冊封。

    可見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說法並不可信,只是為博眼球后人加以修飾的結果~

  • 7 # 烽居士

    歷史上被誅十族的人也僅此方孝孺一人,大家都知道明成祖朱棣是篡位而當上皇帝的。朱棣因不滿侄子建文帝削藩而起兵叛亂,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稀裡糊塗的就把建文帝給趕了下來,換成建文帝逃跑不知所蹤。作為大明朝的忠臣方孝孺是誓死不願效忠朱棣的,私下裡用很多方法來抗議朱棣的行為。

    對於方孝孺的做法,朱棣礙於他在仕林中的地位也處處忍讓,後來朱棣讓方孝孺這個仕林領袖為自己發表文於天下,好讓自己這個皇帝當的明正言順。而方孝孺卻在朝堂之上大膽的寫下了燕賊篡位的字樣,這樣徹底的惹怒了朱棣下令誅方孝孺九族,而方孝孺卻不懼當堂就回了朱棣一句誅我十族又何妨。

    古代一直都有誅九族的說法,第一次出現誅十族的說法,朱棣為了洩恨就把方孝孺的學生當做第十族給殺了,並且這十族都是被凌遲處死。

  • 8 # 老貝家的小翊翊

    所謂“方孝孺被夷十族”的說法,始見於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所著《野史》,書中祝枝山自稱是“聽聞老人言”,所以可信度並不高。

    後世無論官修的正史如《明史》、《明實錄》,還是私修史書中水平比較高的《國榷》、《明史紀實本末》都未採用這種說法。

    事實上,方孝孺死後,其門人弟子還出錢出力為其安葬,萬曆皇帝更是為方孝孺平反,特赦了他被流放到雲貴地區的後人。如果方孝孺真的被夷十族,哪來的後人?

    真正有記載隨方孝孺而死的,應該只有他妻子和兒女。此外,方家家譜更是記載,方孝孺死後,其長子改姓何,幼子從浙江移居安徽,也躲過一劫。

    所以,所謂方孝孺被夷十族的說法,完全不可信。

  • 9 # 密探零零發

    實際上我們又一次被野史給騙了,所謂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言論多見於後世的野史和民間的戲曲,不見於正史。在正史中記載是方孝孺父系一族被誅殺而已,並沒有被“誅十族”的記載。

    方孝孺拒不投降,指責朱棣之狼子野心,致使車裂而死。方孝孺作為建文帝的輔臣,忠心於建文帝,怎奈得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成了失蹤兒童,朱棣取得皇權,為了籠絡人,招降方孝孺,他誓死不降,還指責朱棣取得皇權所謂狼子野心,這下可惹惱了朱棣,他一聲令下,將方孝孺車裂而死,並且將方孝孺父系一族847人處死,而女眷淪為官籍奴僕或者流放,見於正史,而關於被“誅十族”的記載見於後世的野史和民間的戲曲。

    綜上所述,所謂方孝孺被“誅十族”只不過是後人為了誇大戲劇效果,誇大事實而已,我們又是被騙了好久呀!

  • 10 # 指動濟南

    方孝孺真被“誅十族”了嗎?對此,很多人認為這是明成祖朱棣被“黑”得最有水平的一次。因為越是掌握更多史料,讀了更多明史研究書籍的人,會越發相信這種說法。現在,讓我們先來看看《明史》的相關記載。

    1、方孝孺數次獻計建文帝

    朱棣起兵後,方孝孺先是向建文帝獻緩兵之計,草擬詔書飛馬馳送,宣稱赦免朱棣反叛罪,要求他們收兵回藩地。後勸建文帝集兵抗擊,斷絕和朱棣交往。隨戰事推進,方孝孺還曾想挑起朱棣的家庭內亂,以離間之計分化朱棣父子。

    戰事後期,方孝孺獻計“許以割地,拖延幾天。東南募兵正在集合,燕軍不習水戰,兩軍可在長江決戰。”建文帝派使者割地求和被拒絕。城破前方孝孺又勸建文帝堅守待援並可為“社稷而亡”。

    2、方孝孺為什麼而死?

    對於方孝孺之死《明史》記載:成祖起兵前姚廣孝請託“城破之後,方孝孺肯定不會投降,請不要殺他。殺方孝孺會斷絕天下讀書人。”朱棣應允。攻下南京,朱棣讓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但方孝孺放聲大哭不止。

    朱棣說:“先生不要苦自己,我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方孝孺問:“成王何在?”朱棣說:“自焚而死。”方孝孺問:“為何不立成王兒子?”朱棣說:“百姓信賴年長的君王。”方孝孺問:“為何不立成王弟弟?”

    朱棣答:“這是我們的家事。”話到這裡,朱棣有點兒沉不住氣了,你一個臣子哪來那麼為什麼?讓人把筆、紙拿來:“詔告天下,非先生起草詔書不可。”方孝孺把筆扔到地上,哭罵:“大不了一死,詔書我是不會寫的。”

    3、到底殺了幾口人?

    朱棣就命令推出去斬首。方孝孺死前做絕命詞,時年46歲。他的學生德慶侯廖永忠的孫子廖鏞和弟弟廖銘,把他的屍體殮葬于山上。《明史》載,方孝孺哥哥方孝聞早死未牽連。他的弟弟方孝友同時被殺,方孝孺妻子鄭氏和兒子方中憲、方中愈上吊身亡,兩個女兒投秦淮河而死。

    後世所說的“誅十族”多依據《明史》下列記載推斷:朱棣長子、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儘管只當了10個月皇帝就病死,但下令把建文朝的大臣“家屬淪為奴僕者釋放為民,歸還田土。外親戍邊者,除留一人外,其他人都可以回家。”

    因此到萬曆十三年,釋放了大批因為方孝孺案株連戍邊者的後代,涉及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共1300多人。當時方孝孺已沒有後代,只有方孝孺的叔叔方克家有個兒子叫方孝復。

    4、“誅十族”說法何來?

    是說方孝孺被誅殺九族,仍不答應起草詔書,就把他的朋友和門生廖鏞、林嘉猷等人作為一族連坐處死,共連坐處死873人。此後,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在《野記》中也記述方孝孺被“誅十族”。

    《明史》記載為方孝孺收屍的廖鏞,在這裡被記述成“第十族”誅殺。為何記述不同?後世認為正是因為給方孝孺收屍,廖鏞、林嘉猷才被當作“第十族”殺掉的。

    5、真相到底是什麼?

    研究明史的學者、愛好者多依據《明實錄》、《明史稿》、《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明實錄》、《明史》、《明史稿》中沒有“誅十族”記載。只有《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八《壬午殉難》有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記載。

    《明史紀事本末》為明史研究者所倚重,通常不將其列入野史範疇。這本書可信度有多高?回答這個問題要從一個事情說起:《明史紀事本末》的作者叫谷應泰,是順治四年進士,順治十三年出任浙江學政。

    順治十五年,谷應泰出版《明史紀事本末》,它比《明史》早80多年。史載,順治十七年穀應泰遭御史黃文驥彈劾,指其書有“違礙之處”。經朝廷查閱,無不妥之處,隨後選入《四庫全書》。

    清朝入主中原,順治初年的民族矛盾激烈,定南王孔有德失守桂林自殺;敬謹親王尼堪遇伏在衡陽身死,社會問題錯綜複雜。為了統治需求,清廷可能默許甚至鼓勵出版的各類書籍中,對前朝大明進行“黑化”,對民間傳言寫入書中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

  • 11 # 季我努學社

    在明代及以後的歷史和民間敘事中,明初儒臣方孝孺在靖難之役中為建文帝殉難,這被後來的敘事者視為忠義的楷模,出現了許多稱頌方孝孺的記載,其中“誅十族”的說法流傳最廣,很長時間裡人們將之視為歷史事實。但其實經歷史學者的考證,“誅十族”的說法是子虛烏有的,之所以它會流傳至今,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原因。可以說,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背後是一批人的政治訴求。

    方孝孺

    方孝孺是明初著名儒臣,字希直,浙江寧海人,年輕時師承名儒宋濂,被宋濂稱為“白鳥中的孤鳳”,是繼宋濂、劉基之後的又一“文宗”,有“天下讀書種子”之譽名,其才德得到當時人的讚許。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召見方孝孺,當場稱讚他是“此莊士,當老其才輔汝”,不過這一次朱元璋並沒有馬上起用方孝孺。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孺再被舉薦,後來被任命為漢中府學教授,不久成為世子的老師。建文帝對方孝孺十分器重,建文新政時方孝孺提了不少的建議,其中便有“削藩”。靖難之役中,朱棣為了徹底清除建文帝的勢力,以“建文奸黨”的名義大肆捉拿、處決建文朝的大臣,方孝孺便是其中之一。不過據記載,朱棣起初是希望拉攏方孝孺的,但是方孝孺堅持不肯合作,因而方孝孺的下場也極為悲慘,被“誅十族”的傳言也由此出現。

    靖難之役

    “遵祖制”固然是朱棣起兵造反的重要旗號,但是要為靖難之役作出合理的解釋,需要建立在合乎國家制度和法律的基礎上,為了獲取政治上的合法性,“壬午之難”的殉難者往往按照明朝刑律被冠以“謀反大逆”的罪名,其處決手段也需合乎明律的規定,但是明朝律例中並沒有“誅十族”的明確規定,因此“誅十族”的說法並沒有令人信服的文獻支撐。但是在民間敘事中,從萬曆中後期開始,有關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記載越來越多,甚至在官方公文書中也被提及,到了明清之際,這一說法進一步被傳播開來,因此“誅十族”由一種流言逐漸轉化成了“事實”。

    明成祖朱棣

    那麼,“誅十族”的說法為什麼會演變為一種“事實”呢?方孝孺作為具有典型忠君思想計程車大夫,其捨生取義的價值取向成為大多數士大夫的標榜,也被士大夫所同情。因此,對方孝孺殉難事件的不斷敘述、加工成了表達這些士大夫們價值觀的訴求。另外,方孝孺殉難的故事到明朝中後期愈來愈流傳開來,與當時東林人士的處境有關,啟、禎兩朝的東林人士受到了較為殘酷的政治迫害,這讓他們與方孝孺殉難事蹟產生了共鳴,因此“誅十族”說法的出現也反映出了他們處境的艱難。

    參考文獻:

    李谷悅:《方孝孺殉難事蹟的敘事演化與“誅十族”說考》,《史學月刊》2014年第5期。

    張樹旺:《方孝孺殉難原因考》,《台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30卷第2期。

    李群:《明代“靖難之役”中儒生與皇權的關係——以方孝孺為例》,《管子學刊》2012年第1期。

  • 12 # 懷疑探索者

    方孝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忠臣楷模,他因為反抗明成祖朱棣篡位,而被誅殺。儘管有人批評他是一個迂腐的文人,但他的氣節還是讓人感覺到很值得敬佩的。一個人可以堅持一個信仰一輩子,甚至於犧牲生命去捍衛它,這也是很不容易了。特別是他忠於君主的堅持,很受歷任君王的看重,所以,乾隆帝給出了正面評價,“方孝儒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跡其尊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為無慚名教者。”

    不過,同樣是犧牲自己,在當時的歐洲,還有一個人,就是近代科學的先驅布魯諾。布魯諾和方孝孺,他們兩個人一西一中,相隔千山萬水,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他們的死可以做一做對比,這些對比,可以帶給我們一些有意義的思考。

    方孝孺和布魯諾,他們都是“殉道者”。他們也都被認為是歷史上為堅持理想而犧牲生命的英雄人物。但是,這些英雄和英雄之間,也算有區別的。因為,方孝孺和布魯諾他們各自堅持和捍衛的“道”是完全不一樣的,可謂是天壤之別。布魯諾經過長年累月的天文觀測,發現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太陽才是中心,地球不是中心,地球是圍繞太陽執行的。這個就是布魯諾透過實踐,得出的可靠的科學結論。因為布魯諾堅信這個科學事實,教廷震怒,要求他改變他的主張。但是,布魯諾拒絕了,他寧願死亡,也不願意說假話。布魯諾用一死,捍衛了科學,捍衛了良心,捍衛了真理。

    而方孝孺為之戰鬥的物件是什麼呢?是皇帝接班人的“合法性”。可是,皇帝的即位有什麼合法性的真理在裡面嗎?難道只有被上一任皇帝欽命,才是有合法性嗎?可是,朱元璋自己的皇位,一樣是奪來的,不是元朝皇帝欽命給他的。誰做皇帝,只要有利於民即可,除此之外,又有何關係呢?

  • 13 # 謝金澎

    方孝儒被滅十族,屬於史實,毋庸置疑。這個在很多史料都有記載。如明崇禎《《寧海縣誌·方孝孺傳》、《明史紀事本末》、明末鄉賢大家黃宗羲的《方正學孝孺》、《文正方正學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獻都記載他被滅了十族。另外,崇禎年間編纂的《熹宗實錄》也記載了方孝孺被夷十族的故事。

    永曆皇帝朱棣因為朱允炆削藩起兵造反成功後,為了顯示自己得位很正,就將當時在儒生中有著尊崇地位和影響力的方孝儒請來,要求方孝儒給他寫一篇美化其造反得天下的檄文。方孝儒作為一代有影響力的大儒,自有其忠君愛國、寧折不彎的風骨。不但拒絕還痛斥朱棣亂臣賊子,弒君謀逆。

    要知道歷史上最暴虐、殘酷的皇帝非朱元璋莫屬了,很多殘酷刑罰都是他發明的。身體裡留著朱元璋血液,而且從小跟著他廝殺耳濡目染的朱棣自然是得其真傳,不會是善男信女。他惱羞成怒之下,命人割了方孝儒的肉塞在方孝儒嘴裡,笑呵呵的問方孝儒好不好吃。方孝儒囫圇吞下,讚道:“忠臣孝子的肉,當然好吃”。朱棣下不了臺,說你就不怕我滅你九族嗎?方孝儒脖子一揚,忠君愛國,煌煌大義,你滅我十族又如何?

    於是朱棣就開啟了封建王朝的一個例外,滅十族。現代很多人認為方孝儒愚忠,不辨是非。其實那就是我們民族、國家的氣節和風骨。如果人人都僅僅為了一己私利榮辱而苟活於世,跟僅圖一食裹腹的牲畜何異?中華文明能夠堅韌的傳承下來,靠的就是這份倔強和風骨。方孝儒不惜株連十族、殺身成仁以維護國家綱紀,自我信仰,其浩然正氣驚天地泣鬼神,實為千古典範,傳世美談。

  • 14 # 寒門書香

    感謝邀請!據我聽村裡面老人講的朱棣奪位之爭前因後果!我的先祖常遇春之子也捲入了此案,我的先祖常遇春之子常升就是捲入了朱棣皇帝奪位之爭!常升,鐵玄,方孝孺,都是護幼主派,朱棣奪位之後加以報復,方孝孺等人甚至被滅十族,就是連他的學生也殺害。九族外再加一族,可見其暴虐!常升六子一女,大女兒一人帶領六個弟弟逃難至商丘一帶,改名換姓生存了幾百年,至今為止,到現在商丘睢縣仍有六姓墳!常,武,鄒鄭,王,張,為了與其他姓氏區分,現在其後人,自稱姓氏為六姓常,六姓王,六姓張……,至今在睢縣城南仍有七座墓碑,為首的是常老姑奶奶,後面一次是六位兄弟!旁邊有常家祠堂!您不妨百度搜索一下睢縣六姓墳挺有意思的,有影片解說!

  • 15 # 歷史時燒錄

    方孝孺被滅十族一案是千古謎團,總說紛紜,有說是真實存在的,有人說是野史偽造的。但是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都並沒有能夠碾壓另一方的說法。而方孝孺被滅十族,我的觀點是真實存在的。

    方孝孺是朱允炆的親信,朱允炆削藩失敗後下落不明,朱棣登基做了皇帝。方孝孺是當時的大儒,於是便要讓其為自己寫一份登基詔書,為自己來歷不正的皇位正名。而方孝孺再次過程中,表現出狂妄不屑與不敬,最後朱棣大怒說:“你就不怕我滅你九族嗎”?方孝孺說:“你就算滅我十族我也不怕”。於是歷史上最慘無人道的滅十族事件便發生了。

    這裡的十族具體指的是父四族、母三族、妻兩族外加一族門第朋友,加在一起共十族。共計殺頭837人,此為轟轟烈烈的滅十族事件。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很多人質疑此事件的真實性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說在明史中並沒有具體記載方孝孺被滅了十族,只是說其被凌晨處死,此為一;二是說此次事件只是明末時期,政局動盪,文人墨客可不得志,對明末政府抱怨很大,而故意抹黑他,此為二。

    我的觀點是,雖明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殺其妻母,但卻記載了,前後共殺害837人。方孝孺在當時只是一個儒者,若不是十族加起來,怎麼能有八百多口人,這是我認為方孝孺確被滅十族的原因之一。至於第二點是被明末時期文人墨客抹黑的,我認為更不可能。明史是清朝人記載的,而不是明朝人,若僅僅是抹黑,作為清朝的立場,為什麼不將其再次渲染一下呢,反而寥寥幾筆就將其概過,可見其也是認可此案的,認為這是歷史的史實,所以不偏不倚,客觀記載。至於為什麼沒有寫具體殺害了誰,沒有記載殺害其妻女。我想僅僅是因為其妻女僅僅是普通人,沒有必要出現在史書上吧,所以一概而過,只記載了共殺害837人。

    總結:綜上,我認為方孝孺被滅十族一事是真實存在的。我認為在古代株連之罪是無人性的,無論是十族,九族還是三族,平白無故就受牽連,誰心中都有不甘吧!自己遵紀守法,而說不定哪天卻要受株連,我想古人的安全感定不是很足吧!

    你們如何認為呢?

  • 16 # 張峰149764346

    方孝孺(1357――1402)明建文帝時期的一枝筆,因為文采出眾,口誅筆伐成了建文帝朱允炆手下的一位得力削藩干將,在維護建文帝朱允炆中央一統集權時期,旗幟鮮明站在建文帝一邊,得罪了要篡奪皇位的藩王朱棣,在明“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想用方孝孺的筆為自己正名,被方孝孺拒絕後以不奉詔為理由滅其九族。

    本來歷史上滅九族就是最重的罪,朱棣問方孝孺你不奉詔就不怕我滅了你九族,方孝孺倔強的憤怒回答,你滅我十族休想讓我同你同流合汙,朱棣被激怒了,下令將方里孝孺真的滅了十族,殺了上千口子人,從此歷史上滅十族的刑法誕生了。

    歷史上方孝孺是不是真的被滅十族?

    以上這段是野史的說法,可信度我認為不是很高,雖然朱棣奪權後咄咄逼人讓方孝孺寫詔是真的,但是“明史”“大宗實錄”裡都沒有提到方孝孺被滅十族的真相。

    反正“靖難之役”是黑明成祖朱棣的垃圾場,再倒進去一車也無所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我們已無瓜葛,我的事,你沒資格再管”為內容,如何寫一篇古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