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樓
-
2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弄清什麼叫聖人。《老子》四十七章的內容是給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幾的人打預防針,因為這些人不相十六個聖人創造的道,即便是絕頂聰明的人也不相通道是超級科學,總要用科學去解釋道,或尋找科學依據,因此,老子專用這一章來告訴這些人,道是聖人特異功能沉澱的結晶,已經超過科學的極限,因此,科學無法解釋道,道也沒有科學依據,老子要人們乖乖的相通道。這一章專門對聖人進行描寫和評論,最後總結出,要具備”弗行而知,弗見而明,弗為而成“這三大特異功能的人才是聖人。請看聖人孔子在生時就針對儒家暗殺老子,老子逃亡後進行預測:儒家將霸佔《論語》《中庸》《大學》等道家經典,但是,所有的,不管任何時代的儒家文化精英們都讀不懂這些經典,儒家還要編造謊言,竄改歷史,目的是要道家的代表孔子作儒家的創始人,這種掛羊賣狗肉的虛偽腐敗文化將長期主導傳統文化,將給中華民族帶來災難。兩千多年來的(漢唐是道家文化發揮作用)事實證明,孔子真是”弗行而知,弗見而明"。因此,評判聖人的標準是:是否具備特導功能和能否為人類作出貢獻。如果按這個標準,聖人當然少了。
-
3 # 小小民心1
真正無私者太少了。能忘我無我的無私如水的利而不爭功名利祿的更是幾乎沒有,放棄自私自利的慾望才是真正的所謂聖人,不用強迫壓制能獲得世人尊重的可為聖人。夠此標準的除老子還有誰呢?
-
4 # 無視聽
什麼是聖人?什麼是賢人?從文獻上看,叫得出來名字的只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黃帝有可能是聖人。堯,舜是賢人。賢人是集眾善為一身者。而聖人主要是指窮盡天地萬事萬物之理者。沒有獲得無上的智慧是不可能窮盡萬事萬物之理的,所以聖人極少。當然在上古,大古時期叫不出名字的聖人很多很多。他們均是不修不證之者。人慾社會是很難出現聖人的。
-
5 # 慧勝伽藍
孔子說過,吾道一以貫之。此即證道證菩提之緣起性空也!空遍一切,故萬法皆空。另外,孔子又云,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此言之明即明心見性也,親民和至善,一個是行為即果,一個皆是善因。故孔子早已證道見性,他老人留下之教言,是可以與大乘菩薩在人世之行為相對應的。與佛祖的佛法可以相互呼應。故證道見性者並做到方為聖人、舉例吧,王陽明可能勉強登聖位。而朱熹呢,根本沒悟,這個聖位早晚會拿下來的!你明白聖位是怎麼回事了嗎?拿佛教說法,八地菩薩以上,甚至是十地菩薩以上~藏密,泰國,漢地顯教言,已經有幾十年甚至百年以上,不出阿羅漢了。阿羅漢是無法與菩薩相比的!你現在知道聖人為何希少了嗎?
-
6 # 真實純潔
這是地球此階段共業的關係,要不在阿彌陀經中,稱娑婆世界為五濁惡世,眾生秉性剛強難調。這充分體現出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都是善根少的可憐的人,聚集在一起,沒有聖人出現,是在正常的現象。如果到彌勒佛降臨娑婆世界的時候。能投胎轉世去的人,都是現在能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修諸善法的人,彌勒佛的三次法會,就度化二百八十二億得道者,得以解脫生死。而在十方淨土世界中,有的全部是阿羅漢,有的是阿羅漢和菩薩,更有甚者,則全是菩薩,以至於最後一佛國淨土世界,都是菩薩的最後身。這都是隨各自心量福報的不同,而顯現在不同的佛國淨土世界。觀諸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方三世諸佛世界都不會逾越出這兩句話。一切的奧秘,都隱秘在唯心所造的這句話中。
-
7 # 黃河口巽客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卷第一週紀一 中這樣定義聖人、君子、小人和庸人:
德才兼備者是聖人,德大於才者是君子,才大於德者是小人,無德無才者是庸人。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是因為“德才兼備者”鳳毛麟角;能稱為君子的寥若晨星,被認為是小人的也屈指可數,而庸人則芸芸眾生。
-
8 # 一號風手
曾經我問過一個人,何為聖人?
他跟我說“品德高尚的人為聖人”
我跟他說:德分兩種,一種是公德,一種是私德。沒有公德的人品德再高尚也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何敢稱聖?
他問我:為什麼?
我說:品德只是一個人的自我修養,高尚只是他的個人人格。
他問:善心是公德嗎?
我說:善心是私德,只是你人對別人的憐憫和施捨,公德不是對別人的給予和施捨。
他問:公德何用?
我說:公德用於“扶行於正道”
他問:何為正道?
我說:正道就是天道,自然之道,順應歷史走向之道
他問:公德如何扶行於正道?
我說:公德之道在明明德,這裡的明明就是辨別清晰確認的意思,而德就是“正道”。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因為他透過自己的智慧和認識不斷的去為人類探索和發現真正的“道”,從而引領人類走在正確的“道”上。
聖人之道為公德之心。公德之心就是為人類無私探索發展正確的“道路”,並行扶行於正道。
德有公德和私德,單有私德無公德的人,能力再強,才華再高,善新再重,也只是為他本人服務。而不是為公眾服務。善心只是他自我認知的體現。善出於心,發於情,止於物。
為何聖人少?傳說黃河水清聖人出!
-
9 # 求圖55
歷史上聖人並不少,但在幾千年以來一直能夠得到人們一致公認並敬仰的、基本沒有爭議的聖人也就屈指可數了!目前世界上公認的聖人有如下八人(中國獨佔三人):一、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世界辨證法創始人、世界哲學之父、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道教始祖。《道德經》學說著作人,《道德經》對中國及世界哲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孔子:約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三、鬼谷子:春秋戰國時期人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道家代表人物、兵家集大成者、縱橫家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鬼谷自稱鬼谷先生。他通天徹地、智慧卓絕人不能及。二千多年來,兵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聖,道教尊他為王禪老祖,據說是老子的徒弟,中華第一軍校的創始人,門下弟子眾多,如:張儀、蘇秦、孫臏、龐涓等。
四、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486年,約與孔子同一時代人,佛教創始人。
五、耶穌:公元元年生於以色列,30歲時開始傳道,基督教創始人。
六、穆罕默德:約公元570年―632年,宗教領袖,伊斯蘭教創始人,政治家。七、柏拉圖:公元前427年―347年,古希臘哲學家,也是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及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三賢”。
八、哥白尼:公元1473年―1543年,文藝復興時期波蘭數學家、天文學家,“日心學說”倡導者,著有偉大著作《天球執行論》。
-
10 # 旭日東昇東旭文化
天賜天賦,地賜智慧,有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理論家,心理學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方才是真正的偉人聖人。
-
11 # 代用名
因為常人是釋放自己的能量主張放縱其活動行為和滿足人慾之需而得之取之,未及則憂憂…
聖人主要在於約束自己的行為,體察私慾復禮歸仁處置,正確事物而能捨己從人…所以這種不利己為求義的人很少,一輩子守信達致更是少之又少!其實聖人說過人人都能從聖,只是各自環境習染不同和行為習慣所致,追逐近利盲從人慾而障蔽不能致良知而成為聖賢之人…
說易行難,人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又會走回老路操持舊法做去而繼續犯錯,這就是人不斷重複雷同的錯誤或許30年40年50年後,才真正覺悟人生但已蒼白無力老去,有話道: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眼前,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其真正含義呢?人都是要折騰出來的才懂事。所以要做到提前比別人早30年覺悟,那麼你以後這輩子就要如履薄冰矜矜業業的認真處置每一事物,但其毅力和志氣又能堅持多久呢?過一些日子就會淡忘,甚至懷疑到底對不對啊?反反覆覆折騰最後才會靜下心持之以恆!這就是人生。
歷史能做到且能幹出一番事業,也能真正繼承儒家聖學的也就是“王陽明”了,還有誰呢……我認為真正精純至聖之人就兩位:第一是“孔子”儒家創始人,第二是“王陽明”心學致良知!當然還有亞聖孟子等其他聖賢之人只是份量高低而已也都屬聖人。
-
12 # 一凡論道
聖人者,不惑生死,不耽榮辱, 不困情慾,不結情志;天地為心,萬化為安。承悟宇宙,教化生民。
聖人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那個金字塔頂端的王者,他們往往內在的作為遠超外在的作為,他們已經觸及了人性、思想和社會的底層邏輯。所以他們對於人性、思想和社會的領悟就格外深邃,可以指引千秋萬代的後人。
歷朝歷代各種功名顯赫,能立不世功勳的帝王、謀臣、名將、風流騷客都不少,但是這些人多數的作為都屬於外在的作為比較顯赫,他們依然沒有攀爬上那個精神王國的頂端。
一個人要成為一個聖人,他註定會是一個非文化個體,所謂非文化個體就是會極大的遠離七情六慾、功名榮辱、是非對錯的表層追逐,他就會看透並看淡,超脫。而這對於我們絕大多數覺得情慾很美好,世界很精彩,我願沉迷其中的人來說,成為聖賢是不可想象的。
多數人的是世俗世界和文化世界裡的痴迷者,而聖賢則是世俗世界和文化世界裡的覺者、頓悟者。這需要無窮無盡的修煉和苦思。這是一條難以攀爬的天梯,比世俗名利更難獲得,因此聖人永遠是極少的。
-
13 # 天地留心
應該這樣看待這個問題。世界上任何聖人都是從平凡人一般人正常人開始的,為什麼聖人少平凡人多一般人多,關鍵就是捨得。一般舍就有一般得,超凡舍才有超凡得,所以凡是超凡入聖的都已經不是正常人不是一般人不是平凡人了!很難很難才能出個超凡入聖的啊!因為大家都是自私人!何況還有評論界的聲音。大家都推崇幫忙致富的人才是捨得的人,那麼那些鋪路石的人很多就看不見了,就評論內容看,照到哪裡哪裡亮的人也已經是非常捨得的了,否則為什麼要照亮你我呢。所以,我們都要珍惜得來不易 才能更好前進,好壞對錯要客觀要有認知。成仙成聖人,你們一定要記住,應該可以很多很多,只是你們大多數人只願做一般人,只是寄託別人做聖人祝福你我就好。
-
14 # 宇子思圖
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環境古代聖人後面都有一個《子》這樣的名字在後面排列,你們在好好去看看古代有多少位有《子》的聖人,他們幾乎跟宇宙和星座走著非常重要的關係,而且我們在回過頭在去看看他們所留下的東西,你們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秘密
-
15 # 請君讀史
一位聖人的誕生,必定引發後世百年盛世的降臨!
春秋亂世,孔子、老子成聖。
戰國亂世,孟子崛起。
明朝社會動盪,王陽明出世
稍微偏離“軌道”時,所謂“偉人、英雄”都會應運誕生,完全偏離“軌道”時,就有“聖人”降臨。
還是厚顏無恥的求關。
-
16 # 自由小小影
1、我們華人的性格是誰也不服誰,請問你會服誰呢?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性格,我們天天都要爭取上進。只要說爭奪第一,華人機會沒有一個人服氣的,也正是因為這種不服氣,不認輸的狠勁,我們才是最爭氣的,看看中國足球你自然就明白了,所以華人要他服從誰那是很難的事情。請問誰敢做出頭鳥?我們不是經常講一句話:槍打出頭鳥嘛。
2、自古以來,我們的聖賢少,是有原因的。看看孔子就知道了,他之所以能成為聖人,全靠他的學生,他才有這麼高的地位。今天的人還敢靠他的學生嗎?都自顧自己的,還管老師呢,恨不得老師一死,將老師生前所有的著作,論文等等,統統變成他自己的,而且還要把老師的著作通通改成他自己的名字,想一想,這樣的人心已經可怕到這個地步了。還能指望得上嗎?
3、中國古代人不一樣,他們恨不得把自己的智慧全都加在老師的身上,所以孔子的地位才會那麼高,其實都是因為他的弟子,通通把他們的智慧加上去的,這個跟西方人是不一樣的,包括著作財產權,還有智慧財產權等觀念是不一樣的。西方人是天天高喊著我愛我老師,但是我更愛真理。也就是說,在真理面前沒有老師。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過不長時間,學生就把老師的東西全部給推翻掉,然後自己再建設一套,試問這樣可以出聖賢嗎?
-
17 # 古寺空巖
聖人不少啊~應該說三代以前,聖人很多,但除了少數聖人顯於世,好多都是隱士~三代以後,賢者還是不少,賢者和聖人的差別在於:對於超凡境界,一個是一貫以之,一個是偶一為之,不能常駐,也很難得了。相對而言,後者更難一點,怎麼說,不如用海拔高度來打個比方,三代以上,人心純樸,就聖人和普通人的差別就像高原上有一座小山,總的海拔高但相對高度其實有限,三代以下世風日下,就像來到了平原谷地,要達到聖人的地步,就要從更低海拔開始,難度自然就更大了。但總體而言,賢者還是不少的,基本上歷史上有些名氣,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基本上都可以稱為賢達了~~
回覆列表
我覺得,在中國歷史上能成為聖人的,只有四個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覺得要達到這三個條件:1、有思想高度,其理論能夠指導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其理論是不有短暫的生命力,而是能長久地影響後世;3、本人德行高,知行合一,說到做到,是踐行其理論的模範。
孔子在《孔子家語》裡面說:“所謂聖人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聖人也。”《莊子》也說:“聖人以天下為己身,視天下無一物非我。”
這都給聖人立下了一個標杆。
一,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一是由於他的思想主張能夠幫助統治國家,他提出的“仁”、“德”和“禮”,有利於穩定統治秩序,自然能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二是後代儒家學者在發揚儒學中提出了適應維護統治者需要的主張,地位不得提高;三是歷代政治秩序穩定、統治鞏固後,孔子的理論都受到重視,成為國家的正統思想。所以,孔子的地位越來越高,直到被奉為“聖人”。
二、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繼承孔子的學說,不僅發揮了孔子提出的仁,還從人性方面提出性本善,對後世儒家影響很大,特別是宋代理學。在王陽明和陸九淵等都受其影響,所以把孟子叫做“亞聖”。
三、朱熹為什麼被封聖。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註》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當時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
四、王陽明的學說興盛於明代末葉、轉型於明清之際、開新於近現代的良知之學。他的良知之學,以良知為德性本體,以致良知為修養方法,以知行合一為實踐工夫,以經世致用為為學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義哲學。他主張明“賞罰”以提高統治效力,行德治禮教以預防,很得統治者的需要,也是“聖人”級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