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清風明月話歷史

    大明是個名臣輩出的時代,如果我問一句,在你的內心深處,哪個人才算是明朝的第一名臣?我想有些人會說是神機妙算的劉伯溫,也有人會說是變法革新的張居正,但是在我的心中,一直都是一心為國為民,在大明危難之際,力挽狂瀾的“救時宰相於謙”。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他的偉大事蹟。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為理由,嚮明朝邊境發起大規模進攻。大同守軍失利,塞外城堡陷落,邊報傳至朝廷,朝廷上下惶恐不已。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令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由於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不懂軍事的王振專斷,最後號稱五十萬的明軍在土木堡一帶慘敗殆盡,王振也被部將所殺,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史稱“土木之變”,也稱“土木堡之變”。

    俘虜了大明皇帝,也先又憂又喜,喜的是連明朝皇帝都抓住了,憂的是不知道該如何處置。最後,也先接受弟弟伯顏帖木兒提議,留下明英宗當作籌碼,好向明朝索要財物。

    (圖為于謙夫妻的畫像)

    一是力排眾議。

    土木堡兵敗之事傳至京城,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眾臣紛紛附和。于謙厲聲喝道:“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接著,他對皇太后曉以遷都的利害,徵得皇太后的全力支援,于謙力主抗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也紛紛表態,支援于謙。最後,郕王這才下了固守北京的決心。

    二是剷除奸黨。

    郕王剛剛攝政朝議,右都御史陳鎰聯名上奏說:“王振傾危宗社,請滅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詔,群臣死不敢退。”眾臣見此,紛紛附和,一時之間,朝堂上亂了起來,上奏聲,罵人聲、痛哭聲此起彼伏。朱祁鈺剛剛攝政,哪裡見過這等場面,一時間不敢作出決定,便下了一道命令:“百官暫且出宮待命,此事今後再議。”眾臣平日裡受夠了王振的欺負,此時正在氣頭上,個個抗議不依。此時,王振黨羽、錦衣衛都指揮使馬順仗著有皇帝的諭令,喝斥群臣,讓他們立刻出去。戶科給事中王竑脾氣急躁,性格耿直,早就看不慣王振一黨,眼見王振已死,馬順還敢如此囂張,衝上前去猛擊馬順,眾臣見此,紛紛上前暴揍馬順,馬順當即斃命。眾人還不解氣,又揪出王振的黨羽毛、王兩個宦官,一頓拳打腳踢,當場斃命。此時,血濺朝堂,嚇得郕王朱祁鈺面如土色,起身欲走,于謙連忙擠到郕王身前,扶臂勸導道:“馬順等人罪該誅死,打死勿論”,朱祁鈺依照于謙的話下了聖旨,眾人聽後方止,而此時于謙的袍袖已經裂開。在他退出左掖門時,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嘆道:“國家正是倚仗您的時候。今天這樣的情況,即使是一百個王直也處理不了啊!”在那時,朝廷上下都倚重於謙,而於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三是積極備戰。

    第一,擁立郕王為帝。瓦刺利用明英宗朱祁鎮為籌碼,作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處處招搖撞騙。于謙為了也先的陰謀不能得逞,聯合太后與眾臣請求郕王朱祁鈺即位,但是朱祁鈺“驚讓再三,避歸郕府”。眾臣再三請求,于謙說:“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最後,郕王受命。八月二十九日,皇太后改立監國郕王為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他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傳諭各邊鎮,無論明英宗到何處,守將都不可輕出。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于謙的錚錚鐵骨,能看出他的為國為民之心。明朝擁立郕王為帝后,使得也先以明英宗為要挾的手段完全失效了。

    第二,舉薦人才。原大同副將石亨在“土木堡之戰”中戰敗,單騎逃回,被貶官下獄。于謙認為,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而且戰敗的主要責任不在他。於是將其釋放,並委任以京師總兵官的重任,統一指揮京師步兵部隊。在後來的北京保衛戰中,石亨指揮有方,英勇作戰,戰果顯著。“論功,亨為多,晉侯”。同時,啟用一些名將指揮京城的火器部隊、騎兵部隊和鎮守大同、宣府、居庸關、紫荊關等重要關口,並嚴懲了一批貪生怕死、翫忽職守的將校。

    第三,調兵入京。京軍的主力在土木堡之戰中覆沒後,京城只剩下數萬老弱病殘的後備軍。為了迎接戰鬥,于謙重組京軍。他還急調兩京、河南的備操軍,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的官軍,以及浙江兵入京,使京城兵力由數萬人迅速增加到22萬多人。

    第四,籌措武器裝備。當時兵器也嚴重不足,京城守軍中僅有1/10的將士有盔甲。為此,他一方面命令工部加緊趕製,一面將南京庫存兵器調入北京,補充守城部隊。還派出人員到土木堡收集明軍潰敗時丟棄的武器裝備,來裝備北京守軍,共收集到頭盔9000餘項、甲5000餘件;神槍(火槍)1.1萬餘杆、神銃(火銃)2萬多隻,神箭(火箭)44萬枚、火炮800餘門。

    第五,儲備糧食。于謙還作了和也先打持久戰的準備,他積極儲備糧食。當時供應北京的糧食有數百萬石儲備在東郊的通州,可供京師軍民一年的食用。可是時間緊迫,一時之間無法將其運到北京,有人擔心被瓦剌利用,建議燒燬通州糧倉。于謙堅決不同意,他認為糧食是京城保衛戰的重要物質基礎。如果沒有糧食,軍隊就會不戰自潰。因此,于謙下令奉令調京部隊取道通州,預支半年祿餉後入京,將士們皆歡呼雀躍。除官府徵用的500輛大車晝夜運糧外,他還發銀子鼓勵和動員百姓及官兵的家屬、親友自備車輛前往通州運糧。重賞之下有勇夫,運糧隊伍川流不息,晝夜往返。沒有幾天,就把通州的幾百萬石糧食運進京城並儲備起來,從而使軍心大振,也穩定了民心。(圖為北京保衛戰的地圖)

    四、大破瓦刺

    土木堡的輕易得勝助長了也先的野心,他手中拿著明英宗這張王牌,卻始終得不到好處,終於惱羞成怒。於是,也先決定大舉進攻北京。

    十月初一,也先,脫脫不花挾持明英宗掠過大同,聲稱要奪取北京,逼迫明廷南遷。他們兵分三路,一路攻破了紫荊關,向北京進發;第二路兩萬瓦刺部隊從古北口、密雲,進攻居庸關以西的白羊口,進攻北京;第三路三萬瓦刺軍從宣府、洪州堡進發,進攻白羊口,直逼北京,京師告急。

    明朝召開了臨時的軍事會議,有人建議全部拆除北京城外的軍民房屋,以便屯兵。也有人建議在北京城外深挖戰壕。還有人說瓦刺軍士氣正盛,全軍退守城內,堅壁清野,避敵鋒芒後再尋機破敵。

    于謙卻主張出城迎敵,他說:“奈何示弱,使敵益輕我!”說完,便調遣諸將,帶領二十二萬兵士,在九門外擺開陣勢。都督陶瑾在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朱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蘆宣城門,而於謙自己和石亨率領副總兵範廣、武興在德勝門外列陣,抵擋也先。他把兵部的事交給了侍郎吳寧,令各城門全部關閉,自己穿上甲冑親自督戰。他還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他還以忠義曉渝三軍,淚流滿面,慷慨激昂。將士們深受感動,無不憤慨,個個勇氣百倍,決心與北京共存亡。

    十月十一日,瓦剌軍逼近北京。也先將軍隊佈置在西直門以西。于謙派兵迎擊瓦剌軍於彰義門,打敗也先部隊先鋒,明軍首戰告捷,人人信心倍增。

    十月十二日,也先將主力列陣西直門外後,挾持英宗皇帝到德勝門外的土城,要求朝廷派于謙、石亨等高階將領親自出迎,並索求金帛數以萬萬計,企圖以此將明軍主將擒獲,迫使明朝獻城。于謙識破了敵人的陰謀,一方面派出右通政王復朝見英宗,迷惑瓦刺。另一方面于謙審時度勢,靈活用兵。他隱蔽主力,採取小股襲擾,避敵主力,處處襲撈的策略,迷惑敵軍。當夜,兩路明軍主動出擊,斬殺瓦剌軍數百,乘勝而歸,使軍威大振。

    十月十三日,也先集中全力進攻德勝門。于謙命大將石亨在城外民房內埋伏好軍隊,然後派遣少數騎兵佯裝戰敗以引誘敵人。也先果然中計,親率精騎萬人進入埋伏圈,于謙一聲令下,明軍開始反擊。只見神機營火器齊發,火箭弓弩多如飛蝗般地射向敵軍,明軍前後夾擊,也先部隊大敗而歸。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等將中炮身死。瓦剌軍後又集中力量轉攻西直門,都督孫鏜率軍迎戰,打敗也先的先頭部隊。由於也先不斷增兵圍攻孫鏜,孫鏜力戰不支,退至城下,城上守軍發神炮,火箭轟擊瓦剌軍,在千鈞一髮之際,彰義門、德勝門兩處增援部隊趕到,再次打退了瓦剌軍的進攻。

    十月十四日,瓦剌軍又改為進攻彰義門。于謙命守軍將城外的街巷堵塞,在重要的地帶埋伏好神銃手、短槍手,又派兵在彰義門外迎戰。明軍前隊用火器轟擊敵軍,後隊由弓弩壓陣跟入,打退瓦刺軍,當地居民也紛紛登上房頂,以磚石迎戰瓦剌軍,喊聲驚天動地,再次大敗瓦刺軍。

    戰爭持續了五天,瓦刺軍死傷慘重,士氣低落。也先又聽說各地勤王部隊就要到來,他怕歸路被明軍截斷,便於十五日也拔營逃走。明軍奮起追擊,以火炮轟擊敵軍,擊斃敵軍萬餘人。也先也率軍向良鄉方向退去。

    十月十七日,撤出紫荊關,不久退往關外。東路的脫脫不花軍,聞得中路、西路已敗,亦立即撤退,並於十月二十日單獨遣使進貢,來北京議和。至此,明軍取得了保衛北京的勝利。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我相信于謙的偉大沒有人能質疑,也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他德才皆備,一生就如這首詩一樣,看破生死,一心為民,坦蕩做人。試問,千古能有幾人啊?(圖為于謙之墓)(圖為于謙之墓)

  • 2 # 蕭同學

    我認為當屬劉伯溫,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論成就,劉伯溫遠在諸葛亮之上;論軍事才能,劉伯溫與蕭何不分伯仲,助力朱元璋僅八年便拿下大元天下;論治國才能,劉伯溫更強於張良,一舉定下大明帝國後世兩百年的盛世格局。一部

    《燒餅歌》

    傳世,更增添了其傳奇色彩。

    他的學術思想、政治思想、法治思想、建國謀略、文學成就貫穿了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對《大明律》的制定,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噴子”,什麼樣的言論屬於“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