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妙萬千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自1830年希臘經過9年的浴血奮戰取得獨立後奧斯曼這個昔日的老大帝國便在內部的民族矛盾和外部歐洲列強的進攻下走向衰落,領土也大片喪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這個殭屍一般的國家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

    昔日的奧斯曼帝國在鼎盛時期西豈摩洛哥東至伊拉克,北達克裡米亞南到亞丁灣,實乃世界上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但風水輪流轉,隨著近代歐洲國家的崛起和工業革命的發展奧斯曼帝國因其驕奢淫逸和殘暴統治逐漸日薄西山,成為了歐洲國家瓜分的蛋糕,沙俄透過十次俄土戰爭奪得了克里米亞、摩爾達維亞和高加索地區,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這些昔日的藩屬國也紛紛宣告獨立,就連被稱為歐洲病夫的奧匈帝國也稍顯吃力的於1908年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收入囊中,1912-1913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更是將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全部土地幾乎都喪失殆盡,若不是巴爾幹聯盟分贓不均自己打了起來恐怕君士坦丁堡早已重新立起十字架。

    奧斯曼帝國大部分領土在北非地區,而這也成為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歡之地,法國在1830年將阿爾及利亞沿海地區併入法國本土,1884年柏林會議歐洲國家商議瓜分非洲後相繼得到了突尼西亞和摩洛哥,西班牙則吞併了直布羅陀海峽,義大利在1911年意土戰爭中拿下了利比亞和羅德島周圍島嶼。

    此時的奧斯曼蘇丹就連自己內部都已經管理不了,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建立了阿里王朝並開始大肆擴張,南下吞併蘇丹,北上鎮壓希臘起義,揮師東進阿拉伯半島,將地中海東部和塞普勒斯收入囊中,一時間埃及有取代奧斯曼成為新的伊斯蘭世界霸主的趨勢,可惜好景不長,在英國、俄國這兩個還處於大博弈時代的死對頭暫時結盟逼迫阿里在1840年簽訂和悅放棄自己擴張得到的全部領土,埃及就此衰落,英國不慌不忙的在40多年後相繼把埃及和蘇丹收入米字旗下,同時塞普勒斯也成為英國在東地中海永不沉的戰艦。至此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領土被瓜分殆盡,自己只剩下了在亞洲的土地,而1908年土耳其青年黨革命後的哈德憤青行為又將亞洲的地盤丟了個乾淨。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自1830年希臘經過9年的浴血奮戰取得獨立後奧斯曼這個昔日的老大帝國便在內部的民族矛盾和外部歐洲列強的進攻下走向衰落,領土也大片喪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這個殭屍一般的國家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

    昔日的奧斯曼帝國在鼎盛時期西豈摩洛哥東至伊拉克,北達克裡米亞南到亞丁灣,實乃世界上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但風水輪流轉,隨著近代歐洲國家的崛起和工業革命的發展奧斯曼帝國因其驕奢淫逸和殘暴統治逐漸日薄西山,成為了歐洲國家瓜分的蛋糕,沙俄透過十次俄土戰爭奪得了克里米亞、摩爾達維亞和高加索地區,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這些昔日的藩屬國也紛紛宣告獨立,就連被稱為歐洲病夫的奧匈帝國也稍顯吃力的於1908年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收入囊中,1912-1913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更是將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全部土地幾乎都喪失殆盡,若不是巴爾幹聯盟分贓不均自己打了起來恐怕君士坦丁堡早已重新立起十字架。

    奧斯曼帝國大部分領土在北非地區,而這也成為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歡之地,法國在1830年將阿爾及利亞沿海地區併入法國本土,1884年柏林會議歐洲國家商議瓜分非洲後相繼得到了突尼西亞和摩洛哥,西班牙則吞併了直布羅陀海峽,義大利在1911年意土戰爭中拿下了利比亞和羅德島周圍島嶼。

    此時的奧斯曼蘇丹就連自己內部都已經管理不了,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建立了阿里王朝並開始大肆擴張,南下吞併蘇丹,北上鎮壓希臘起義,揮師東進阿拉伯半島,將地中海東部和塞普勒斯收入囊中,一時間埃及有取代奧斯曼成為新的伊斯蘭世界霸主的趨勢,可惜好景不長,在英國、俄國這兩個還處於大博弈時代的死對頭暫時結盟逼迫阿里在1840年簽訂和悅放棄自己擴張得到的全部領土,埃及就此衰落,英國不慌不忙的在40多年後相繼把埃及和蘇丹收入米字旗下,同時塞普勒斯也成為英國在東地中海永不沉的戰艦。至此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領土被瓜分殆盡,自己只剩下了在亞洲的土地,而1908年土耳其青年黨革命後的哈德憤青行為又將亞洲的地盤丟了個乾淨。

    最先對奧斯曼帝國亞洲領地出手的還是英俄兩國,俄國自北方吞併高加索地區,英國則在南方將波斯灣、阿曼灣以及阿拉伯海沿岸地區相繼吞併,後來這些地區相繼成立了科威特、巴林、卡達、阿聯酋、阿曼這些海灣國家君主國以及自阿拉伯之春後征戰不休的南葉門地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站錯了隊伍選擇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這一邊,英國以在埃及和中東的勢力範圍與之交戰,靠著傳奇人物阿拉伯的勞倫斯那出色的外交能力聯絡了麥加地區的雜湊姆家族一同對抗奧斯曼帝國,最終在長達4年的戰爭中奧斯曼又丟掉了伊拉克、外約旦(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只剩下了土耳其本土地區,根據1916年簽訂的《塞克斯-皮科協定》英國得到了前面3塊地區,法國得到了後面兩塊,同時雜湊姆家族統治的汗志地區宣佈獨立,直到被瓦哈比派的內志吞併成為了現在的沙特。

    1399年奧斯曼帝國在小亞細亞半島上建立,500餘年後她又重回小亞細亞半島,不得不說風水輪流轉。

  • 2 # 熱愛動漫的飛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自1830年希臘經過9年的浴血奮戰取得獨立後奧斯曼這個昔日的老大帝國便在內部的民族矛盾和外部歐洲列強的進攻下走向衰落,領土也大片喪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這個殭屍一般的國家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

    昔日的奧斯曼帝國在鼎盛時期西豈摩洛哥東至伊拉克,北達克裡米亞南到亞丁灣,實乃世界上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但風水輪流轉,隨著近代歐洲國家的崛起和工業革命的發展奧斯曼帝國因其驕奢淫逸和殘暴統治逐漸日薄西山,成為了歐洲國家瓜分的蛋糕,沙俄透過十次俄土戰爭奪得了克里米亞、摩爾達維亞和高加索地區,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這些昔日的藩屬國也紛紛宣告獨立,就連被稱為歐洲病夫的奧匈帝國也稍顯吃力的於1908年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收入囊中,1912-1913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更是將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全部土地幾乎都喪失殆盡,若不是巴爾幹聯盟分贓不均自己打了起來恐怕君士坦丁堡早已重新立起十字架。

    奧斯曼帝國大部分領土在北非地區,而這也成為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歡之地,法國在1830年將阿爾及利亞沿海地區併入法國本土,1884年柏林會議歐洲國家商議瓜分非洲後相繼得到了突尼西亞和摩洛哥,西班牙則吞併了直布羅陀海峽,義大利在1911年意土戰爭中拿下了利比亞和羅德島周圍島嶼。

    此時的奧斯曼蘇丹就連自己內部都已經管理不了,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建立了阿里王朝並開始大肆擴張,南下吞併蘇丹,北上鎮壓希臘起義,揮師東進阿拉伯半島,將地中海東部和塞普勒斯收入囊中,一時間埃及有取代奧斯曼成為新的伊斯蘭世界霸主的趨勢,可惜好景不長,在英國、俄國這兩個還處於大博弈時代的死對頭暫時結盟逼迫阿里在1840年簽訂和悅放棄自己擴張得到的全部領土,埃及就此衰落,英國不慌不忙的在40多年後相繼把埃及和蘇丹收入米字旗下,同時塞普勒斯也成為英國在東地中海永不沉的戰艦。至此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領土被瓜分殆盡,自己只剩下了在亞洲的土地,而1908年土耳其青年黨革命後的哈德憤青行為又將亞洲的地盤丟了個乾淨。

    最先對奧斯曼帝國亞洲領地出手的還是英俄兩國,俄國自北方吞併高加索地區,英國則在南方將波斯灣、阿曼灣以及阿拉伯海沿岸地區相繼吞併,後來這些地區相繼成立了科威特、巴林、卡達、阿聯酋、阿曼這些海灣國家君主國以及自阿拉伯之春後征戰不休的南葉門地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站錯了隊伍選擇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這一邊,英國以在埃及和中東的勢力範圍與之交戰,靠著傳奇人物阿拉伯的勞倫斯那出色的外交能力聯絡了麥加地區的雜湊姆家族一同對抗奧斯曼帝國,最終在長達4年的戰爭中奧斯曼又丟掉了伊拉克、外約旦(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只剩下了土耳其本土地區,根據1916年簽訂的《塞克斯-皮科協定》英國得到了前面3塊地區,法國得到了後面兩塊,同時雜湊姆家族統治的汗志地區宣佈獨立,直到被瓦哈比派的內志吞併成為了現在的沙特。

    1399年奧斯曼帝國在小亞細亞半島上建立,500餘年後她又重回小亞細亞半島,不得不說風水輪流轉。

    可以說至此奧斯曼帝國百年的被肢解歷程終於結束,倘若不是現代土耳其之父凱末爾的縱橫睥睨、東征西戰、聯絡蘇俄以及痛定思痛進行世俗化改革,土耳其現在的領土恐怕還沒有這麼大。

  • 3 # 使用者聽松閒人

    17世紀中葉土耳其憑藉奧斯曼大帝的到處橫戈征戰,疆域一度橫跨歐亞非,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國,1683年時的領域達到1000萬平方公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20年,第二次分裂前,疆土還在550萬平方公里。這段歷史持續了將近3個多世紀。

    奧斯曼帝國從1683年第一次分裂到1920年的二次分裂,其實經歷了二次分裂。

    第一分裂的原因,1683年~1689其間,由於土耳其聯合匈牙利王朝對奧地利的戰爭(由於匈牙利對奧地利不滿)。7月,土耳其圍困維也納,而奧地利得到波蘭的支援;9月,土耳其軍隊失敗,喪生2萬餘人及損失300門火炮。但,維也納這次戰爭失利,卻引成了迫使奧斯曼帝國轉入防禦,同時逐步撤離中歐。1684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之間結成了“神聖同盟”,1886年俄國又加入同盟,這就讓戰局發生變化。這時的奧地利軍隊直接攻佔被土耳其佔領的布達,又於1687~1688年,又佔領了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貝爾格萊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的維丁城又敗北,但同年,土耳其似乎又扭轉了敗局,迫便奧地利回到了原來的狀態。1697年9月,奧地利軍隊在蒂薩河畔澤特一戰又反轉了勝利。這時的土耳其軍隊喪生了3萬之巨,包括火炮、輜重全軍覆沒。

    根據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後一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布林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波蘭也得到了第聶伯河西岸與烏克蘭的南部及波多里亞;威尼斯得到了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耳其屬各島。當然,不能少了俄國,沙皇拿到了亞速夫要塞。

    這是奧斯曼帝國第一次的大分裂。

    直到1920年時,奧斯曼帝國疆域依然十分強大。那麼為什麼又一次會被分裂呢?土耳其緣於一場政治局勢。這場政治運動則由英國和法國引起的。當時,英法在歐洲已經崛起,工業革命的先進,遠遠壓到了土耳其仍還沉浸在落後的神祗國家。

    1919年11月,英國和法國軍隊佔領了伊斯坦布林,這對奧斯曼帝國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隨後同協約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但之前,土耳其獨立戰爭又迫使了協約國重返談判桌。協約大國民議會又於1923年簽訂了《洛桑條約》來代替《色佛條約》,這裡主要是解決領土的紛爭問題。後來解決不了的紛爭則由國際聯盟商討。

    奧斯曼帝國分裂成現在的狀態,於國際聯盟也不無關係,主要允許法國託管敘利亞及黎巴嫩。又允許英國託管美索不達米亞及巴勒斯坦。奧斯曼帝國部分阿拉伯半島領地也成了現在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的一部分。

    由於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導致了西方發達國家對中東的影響力。但不排除土耳其對西方勢力的抵抗運動。

    分裂奧斯曼帝國,是在一戰時期的協約國一手操縱的。其間密謀簽訂多個協議,計劃瓜分奧斯曼帝國。《賽克斯-皮科協定》就是明顯的產物。

    現如今,曾經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分裂成了幾十個國家,國土面積只剩下了71萬多平方公里。

    但,蘇俄雖曾參與的協定,到了十月革命後,實際上放棄了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決定。

  • 4 # 王戎易

    奧斯曼帝國(英文:Ottoman Empire;1299年—1922年),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其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1]領有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裡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今蘇丹與葉門。

    土耳其人原為一個突厥小部族,[2]初居中亞,遷至小亞細亞,後來日漸興盛。奧斯曼帝國自1453年消滅拜佔廷帝國後,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林,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奧斯曼帝國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3]

    奧斯曼帝國是15到19世紀唯一能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但是1699年《卡洛維茨條約》的簽訂標誌著奧斯曼帝國擴張的停滯,到19世紀初,帝國趨於沒落。[4]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於協約國之手,奧斯曼帝國因而分裂。[5]1922年,凱末爾領導起義,擊退歐洲勢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滅亡。

    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6個世紀之久。[6]伴隨著向外擴張,促進了伊斯蘭教在世界的第三次大傳播。在15至19世紀成為伊斯蘭世界的盟主。在其存在期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與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

  • 5 # 專注交通事故

    奧斯曼帝國太大了,而且內部從來沒有團結過,都是在互相傾軋。加上西方的崛起、文藝復興對人們思想的改變,帝國改革的幾次失敗,地方勢力的崛起,最終導致了失敗。

  • 6 # 二林說國關

    奧斯曼帝國,也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歷史上曾經也是個輝煌無限、令西方膽顫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它起源於13世紀時奧斯曼建一世建立的封建軍事帝國,因此被稱作奧斯曼帝國。

    16世紀前期,在蘇萊曼一世的統治下,奧斯曼帝國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狀態。其疆域廣大,橫跨三大洲。大致包括了巴爾幹半島、黑海北部以及亞洲部分的小亞細亞、伊拉克、喬治亞等,同時帝國還涵蓋了北非的埃及、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地。當時的奧土帝國可謂是如日中天,連歐洲國家都非常害怕,其軍事實力強大。1453年攻佔君士坦丁堡就是典型例子,讓歐洲驚慌不已。後來由於統治者蘇丹的昏庸、以及帝國內部突出的矛盾問題,它逐漸走向了衰落。

    一、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所帶來的所謂“東方問題”

    奧斯曼強大時它與歐洲國家實際上是處於平行地位的,即使是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歐洲秩序的時候,它也不在這個體系中,一是其實力還在,二是歐洲國家也不認為奧土沒有這樣的資格。但是到了十八世紀,奧土面臨的國際環境大變了。在此之前,雖然其內部民族、宗教矛盾問題已經不小了,但是基本上沒有歐洲大國的干涉,因此帝國的完整性還是得以維持。然而,一切都隨著歐洲地緣政治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了。

    在眾多的歐洲國家中,俄國的威脅一直以來都是最大的。不但如此,奧地利、英、法等也逐步的捲入奧斯曼問題,由此給帝國帶來的嚴重的危機。就這樣在大國的鬥爭中,奧土帝國的土地慢慢的被瓜分或者從帝國獨立出去了。

    而從十八世紀開始的奧斯曼衰落以及大國在此鬥爭所帶來的問題就被稱為“東方問題”(這個稱呼是在1822年的維羅納會議上正式提出來的,但實際上這個問題早就出現了),而這個問題從此成為大國在近東地區的矛盾焦點,後來逐漸演變成英法俄德之間的較量,早期主要還是英法與俄國的較量。用馬恩的話來說就是:

    東方問題就是“對土耳其怎麼辦”?

    瞭解了這個宏觀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較為簡單的說清楚奧斯曼是如何在這個大背景下縮小領土的了。

    二、十八世紀奧土帝國土地的喪失:俄國是最主要的“盜竊者”

    1699年,這個看似很普通的十七世紀最後一年對於奧斯曼來說是“悲劇的開始”。這一年被很多史學家認為是奧斯曼“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因為從這一年開始,帝國完全走向了防禦,並且第一次割讓了土地,開啟了帝國縮小的歷史。

    1699在於俄國彼得一時作戰之際,為了瓦解彼得的反土同盟,奧斯曼同奧地利簽訂了《卡洛維茨和約》。根據該條約奧地利根據佔領了帝國統治下的匈牙利、特蘭西瓦尼亞。而波蘭奪佔了帝國的兩個省。這個和約是歐洲國家與奧斯曼關係的一個分水嶺。

    進入十八世紀的元年,即1700年,俄國在取得一定戰爭優勢的情況下與奧土簽訂了《君士坦丁堡和約》,俄國獲得了帝國的亞速城及其周圍的土地。從此開啟了俄國對土耳其領土蠶食的歷史大門。

    本來在奧土走向衰落的情況下以及以上兩個條約的刺激下,奧土可能立刻走向被瓜分的危險之地。然而此時的歐洲大國在整個十八世紀陷入了不停的戰爭之中,如1701年開始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北方大戰、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等。因此還暫時顧不上土耳其。因而這一時期,奧土的領土主要被其日益崛起的鄰國俄國給奪走了一部分。

    自從彼得一世確立俄國“世界性侵略政策”後,南邊的奧土帝國就是其南下戰略的必經之地,俄國對此勢在必得。因而多次發動對土耳其的侵略戰爭。這種俄國對奧土的戰略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整個十八世紀,俄國除了1700年奪取了亞速城以及周邊地區外,還於1768、1787兩次俄土戰爭中奪取了刻赤、葉尼卡尼、第聶伯河與伯恩河之間的土地以及庫班河至德涅斯特河之間的整個黑海北岸領土,更重要的是俄國得到了克里米亞,實現了黑海出海口夢想。

    因此可以說,整個十八世紀,俄國是最大的帝國領土盜竊者。還好由於在十八世紀中後期俄國的主要目標是瓜分波蘭,加上奧斯曼也充分利用英法等大國的干涉,才不至於把更多的領土丟給俄國。但是,俄國對帝國領土的佔領引發了奧斯曼內部更加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民族矛盾,還破壞了奧斯曼的主權,可以說接下來帝國的命運堪憂了。

    當然在這個世紀末期的九十年代,拿破崙曾經攻佔過帝國的埃及,不過還好是暫時的問題。

    三、十九世紀的奧斯曼:更加衰落無能,大國紛紛加入,損失慘重

    要說在上一個世紀,奧斯曼還算損失不大的話,那到了十九世紀,帝國面對的壓力和損失的土地就嚴重的多了。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本來是拿破崙盟友的奧斯曼在法俄簽訂《提爾西特和約》後被法國拋棄了,俄國趁機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又奪取了帝國的比薩拉比亞。進一步加重了帝國的內部民族矛盾。這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維也納會議後,俄國由於實力強大,透過會議保證了在戰爭中戰領的土地的所有權。然而拿破崙戰爭後的局勢不一樣了,英國成為了徹底的海上霸權國,奧斯曼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它通向印度的要地,英國也不願意俄國過分的強大。因此對土耳其的態度是“努力維持領土主權和完整”。法國也對此有了興趣,同樣也是由於其在地中海的利益以及通往遠東的需要,遏制俄國等等。因此慢慢的大國們都加入其中。

    在十九世紀上半期,奧斯曼損失最大的當屬巴爾幹地區的希臘的獨立了。拿破崙戰爭後風起雲湧的歐洲革命也影響了帝國內部。1821年希臘爆發起義,俄國想借機干涉巴爾幹事務,但是英法聯合反對。最終三大國為了維持現有的狀態,向奧斯曼帝國施壓,要求停止鎮壓起義。還出動武裝力量威脅土耳其,在大國的支援下,1833年希臘獨立了。帝國損失了一大塊土地。

    不過這一時期土耳其還是有所作為的,因此也保住了帝國的一些基本權益。最典型的就是在兩次土埃戰爭中(奧斯曼與領地埃及的戰爭)它就充分利用英法俄的矛盾展開外交,由此保住了帝國的埃及。這也表明奧斯曼已經只能靠外交來維持帝國的完整了。

    這一點在1853年開始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尤其突出。土耳其利用英法對俄國的極大不滿直接把英法拉進了與俄國的戰爭中,最終俄國戰敗。土耳其沒有損失土地,並且還收回了之前俄國佔領的一些土地,英法也表示要維持土耳其的完整。

    這場戰爭是衰落的土耳其的一次迴光返照。之後的大悲劇就開始了。

    東方對於英國十分重要,而此時俄國依然控制者東地中海的航運。為此英國改變了對土耳其的態度,變成了“有限瓜分政策”。1878年,英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塞普勒斯條約》,塞普勒斯島割讓給了英國。

    1877年在俄國與土耳其的再次戰爭中,俄國逼迫土耳其簽訂了《聖斯蒂法諾條約》,根據這一條約,俄國基本上快控制和佔領了奧斯曼。英國、法國、奧匈帝國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因此歐洲大國們召開了柏林會議,重新解決奧斯曼的土地問題,由此拉開了瓜分奧斯曼的序幕。

    根據《柏林條約》,奧斯曼的保加利亞自治,名義上依然屬於奧斯曼、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和羅馬尼亞從奧土獨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亞被奧匈佔領,俄國得到卡爾斯、阿爾達漢和巴統以及南部比薩拉比亞,英國確認得到塞普勒斯,黑海海峽再次確立為自由航行的國際海峽,軍艦不得進入。

    隨著各大國紛紛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後,他們親自參與瓜分世界,已經衰落的土耳其帝國自然也在其中,難以擺脫歷史的宿命。

    1882年,鑑於埃及重要的戰略地位,英國直接出兵佔領了這塊名義上還再屬於奧斯曼的領土。法國於 1870 年吞併阿爾及利亞。1881年,法國也派兵直接佔領了突尼西亞,將這一地區直接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由此可見,到十九世紀的末期,奧斯曼已經不能再保證自己的完整了,大國開始親自幹預瓜分奧斯曼了。

    四、一戰前的奧斯曼,站錯隊,最終導致帝國滅亡

    英國得到埃及後,奧斯曼本身的完整對它來說已經完全不重要。此時的英俄、英德矛盾才是英國的重要關注點。法國也是如此,它本身已經佔領了北非一些關鍵地區,而且與俄國結盟後(1894)不可能為維護奧斯曼而得罪俄國。因此到了二十世紀後,徹底沒有人會在乎奧斯曼的生死了。這個帝國走向了滅亡的最後一程。

    面臨這樣的危機,奧斯曼認為英法已經不可靠了,而且還參與瓜分和佔領奧斯曼的土地。為了保證帝國的生存,奧斯曼決定投靠德國。然而正是這個戰略選擇導致了帝國滅亡。

    到了十九世紀後期以及二十世紀初,奧斯曼幾乎把自己全部交給了德國。政治上與德國結盟,站在三國同盟一邊敵視英法俄;經濟上,其國內的金融、建設和投資幾乎都來自德國。當時看來這是保住帝國正確的選擇,然而結果卻是帶來了滅頂之災。

    1911年,義大利這個歐洲的二流國家發動了對奧斯曼帝國的一次大打擊,意土戰爭爆發。英法雖然表面上譴責義大利,實際上是支援的。義大利憑藉一己之力打敗了奧斯曼。兩國簽訂了《洛桑條約》。根據條約,義大利獲得了奧斯曼帝國的北非領土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

    這次對奧斯曼帝國土地的瓜分,掀起了巨大的風波。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內部民族起義不斷。在一戰爆發前就出現了兩次巴爾幹戰爭,再一次打擊了這個帝國最後的力量。一戰爆發後,作為德國盟友的奧斯曼參加了對協約國的戰爭。結果是戰敗了,帝國被瓦解了。

    一戰後的1920年,協約國與奧斯曼蘇丹簽訂了《色佛爾條約》,規定:

    東色雷斯和愛琴海上部分島嶼割與希臘,土耳其承認亞美尼亞獨立,達達尼爾海峽由國際共管。土耳其放棄對巴勒斯坦、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和阿拉伯半島的一切權利,由英法瓜分。

    這個條約簡直是毀滅性的。如果按照這種瓜分法,土耳其將失去3/4的領土,只剩下安卡拉到黑海之間的一小塊貧瘠的土地了。

    不過就在這時,凱末爾領導的起義推翻了這個早該死亡的帝國政權,與協約國重新簽訂條約,也最終才有了今天的土耳其。不過帝國徹底瓦解了。

    在這數兩百多年的版圖縮小過程中。大致有三件事是最重要的。一個是早期俄國崛起過程中對奧斯曼帝國領土的瓜分。俄國也是在奧斯曼帝國解體過程中的最大因素。另外一個就是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對土耳其帝國的瓜分以及促使其領土的獨立。最後就是一戰後列強徹底把這個帝國瓦解了,只剩下今天的土耳其這個“繼承者”了。

    最後要說明的是,奧斯曼帝國的滅亡,起源於帝國內部的矛盾,加上歐洲大國的擴張侵略,最終走向歷史垃圾堆。

  • 7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要把這個問題有理有據的論述清楚,估計都可以出本“專著”了,還是上中下三冊的那種。這裡呢,就用舉例的方式,通俗的給大家說說,當年橫跨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是如何被一點點“瘦身”的。

    想當年,奧斯曼帝國的統治範圍,就是現在的西亞北非(中東)和東歐巴爾幹半島。很顯然,這些地區,至今仍然屬於全球最不“和諧”的動盪區域之一。

    這裡民族成分複雜,宗教互相敵對,前生今世好幾百年的恩恩怨怨,到現在都沒捋清楚,帝國本身的統治和維穩難度就很大。

    此情此景下,要完美實現什麼國家,民族宗教認同、文化認同,明顯就是非常高於生活的事兒。

    在帝國疆域內,基層群眾的民族宗教不團結,文化上互不相容;而統治層呢,皈依了伊斯蘭教的希臘裔上層,很快成為了主要官僚勢力,他們和從亞洲來的突厥貴族格格不入,互相拆臺好幾個世紀,一直到帝國嚥了氣才作罷。

    而且,兩幫官僚勢力的增減,還跟蘇丹後宮女人們的“宮鬥”息息相關。再加上17世紀開始,近衛軍逐漸膨脹的勢力,奧斯曼帝國的管理層,一直在鬥個不停。各種私人恩怨夾雜著政治集團的既得利益的內鬥,耽誤了整個帝國近代化的最佳時機。

    (《宏偉世紀》第一季許蕾姆、第二季柯塞姆,講的就是蘇丹的後宮女人們和蘇丹的官僚們聯手,一邊宮鬥,一邊“治國理政”的事兒)

    於是,我們看到:

    當歐洲人在奮力開闢新航路的時,奧斯曼帝國在內鬥;

    當歐洲人在腳踏實地的搞工業革命的時候,奧斯曼在內鬥;

    當歐洲人在探索近代化改革的時,奧斯曼還在內鬥。

    結果,等屢戰屢敗的奧斯曼帝國回過神來,準備效仿西方,抓緊追趕時,發現已經沒什麼機會了——老病的奧斯曼帝國和西方差的大多、太遠。

    好在歐洲國家在蠶食奧斯曼領土的議題上,總是很難保持步調一致,加上為了“自救”,帝國自上而下的各種近代化改革的“修修補補”,奧斯曼土耳其才勉強續命到了20世紀。

    接下來,咱們再說說,奧斯曼帝國領土縮水的最大“推手”——沙俄帝國。

    可以說,奧斯曼帝國和沙俄帝國之間的戰爭史,幾乎跟兩國的歷史一樣長,什麼國家仇、民族仇、宗教仇,算是一應俱全。

    尤其是從17世紀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開打的“克里米亞戰爭”,讓300多年來,俄羅斯越打越大;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卻被不斷“瘦身”,從550萬平方公里縮成了79萬平方公里。

    不誇張的說,這其中,一半的“功勞”,都得算到俄羅斯身上。

    想當年,在沙俄-奧斯曼帝國時代,兩國幾乎每隔十年,就得大戰一次,而雙方的前線——克里米亞地區,幾乎每年、甚至每月、每天都會發生擦槍走火的武裝衝突。

    在18世紀中後期爆發的三次俄土戰爭,沙俄帝國不僅搶到了亞速海,還順便收了突厥化了的蒙古人建立的克里米亞汗國(早前為奧斯曼帝國的藩屬國)。

    克里米亞汗國算是奧斯曼土耳其抵抗俄國向黑海擴張的前哨,它的滅亡,意味著黑海將不再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內海,也標誌著俄華人在黑海站穩了腳跟。

    自此之後,俄羅斯在黑海上的優勢,開始壓過了奧斯曼帝國,還逐漸把高加索地區劃歸進了自己的版圖之中,同時也給歐洲“列強”們,探明瞭對付土耳其人的套路,算是樹了個“典型”。

    同時,奧地利也開始從西北方向暢快的蠶食奧斯曼帝國。在和奧地利的交鋒中,土耳其人丟掉了匈牙利和貝爾格萊德以北的領土。在奧斯曼和沙俄、奧地利的數次大戰中,英法兩國雖說離得老遠,也不接壤,但可一直沒閒著,煽風點火,從中漁利的事兒,沒少幹,也順便撈到了不少好處,還能讓奧地利和沙俄與奧斯曼帝國的混戰中,多多損耗國力,兩敗俱傷。

    自1830年希臘獨立後,歐洲開啟了“組團”瓜分奧斯曼帝國的狂歡,“西亞病夫”的稱謂也由此而來。

    再往後,奧斯曼帝國疆域內的波斯灣、阿曼灣以及阿拉伯海沿岸等地區,相繼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這就是沙特、科威特、巴林、卡達、阿聯酋、阿曼這些海灣國家君主國的前身,還有塞普勒斯,也成為了英國在東地中海永不沉的戰艦;

    緊隨英國腳步,法國勢力隨即滲入到了現在的敘利亞、黎巴嫩、約旦等中東地區,播撒過不少法蘭西風情。同時,阿爾及利亞沿海地區、突尼西亞和摩洛哥等奧斯曼的北非領土,也先後被法國收入了囊中;

    還有剛剛擺脫了奧地利控制,實現了統一的義大利,更是趁火打劫,佔了北非沿岸的利比亞和羅德島周圍島嶼;甚至已經淪為歐洲二流國家的西班牙,也仗著自己的地理位置優勢,吞併了直布羅陀海峽,坐收著豐厚的過路費。

    到了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的北非領土,已經基本給丟乾淨了。

    緊接著,1912-1913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讓奧斯曼帝國幾乎喪失了除伊斯坦布林外的所有歐洲領土。若不是新獨立的巴爾幹各國及其背後大國們因為分贓不均,自己內部又打了起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恐怕伊斯坦布林都有被再重新叫回“君士坦丁堡”的風險,清真寺內,都有可能被立起十字架。

    絕境之中,奧斯曼帝國竟冒險下了更玩命的賭注,在隨後的一戰中,與同樣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和曾經的敵人,奧匈帝國結成了“同盟國”,打算靠著一場驚天動地的“世界大戰”,重塑帝國的“無限榮光”。

    只是,這個老大帝國在匆忙中,站錯了隊。最終,絕境之下,土耳其還算醒悟的及時,毅然選擇了“斷尾求生”——丟掉除伊斯坦布林外的歐洲所有領土和大量歐洲裔人口,掙扎著以共和國的形式,發起了較為徹底的世俗化、近代化改革,最終實現了成功“自救”。這就是現代土耳其共和國版圖的形成。

    想當年,14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在小亞細亞半島上輝煌崛起,而五個多世紀後,飽經榮辱滄桑的土耳其,竟又重回到了小亞細亞半島。冥冥之中,頗有些宿命的味道。

  • 8 # 跪射俑

    1299年,奧斯曼一世抓住塞爾柱羅姆素丹國處於分裂狀態的絕好機遇,擺脫自己的宗主宣佈獨立,開始在小亞細亞半島上攻城略地,六百年帝國曆史由此開啟。

    誕生在拜占庭與羅姆蘇丹之間的奧斯曼

    帝國建立後,發動了瘋狂的擴張,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奧斯曼帝國便控制了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的大片土地,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等地的統治者紛紛稱臣納貢。緊接著,奧斯曼人的兵鋒直指歐洲腹地,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歐洲聯軍被奧斯曼帝國輕易擊敗,整個歐洲都籠罩在奧斯曼人的恐怖陰影之中。

    1452年,拜占庭帝國僅剩孤城一座

    (威尼斯人也為自己曾經的短視付出了代價)

    經歷200多年的南征北戰,它從一個弱小、貧瘠的部落酋長國一躍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是這個東方帝國的高光時刻,標誌著它正式登上國際社會的舞臺。

    雄赳赳氣昂昂

    跨過馬爾馬拉

    16世紀中葉,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帝國達到極盛,控制著北非、小亞細亞、巴爾幹、高加索、兩河流域、東非、克里米亞等遼闊的土地,遠在東南亞和中亞的一些伊斯蘭和突厥政權也都向他表示臣服。

    就差臨門一腳揣進維也納

    當時帝華人口達到2000多萬,首都伊斯坦布林人口就超過50萬,規模比當時任何歐洲城市都大,讓西方人對蘇丹的生活羨慕不已,強大的軍事力量更是在世界上難遇對手。

    在越打越強的蘇丹親兵面前

    歐洲軍隊長期選擇瑟瑟發抖

    但1683年圍攻奧地利維也納的失敗標誌著帝國開始衰落,大片領土的喪失隨著《卡洛維茲條約》的簽訂拉開序幕,此後奧斯曼帝國基本停止了大規模的擴張,開始無奈的“坐享其成”,土地面積不斷縮小,國力不斷衰弱。最後和清王朝一樣,淪為了列強隨意宰割的肥羊,被稱為“西亞病夫”。

    要想從多瑙河流域的巴爾幹部分進入廣闊的中西歐

    必須撞開堅固的維也納大門

    但就是這樣奧斯曼帝國卻未認慫,仍然到處參加戰爭,和俄國就打了十幾場大仗。敵不過近代化歐洲列強衝擊的奧斯曼帝國,最終在一戰中敗給協約國並事實分裂,只留下土耳其在小亞細亞半島苟延殘喘。

    如果不是有國父凱末爾扭轉局勢

    即使是殘存的小亞細亞半島

    也要被大卸八塊

    被內部打破的堡壘

    所有堅固的碉堡都是從內部被打破的,奧斯曼帝國的崩潰根本,也來自內部的裂解。

    從1566年蘇萊曼大帝開始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在位的17位素丹大多昏庸無能、無所作為,每個人在位時間平均只有13年。如此頻繁地更換領導人,對統合國內力量沒有任何好處,而這種多民族大帝國一旦統御力不足,往往開啟地方擁兵自重-對中央認同感逐步削弱的惡性迴圈。

    這是一個典型的帝國模式

    透過核心區來控制更遙遠分散的領地

    但一旦心臟的能力減弱

    收縮與衰弱就會形成自我迴圈

    這一現象還要追溯到帝國的繼承製度。

    奧斯曼帝國建立之初設定的王位傳遞制度繼承了突厥人的傳統:在位的素丹給每個兒子分配一個地方,透過讓其擔任地方軍政長官的方式,來鍛鍊治國理政的才能,在素丹死後最先到達首都的王子將成為新王。至於中間產生什麼埋伏攔截、兄弟殘殺,也都是考核的一部分,保證唯有情報、武力、人望俱佳的王子才能登上大位。

    但這項充滿野性的制度在實際操作中卻逐漸變質。老素丹常存私心,往往將離首都近的土地分給自己喜歡的王子,影響了競爭的公平性。而王子們也有對策,以在朝中安插內線的方式,來提前獲得素丹即將去世的訊息,自然引起了“朋黨之爭”和賄賂腐敗。原本只針對其他繼承人的攔截鬥爭烈度也越來越高,往往演變成兩個領地間合法的內戰,莫名地消耗了帝國國力。

    後來,繼承製度甚至乾脆回到部落時代的習慣法“卡農繼承”,即殺光兄弟姐妹,確保權力獨尊。1593年穆罕穆德三世就殺光19個兄弟,以至於一個新素丹即位的首要任務便是立即殺光兄弟們,真是“最苦帝王家”。

    穆罕默德三世

    登位時將十六個弟弟處以絞刑

    後來的素丹們也發現手足相殘太糟糕,規定用軟禁替代殺光。但試想一下,長期被軟禁生活的“囚籠”素丹兄弟一旦因為在位素丹暴斃絕嗣而登上王位,何來治國經驗和充足精力?國賴長君指望不上,處理國內外複雜的鬥爭局面也就蠢招頻出了。

    另一方面,素丹無能也釋放了上層社會對權力的爭奪。

    宰相“維奇爾”和後宮的權力快速膨脹,頂級官僚和外戚得以架空素丹為家族牟利,進一步動搖素丹本人的權威,讓宮廷統治階級變成內鬥內行外戰外行的腐敗群體,對管理龐大的帝國越來越力不從心。

    歐洲人眼中的奧斯曼宮廷

    主要還是羨慕其巨大的財富

    上樑不正下樑歪,帝國建立初期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加齊傳統演變為權力場的金錢賄賂;當初開創性地從基督徒中選擇幼兒培養成穆斯林禁衛軍的耶尼切裡制度也變成了軍隊系統子承父業、代代腐敗的制度(帝國後期的耶尼切裡也可以結婚生子了);基層官僚系統貪腐蔓延,人浮於事;連伊斯蘭教烏里瑪階層(高階宗教學者)也受到腐敗干擾,一些不學無術之輩出錢買官賣官,甚至動搖了帝國內部的民眾信仰基礎。

    內憂外患來不及逃

    政治層面一片混亂的同時,民間的經濟基礎也在發生鉅變,素丹能夠調動的國家資源越來越少,甚至失去了很多地區的實際控制權。

    起初,素丹以采邑支付軍餉來維持武力。但采邑主的權力隨著中央內鬥的展開而不斷鑽法律空子日漸變大,不斷將國家的采邑封地當作謀取私利的“納稅農場”。采邑地的私有化之後,錢都進入了領主的口袋,原本應該上繳國家的軍費則能省則省。拿不到軍餉的騎士們也不傻,當徵召令下達時,能不去就不去報到,導致奧斯曼軍隊缺額嚴重。

    地方勢力自主權的增大也使領主們能夠輕而易舉地向素丹的權威進行挑戰。到18世紀,帝國中央政府越發無力制衡地方領主的勢力,給出了更多地區自治權。然而這並沒有讓領主們感恩戴德,反而越發收不上來錢,肯為帝國出錢出力的人越來越少。軍隊的戰鬥力如此堪憂,奧斯曼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雄風,連一場對外戰爭也負擔不起了。

    以葡萄牙為先驅的歐洲國家

    透過大航海繞過奧斯曼帝國的貿易壟斷

    也是對帝國收入的沉重打擊

    奧斯曼帝國本就是以武力強行拼湊的概念,壓制各地方土著政權靠的就是武力,並且往往需要依靠繼續對外擴張獲得資源增量以安撫被征服民族。一旦軍力鬆弛,非但擴張的腳步要停下,連維持在外國對手面前守住現有領土也很難做到了。那些被拼湊起來的阿拉伯半島、埃及、伊拉克、敘利亞乃至北非等地區的反抗意識就會覺醒,帝國也就時日無多了。

    只能坐看自己的外圍省份一個接一個淪陷

    反觀同時期的歐洲,英國、法國、荷蘭等一系列民族國家相繼誕生,不僅在大航海時代完成了殖民地和原始財富的積累,也建立了強烈的民族認同,讓軍隊計程車氣有了保障。結合強大的軍事科技,反轉了兩者的角色。

    歐洲人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殖民帝國模式

    其所需要的組織技術、軍事科技、經濟模式

    已經比曾經的舊大陸軍事帝國要複雜得多

    (下圖1915年大英帝國,奧斯曼已臨近末日)

    17世紀,奧斯曼帝國還是各國宮廷刻意結交的重要力量,而到19世紀,卻被普遍看作“西亞病夫”,除了素丹皇宮裡的東方式生活情調仍然引人遐想以外,已經沒有人拿它當一個有力的對手了。

    可輸出的已經不多了....

    面對國際形勢的逆轉和領土的不斷喪失,有識之士也認識到變革的重要性。但無論是18世紀末謝里姆三世的改革,19世紀30年代馬哈茂德二世的改革,還是19世紀70年代的“坦齊馬特”改革,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積重難返的社會矛盾,只是給衰落的帝國續了命。

    馬哈茂德二世試圖重振奧斯曼

    但最終失敗

    況且,多數改革措施是在西方持續的軍事壓力之下被迫進行的,部分內容也是以滿足上層集團的個人私利為前提的,大多數有識之士所希望的變革也只是回到嚴格的伊斯蘭傳統中去,恢復帝國建立初期純潔的“加齊”精神,這也註定了改革日後的悲劇結果。

    中世紀帝國強行要適應民族國家時代

    很難

    1908年,鏽跡斑斑的帝國官方已放棄治療,只躺在曾經虛假的輝煌之上,用傳統構建起變革的屏障,最終被歷史所淘汰。

    1914年,內外交困的帝國企圖抓住德國的臂膀參加一戰賭上一把,但羸弱不堪的國力帶給它的只能是毀滅。一戰後簽訂的《色佛爾條約》確立了帝國的分裂,在廢墟上建立起40個新的國家,在巴爾幹到中東引發了新一波的紛爭。

    帝國分家無窮盡也....

    1922年11月1日,素丹制被廢除,帝國也正式滅亡,隨後土耳其新成立的凱末爾政府也被1923年《洛桑條約》所承認。而土耳其這一次開對了車,把希望寄託在吸收西方先進文化上,走上了現代化之路。

  • 9 # 舊時樓臺月

    導語: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誕生於公元1299年,滅亡於公元1922年。這個帝國最開始只是那託利亞高原上的一個西亞小國,但是後來這個國家卻發展成為橫跨三大洲的大帝國,並且對當時的東西方文明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政權之一,這個帝國本身就是一個“神話”,它與亞洲的大明帝國同時崛起 最終卻與大清帝國同時終結。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極盛時期版圖曾橫跨亞非歐三大洲,但是凡事盛極必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經由一代代皇帝的努力才變得如此龐大,它的衰落滅亡也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這個過程持續了一百多年。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龐大的版圖在這一百多年間逐漸縮小,進入近代化社會後,這個曾經的霸主便因為內部的民族矛盾和外部歐洲列強的進攻走向了衰落,領土也大片喪失,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奧斯曼帝國的最終縮小到現在這樣。

    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內部逐漸腐化、處於停滯狀態

    (1)滯止的改革使帝國失去了許多屬地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版圖的縮小早就已經開始,在帝國的強盛時期,統治者一直忙於對外擴張侵佔領土。帝國軍隊在公元17世紀以後在歐洲就一直處於守勢,沙皇俄國持續不斷的針對不斷削弱帝國的實力,其他民族脫離帝國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這直接導致了奧斯曼帝國中央政府內部的衰弱,中央的衰弱使得地方實力派力量不斷增強。

    為了挽回帝國江河日下的頹勢,奧斯曼的統治者也渴望改變。到了蘇丹塞利姆三世統治時期,為了使國家富強,他最先嚐試了歐洲化的軍事改革,但是改革損害了土耳其禁衛軍的利益,因此最終被推翻;後來繼任的馬哈茂德二世繼續著進行這項改革,儘管他完成了蘇丹塞利姆三世所沒有完成的,他成功地解散了土耳其的禁衛軍,並且開始組建西式軍隊。但是由於改革遠遠超出了帝國所能承受的範圍,因此引起幾乎農民、軍隊、教士階層等所有階層的不滿,專制統治隨著群眾的不滿迴歸,改革成果最終化為了烏有。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因此進入了滯止期,國力大不如前,帝國管理下的許多巴爾幹地區的屬地便被奧地利帝國佔領,而且名義上由土耳其的管理的埃及、的黎波里塔尼亞、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實際上已經獲得了獨立,在後來更是淪為了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的殖民地。18世紀後,由於奧斯曼帝國衰落,國家自顧不暇,中央政府便給予地方統治者及領導不同程度的地區自治。

    (2)對農民掠奪式的收入激發了群眾的不滿

    在這樣典型的封建君主制國家裡,農民是稅收的主要繳納者,而為了維持統治現狀和帝國不斷對外擴張過程中產生的龐大軍費支出,統治者只能無限制地壓榨農民,掠奪他們工商業成果,最終導致工商業起步十分艱難,農民被束縛於土地之上,國家經濟缺乏活力。

    (3)統治階級腐敗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內部的權力鬥爭非常激烈,統治階級忙於內部爭鬥,對於其他事物自顧不暇,並且在爭鬥中被利慾薰心,最終拋棄了祖先倡導的節儉之風,變得十分奢華腐敗,浪費百姓心血,統治階級內部極其腐敗。

    (4)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內部近衛軍的變質

    奧斯曼帝國的近衛軍是帝國境內一支非常精銳的軍隊,在建立初期是由從各地選拔的男童從小訓練組成,經過不斷的訓練與戰爭,這支軍隊將會成為奧斯曼帝國最精銳的部隊,並服從服務於統治者。但是後來近衛軍的選拔卻逐漸變成了世襲式,實力不斷削弱,精銳不斷減少,濫竽充數這不斷增多,最終成為了一個干涉帝國內部政治的利益集團。

    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落後於歷史潮流,並被其他國家瓦解

    (1)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事實力不斷削弱

    1571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敗給了天主教聯合軍隊,自此奧斯曼帝國就不斷地打敗戰,在歐洲也採取了守勢 。沙俄則在17世紀將奧斯曼帝國的實力削弱大半,沙皇俄國崛起後與其他無異,一直致力於對外擴張,此時版圖依舊龐大但國力卻減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則成了沙俄的目標。

    歐洲許多國家在公元17世紀前期就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改革,沙俄也不例外,而奧斯曼的軍隊軍隊卻一直沉迷在往日的輝煌中不能自拔,他們拒絕改革,停滯的改革將使他們徹底落後於世界潮流,奧斯曼的軍隊自然不是經過改革後的沙俄軍隊的對手。沙俄與奧斯曼的戰爭持續了將近二百多年,奧斯曼也因為戰敗損失了大量的領土。

    (2)新航路的開闢減少了奧斯曼的經濟收入

    新航路開闢之前,東西方貿易主要依據地中海進行,但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強大以後卻控制了東地中海這一地區,使東西方貿易的商路受阻,奧斯曼從中獲取鉅額利益,但最終奧斯曼也因此其他國家的反撲滅亡。

    為了與東方進行貿易,其他歐洲國家紛紛尋求新的商路,這最終推動了新航路的開闢。新航路的開闢對奧斯曼來說是一劑慢性的毒藥,不僅削弱了奧斯曼的經濟來源,同時由於南美洲的白銀的大量湧入,導致歐洲的貨幣貶值,物價也因此飛漲,奧斯曼也受到了影響。

    (3)民族主義的興起推動了許多國家的獨立

    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思潮興起,當民族主義思潮傳入奧斯曼帝國後,帝國境內的各個民族原本就心有不滿,在思潮的鼓動下紛紛起義尋求獨立。

    民族主義的興起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敲響了最後的喪鐘,帝國長期以來不思變革的錯誤的民族和國家政策使得國家無力應對受民族主義鼓動想要獨立地位的各個民族。英、法等國虎視眈眈,直接干預帝國內政,沙俄則利用東正教對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東正教徒與斯拉夫人施加影響,高舉民族主義大旗,內憂外患之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最終迎來了衰落。

    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自身軍事實力的衰退以及與歐洲列強在接連的戰爭中不斷的戰敗導致各地的總督都先後宣佈“自治”,割據一方,脫離帝國的統治,名義上這些地區還在奧斯曼帝國境內,屬於帝國統治,但是實際上這些地區已經成了半獨立王國,後來更是宣佈成為獨立國家。

    總結: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版圖的縮小與帝國的衰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其中既有奧斯曼帝國內部自身腐化,不思變革最終處於停滯狀態的原因,也有許多封建君主制國家掠奪農民收入與成果的通病,更有進入近代化社會後,奧斯曼帝國落後於世界潮流,軍事實力削弱,民族主義思潮興起的原因。

  • 10 #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衰600年堪稱奇蹟,其衰落亦是漫長過程。

    土耳其人遠祖是居於阿姆河流域(花刺子模地區)的突厥遊牧部落,後在成吉思汗子孫蒙古鐵蹄驅趕下,土耳其祖先由中亞遷居小亞細亞半島,也就是如今土耳其基本盤安納托利亞半島,依附塞爾柱羅姆蘇丹國定居。

    1299年,奧斯曼一世趁著塞爾柱羅姆蘇丹國分裂,獨立建國,奧斯曼帝國雛形初現。

    奧斯曼早期十世蘇丹英明睿智,不斷鞏固擴大疆域。1453年,奧斯曼在穆罕默德二世蘇丹帶領下,攻下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隨之定都於此,並改名伊斯坦布林,拉開奧斯曼後續擴張亞非歐序幕。

    十六世紀中葉,奧斯曼在蘇萊曼蘇丹帶領下,國土面積達到鼎盛時期,西起摩洛哥東至伊拉克,北達克裡米亞南到亞丁灣。簡單說奧斯曼囊括整個巴爾幹半島、中東以及北非大部分地區,妥妥的橫跨歐亞非超大帝國。

    可是盛極必衰,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興起,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英、法以及沙俄帝國迅速崛起,向奧斯曼帝國發起挑戰。

    1676年~1878年,沙俄與奧斯曼死磕200年,沙俄在十次俄土戰爭先敗後勝,尤其葉卡捷琳娜大EMGRAND EC7奪黑海咽喉克里米亞,自此沙俄全面打壓奧斯曼勢頭,又奪取摩爾達維亞和高加索地區。

    1832年,伴隨著希臘獨立,拉開了奧斯曼成為西亞病夫,被歐洲列強瓜分之路。

    英、法等國先向奧斯曼北非領地下手,隨後又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強迫奧斯曼同意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與黑山獨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劃歸奧匈帝國管理。

    腐朽的奧斯曼帝國被一塊塊割裂再無還手之力。1912年,希臘聯合塞爾維亞等國挑起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將奧斯曼帝國趕出巴爾幹半島,僅剩伊斯坦布林周邊的歐洲土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扣留奧斯曼在建兩艘軍艦,迫使奧斯曼站錯隊加入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4年戰爭中奧斯曼又丟掉了伊拉克、外約旦(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等中東地區,只剩下了土耳其本土地區。

    1918年,奧斯曼與協約國簽署《色佛爾協議》,可是希臘卻趁人不備繼續侵蝕土耳其領土,欲打造以伊斯坦布林為首都,以雅典為經濟中心的拜占庭帝國模式。

    奧斯曼瀕臨崩潰,幸得民族英雄凱末爾力挽狂瀾率軍奮力抗爭,而希臘國王亞歷山大又因被猴咬傷患敗血病而亡,由此希臘前功盡棄所得領土盡失,凱末爾保住了安納托利亞半島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

    可希臘畢竟屬於協約國勝利一方,遂在取代《色佛爾協議》的《洛桑協議》中,規定愛琴海的所有群島主權均歸屬於希臘所有,只是伊斯坦布林所在色雷斯省以法理形式留在了土耳其。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由盛而衰歷時600多年,由橫跨亞非歐的最後帝國,淪落到只剩位於亞洲的安納托利亞半島基本盤,以及伊斯坦布林周邊的零星歐洲土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5歲一事無成,你們是怎樣突破這個年齡界限重新規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