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喵個不停

    如果把成群野貓放在非洲草原,能否活下去呢?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有意思了,活是當然能活的了,別說是一群野貓放在非洲大草原上能不能活了,原本非洲大草原上就有很多貓科動物啊。而且非洲大草原上就兩種食肉動物,一個是犬科動物一個是貓科動物。

    非洲大草原上的野貓主要有三個分支,一種是東野貓一種是南部野貓另一種是亞洲野貓。再者說了,現在的家貓最早就是從這非洲大草原上的野貓訓化過來的。野貓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不是在正常不過的了嗎。

    在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問題,要說這非洲草原上的野貓生存能力是非常強的,如果說這群野貓要是普通的野貓扔在非洲草原上是沒辦法生存的,基本都是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了,只有非洲當地的野貓才能夠非常快的適應當地的環境。

    主要是因為非洲草原還是非常乾旱的,而非洲野貓是很少喝水的,透過捕殺的獵物來攝取營養和水分,並且非洲野貓的繁殖能力非常強大,在非洲大草原上生存了這麼久依然沒有滅絕的風險。

  • 2 # 鍾銘聊科學

    其實非洲存在著野貓,早在13萬年前,就有一小部分貓從野貓中分離出來,演化成為了非洲野貓,並且一直生活至今,所以野貓在非洲草原上是可以活下去的。

    那如果把中國境內的土生小貓放到非洲去,它們是否會活下來呢?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當生物遠離棲息地並換一個新的環境是否能夠存活下去。其實能夠存活的關鍵因素要看這三個方面:能量、天敵、環境。

    如果滿足了這三個方面,那麼該生物就可以在這裡生活,並且生活的很好;如果沒有滿足這三個方面,那麼該生物將會被淘汰。

    能量因素

    雖然非洲氣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但是小型哺乳動物幾乎不會在旱季遷移,對於野貓來說能量比較穩定。

    但是,中國野貓想要在非洲長久的生存下去,需要與非洲野貓展開能量競爭,非洲野貓的體型和中國野貓差不多大,但它們野外生存經驗更豐富,很可能會比中國野貓更容易尋找到獵物。

    除此之外,一些大型食肉鳥類、蛇等生物也和它們存在部分能量競爭,由此可見中國野貓想要在非洲草原生活下去困難重重。

    天敵因素

    貓的天敵比較少,但非洲草原上剛好存在,一些大型食肉鳥類不僅和它們存在能量競爭,還直接威脅著它們的數量。

    比如:非洲鷹鵰,它們不僅捕獵野兔、野雞和齧齒類動物,也捕獲貓,偶爾還吃小鳥和魚。因此即使野貓可以在非洲生活下來,也不會成為入侵生物。

    但在澳洲地區野貓成為了入侵生物,因為野貓的存在,導致當地鳥類數量急劇減少,甚至有些鳥類面臨滅絕危機。

    之所以貓咪會登陸澳洲,有一部分和澳洲野兔有關。由於澳洲地區野兔氾濫,有人試圖透過引進野貓來消滅野兔,然而野貓對行動敏捷,奔跑速度快的兔子並不感興趣,反而去吃當地笨拙的鳥類。

    環境因素

    一旦某個生物離開自己的棲息地之後,會面臨的是當地的環境制約,比如:生活在溫暖地區的蛇無法在寒冷的地區生活;生活在北極的熊在環境較熱的地區也表現出異常反應。

    目前來看,貓的適應能力很強,除了極寒之地,全世界幾乎有貓的分佈,因此貓即使在非洲也可以生存的很好。

    生物入侵

    其實,無論是哪種貓被放在非洲草原,都不會對非洲草原產生太大的影響,這是因為非洲生態鏈中本來就有貓。

    生物入侵是指原本該地沒有該生物的生態位,當該生物突然闖入這個生態鏈時,如果能夠適應環境、並且沒有天敵影響,那麼它會對該地的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比如:野兔在中國受猞猁、老鷹等天敵的影響,數量沒有太大變化,但由於澳洲缺乏野兔的天敵,再加上野兔能夠適應澳洲的環境,所以野兔在澳洲地區才會數量失控,成為入侵生物。

    但如果是澳洲的考拉到了中國,則夠不成入侵生物。首先是因為考拉只吃桉樹葉子,而中國桉樹林較少,所以考拉的能量來源會受到限制,一旦考拉數量達到桉樹林能夠承載的數量,該地區的考拉就會面臨食物競爭,競爭失敗的生物很可能會因此死亡。

    再加上考拉行動速度較慢,很容易被大型食肉動物捕食,比如:狼。這意味著考拉的數量不僅受能量制約,還受天敵制約。因此考拉即使離開原生態鏈,也不會對其他地區環境產生威脅。

    類似於考拉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所以,並不是只要生物離開原食物鏈,就會成為生物入侵品種。

    總結

    判斷生物在一個陌生環境能夠存活下來,只要判斷當地有沒有它們的食物、天敵、以及當地環境能夠適宜該生物生存。

  • 3 # 會講故事的外星人

    如果把成群野貓放在非洲草原,能否活下去呢?

    “貓”是個大家族

    亞洲野貓和非洲野貓是家貓的祖先,在農村許多家貓依然保持著“半野生”狀態,每當春天來臨,主動尋找雄性野貓,生兒育女。

    野貓和家貓之間界限很模糊,野貓會偶爾出現在人類社會,和家貓的體型非常接近,難以辨別。

    亞洲野貓棲息沙漠、灌叢、草原甚至是人類的後花園,每在春天發生類似嬰兒的叫聲。

    非洲野貓棲息在草原、灌木叢,藉助低矮的灌木遮掩身形,偷襲野兔。

    它們適應環境能力較強,所以全世界都有它們的足跡(除南北極)。

    如果把成群的野貓放置在非洲草原,能活下去嗎?

    答案是能夠存活下去,非洲草原和地灌木叢中有野貓的身影。

    生物生存三要素:食物、天敵、環境

    生物的生存主要是看食物、天敵和環境,非洲是熱帶草原性氣候,有明顯的乾季和溼季之分,通常是乾季要多於溼季,乾季過長甚至可能引起蝗災。

    野貓是喜歡偏向乾燥的環境,身體背部呈現淡沙黃色至淺黃色毛,至於氣候環境對於野貓基本沒有影響,畢竟它們對於環境的要求並不高。

    所以只需要看食物和天敵是否滿足需求。

    非洲野貓的獵物主要是齧齒動物,昆蟲和鳥類,如蜥蜴、蛇、兔子、鳥、魚、螞蚱等等。

    亞洲野貓的主要獵物是鼠類、兔子、麻雀等等。

    亞非野貓在食物和生活習慣上具有相似性,擅於攀爬,潛行接近獵物,看準時機一撲而上,所以亞洲野貓到非洲,很快便能適應當地的環境,並且獲取食物。

    至於最後一點野貓的天敵,在非洲大草原上,野貓的天敵是真的不少,大型鷹科類、鬣狗群、野狗群。

    基本處於四處環敵的狀態,但不意味著亞洲野貓就會處於陷入”種族危機“,前文說了,亞非野貓在生活習慣上有著相似性,初入非領地是不可以進入,怎洲的野貓肯定是需要短時間的適應階段,在此階段可能會有一批野貓被淘汰,但剩下的野貓就清楚哪些麼躲避天敵。

    貓科動物在大自然的佔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作為老虎的“師傅”,野貓卻是一直在走下坡路。

    野貓的威脅不是來自於外部,而是是來自於內部,它們奉行“一夫一妻”制,一隻雌性和一隻雄性組成家庭。

    家庭成員組成的來歷是比較“駁雜不一”,可能其中另一半是家貓,野貓和家貓之間的雜交使得本來就較弱的種族,整體更趨於弱勢。

    而且野貓是獨居動物,一群野貓和一隻野貓是沒有太大區別,大量的野貓反而會因為食物、配偶等因素,導致數量下降至某個飽和點。

    總而言之,亞洲野貓和非洲野貓書是大道同源,殊途同歸,成群的亞洲野貓在非洲能存活。

  • 4 # BDFG

    雖說現在的寵物貓已經喪失了大部分野性,但是貓科動物相比犬科動物更能適應環境,如題把一群貓放到非洲草原肯定是有一部分能活下來的並且會恢復野性進行繁衍

  • 5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非洲是貓科動物的天堂,這裡分佈著大小十種貓科動物。非洲野貓是原產於非洲、西亞和中亞、印度北部和中國西部的野貓物種。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地位最不受關注的是貓科動物,在評估時,該物種還將非洲野貓列為一個亞種。所以不用將成群野貓放到非洲大草原,這裡的野貓夠多了。

    遺傳研究的結果表明,非洲野貓大約在173000年前分化成三個分支,即近東野貓、南部非洲野貓和亞洲野貓。大約一萬年前,非洲野貓在近東首次被馴化,是家貓的祖先。在塞普勒斯,一隻非洲野貓被發現在新石器時代前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區希盧羅坎博斯的一個墓地裡,旁邊有一具人類骨骼。據估計,這些墳墓是大約9500年前由新石器時代的農民建造的,是已知的人類和貓之間密切聯絡的最早證據。它們的接近表明貓可能已經被馴服或馴養。家貓和非洲野貓之間的交叉在今天仍然很常見。

    非洲野貓的皮毛呈淺沙灰色,有時呈淡黃色或紅色,但腹部和喉部幾乎發白。耳朵有小簇,紅色到灰色,耳廓周圍有長長的淺黃色毛髮。臉部周圍的條紋是深赭色到黑色的:兩條在臉頰上水平延伸,從眼睛的外角到下巴,一條從眼睛的內角到鼻孔,四到六條穿過喉嚨。前腿周圍有兩個黑色的環,後腿有條紋。背部有一條深色條紋,側翼較淺。側面的淺垂直條紋通常會溶解成斑點。尾巴末端有兩到三個黑色的環,非洲野貓腳下面是深棕色到黑色。

    它與歐洲野貓的不同之處在於頸背和肩膀上不顯眼的條紋,脊柱上輪廓不太清晰的條紋和細長的尾巴,尾巴呈圓柱形,不太濃密,更尖。耳朵通常頂端有一小簇毛。它的皮毛比歐洲野貓短,而且小得多。

    北非雄性野貓的皮毛從頭到腳長47-59.7釐米,尾巴長26.7-36.8釐米。雌性野貓的面板長40.6-55.8釐米,尾巴長24.1-33.7釐米。葉門的雄性野貓頭身長度為46-57釐米,尾巴長25-32釐米。雌性稍小一些,頭到身體長度為50-51釐米,尾巴長25-28釐米。雌性和雄性的體重都在3.2-4.5公斤之間。

    非洲野貓出現在北非,阿拉伯半島周邊,中東到裡海。在非洲,從摩洛哥到埃及,居住在從茅利塔尼亞到非洲之角的西非大草原上,包括索馬利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吉布地和蘇丹,向南到南非。它居住在各種各樣的棲息地,尤其是在丘陵和山地。但是在撒哈拉這樣的沙漠中,它的密度要低得多。

    非洲野貓主要在夜間活動,尋找獵物。它們的聽力非常好,能夠精確地定位獵物。它們耐心地向前爬行,利用植被來躲避獵物。它們很少喝水,主要捕食老鼠、鳥類、爬行動物和昆蟲。

    當遇到危險時,非洲野貓會豎起毛,讓自己看起來更大,以此來恐嚇它的對手。白天它通常藏在灌木叢中,有時在陰天它也很活躍。一隻雄性的領地與最多三隻雌性的領地重疊。

    在西非,非洲野貓捕食老鼠、沙鼠、野兔、中小型鳥類,包括鷓鴣和蜥蜴。在南部非洲,野貓的體型比較大,未成年羚羊和家畜,如羊羔,甚至小孩,偶爾會成為攻擊目標。

    雌性非洲野貓一般在雨季生下一到三隻小貓。非洲野貓經常在地下的洞穴中休息和分娩。妊娠期持續56至69天。小貓剛出生時不會睜眼,需要母親的照顧。它們和母親呆在一起五到六個月,六個月後就能生育了。

    已經發現家貓可以作為野貓的代孕母親。這兩個物種有許多相似之處,非洲野貓的生殖能力比較強,分佈在非洲許多地方,暫時沒有滅絕的危險。如果是將普通流浪貓放到非洲大草原,只會淪為其他肉食動物的食物。如果是非洲野貓,會很快適應這裡的環境。

  • 6 # 山人176787119

    貓的野外生存能力很強,就算我們現在養的家貓拿一批去非洲放生起碼有一半以上可以成活,非洲有很多小動物可供貓捕食,成活不是問題,就怕在非洲氾濫成災。

  • 7 # 迴歸自然58901924757

    貓的生存能力很強,但是到了非洲草原還是很難活下來,它的主要天敵是花豹,獵豹,野狗,鬣狗,要是它平時休息待在樹上還有機會活下來,不過非常艱難

  • 8 # 百科千尋君

    完全能。▲亞非野貓

    野貓,在生物學上指的是一種小型野生貓科動物,之前將其劃分為亞洲野貓、非洲野貓、歐洲野貓三個亞群,2017年IUCN貓科專家將其修訂為亞非野貓和歐洲野貓兩個物種。非洲野貓與亞洲野貓沒有地理隔閡,基因交流頻繁,因此被劃為一個物種,歐洲野貓由於受到高加索山脈的阻隔,與亞非野貓產生了些許差異,所以單獨列為一個物種。我們平時所說的“野貓”實際上是指流浪的家貓,它不算真正的野生動物,只能算是流浪貓。家貓的祖先就是亞非野貓,約在一萬年之前在地中海東部的新月沃地被早期人類馴化。很多人認為貓的野性和捕食能力很強,沒有被人類真正的馴化,這純屬無稽之談。人類馴化貓的目的就是用來抓老鼠,當然需要貓保持足夠的野性和捕食能力。亞非野貓在非洲大陸上生活了上百萬年的時間,已經完全適應了非洲的環境。流浪貓的捕食能力沒有喪失,在非洲草原上完全能夠存活下來,流浪貓與亞非野貓不存在任何生殖隔離,基本上就是同一個物種,流浪貓在非洲與野貓結合,其後代基本上就是野貓了。亞非野貓在非洲大陸上雖然生活了上百萬年,但活得並不輕鬆。主要原因在於體型太小,在猛獸如雲的非洲大草原上時常遭到其他食肉動物的捕殺,亞非野貓最主要的敵害就是花豹、獰貓、藪貓、胡狼等。花豹體型優勢太大,奔跑速度快,動作敏捷,爬樹能力強,野貓一旦被花豹盯上很難逃脫。胡狼的體型大於野貓,亞非野貓3-6.5千克,黑背胡狼7-13.5千克,胡狼的體型是野貓的兩倍,而且胡狼時常成雙出沒。但兩者體型相當時胡狼很難殺死野貓。儘管野貓在非洲擁有眾多敵害,但它還是頑強的生存了下來,因此,流浪貓也可以做到。

  • 9 # 沒法用暱稱

    非洲有本地的野貓類動物,但並不出名。再從外面運一些過去,估計有一些能生存下來,但也要和本地貓類一樣,在夾縫裡生存

  • 10 # 老饅頭簸箕

    家貓本來就是七千年前古埃及人馴化的吧,你認為埃及是什麼洲?

    只不過家貓的祖先是生活在沙漠地帶,你弄去非洲中部的大草原估計也不太好混。

  • 11 # 使用者4263073231975

    記得有一次紀錄片科學家將人工養的兩隻獵豹放回非洲草原。其中一隻去咬那個食蟻獸,立馬中了脊椎病毒。癱在地上不能動了,它的兄弟過去咬死了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全明星票選即將開啟,今年還會出現威少的身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