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風漸起
-
2 # 百勝軍節度使
傳國玉璽就是之前的和氏璧,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用和氏璧做了傳國玉璽,並叫丞相李斯書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四字,成為中國古代皇權的象徵。秦二世而亡,秦王子嬰脖子上掛著傳國玉璽向劉邦投降,玉璽就到了劉邦手裡。
而傳國玉璽本來是遍體通透,但是,一次意外它成為“金鑲玉”——但這次意外再次向所有人證明了它的尊貴。
當派手下安陽侯王舜向自己的親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取傳國玉璽時,老太太大怒,將玉璽扔向金柱,使得傳國玉璽磕掉了一個角。但是這並不影響傳國玉璽的價值,王莽將其鑲上了金邊。東漢劉秀推翻王莽,玉璽又回到劉家手裡。
而東漢末年,玉璽被率先進入洛陽皇宮的孫堅發現,他,以為天命在他身上,於是偷偷帶著玉璽想回老家。但可惜得玉璽未必得天下,孫堅卻死於刀箭之下。相反的,當兒子孫策把這塊玉璽獻給袁術後,卻獲得了不小的發展。袁術敗亡後,玉璽就回到了東漢朝廷手上。漢獻帝禪讓給了曹丕,玉璽到了魏國手上。
之後,三國一統於晉,晉又分西東。中原大亂,“城頭變幻大王旗,唯一不變是玉璽!”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更為了宣傳自己的“神性”,石勒在玉璽右側加刻“天命石氏”——他們姓石,得到寶石,以後天命不絕。沒想到僅僅過了十幾年,玉璽隨著後趙的滅國傳到冉魏手中。
後冉魏又乞兵東晉,用玉璽換,沒想到傳國璽竟為晉將領騙走,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就這樣,傳國玉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等到隋一統華夏,傳國玉璽又被收入隋宮。
隋大業(公元618年)年間,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揚州),隋亡。傳國璽又被蕭後攜帶遁入漠北突厥。
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傳國璽歸於李唐,那位大名鼎鼎的唐太宗照樣龍顏大悅。
唐末,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
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公元939年,後晉石敬瑭引契丹軍包圍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從此,真的傳國璽就此失蹤。
所以沒有傳國玉璽的大一統王朝有宋,元,明,清四朝。
-
3 # 三豐讀歷史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最初用藍田玉鐫刻而成,並不是和氏璧製成的。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 正統合法”之信物,是歷代帝王的正統憑證。
一:傳過璽的歷史:
經過魏、西晉、前趙、冉魏、東晉、宋、南齊、梁、北齊、北周、隋朝,傳到唐朝,至五代後梁、後唐時失去蹤影。
二、傳國璽到底摔破了嗎?
從東漢衛宏的記載來看,他提到“王莽篡位救元后求璽,後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另外《吳書》中記載孫堅撿到的傳國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兩個記錄是吻合的,所以說元后摔壞傳國璽是真的。
有關傳國璽的失蹤的說法有三種。
1、後唐末帝李從珂都城攻破自焚之時,傳國璽便失蹤;
2、公元946年後晉出帝被遼太宗俘獲時丟失;
3、傳國璽在元順帝手中再度失蹤的,元朝皇室曾有玉璽的記錄。
但是正統歷史記錄,公元936年,石敬瑭攻破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抱著傳國璽登樓自焚,從此“傳國璽”在歷史上消失,所以這應該是傳國璽失蹤最有根據的時間點。
所以從後唐之後的朝代,宋、元、明、清這四個大統一王朝都沒有傳國璽,這應該是這十個大統一王朝皇帝的終身憾事吧
-
4 # 北海以南安靜謐藍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就是和氏璧,當時命丞相李斯在玉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希望代代相傳。沒想到秦朝二世而亡,劉邦進咸陽後。子嬰獻上和氏璧交給劉邦。到了西漢未年,外戚王莽奪位。當時的皇帝劉嬰才兩歲,傳國璽由漢孝元太后代管。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當王莽讓弟弟王舜向漢孝元太后索要時,漢孝元太后破口大罵,說著漢孝元太后憤怒地將傳國玉璽摔在地上,國寶被摔得缺了一個角。
後來雖然後來用黃金鑲補著,但自此留下瑕痕。傳國璽再一次失蹤是在東漢末期。那時政局動亂,漢少帝連夜出逃把傳國璽落在宮中,等他回來時,傳國璽已經不見了。
不久,長沙太守孫堅征討董卓時。在洛陽城南甄官並中找到了這枚傳國璽。
從這以後一直到唐代,隨著政局的動盪和少數民族的南下,傳國璽不斷易主。唐高祖李淵得到傳國璽後,把璽改稱為寶。
傳國璽最終在歷史上失蹤是在五代。從宋太祖時,就再也沒有人見到過這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 轉自百度。
-
5 # 路在腳下心在遠方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這一玉璽,是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含義是:(既然)(我)順受天命,當(了)皇帝;(就)應該使黎民長壽、國運永久昌盛。
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傳國玉璽復歸秦。
秦子嬰元年(前207)冬,沛公劉邦軍灞上,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2]但是《應氏漢官》、《皇甫世紀》記載“漢傳國玉璽”字跡為“受命於天,既壽且康”。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及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
更始帝劉玄三年(公元25),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國璽易主劉盆子。
王莽手舉傳國玉璽,讓大臣信服
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中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
後袁術拘吳氏,奪璽。
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
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公元265),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
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傳冉魏。
印璽
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揚州),隋亡。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
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後唐清泰四三年閏月辛巳辰時,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后曹氏自燔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元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
6 # 安定郡小書生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製作的一枚皇帝玉璽,玉璽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
至於玉璽的材質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用秦滅趙國後所得和氏璧所制;二是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
從此此枚皇帝玉璽就被稱為傳國玉璽、傳國璽,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如果哪位皇帝沒有此枚傳國玉璽,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難免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因此傳國玉璽成為為歷代皇帝夢寐以求的寶物。
下面小書生來整理一番此枚傳國玉璽的傳承,請各位看官捧場。
秦始皇為傳國玉璽的第一任主人。據說秦始皇有次外出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結果風平浪靜,玉璽由此失落。直到八年後,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失而復得。
沛公劉邦進入關中後,傳國玉璽被秦王子嬰獻給劉邦。後來楚漢爭霸,劉邦建立大漢帝國,從此玉璽成為漢朝傳國玉璽,又稱漢傳玉璽。
王莽篡漢後,玉璽歸王莽所有。因當時孺子劉嬰年幼,玉璽由王太后保管,王莽就向姑姑王太后索要時,被王太后怒而率在地上,玉璽被崩壞了一角,王莽就命人在缺角上以黃金補之。
王莽兵敗被殺後,傳國玉璽被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到,獻於更始帝劉玄。
更始帝劉玄被赤眉軍所殺,傳國玉璽主人再次變成新立皇帝劉盆子。
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玉璽獻給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漢靈帝駕崩後,大將軍何進入宮誅殺宦官,張讓、段珪攜少帝劉辯出逃,玉璽失蹤。
董卓進京,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孫堅率先進入洛陽,得到傳國玉璽。
袁術作為孫堅上司,最後扣押孫堅老婆吳氏,從吳氏處得到傳國玉璽。
袁術稱帝后不久敗亡,傳國玉璽被當時荊州刺史徐璆帶到許昌,獻給曹操,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曹丕篡漢稱帝,傳國玉璽歸曹魏政權。曹丕並命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
司馬炎代魏稱帝后,傳國玉璽又歸晉國所有。
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後趙石勒滅前趙,傳國玉璽歸後趙所有。石勒並命人在玉璽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冉閔趁後趙政局混亂之時殺死後趙皇帝石鑑,建立冉魏政權,傳國玉璽又歸冉魏所有。
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玉璽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
隋一統華夏,傳國玉璽歸隋朝所有。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傳國玉璽被蕭後記隋煬帝孫楊政道帶入漠北突厥。
唐朝建立,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命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將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從突厥處迎回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
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後晉石敬瑭聯合遼國軍隊進攻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后曹氏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此後歷朝歷代皇帝都對傳國玉璽夢寐以求,然始終不知所蹤。據說直到宋哲宗時,有農夫進獻玉璽,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然而即使在當時,也有許多人對其進行懷疑。靖康之變後,傳國玉璽被金國搶走,再次失蹤。此後雖然還有傳國玉璽被發現,然而模稜兩可,真偽難辨。
-
7 # 遖唻苝暀
秦朝的"傳國玉璽"最後一次作為國璽使用是在後唐,後唐滅亡後"傳國玉璽"就失傳了,至今下落不明。
秦朝"傳國玉璽"是以"和氏璧"為原材料,精心雕琢而成。
在玉璽之前,秦國的傳國神器是"穆公劍"。它是春秋西霸秦穆公所制,對於秦人而言,"穆公劍"傳國時間最長,歷經21代。
回覆列表
前身:和氏璧
自秦開始為傳國玉璽,在王莽時期摔碎一角,用金鑲嵌補全了玉璽。玉璽從秦朝開始代表著“天命”,“得玉璽者,得天下”每朝每代的人都希望得到玉璽,但從乾隆開始,玉璽退出了舞臺,不再是代表著“天命”,玉璽在古代是權利,地位的象徵,現在更多的是象徵著我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