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安同學
-
2 # 慕凌寒影
1:從街道編號來說:
路是南北方向的道路
街是東西方向的道路
2:從字面講:
路---是可以行走人、車的道。兩邊有建築物也可以,沒有也可以。
街----也是行走人、車的道路。但街必須兩邊有建築物,無建築不成街。
-
3 # 杏枝勃勃
城市規劃南北叫路,東西叫街,從字義說,路兩邊可以有房子,樓宇等建築物,也可以沒有(包括很長的距離,比如1000裡,沒有),街兩邊要有建築物,至少不遠處要有,下面就是街!
-
4 # 為嘛要設定暱稱
有不同,記得英語教科書上有寫過在“英國”路(road)一般是南北向的,而街(street)一般是東西向的。老實說這個概念也是在自己這裡根深蒂固了不少年,而且這也貌似是一個很普及的道路命名方式並在很多城市都能印證。但是,另一個事實是,對於這個路與街的界定又不乏例外。制約這個說法的首當其衝的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城市路網都能正南正北的界定。有的老城區路網有機,曲裡拐彎辨別糾結;人文歷史厚重的城區幾經更新也還是能在街道走向上感覺到護城河,大教堂,中心廣場的磁場;受現代規劃思想統籌的城市縱然或多或少地呈現著方塊塊的街區,但也會妥協給原有地理形態。 如此,相信教科書上的定義就有點不求甚解了。所以,大抵可以從詞義上得到些概念。All Roads Lead to Rome,以及,“壓馬路”&“逛街”路的概念應該先於街出現, 按wiki的說法有記載的最老的路是古埃及人在公元2600到2200間修的。當早先的人類以聚居的方式呆在一起,去某條河邊抓魚,去某個山谷吃桃,去某個部落搶媳婦的時候,“路”是作為點與點之間的聯絡途徑(trail)被理解的。路包含了更多的通勤目的。而來自拉丁文strata的街(street),它的最早的意思是paved road(鋪砌的路),為什麼做法考究點就會從“路”裡單飛出來呢?那是因為,這樣一個對路面簡單的平整工作意味著更經久耐用,更少的揚塵,更美觀和安全,當然更大的投入,這樣的種種都連線這一個前提,聚落向城鎮成熟的過程。人類聚居地在擴大和細化生活質量也在提高,街道不僅僅是點與點之間的聯絡,其自身已經有了更多的趣味和附屬功能。所以現在可靠的字典會加上這樣的描述:“a road"s main function is transportation, while streets facilitate public interaction.”(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而街道促進的是公共交流),正如小標題所示,路和街在語言上的使用就很能表現各自的偏重。南北為路,東西為街並無大錯然而,我們依然應知道“南北(一般)為路,東西(一般)為街”的說法有著很有意思的根據。那就是由通勤道路引領的城市街道生活。當主道路往前鋪設,伴隨主幹道的附屬道路就蔓延開來,如果抽象一點,就會是類似魚骨的樣子,而附屬幹道旁邊就是一系列有關生活的功能。這裡就是“方向定路街”的一個可能的來源——為了更好的得到Sunny和通風,房屋願意接受南北朝向進而在東西方向延綿,而一同東西向相伴的就是街。當然,城市的發展複雜多樣,說“街”傾向於東西走向同時主幹道是南北向有點過於簡單,在豐富的路網裡分級式的街道關係裡常有大尺度的街來匯聚相鄰的“路”(有時還有“街”),比如我家門前那條粗大的,東西走向的阜外大街。還有很多我們還給道路很多的名字,在曼哈頓的avenue或者road旁邊,也許是成片橫豎交織都被喚成街的街;在北京或上海的繁華大道的左近,也許就有些入口在默默提示著有關里弄或者衚衕的方言故事;在倫敦某些45°傾斜的路網裡,新來的巴基斯坦司機得為了lane(巷)和drive(道)的不同調多少個頭,在愈發煩躁的時候,他又怎麼可能去理會管后街男孩叫繆斯男孩(Mews Boys)的笑點。在每一個城市的解放路上是否都有一個想找到南京路的姑娘,因為錯過約會的時間而。。。一點也不緊張
-
5 # 拓荒者and
村鎮,集市,城中路為街;溝通和連線城鄉,城城之間的路為路。也可引伸為主要行車通道為路,輔助通道為街。
-
6 # 留研
一、路是走出來的,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路,有人行走的地方就有路。路的意含大深大廣,無論何時何地,包括街道在內的一切通道都是踏,其實應該說,條條道路通羅馬,路無處不在。 二、有街必有店,無店不成街。街道是人類活動的集聚地,是人類貿易往來的平臺埸所。路可以無街,有街必有路…
-
7 # 創史人
“街”和“路”都是供人行走的道路,這是它們的共同點,但這兩個詞的區別何在?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街,四通道也。”今天雲南麗江古城的“四方街”用的還是這個意義。“街”的另一個特點是指城中的道路。唐慧琳《一切經音義》中就有“街,都邑中之大道也”的解說。城市中的大道叫“街”,小道叫“巷”,這個詞義的基本內涵被現代漢語完全繼承下來了。現代漢語中的“街頭巷尾”、“大街小巷”、“街道”、“上街”等等中的“街”字,都不能換成“路”。
接下來說“路”。許慎說:“路,道也。”但比許慎更早的《爾雅》和《毛詩詁訓傳》都說:“路,大也。”“路”的同族詞也都有大的意思,如大車叫“輅”,長串的美玉叫“璐”,大鳥叫“鷺”等等。“路”作為“道”的同義詞,其特點一是在城外,一是大而長。現代城市已無內外之別,於是城裡的街道也可以叫“路”,但“路”的基本特點並未喪失:還是特指那些寬大長遠的街道。無論是哪一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街”和“路”都沒有“方向性”的語義因子。拋棄詞的語義規範而人為地規定“南北為街,東西為路”,只能造成語義的混亂。我在這裡引經據典不是要賣弄學問,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每個詞的每個意義都有它的來龍去脈,詞義具有繼承性的特點。每一個現實的意義都是在數千年發展中約定俗成的,這種約定俗成就是每個人都要遵守的規範,即使是政府也不能例外。相反,政府還應該是遵守這種規範的榜樣才對。
-
8 # 金山的視界
從嚴格意義上講,城市中的街和路是沒有區別的,只是命名習慣不同。如瀋陽市,東西為路,南北為街。而在山東濟南,則是東西為街,南北為路。在上海則更為複雜了,如西藏路是和個環型路。在北京就不論南北東西都可命名為街。所以說這個命題也沒有什麼意義。
-
9 # 老馬檢視312
因為工作關係,走過國內的很多城市,對這個認真觀察研究過。何以表明自己真的研究過呢?那麼,我先顯擺一下:國內東西走向的街道,都是藍底白字的路牌;而南北走向的牌道路,都是綠底白字的牌子。看看下圖,儘管你看不清上面的字,但你要知道,這個街道一定是東西走向。
關於題主提出的街和路的問題,國家沒有明確的標準,所以各地各不相同。
以筆者所在的石家莊市為例,東西走向的都叫路。如主幹道中山路,和平路。而南北走向的都叫街。如主要的大街中華大街,建設大街。
而河北省的邢臺市,則與石家莊完全相反。東西的叫街,南北的為路。
以上表述可以看清看出,街和路各地有各地的規定,國家並沒有明確的標準。 而對於路牌的設計使用,因為屬於市政設施的內容,國家是有明確的標準的。
-
10 # 朱達志
看了下回答,什麼“東西為路,南北為街”,或者“南北為路,東西為街”之類說法,都不靠譜,或者說都不合乎現代城市規劃的思路與習慣。現代城市中,街和路的最大區別是,路比街大(此處所謂大小特指寬或長的幅度,下同)。而路又比道小,街又比巷大。換言之,從大到小的順序是:道、路、街、巷。
比如上圖中的成都天府大道,南北向,很寬很長,跨越武侯區、高新區南部園區和雙流區。而與它平行的幾條道路,就只能稱路了,比如在高新區南區那一段,它東邊有天順路,西邊有天暉路,等等。
而東西方向連貫天府大道和天順路、天暉路的小街道,就只能稱街了,比如錦暉東街、錦暉西一街等等。
再比如成都市區東西向的蜀都大道,它本身就由幾條“路”構成,比如其西段的金河路、十二橋路,東段的總府路、大慈寺路,等等。
而位於這些“道”“路”南北比它們小很多的街道,那就非常多了,比如將軍街、爵版街、學道街、華興街,又比如鑼鍋巷、多子巷、九思巷、營和巷,等等。
對了,成都有個著名的寬窄巷子景區,就是由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組成。下圖即寬窄巷子俯瞰。
回覆列表
其實路(road)和街(street)是起源於外國城市的道路交通規劃。
道路是一個統稱,按其交通功能和服務狀況的不同,可分為道路(road)和街道(street),前者是以車行交通為主,道路起「通」的功能,且車速較快,而後者以人行交通為主,與兩旁的沿街建築有密切的聯絡,街道起「達」的功能。
但是中國在道路和街道的界定比較模糊(比如北京長安街雖然叫「街」,但它是城市主幹道,以「通」為主要功能)。
中國的道路分為公路,城市道路,廠礦道路,林區道路,鄉村道路,大家通常提到的是城市道路,城市道路分為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四類。其車速由大到小,在功能上以「通」為主,轉到以「達」為主。
定義部分引用自徐循初先生編的《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同濟大學出版社),這應該是國內城市道路交通規劃的權威書籍了,它對路和街的描述應當是相對精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