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水7650
-
2 # 花花世界走一遭
都看看,挑適合自己孩子的就好。伊的書也不全部適合每個孩子,不過是思路不同而已,她有什麼資格說龍應臺。 兩個人的書我都有,不敢說看的多精,只能說過了一遍,有了解。個人覺得,伊的書適合小孩子(幼兒到小學),龍的書適合大孩子(初中之後都可以)。 個人淺見,歡迎探討!
-
3 # 糯米麻麻Coco
我個人也比較喜歡龍應臺,也喜歡尹老師。龍應臺的這段金科玉言,我看過,還曾經跟朋友感慨過,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啊,但是我覺得孩子小的時候跟他這麼講,根本聽不懂的。而且他畢竟不是兒童教育專家,是一位作家,我覺得從作家的角度這麼更高一個層次,對兒童教育的理解吧。但是尹老師是實戰型的兒童教育專家,都是實實在在的實戰經驗,對我們實際教育孩子很有幫助。所以我覺得兩位專家,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每家每派都是不同的觀點,適合自己家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
4 # baby的童年足跡
做家長首先得會批判,特別對於孩子教育事情上。咱大中國喜歡人來瘋,太多的盲目追求了,其實很多的暢銷書,都只是作者的一個觀點,是他自己的養育經驗。所以我會看那些書 ,但我不會傻傻的去遵循,我會根據自己孩子的問題進行深度思考,然後得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教育還得因人施教,他根本沒有一個公式可以讓所有人都套進去,也許學校裡我們沒辦法讓孩子達到這種境界,至少在家庭中,別太固執孩子,這也是為什麼最近越來越提倡家庭教育。所以咋看待別人的對撕,我會關注,不會過於花時間,個人有個人的想法,與其過於關注別人,不如多花時間好好學習,家長學習了,惠及的是後代。
-
5 # 藍藍湖
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覺得生了孩子就要看育兒書,看教育專家、時尚辣媽是怎麼做的,然後依樣畫瓢。結果自己的孩子的問題層出不窮,又找更多的書來看,找更多的方法來學,自己累得不成樣子,孩子也跟著亞歷山大。
不同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和與身俱來的特性讓每個孩子都不同。我覺得父母看一些育兒書是可以,但是自己要有一個基本的原則,然後吸收和借鑑與自己教育理念相似的做法,而不是今天學這個專家,明天學那個專家。
我覺得看再多的育兒書,也比不上提高自身的修養。有了孩子更應該看一些哲學書籍轉變一些思維方式,看一些經典文學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這樣才能用更平和的心接納的心接納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也不贊成專家開撕,你有你的觀念,我有我的立場,我們各自宣揚,誰願意接受都可以,不需要透過批判別人來抬高自己。
-
6 # 老蔣99
很巧合的,龍應臺的這段話幾小時前在另一處看到,深有同感。我孩子高三,知道要認真學習考上好一點的大學,但並不十分清楚學習是為了什麼,由此也不會拼力追求什麼,眼下的生活他們過的開心,對未來亦稀有概念。這個狀況下,作為家長引導他,我倒是很贊同把龍應臺的這段話送他。
-
7 # 笑容悠然
最好的教育是根據孩子自身情況“私人訂製”,不管是尹建莉還是龍應臺都不能完全替代家長自己。專家的育兒的道路上只能是提供一個指導意見,而我們家長看各種育兒書籍的目的,也應該是博採眾家長,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俗話說:黑貓白貓,能抓到耗子就是好貓。專家之間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都無關家長的事情,對於我的孩子有用才是真理。
-
8 # SS135409617
這是作為教育者的一些感概罷了。因為現在有一部分家長嘴裡強調快樂學習,其實質卻是對孩子學習中的困難不管不顧,並且對孩子由於自身的惰性造成的成績下滑找到了最好的藉口。作為一個教育一線工作者,對很多本可能有更多可能性的孩子感到痛心。其實這樣的嘮叨更多的是給自己和家長們看的,孩子不一定能切實明白其中的含義。只有更多的家長清醒,更多的孩子才能受益。宣傳自認為正確的想法只為能給大家啟示,至於認不認同如何取捨就是家長們自己的事情了。
-
9 # 飛燁媽媽
父母教育時說的所謂金科玉律,毫無疑問是在講道理,給孩子講道理有沒有用呢?如果親子關係良好,那這些話深入人心,給孩子以指明燈似的指引,如果親子關係不好,那就是廢話,尹老師教育孩子無疑是成功的,他是自己孩子的教育專家,龍應臺老師也是成功的自己孩子的教育專家。比如我用尹老師的方法教育我兒子,我很多地方就不適合我的孩子,當然也知道她的大方向是沒有錯的,但是首先我不是尹老師,我的孩子也不是她家孩子,我要做的是自己孩子的教育專家。總之觀點不同不代表那個人就不行,我們只有透過自我修行才能敢去談教育。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什麼是自由?我認為要自由必自律,並不是說不給孩子講道理就是自由。
-
10 # 夏色的風和海
教育是雙方的,這兩個人的話,沒有誰是完全對的。
而我更贊成龍應臺的話,高中時看到這段話,這股正面的激勵和能量,一直都影響著我。對呀,身為孩子,我發現,對呀,好像就是這樣,所以聽了龍媽媽的話。
教育是雙方的,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為什麼尹女士要批評呢?自然科學以外的範疇,哪裡有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準不準,還是要看適不適合。
我還只是個學生,可能有大人會說我在誑語。
下面再搬運知乎一位高中數學老師的回答:
“這兩位父母都沒有錯,都是把自己對社會的價值觀反饋給子女。所以他們都是正確的,都能保證自己的孩子在日後大機率的平穩生活。但是,你用你的方法說別人的方法是錯誤的,那就是你的錯誤了。教育永遠是一個沒有標準的行為,也是一個看起來很無奈且無解的行為。”
最後,龍應臺說的讀書真的有人理解為多讀書而已。額…如果理解為廣泛勤奮的學習,我還是接受的。
-
11 # 成長洞察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先不說龍應臺先生的話是否誤導家長,就說尹建莉老師的書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頗有誤導之嫌。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媽媽和老師的角色都很重要,誰對孩子有幫助都是孩子的幸事。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是在學校中完成的。身份定位不同,環境不同,教育的側重點不同。所以不具備可比性,談不上誰勝過誰。
〔自由的孩子最自覺〕書名也有這種感覺,放開任由孩子的天性成長,孩子反而會自覺?這個命題會不會有誤導之嫌?龍先生生活在臺灣,教育理念,生活理念和大陸有很大區別,她是一位作家,談談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心得,僅供大家閱讀參考而已,想來龍先生也無意要指導誰。所以談不上誤導。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每家有每家的實際情況,別家教孩子的方法不一定適用自家孩子。目標和原則可以相同,方法可以借鑑,但不能照搬。可以就別人的案例分析利弊,總結經驗。說誤導就教條了。
-
12 # 青顥家庭教育
無論是哪一個教育專家的話你都需要好好辨析,加入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奉為金科玉律來照搬。
龍應臺的話讀來令人感動,戳中天下家長的心,結果家長自己把自己感動了,為自己所有合理或不合理的教育行為都找到了最好的詮釋,因此這句話才能如此流傳。但是你覺得龍應臺會逼迫孩子上五六個補習班,每天作業寫到12點嗎? 她的《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表達了她對孩子的耐心和呵護,“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這樣的母親,她要的絕不僅僅是你所想的學校成績,她的孩子擁有更多超出成績以外的東西,所以我們只是想當然地誤解了這段話。
尹建莉的“自由的孩子最自覺”裡所說的自由並不是自由自在、啥也不用幹,自由需要你為自己負責,為自己所作所為承擔的後果,自由意味著更多的自律,意味著需要你付出更多努力,因為沒人給你兜底。
教育環境的惡劣、社會的浮躁不能成為我們失去思考、順流而下的藉口,教育孩子任重道遠。應試是大環境所需,但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更需要我們拼盡全力去維護,努力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努力去完成自己的第二次成長。
-
13 # Alex2018Hex
絕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忘記了一個最基本的命題:“什麼是幸福的人生”。
是積累物質財富麼?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恐怕你的行為就和那些“虎媽狼爸”差不多了。你會逼著你的孩子學英語,學奧數,學鋼琴,學跆拳道,學這學那,並且還會因為隔壁家的小強又多學了一樣技能,而給自己和孩子增加更多的壓力。
然而,龍應臺的話並沒有錯。從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角度來分析,人的確在更高的層次需要“意義”,需要“尊嚴”,但這些都有一個前提,就是,所有自己付出的艱苦奮鬥、汗水和淚水都是源自孩子自己的“內源性動力”的。但孩子來到人世間是一張白紙,如何能夠讓他喜歡上那些需要透過艱苦努力才能得到的東西就成了為人父母最大的學問。既然當“虎媽狼爸”不對,那什麼又是對的方法呢?
我的經驗是:
1.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3歲以前),需要給他創造一個環境,並且父母需要以身作則,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努力、學習、成長這些關鍵詞本就是人生必然要經歷的。孩子這張白紙如果是這樣塗抹的,那這些關鍵詞就成為了他未來一生的背景色。
2. “情感引導”是個特別重要的教育方法(見《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與孩子實現“共情”。除了可以很好的培養孩子的情商以外,其實最基礎的原因是,他/她在年紀很小時,根本不明白自己的許多感受,沒有足夠多的詞彙來描述自己的體驗,所以會感到孤獨和困擾;一旦明白了某種體驗是可以被“定義”的,他/她也會更多的傾向於去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用同樣的方法去體會、瞭解甚至撫慰別人的情緒。
3. 語言環境也極為重要(見《父母語言》)。有研究表明,知識分子家庭在孩子3歲時與孩子的溝通比接受複利救濟的家庭的孩子多3200萬詞,並且前者以鼓勵為主的肯定詞彙為主,而後者以斥責和禁止的否定詞彙為主。在3歲前的差異,也會在未來的數十年裡嚴重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行為。
4. 正面管教所倡導的“堅定而和善”理念是極為重要的。既需要讓孩子明白任何行為皆有邊界,又讓他/她心裡充滿信心和愛。這些都是他/她在未來前行的基石。
當然,講述如何教育孩子的書汗牛充棟,不是這一條問答能講透的。但其中的核心是,作為家長必須要明白的是,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塑造一個誠實、正直、善良、成熟、堅定、能共情、能從挫折中獲得成長的“人”,在青春期之後,他的人格將逐漸閉合,逐漸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幸福這件事,從來就跟物質條件沒有絕對的聯絡。
幸福這件事,從來都是內心深處的一點光。
-
14 # 瓶子裡的動畫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是積累物質財富麼?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恐怕你的行為就和那些“虎媽狼爸”差不多了。你會逼著你的孩子學英語,學奧數,學鋼琴,學跆拳道,學這學那,並且還會因為隔壁家的小強又多學了一樣技能,而給自己和孩子增加更多的壓力。
然而,龍應臺的話並沒有錯。從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角度來分析,人的確在更高的層次需要“意義”,需要“尊嚴”,但這些都有一個前提,就是,所有自己付出的艱苦奮鬥、汗水和淚水都是源自孩子自己的“內源性動力”的。但孩子來到人世間是一張白紙,如何能夠讓他喜歡上那些需要透過艱苦努力才能得到的東西就成了為人父母最大的學問。既然當“虎媽狼爸”不對,那什麼又是對的方法呢?
我的經驗是:
1.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3歲以前),需要給他創造一個環境,並且父母需要以身作則,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努力、學習、成長這些關鍵詞本就是人生必然要經歷的。孩子這張白紙如果是這樣塗抹的,那這些關鍵詞就成為了他未來一生的背景色。
2. “情感引導”是個特別重要的教育方法(見《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與孩子實現“共情”。除了可以很好的培養孩子的情商以外,其實最基礎的原因是,他/她在年紀很小時,根本不明白自己的許多感受,沒有足夠多的詞彙來描述自己的體驗,所以會感到孤獨和困擾;一旦明白了某種體驗是可以被“定義”的,他/她也會更多的傾向於去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用同樣的方法去體會、瞭解甚至撫慰別人的情緒。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5 # 童書屋497
有聲圖書運用聲音讓原來圖書中的精彩文字內容中得到了一個更加完美的展示,趣味性、精彩度得到了大大提升,使得原本略顯枯燥的閱讀變得像遊戲一樣引人關注,比電視、手機更有吸引力,充分契合了孩子的天性,潛移默化中就會讓孩子愛上閱讀。
1、有聲圖書符合幼兒學習的天性
孩子在幼兒階段,因為年齡的關係,對於圖片關注的永續性及理解能力較弱,但對於聲音的關注卻相對敏感,有聲圖書這種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孩子天性的啟蒙學習模式。
2、有聲圖書幫助孩子培養自主閱讀的習慣
3歲至學前兒童識字量有限,獨立閱讀傳統書籍有難度,寶寶藉助手中的“筆”點選書中的內容,讓書本自己說話,激發寶寶的好奇心,寶寶在不知不覺中跟著“筆”讀,和“筆”對話,由此將眼、耳、口、手等器官一起調動起來,當孩子的探索欲與求知慾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所迸發的力量將是你無法估量的。
3、有聲圖書解決了中國父母的諸多難題
目前多數父母忙於工作,家庭缺少親子閱讀的環境,據調查,大部分父母都意識到閱讀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但“沒有時間”成了最大障礙,八成家庭每天親子閱讀時間不足半小時,“點讀”恰好彌補了父母缺位的難題。
-
16 # 陪你練練琴
我最近遇到一個典型性北上廣式媽媽
夫妻雙職工,家境優渥,家裡的孩子6歲,男,雖然性格有點調皮搗蛋,但整體培養的也不錯。但是,北上廣的孩子學習水平你們懂得。英語,奧數,學的特別超前,艱深;然後幾乎每家還會再加一門樂器,書法等等
這些只是課外,課內作業量大,而且現在都要求家長檢查發家長群
壓力之大,任務之繁重,讓一天工作下來的父母的煩躁可想而知
即使如此,還要輔以各種牛娃雞湯的洗禮,還沉醉研讀各種虎爸狼媽的育兒經,
然後家長們就更焦躁了:別家的娃這麼厲害,怎麼我家的娃連普通的娃都不如??
他們的想法一定是:我還不夠嚴格!
他們只看到狼爸虎媽的嚴苛,但是卻忽略了,不是每本育兒經都可以照本宣科,比起兇狠的斥責,虎爸狼媽的重規則的培養,才是最該學習的方向。
然後一到夜晚,不僅她家,幾乎只要是有低齡娃的家庭,都充斥著各種聲嘶力竭的吼叫。
“這都講了幾次了?還不會?”
“你是傻X嗎?”
“你是豬嗎?”
“你這樣以後只能去撿垃圾!”
聲貝之嘹亮,用語之惡毒,彷彿抄了他家一般。
然而不見的是孩子壓力山大的心裡,導致的思維遲緩,動作遲鈍,或者脾氣暴躁,不服管教,甚至會出現各種歇斯底里的逆反行為
然而解決方式總是簡單粗暴,
頂嘴?罵
反抗?打
我還為你中風心梗住醫院,你還不知道感恩?都是你的錯知道不?
訴諸於暴力,強加於愧疚感
然後這樣的孩子面對下一代,仍然是這一套。死迴圈一般。
然而面對暴力,除了讓孩子承受語言甚至行為的暴力閾值越來越高,並沒有其他任何的作用。
那怎麼辦?放縱自流?順應所謂的快樂教育的風潮?
當然不是
其實這一切是多方面的責任:
社會評價體系的標籤化、片面化:比如你數學差,你就是傻子。你有錢,你就是成功人士等等。
學校教育雖然是育人,但是最終目的還是要成績,而一二年紀的教育其實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過程,比如行為規範的矯正,懂得規則,健全人格的培養,專注力的培養,以及影象思維慢慢向邏輯思維的轉化等等等。這些需要時間,而知識的學習也需要時間,兩方面都需要花費極大的時間。
強加的成績壓力其實和孩子的生理發育是背道而馳的。因為會忽視了第一方面的成長
這一切其實都能理解,誰不想考個好大學,進個好公司,賺筆大錢,過的愜意又舒心?
所以教育的最終目的,無非就是讓孩子能跟上大部隊,不脫節,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並且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那怎麼做?
打罵永遠是最後的選擇,更要重視引導,鼓勵與愛齊開花。
孩子遇到困難,鼓勵,引導帶著他一起前進,有信心邁過一個又一個坎。
不急躁,不指責
另外:原則問題嚴厲斥責,這就是讓孩子在有限的自由範圍內快樂成長。
第一種是隻重結果的拖拉硬拽。第二種是需要花費更多的耐心與引導的教育方法,決不是簡單的快樂放縱教育,
越是焦躁的家庭一定越缺乏鼓勵與表揚,然而表揚對孩子來講卻是價效比最高的獎勵。
教育方法各有不同,但是殊途同歸。
暢銷書作家、有著“中國家教第一女王”稱號的尹建莉,在自己的新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中點名批評了龍應臺,抨擊其育兒觀念,直指對方所寫的一段流傳甚廣的話“看似金科玉律,不過是一陣嘮叨,是教育廢話的典型代表”
龍應臺原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回覆列表
首先,教育要以人為本,迴歸到孩子的主體性,本體性,要從孩子的心性,思維,興趣出發,快樂學習,學以致用。現在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孩子都是被動的客體,學習成績好了,老師有業績,家長有面子,所以為了成年人的這些名利,都逼著催著孩子去學這學那,不管有沒有興趣天賦,不管孩子是否快樂,不管學了是否對孩子的生活,心性人格培養,對世界的認知能力有沒有幫助,也不管方法,只要結果。這是本末倒置的,也是急功近利的。
第二,自由才有快樂可言。自由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破除身心束縛,不要用大人的規矩去限制孩子的思維。閱讀應該是快樂的體驗,不是為了增加幾個生字詞幾句經典好句的抄寫,段落大意的歸納。作文應該是自由的表達,而不能有這格式那主題的限制。數學是邏輯的推理思考,不是參加奧數的成績名次。春秋遊等活動應該是快樂的與自然接觸和社會交往,而不是帶著作業去的任務。還孩子自由,不剝奪他們的純真,比每次考試100分更重要,也是對孩子一生心性的打底。不要讓孩子在鬱悶不樂中完成你給的任務,那只是大人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