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殷桃李子
-
2 # 小皮育兒經
隨著“贏在起跑線”概念的風靡,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上都是焦慮到不行,甚至連上廁所這件事都要拿出來一比高下。
女兒2歲的時候正值盛夏,有很多家長看到女兒還打著尿不溼,都會用很驚奇的語氣好心提醒我:“孩子都這麼大了,該學著用馬桶了,不會?不願意?那你要教她呀!”
於是被“群攻”的我也是心虛了,就嘗試著給戒尿不溼,結果可想而知,才剛滿2歲的女兒不是來不及去廁所尿褲子上,就是玩的太開心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已經尿了,總之那個夏天我就在洗她尿褲中過來了,
到了9月天氣涼起來後,我就急吼吼的又把尿不溼給打上了,誰再跟我說訓練我就懟:“教什麼教,孩子才多大,你見過長大了不會上廁所的孩子嗎?”
放棄訓練後,女兒也活潑了很多,再也不用擔心尿褲子被訓,不用時刻關注褲子溼了沒有,玩的一心一意,結果到了3歲的夏天,很自然的就把尿不溼脫了,不用再提醒也再沒有尿過褲子。
如廁需不需要教?在育兒方面,不可否認有很多專家都會呼籲如廁訓練,還振振有詞什麼時間訓練最好,不訓練會怎麼樣,太晚訓練會怎麼樣。
但作為一個媽媽,經歷了女兒的成長,我發現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不需要教的就是上廁所,這是一種生理本能,隨著孩子長大,自己知道了尿褲子難受,自己有能力控制括約肌之後,他自然就會學著去上廁所,這是最不需要教的一件事。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他自己的規律,我也不否認有的孩子一歲半就能學會自己上廁所脫離尿不溼,但有的孩子則需要到3、4歲才能徹底脫離,但這個時間的早晚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任何優勢。
尿不溼的發明原本就是為了減輕為人父母的工作量,作為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心無旁騖的玩,為什麼要早早把心思放在括約肌還難以控制的上廁所這件事上呢?
排尿的過程是一個由膀胱—括約肌—肛門組織—神經系統等一系列身體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有一項還未成熟,把尿如廁訓練就只是家長的一廂情願。
還有的家長總喜歡吹噓自己花十幾分鍾給孩子把尿,看到孩子尿出來那一刻以為自己成功了,殊不知只是因為這時候孩子恰巧想尿了。
什麼是如廁訓練?對於老一輩來說,如廁訓練就是把尿,但是把尿的危害被越來越多醫生所關注,也引起了家長的注意,這一陋習至今越來越被摒棄。
如今我們所說的如廁訓練,多數只是給孩子明確如廁規則而已。
準確來說,把尿是控制孩子排尿的時間和時長,家長想讓孩子什麼時候拉就什麼時候拉,家長覺得你什麼時候能拉乾淨,就能給孩子把多長時間。
而現在我們所說的如廁訓練,多數是讓孩子自己去上廁所,是讓孩子把從尿排在尿不溼裡到拉到馬桶裡這一個過程,主權還是在孩子手上。
如何引導如廁訓練?時間:在西爾斯的《親密育兒》中提到:1歲寶寶尿道及控制膀胱的肌肉、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不宜進行如廁訓練。
在《天哪,孩子上廁所也需要訓練》書中說到:20個月到30個月的時候是最好的訓練時機,其中24個月的時候最佳。
儘管如此,但依據個人經驗,這並不是強制性的時間,還跟孩子的個性發展、能力水平和季節有關,2歲有個著名的叛逆期,如果家長非要在這個叛逆期訓練孩子上廁所,相信家長會被打臉打的很慘。
另外到了3歲時,孩子需要上幼兒園,因此對於我來說,只要在3歲之前進行訓練,時間都不算晚,同時在季節方面來說,春夏季畢竟天氣比較溫和,尿褲子也不容易生病,是比較好的訓練季節。
儘管女兒在3歲時白天已經很順利脫掉尿不溼,但是對於夜晚的尿不溼我依舊給她用到3歲半,並不是因為孩子半夜會尿床,相反,在白天戒尿不溼之後的半年裡,孩子只有一次不自覺尿在尿不溼裡,其他幾次都是自己起夜要求上廁所,這樣做主要因為我懶……
表現:對尿不溼的反應:年齡只是一方面,比年齡更重要的是孩子對於如廁的反應,比如女兒在2歲的時候就很不喜歡馬桶,因為會耽誤她玩的時間,另一方面還會擔心我的責備,對於括約肌和神經系統發育都不成熟的她來說,尿不溼比馬桶更親切的多,因此訓練起來事倍功半。
對外界的反應:女兒在2歲的時候只會一個人在家瞎玩,但是在快3歲時,為了適應幼兒園生活我帶她提前體驗了一把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場景之後,她就嚮往群體生活了。
有了期盼,就更有了動力,當我告訴她上幼兒園是不能打尿不溼時,她就果斷的不要尿不溼了,也因此順理成章的戒掉了尿不溼。
對馬桶的反應:在2歲訓練時我就買了2個小馬桶準備,可惜當時太小,她根本不理解馬桶的用處,用到的次數也不多,後來買了繪本,也經常性帶她參觀我上廁所,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讓她在脫掉尿不溼後很快就適應了馬桶。
最後,在孩子如廁訓練中有一個很關鍵的事情就是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如廁不順利就責備,這對於如廁訓練的順利進行只會起到反作用,而且還會讓如廁能力倒退,家長始終要相信,上廁所這種事,是孩子自己的事,從本質上來講,根本不需要教!
相信孩子,就是最好的如廁訓練。
-
3 # 家有四仙女
目前來說,並沒有什麼確切的研究資料表明孩子把尿有什麼危害,也沒有什麼證據表明把尿有什麼好處。
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會給我們把屎把尿。那個時候沒有紙尿褲,用的最多的就是純棉的手工尿片。尿片用起來真的很不方便,溼了就得換掉。父母為了少洗一塊尿片,通常在孩子有尿意的時候。提前把孩子抱起來,雙手拖著孩子的大腿,將孩子的兩腿分開。嘴裡發出噓噓的聲音,不一會兒孩子就會尿出來。
如今時代不同,紙尿褲的普及給許多年輕的父母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不會再像以前那樣,需要時刻注意孩子要不要大小便。於是在很多年輕父母當中,流傳著一個錯誤觀念:不能給孩子把屎把尿,會引起痔瘡、便秘、直腸脫垂、尿床……
有研究資料表明,以前國內把便如此普遍,但兒童便秘的比例,並沒有比不把便國家兒童高。
義大利也有一項對286個家庭的問卷調查,對年齡在6個月以下的孩子進行“把便”練習,他們發現這些孩子比晚“把便”的孩子更早學會自主大小便。而且沒有發現後期有什麼副作用。
我們父母要做的,並不是強行要求孩子必須“把便”。看到孩子有如廁的徵兆,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坐到小馬桶上。讓他們學會坐著大小便,如果在外面,可以抱著他們去附近的衛生間。不建議孩子隨地大小便,這樣不文明。有的時候他們不小心尿褲子了,我們可以問孩子:“褲子溼了是不是很難受?下次記得提前脫掉褲子,坐到小馬桶上哦。”
如果說了很多次,孩子依然尿褲子。家長也不要批評孩子說他笨,孩子需要一個過程,讓他們慢慢來。如果經常批評孩子,孩子會缺乏自信,更加學不會。不管怎樣,在家裡尿溼褲子總比幼兒園要好。給孩子一點時間,多鼓勵,少指責,不久他就會給你帶來驚喜。
-
4 # 胖媽讀書育兒匯
我沒給孩子把過尿,也沒提醒過孩子大小便,因為我不會把,也不知道孩子啥時候要大小便。
我家3歲半之前是24小時穿紙尿褲的,有一天他自己說不穿紙尿褲了,之後大概一個月左右如廁訓練,然後就不尿褲子了,如廁訓練時我也沒提醒過孩子去廁所之類的,因為我真的不知道他何時會尿。
基本上尿褲子了他就自己脫下來自己放盆裡泡上,弄點肥皂自己瞎洗,他弄完了我再洗一遍,洗完問他累不累,他說太麻煩了,我就說那下次還是去小馬桶裡尿吧,他說行。差不多這樣一個月就好了,那時候是夏天,洗褲子也省勁,基本沒操啥心。
晚上基本不尿床,因為脫掉紙尿褲以後基本就能控制大小便了,尿了就白天再洗就好了。我還買了點繪本給他看,其實他還是比較期待坐小馬桶的,因為他覺得書裡畫的小馬桶挺好看,我給他買的也挺好看,之前他就喜歡拿著那個馬桶玩,把那個馬桶槽當成小飯鍋,把積木放進裡邊炒,假裝做飯。
身邊好多人都說我孩子這麼大了還穿紙尿褲幹啥,我就當沒聽見,我自己的孩子我自己知道,發育可能比別人慢一點,控制大小便的神經和肌肉就比別人晚成熟一點,所以我就一直堅持給孩子穿紙尿褲,直到他自己說脫掉,算是自然離開紙尿褲吧。
-
5 # 悠然之家
會的,教孩子大小便是帶孩子過程中一節必修課。這節課是比較難得課,教會孩子需要時間和耐心。孩子一般2歲左右會意識到自己有粑粑或尿尿,這個年齡開始教比較合適,這個階段孩子也只能意識有尿尿但還不會控制,2歲的寶寶很多方面還沒發育完全,沒辦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經常還是尿身上,儘量不要逼迫孩子,順其自然比較好,我問過一些家長從意識到尿尿到會尿尿差不多要一個月左右。我剛開始教我家寶寶的時候,我想應該不難,但事實告訴我教孩子尿尿還是有點難度。
我總結下經驗
教孩子尿尿時間很重要,天氣冷的話穿開襠褲會冷,經常尿溼了換褲子也容易讓寶寶受涼。選擇在天氣暖和的季節或夏天更好。天氣熱了,2歲的孩子喜歡玩了,穿著尿不溼又熱又悶,寶寶也難受,也該和尿不溼說再見了,除了睡覺穿紙尿褲,日常基本不穿。我為寶寶準備了開襠褲,剛開始寶寶不適應,有時候會叫媽媽要尿尿,但有時過會又忘了,褲子尿溼了幾條。差不多兩個星期都這樣。但進步很大的,寶寶知道尿溼了很難受,會叫著“褲子溼了,要換褲子。
所以讓我想起有些奶奶說,不要穿尿不溼,多把一把就知道了!褲子溼了他慢慢就知道了自然就不會淋到身上了。我覺得是實踐出真知吧!不讓孩子去試怎麼知道行不行?
主要問題除了寶寶的自控力差,還有就是要注意寶寶飲食。少喝點奶,控制喝奶時間,把奶放在睡前喝。寶寶都是直腸子,喝太多奶肯定尿不停,如何能控制尿尿,所以這個階段,多吃主食,水和奶可以控制控制喝的頻率。
出去玩多帶幾條褲子,寶寶玩昏了會忘了尿尿,有時我會讓他跟著大點孩子去尿尿。我覺得孩子在玩的時候能意識到尿尿,應該是成功了一半。
拉粑粑我家寶寶每天有規律的一次,從小坐小馬桶,現在都能意識到,“我要拉粑粑”會說的很響的。
接下來大人就要堅持,怕麻煩不要一會穿紙尿褲一會不穿,這樣會擾亂孩子的思路讓孩子覺得尿和不尿身上很正常。如果2歲寶寶錯過夏天這個階段不會的話也只能交給幼兒園了。
帶過寶寶都知道,去幼兒園幾天就會了,主要是孩子在一起互相模仿,互相學習。小孩有樣學樣,很快就會了。
-
6 # 嘿呦喂哦
寶寶在剛出生的時候,很多的生存技能都不會,在他年齡小的時候需要家長來把尿,要不然很容易就會出現尿褲子和尿床的現象,隨著寶寶月份的增長,很多家長就想要教會寶寶自己上廁所,那麼怎樣教寶寶上廁所?
想要教寶寶上廁所,那麼一定要有耐心。首先要將寶寶帶到衛生間,然後教寶寶將褲子脫到腿部,然後寶寶做到之後就要多給寶寶一些鼓勵和表揚,然後讓寶寶坐上坐便器,坐上坐便器後可以讓寶寶有一個適應的時間,不要急於讓寶寶排便。
很多的寶寶因為剛開始使用坐便器會有一些牴觸的心理,這樣就不會有尿意,所以在寶寶使用坐便器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過於著急,要有耐心的進行教導,可以等一段時間,寶寶就會有尿意,進行排便了,在教寶寶上廁所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
在教寶寶上廁所的過程中要多給寶寶一些鼓勵和表揚,千萬不要有訓斥和打罵的情況,如果說話態度不好,那麼就會對寶寶的自信造成影響,從而讓寶寶不容易學會各項技能,嚴重的時候還會對寶寶心裡造成陰影,影響到以後。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7 # 幽語山茶情感驛站
我選擇的是,順其自然+提醒!
俗話說,人有三急!有的大人在急切的時候,原因種種都有控制不住的時候!何況那麼小的孩子,他的表達方式只有哭!
要想孩子學會大小便自如,首先得觀察,看看孩子是否到了能脫離尿不溼的時候:
(1)家長的幫助和引導下,她自己是否建立了憋尿意識,知道大小便時候的身體反應,比如會小肚子鼓漲,肚子疼等!這些大概從孩子一歲多一點,從靠簡單的早教繪本練起,比如立體書,很好的選擇!
(2)孩子有憋尿意識後,家長就可以開始訓練孩子大小便了,但這個過程家長切勿焦燥,不要因為孩子一時學不會就動輒打罵!更不要有:“你看你,又尿褲子了!教你多少遍了,咋就不會呢!”或者:“怎麼又尿了,真是煩死了!”這樣的話去呵斥孩子,尤其公眾場合!這隻會加重他的心理負擔,讓他懼怕大小便!帶孩子出門遊玩,一定要多準備些換洗的衣服和褲子!
不斷培養孩子的憋尿意識,也是個培養孩子泌尿系統成長髮育的訊號!
(3)掌握訓練週期,我用的是“7+一個月“,就是連續幫扶引導七天,如果不行,就暫時放下,一個月以後再開始新的週期!讓孩子淡忘不好的感覺!再重新開始!我用了正好一個月的時間,就脫離了尿不溼!
(4)選擇合適的用具很重要,要因孩子而異。目的一、吸引和增加她的興趣;二、方便他自己日後使用。
(5)我不建議給孩子把尿,因為這個在人參與並掌控下的大小便意識行為,不利於他後期獨自如廁的訓練,有很多把尿的孩子,不把不尿!往往都憋著!直到有人提醒去廁所!如廁行為受人為控制,自己沒有意識!
(6)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前,能自覺如廁,孩子在適應新環境時,大人眼裡看著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生活技能,會大大增加她的自信!而且如果你的孩子不會,老師可是會提醒家長回家訓練的哦!不要寄希望於老師的管教,孩子是我們自已的!
我是幽語山茶情感育兒,喜歡的,點我頭像,加個關注吧!
-
8 # LRX煊煊
早把尿,能幫孩子養成定時排尿的好習慣嗎?答案是否定的。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兒科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玉瑋在微博上指出,嬰兒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要在3歲左右才能完全發育成熟,而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礎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
兒科醫生說,好多家長問寶寶多大才需要把尿,我們的意見是與年齡無關,都不需要把尿。孩子通常在兩歲後,膀胱功能發育逐漸完善,這時他才能明白想要大小便時的身體感覺訊號,這時寶寶才真正具備自己上廁所的能力。過早把屎把尿除了能省些尿布錢和給家長帶來滿足感以外,對孩子實在沒有什麼好處。
1歲以前,與其說把尿是訓練孩子,不如說是訓練家長找到孩子比較容易排尿的時間,比如吃奶後5~15分鐘、睡醒後。
長時間給寶寶把尿的危害
太早把尿,不僅不能幫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1、對寶寶的脊椎不好
新生兒的脊柱是直的,到三個月會抬頭時,頸椎前凸,形成了第一個彎曲;六個月會坐時,胸椎後凸,脊柱形成第二個彎曲;一歲會走路時,腰椎前凸———脊柱形成了第三個彎曲,這樣才形成了人脊柱的自然彎曲。
如果把尿姿勢的不正確,會增加骨骼發育不良的風險,發生脊柱側彎、駝背等情況,影響孩子一生的健康。
2、寶寶的括約肌得不到鍛鍊,反而易尿頻
家長頻繁地給孩子把尿,會讓孩子對大人的指令產生條件反射尿尿,而不是膀胱充盈刺激括約肌而反射排尿。由於缺乏憋尿的經歷,其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鍊,會導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頻。
由於把尿不容易掌握時機,把尿時間長了,孩子的肛門周圍壓力加大,會對嬌嫩的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
3、不利於嬰兒髖關節的發育,也容易造成嬰兒脫肛、肛裂等現象
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主任崔玉濤也指出,區域性頻繁把便,嬰兒會頻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門括約肌的韌帶相對鬆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腸黏膜經肛門突出的現象,也就是脫肛。脫肛又會造成嬰兒排便時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費力程度,這又容易引發肛裂。
華人痔瘡發病率高,與幼時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關係。
4、對寶寶的心理不好
你想啊,本來玩的好好的,突然被拎起來小便啥的,還有那麼多噓噓嗯嗯的伴奏,舒服不?害怕不?
“尿布+紙尿褲”,經濟而舒適的選擇
在寶寶未能自主排尿之前,給寶寶紙尿褲是最好的選擇。
傳說中紙尿褲引起寶寶的很多問題,都是謬論,很多國家已用幾十年也未發現類似問題。倒是傳統的“把尿”或“把便”方式,容易造成嬰兒脫肛現象,造成痔瘡的前提。華人痔瘡發病率高與幼時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關係。
只要掌握紙尿褲的正確使用方法,媽媽們時完全可以放心給寶寶使用紙尿褲(紙尿褲最大的問題其實是不環保,因為其中的吸水成分是不能降解的)。
很多媽媽選擇給寶寶白天尿布+晚上和出門時紙尿褲的搭配,一來更經濟,二來夏天寶寶更涼快,三來可以避免和反對使用紙尿褲的家人起太大的衝突。
不把尿,孩子更早學會自主便尿
有研究發現,晚上穿紙尿褲睡覺的孩子,很多在2歲前後甚至更早就能夠控制夜尿,或者整夜憋尿到早上。這是因為不把尿的孩子,一直以來都是依據便意來排尿的,所以對便意的掌握比較好。
而夜裡把尿的孩子,2歲時多數還需要煩勞父母半夜起來把尿。而過多把尿的孩子,始終在根據便意排尿和根據把尿動作排尿之間被混淆,對便意的掌握很差。
如何正確訓練寶寶如廁?
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主任崔玉濤指出,孩子能夠接受排便訓練的前提是:
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
2、對坐便器和排便產生聯絡;
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
一般來說,寶寶長到一歲半以後,都能靈活地坐、站、走、蹲、起,這說明他們的肌肉、神經已有了一定的發育,加之寶寶也能聽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時開始訓練坐便如廁比較合適。
可以準備一個適合孩子使用的馬桶,當孩子表達便意時,建議他到馬桶那兒去處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應表揚;如果反抗,不要強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會養成如廁的習慣。
需要提醒的是,男孩有段時間開始喜歡站著尿,而且亂尿,或看自己哪次尿得遠。這是男寶寶的好奇心所致,父母不要責備,要抓住這一時機引導男寶寶站著尿。
以前的尿布都是手洗、晾乾,父母當然希望寶寶儘快學會上廁所。但現在的爸媽們因為有紙尿褲就不用再面對這個問題。孩子帶紙尿褲並不是為了使大人省事,關鍵是不要給孩子脊柱、括約肌等造成不良影響。
把尿的危害不是立刻就能看到的,所以家長更應該重視,不要為寶寶以後的健康埋下隱患。
-
9 # 小檸萌母嬰生活館
幼兒時期的孩子因為生理和心理上的發育還沒有足夠的成熟,所以沒有辦法自己有意識的控制排便。因而有一些家長就會透過把尿的方式來讓孩子排除身體裡面的大小便。那麼給孩子把尿的方法是什麼?
父母在給寶寶把尿時需要先清楚寶寶什麼時候想要排便,寶寶想大小便時,身會發出特有的訊號,比如說有發抖、哭鬧、不專心吃奶等表現,在出現這些表現的時候家長可以試著給孩子把尿。另外在寶寶5到6個月的時候,家長需要幫助慢慢孩子建立自己排便的意識,因為孩子5~6個月大的時候,是對排便功能學習的一個好時期。
雖然家長給寶寶把尿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排便的意識,但是家長給寶寶把尿還是有一定壞處的。比如說有一些家長會過早的給孩子把尿,這樣會給寶寶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一般傳統的把尿方法對於孩子的髖骨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傷,或者會讓孩子出現尿頻的情況。因此家長在給孩子把尿的時候需要注意時間,在合適的時間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排便的意識是比較重要的。
回覆列表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我最小的孩子現在2周半,已經可以自己上廁所,自己提褲子,一歲的時候不會自己弄,白天的時候需要人提她尿,晚上不用,給她穿尿不溼。到快兩歲的時候,就慢慢的自己學著上廁所,這個時候我會提醒她上廁所,晚上還繼續穿尿不溼,兩週零兩個月的時候,基本不用提醒,把尿自己都會解決,也不用提醒了,褲子都會自己提了,晚上也不起夜,到第二天早上才上廁所。你到了孩子兩歲的時候就可以教孩子上廁所的時候去哪裡上,把尿的時候要告訴媽媽或者爸爸,晚上不用起夜去提孩子上廁所,尿不溼其實就很方便,這樣大人也能休息好。希望對你有幫助。